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22:38: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教学思路
1. 释“破”: 梳理全诗;补白法品读“自叹息”“何由彻”。
2. 解“见”: 品读最后一节。
3. 小结:由“破”入“见”,对比总结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4. 升华:先“破”后“立”,深化主题,立德树人。
读“破”诗眼,方“见”诗心
——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解诗眼——释“破”
1. 梳理全诗
同学们,当老师写下这个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老师就有一个疑惑了。
难道“破”的只有茅屋吗?请同学们一起自由的朗读诗歌,梳理概括全诗中作者直接或者隐含提到的“破”的事物。
哎,很快就有同学发现了,从这一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里可以概括为秋风破屋。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呀?
急猛烈,从哪里可以得知呢?
哦,怒号,这是风之声,像人一样在怒吼。
卷,还卷走了三重茅。这是矛这是风之力,可见风的猛烈,你能尝试着读出风的猛烈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你读出了风之力,哎,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你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从这里你感觉到了是群童破茅。那老师想问了,这是一群怎样的群童呢?
哦,你认为这是顽劣的。那杜甫对于这个群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请你来说说,哦你觉得,杜甫对这群孩童是非常非常气愤的。那老师就有疑惑了。
既然如此气愤的话,杜甫为何不直接写南村顽童、南村劣童欺我老无力呢?这样才能表达对那群熊孩子的愤怒呀。
哦,您有不同的看法,您觉得杜甫不是那一种特别的气愤,而是一种更深的悲哀,为何呢?
因为在这个时代之下,连孩童纯真的孩童都变得如此这样,这才是时代之悲啊。请你来尝试读出杜甫的无奈和悲伤。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好请你来再来找找。
你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可以概括为娇儿破被。
你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之中, 可以总结为丧乱破家。
所以同学们,杜甫的字里行间都是一群破败的事物,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秋风“破”屋,群童“破”茅,娇儿“破”被,丧乱“破”家。
到处都是一片黑暗的景色,诗人沉浸于这种痛苦的无奈之中,这样的诗人所在的破败之境,他的痛苦我们又有谁知道呢?面对这样的绝望的破之境,作者有何反应呢?请您快速的找出诗句来。
对,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为什么而叹息?
你发现了
诗人在叹息自己,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年迈无力,年老体衰,儿童相欺。
你来你发现了。
是在叹茅屋,不抵风雨,春天才在朋友邻里的帮助之下建成,秋来一阵大风一场大雨便被破毁。
你说他是在叹群童,顽劣刁蛮,家境贫困。
那他还在叹息什么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背景。
这是杜甫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终于有了一个庇身之所。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才写下了这一篇诗歌。
而当时的安史之乱之前,人口本来有5,200万。安史之乱之后只剩了1,600万。所以在这样的破败之境之下,杜甫还在叹息着什么呢?
你来,你发现了。
他还在叹命运,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他还在叹世事,民不聊生,战争连年。
你还发现了。
他在叹国家,国势衰微,国都沦陷。
2. 补白法品读“自叹息”“何由彻”
身处破败之境之下的诗人,除了叹息,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反应?
就是这一句: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晚上根本睡不着觉啊,加一个语气词试试。
哦,你想加一个“唉……”,这样深夜里的叹息声,尝试着把它加进诗歌之中来读一读,你来试一试。
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请你来。
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你有不同的看法,你再试试。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唉……何由彻!你认为叹息声不止一声,你继续来试一试。
唉……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从同学们的朗读里面,我发现,大家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心里。
是啊,杜甫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泪沾襟的夜晚呢?那么在这无眠的黑夜里,是什么让他彻夜无眠呢?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因为被子冷,布衾多年冷似铁。
是因为漏雨湿屋,床头屋漏无干处。
那么更深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满腔愁绪,难以成眠。在这样的难以入睡的夜晚,杜甫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杜甫的口吻谱写一段独白。
你也可以尝试填写老师给的这个空。
好你来。这凄冷的秋雨何时才能停歇呀?这没有茅屋覆盖的屋棚再也经不起凄风冷雨的打击了!这破败的境遇何时才能结束啊?这连绵的战争何时才能平息啊?!
二、悟诗情——解“见” ,品读最后一节
于绝望之中看见希望,于深渊之中看见太阳,于破境之中看见曙光,身处这样破败之境之下的杜甫,他又看见了什么?
一起来齐读最后一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样破败之境下的杜甫,他的眼前浮现了什么?
非常的好,大家很快都圈画出来了
一见广厦,二见寒士,三见天下苍生。
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杜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非常的好,推己及人。这是一条还有吗?
舍己为人,还有悲天悯人。(板书: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 悲天悯人)
三、小结:由“破”入“见”,对比总结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杜甫身处这样的破败之境,依然可以拥有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悲天悯人的精神。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我们刚刚所探究的破和见,
如果说“破”是写实的话,那么“见”是想象;如果“破”的色调是昏暗的,那“见”的色调是什么呢?非常好,“见”的色调是光明的;如果“破”的情感基调是惨痛的,那“见”的情感基调是欣喜的;如果“破”的性质是破坏性的,那“见”的性质就是建设性的;“破”指向过去,同学们那“见”呢?非常的好,“见”面向未来。这就是由破入见。
四、升华:先“破”后“立”,深化主题,立德树人
身处破败之境的杜甫,让自己的人格光芒照耀了世间,正如著名的批评学家别林斯基所说: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的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就应该像杜甫一样拥有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悲天悯人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杜甫一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立于天地之间。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一个大写的人一样,行走于天地之间。(板书:立 人)
天地间的风雨、人生的风雨、时代的风雨,向杜甫席卷而来,但是他从未屈服,听他在不屈的呐喊。这就是先破后立。一起来再带着感情朗读最后一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后,请同学们
摘抄杜甫其他心忧天下的诗句,反复诵读感受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