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第二次阶段性学情评估(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第二次阶段性学情评估(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06:08:4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情评估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十余年来,人文地理学者对于“意象”问题颇为关注。地理学者考虑“意象”没有
文学史家那么麻烦,只是将它理解为客观事物在人类主观世界中的反映。既如此,地理学者不
再刻意强调“意象”是否经过某种“加工”,因为环境感知必然受到文化价值取向、知识背景的制

约。就是说,凡进入观念世界的客观物象其实都已经过了主观选择。
意象的表达自来以文学语域为其胜场。因而人文地理学者在研究地理意象时,少不得须取
材于文学作品。从地理本位看,比较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历史地理的知识背景对古典文学中的类型化意象进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
地理意象,类型化的趋势非常突出。例如,中古乐府中的“巫山高”“陇头水”,唐人吟咏中经常
出现的“淮南落木”,以及唐宋词牌中的“望江南”“八声甘州”等等,各自包含了独特的意蕴。
毫无疑问这种探讨属于文学地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不妨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近年来
文学地理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在文学史界,出现了若千种专著。但那些研究一般都是对作家
和作品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因而其中所谓“地理”往往只表现为平面的分布态势,或者是作为背
景的人文社会环境。事实上,地理因素完全可以参与文学创作过程。它可以,点燃诗人的激情,
成为作家发挥想象力的凭据,从而形成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语料,寄托某些特定的思想情
感。也有人从文学角度对一些地理意象进行过探讨。例如,唐宋文艺作品中的“萧湘”,近年来
艺术史、文学史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台湾学者衣若芬女士认为,“潇湘”的意蕴有恨别思

归、愁苦闲适之类。地理学者出于自身的敏感,对此更关注的是其中的“象”,即作为一个地理
实体而给人留下的空间感、场景感。这种空间感不是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用以形容“公共领战”
的“空间”,而是有长宽高、有声光色的物理空间给人的感觉。在这里可以看出视野的分殊。
二是文学作品中的空间逻辑。地名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空间定位(往往同时也是时间定位)
的坐标。事实上,它还有更深一层意义。因为地名所代表的不只是孤立的点、线、面,它们之间
还存在着内在联系,有一种不以作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空间逻辑。无论作品中的文学世界与客
观的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忠实反映也好,抽象折射也罢,其空间逻辑都应该是
清晰有序的,而不应该是混乱、胡来的。因此,空间逻辑往往可以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订提供一
种坚实的客观参照。
文学史家对于历史地名向来很重视。但由于其目标只在于理顺作品,带有很强的实用倾
向,因而他们所做的地名考释往往只强调具体语境,而不关心普遍情形。这就比较难以掌握历
史地名运作的通则。例如,他们见到杜甫在某首诗中用“江汉”包举巴蜀,便以为“江汉”这一地
线
名中本来就有“指巴蜀”这么一个义项。一个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活生生被他们硬劈
成两个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会从个人的想象出发,对历史地名做出一些纯逻辑的推论。例如,他们
注意到三国时孙吴曾领有今湖南省境,使断定今湖南在历史上亦可称“吴”,全然不顾“吴”这个
地名在历史上的实际使用情况。这从实质上已不是在研究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了。要研究历
史,这样做演绎是不行的,得做归纳,得从古人对某地名的具体用例中,找出其得名的确切依据,
以及其使用的实际情形。那样的结论才是科学、合理、可信的。
(摘编自张伟然《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材料二:地理意象是一个文化聚合体。从历时性来说,地理意象因为具有鲜明显著的地理
因素和地域特色,展示着不同时代地域的创作、接受心理和文学变迁的内在动因及表现形态。
地理意象即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参与文学文本全方位、立体性构建,进而观察出特定群体的精神
气质和生存状态。如在宋玉辞赋中的“高唐神女”完全是独特地理环境和荆楚之地风情文化复
合的产物。川东与鄂西一带地貌奇特怪石嶙峋、山间气候风云变幻山雨颇多且急,而且楚人重
巫善想象,故而衍生出“神女”意象。闻一多就认为“巫山朝云”与《诗经》“南山朝停”几乎一
高二语文
第二次阶段性学情评估第1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情评估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答案 B D C A C BEI A D B
1.“……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错误。由原文“因此,空间逻辑往往可以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订提供一种坚实的客观参照”可知,原文表述为“可以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订提供一种坚实的客观参照”,而不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2.“但由于文学史界学者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错误。由原文“但由于其目标只在于理顺作品,带有很强的实用倾向,因而他们所做的地名考释往往只强调具体语境,而不关心普遍情形。这就比较难以掌握历史地名运作的通则”“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会从个人的想象出发,对历史地名做出一些纯逻辑的推论。……要研究历史,这样做演绎是不行的,得做归纳,得从古人对某地名的具体用例中,找出其得名的确切依据,以及其使用的实际情形。那样的结论才是科学、合理、可信的”可知,文学史家的研究目标、研究路径决定了他们的研究结论不科学合理。
3.A、B、D三项表达的是凄清旷远的空间感;C项表达的是水色清碧的场景感。
4.①利用历史地理的知识背景对古典文学中的类型化意象进行探讨;②重视梳理文学作品中历史地名的空间逻辑,按照确切依据和实际使用情形进行归纳推理,不可仅凭个人想象做演绎推理。
(4分,各2分,意思接近即可。)
5.①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意象,类型化的趋势非常突出。燕然山因其地处边域,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具有典型的类型化特征,因窦宪出征有功而成为建功立业的象征。②地理意象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在时间上展现不同时代特定群体的精神气质和生存状态。从东汉到唐再到宋,燕然山这一地理意象在边塞建功立业的内涵基础上有了更多丰富的内涵,比如唐代王维诗句“都护在燕然”中的报国雄心,宋代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则在热烈的报国之志上增添了几分思乡的真实。
(6分,各3分,意思接近即可。)
6.“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7.“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错误。原文“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高于现实,而非消解。对艺术的追求本身也并不能消解现实的严酷,本文表达的是老人在家人善意的谎言中,远离了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痴迷与热爱,而没有受到现实的困扰,让这种热爱掺杂利益与功利。
8.①惊讶。老人的热情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②恐惧。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④羞愧与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猾的商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为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4分,各1分,意思接近即可。)
9.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答案可从“妻女对老人的关爱”“老人对艺术的热爱”“老人充实的精神世界与严酷的现实世界的对比”等角度来作答,每点2分,共6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
10.原文断句: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是同一类老师”错误。文中“经师”指的是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指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老师,二者不同。
12.“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错,仇香被任命为主簿是因为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是王奂对他的期许。“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错。这是王奂的观点,而非仇香。“故被郭 泰奉为老师”强加因果,被郭泰奉为老师是之后的事,如文中写道“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苻融赍刺谒之……”。
13.(1)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
(关键词“素”,向来;“服”,佩服;“匹”,匹敌;“仕”,做官。)
(2)你守寡而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而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
(关键词“孤”,孤儿;“苦”,使动;“一旦”,一天,一时;“忿”,恼怒。)
14.①聪明博学,高雅通达;②明达知人,奖训士人;③谦逊自知。
(3分,各1分,意思接近即可。)
参考译文:
郭泰学问渊博,善于言谈议论。他刚到京都洛阳留学时,当时的人并不认识他。陈留人符融一见他就赞叹惊异,因而将他推荐给河南尹李膺。李膺跟他见面后说:“我所见到过的读书人很多,却从来没有遇到过像郭泰您这样的人。您聪慧通达,高雅慎密,在今天的中国,很少有人能与您相比。”便和他结交为好友,于是郭泰的名声立刻震动京城洛阳。后来,郭泰从洛阳启程返回家乡时,官员和士绅以及儒生将他送到黄河渡口,车子多达数千辆。只有李膺和郭泰同船渡河,前来送行的各位宾客望着他俩,认为简直是神仙。
郭泰善于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喜欢奖励和教导读书人。陈国少年魏昭向郭泰请求说:“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遇到。我愿意跟随在您的身边,给您洒扫房屋和庭院。”郭泰许诺。后来,郭泰曾因身体不适,命魏昭给他煮稀饭。稀饭煮好以后,魏昭端给郭泰,郭泰大声喝斥魏昭说:“你给长辈煮稀饭,不存敬意,使我不能进食。”将杯子扔到地上。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饭,再次端给郭泰,郭泰又喝斥他。这样一连三次,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于是郭泰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就把魏昭当做好友,善意对待。有人询问范滂说:“郭泰是个什么样的人?”范滂回答说:“隐居而不离开双亲,坚贞而不隔绝世俗,天子不能使他为臣下,诸侯不能使他为友,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别的。”郭泰曾经被地方官府推荐为“有道”人才,郭泰不肯接受。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品德和学问,认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没有人能超过他,曾经劝他出去作官。郭泰说:“我夜间观看天象,白天考察人事,上天要灭亡的,人力不能支持,我将悠闲地过日子而已。”但他还是经常到京都洛阳,不停地教诲和劝诱人们读书求学。
陈留人仇香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而且,你抚养丈夫遗留的孤儿,有始无终,倘若死者在地下有知,你百年之后,在地下怎么跟亡夫相见?”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考城县令河内人王奂任命仇香为主簿,对他说:“听说你在薄亭,对陈元没有进行处罚,而是用教化来改变他,恐怕是缺少苍鹰搏击的勇气吧?”仇香回答说:“我认为苍鹰搏击不如鸾凤和鸣,所以不肯那样去做。”王奂又对他说:“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郭泰、符融拿着名帖求见仇香,于是留宿。第二天早上,郭泰起来,在床前向仇香下拜说:“您是我的老师,不是我的朋友。”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
15.“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对被弃的无奈”错。“凄凄”四句言一般女子出嫁不必啼哭,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就算很幸福了。并非指女主人公自己。
16.(1)同:两首诗的女主人公都有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2)异:①《白头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女子的爱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②《氓》女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6分,各2分,意思接近即可。)
17.(1)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①众口一词 ②毋庸置疑 ③悲天悯人
(3分,各1分,意思接近即可。)
19.①根据已有观点 ②分析原始证据 ③借助逻辑分析
(3分,各1分,意思接近即可。)
20.不能根据作者生平遭际与某题材的诗歌所占比例来判定一首诗歌的作者。
(4分,意思接近即可)
21.①强调重点不同:原句四个短句主语一致,集中强调“吃枇杷”很麻烦;改句先说吃枇杷的步骤,再换主语“手和桌子”,涣散了作者的用意。②句式不同:原句用两个“要……”,两个“把……弄脏”,形成四个短句,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改句较平淡,没有这个效果。
(4分,各2分,意思接近即可。)
22.①船里吃枇杷就没这种麻烦 ②在塘栖却别有趣味 ③却是亲身体会才说出来的
(6分,各2分,意思接近即可。)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追求精致的生活,一种赞赏生命中的粗粝。追求生活的精致,就是说在生活上讲究仪式感,追求品位,尤其在一些生活细节上非常用心,比如餐桌上的一枝玫瑰,餐盘中的心形小馒头等等。而生活的粗粝,指的是追求原貌,不追求细节,回归生命的原始状态等。写作要求针对这两种生活态度表达自己的认识或看法。可以追求“生活上的精致”,“精致的生活”意味着反对简陋与粗糙,追求一种有情趣、讲究仪式感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精致”可以是一顿精心准备的早餐,可以是一个设计感满满的礼物,还可以是一种精巧细致的工作风格,以及对精致的追求表现出来的做事风格的严谨。也可以追求“生命中的粗粝”。“粗粝”在这里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生命的一种原始状态,往往意味着真实的面貌、顽强的生命力、不事修饰的洒脱、不刻意不做作的从容。不管在文学形象中还是在这个日渐重视“修饰”的生活 中,回归生命的“粗粝”,就是追求生命的本色,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如果将二者兼顾,进行辩证分析,在立意上显得更为深刻一些。写作时,可以先表明态度:生活还是应该精致一些。主体先分析什么叫精致生活;然后再分析,精致生活的好处,比如体现做事风格的严谨、物质生活的丰富、个人情趣的满足等;再分析,怎样才能让生活更精致。最后,表达对精致生活的向往。
参考立意:1.精致的生活更有情趣。2.从粗粝中找回生活的本真。3.精致与粗粝都是生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