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区 2023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 2 分。)
1.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和广东等省市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这体现了
A.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B.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我国早期人类结成群体生活 D.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
2.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A.北京人遗址的灰烬 B.良渚遗址的玉琮和玉璧 C.河姆渡遗址的稻谷 D.甲骨文有关农业的记载
3.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陶器,嫘祖擅长纺织。考古人员在河南等地发掘出远古时期的陶壶和
丝织品等化石。这些发现说明了
A.远古时期的传说完全可信 B.陶器和纺织是炎帝和嫘祖发明的
C.传说的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 D.传说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4.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 映出夏王朝
A.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C.经济繁荣与对外开放 D.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这反映出青铜器
A.制作工艺高超 B.铭文内容丰富
C.具有史料价值 D.数量逐渐增多
6.“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
A.平王东迁加强了西周对诸侯国的统治 B.春秋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C.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争霸,周王室衰微 D.战国七雄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7.今天的许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熙熙攘攘,合纵 连横,朝秦暮楚,百家争鸣”等等,这些成语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
A.经济发展 B.战争连绵 C.学术繁荣 D.社会变革
8.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其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提供了国家治理方案 B.否定了法家思想的作用
C.顺应国家统一的趋势 D.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9.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C.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D.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
10.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
校五十七人”,这最能说明当时
A.重文轻武 B.外戚势力膨胀 C.皇帝年幼无知 D.宦官把持朝政
11.根据下面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关键词:三国鼎立 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短暂统一 北方民族大交融
A.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B.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
“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辩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13.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 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
C.对外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
14.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
业注重
A.关注农具革新 B.顺应天时地利 C.引进作物品种 D.大规模化生产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5.一幅幅历史画卷就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细节和故事。阅读下面历史故事,回答问题。(10 分)
故事一 西周初年,一天,年幼的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成王把一片桐叶削为珪形
(珪:一种玉),对弟弟开玩笑说 “拿着,我把唐国封给你。”史官听到了,马上奏请周成王择吉 日举行仪式,把唐国正式封给叔虞。周成王说 “我是说着玩的。”史官说 “天子无戏言。”于是 唐国正式封给叔虞。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唐国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
——摘编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故事二 公元前 221 年的一天,秦国都城咸阳的大殿里,嬴政对群臣说 “今天下初定,怎 样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请大家发表各自的意见。”一番激烈讨论之后,丞相王绾说 “六国 刚刚破灭,燕、齐、楚等国地处偏远,如不封王镇守,很难统治,建议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前往 镇守。”群臣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这一建议。只有廷尉李斯反驳说 “当年周文王、武王分封诸子、 兄弟、亲戚很多,可是到了后代,血缘关系越来越远,相互攻击,如同仇人,周天子也控制不了 局面。今天下统一,宜设郡县,分封诸侯就会重蹈覆辙。”
——摘编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故事三 汉文帝时,吴王刘濞的儿子入京,和太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下棋,两个小孩争强好胜,因为悔棋打起架来,太子刘启失手用棋盘打死了刘濞的儿子。吴王刘濞怀恨在心,发誓报仇。在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建议后,带头反叛中央,发动“七国之乱”,人称“一盘棋引发的战争”。但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
—— 摘编自《史记》卷一百一《晁错列传》
(1)从故事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当时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 分)
(2)依据故事二指出,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的建议分别是什么?李斯反驳王绾的理由是什么?
秦王嬴政最终采纳了谁的建议?(4 分)
(3)从故事三中可以看出,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最终汉武帝主要通过哪
一措施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3 分)
1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开拓
进取。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 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表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君采取"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农业措施是什么?
(2 分)分析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2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 分)简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2 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 分)
17.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
力水平;水利设施的兴建,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改编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 材料二 前元二年(前 178 年)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 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 168 年),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
——《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材料三 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 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
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劳动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设施
各一例。(3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并归纳这些措施的作用。(5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农
业发展的共同因素。(4 分)
2023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1-14 ACDAC CDADB DADB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1)制度:分封制;(1 分)作用:有利于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
统治范围。(2 分)
(2)王绾建议:把诸王子分封到各地做诸侯。(或者,实行分封制。1 分)李斯建议:废除分封 制,实行郡县制。(或者,实行郡县制。1 分)李斯理由: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王室衰微、诸侯混 战。(或者,如果实行分封制就会重蹈周朝覆辙。或者其他类似意思的表述。1 分)采纳了李斯 的建议。(1 分)
(3)原因:为儿子报仇;反对汉景帝"削藩"。(2 分)措施:推恩令。(1 分)
16(1)措施: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2 分)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 分)
(2)实行汉化政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2 分)北魏孝文帝
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 分)
(3)启示:只有改革才能提高国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要得到最高统
治者支持;改革者必须有坚持、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开放题,意对即可,2 分)
17【答案】(1)劳动工具:铁制农具 耕作技术:牛耕 水利设施:都江堰(其他如郑国渠也行)
(3 分)
(2)西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徭役。(任意 2 点 2 分) 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
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任意 1 点 2 分,2 点 3 分)
(3)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任意两 点 2 分)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统治者的重视;安定的社会环 境等。(任意 1 点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