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一中西山学校2023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西洋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在任何社会,血缘关系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任何社会的血缘关系都被强加有同样的义务。中国人的血缘关系深受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每个人都被儒家思想在血缘关系的网络中安排了具体的道德义务,而家族制度进一步在组织和制度上强化了这种义务。西方的宗教信仰和国家观念则大大削弱了血缘关系中的这些义务。因此,中国传统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与西方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有所不同,这就是费老讲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理由。
但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家族的力量已基本上消失了,特别是以族规家法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再存在。而儒家“孝悌”思想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不大有道德约束力。这种情况下,构成附着在传统中国血缘关系上的道德义务越来越弱,以至于与西方社会相差不大了。这时候,我们不应再说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
与“差序格局”解体相一致的是农民人际联系的日渐广泛,姻亲关系的重要性在许多农村已远远超过宗亲,朋友、同学越来越多,类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业余爱好,一致的经济利益,相近的年龄,等等,都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以前农村人情往来大都是宗亲与姻亲,现在人情中朋友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朋友圈子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宗族圈子的一员。朋友圈子是团体格局的,如徐勇所说“圈子内的人具有一定的平等和互利性”。
重要的是,在差序格局解体的时候,人们自己选择关系,这种选择的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则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地交往朋友的理由。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挂上了钩,人际关系也就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了。
当前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和农民的贫困化进一步强化了农村人际关系理性化的趋势。人口流动使农民可以摆脱村庄舆论对自己的压力,从而更容易摆脱道德义务和选择交往空间。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理性化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一个较宗族小得多的圈子,尤其是朋友圈子和亲戚圈子。当农村的经济环境较为恶劣、农民占有的经济资源较少时,这些圈子可能会因缺乏经济滋润而变得更小。而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使农民越来越看重实际的有时是即时的好处,越来越忽视交往中的感情,这个时候,理性算计的农民终于会因为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足够的人际联系,而在出现突发性生产生活事件时,没有应对能力。
(摘编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人际关系理性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的含义,小到一个人,大到全天下,说明“家”有很强的伸缩性。
B.现实生活中,没有两个人的差序格局是完全相同的,哪怕是亲兄弟。
C.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变化是由人情冷暖的社会现象导致的。
D.西洋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给父母膳宿费,是对成人权利的重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农村的人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那些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不是投资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中,从而导致自身贫困。
B.“差序格局”的解体,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质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性化”。
C.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已基本不符合当今中国农村的发展。
D.随着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其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理性算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C.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贫穷似虎惊散九族六亲。
D.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
4.简要阐述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5.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下中国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理性化”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一片寂静。
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趴在皑皑积雪上的战士们慢慢爬到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绝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知道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
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没有还击,鬼子就停止了射击,不敢轻易地往上冲。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爬。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
⑦爆炸声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起来,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随着狂风,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拼命冲向山顶。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只是一个劲往山顶冲。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
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
⑩两人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
柱子终于清醒了,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他的脸,好像没有了气息。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给老程戴上,又用冻僵的两手焐着他的脸,试图让他在这一丝温暖里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醒过来了。
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说:“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
他用尽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柱子惊讶地发现,他们被一棵粗壮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还能动,知道老程叔受伤了,柱子赶忙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他已经静静地走了。
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身上轻轻取下,扶正老程的狗皮帽子,跪在老程身前。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不知死多少次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柱子擦干泪,将老程掩埋了,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
柱子终于下山了,他一下子跪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吃两口雪,就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了,柱子就找一个低洼的地方,挖一个雪窝子,钻进去,接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重复着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不断向前,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
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坡岭中顽强地行进着……(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了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
B.小说虽然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
C.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争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明确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
D.小说写柱子“擦干泪”“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起来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还能动”作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
B.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也成为可能。
C.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不过,老程的临终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说话断断续续。
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
8.请简要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9.小说题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学必本于书。一卷之书,初视之,若甚约也。后先相参,彼此相稽,本末精粗,相为发明,其所关涉,已不胜其众矣。一编一简,有脱遗失次者,非考之于他书,则所承误而不知。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书有隶古音有楚夏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自先秦、两汉讫于唐、五代以来,更历大乱,书之存者既寡,学者于其仅存之中,又卤莽焉以自便,其怠惰因循,曰“吾惧博之溺心也”,岂不陋哉!故善学者通一经而足,藏书者虽盈万卷犹有憾焉。而近世浅士,乃谓藏书如斗草,徒以多寡相为胜负,何益于学
昭武朱公敬之,粹于学而笃于行,尊所闻,行所知,亦无负于为儒矣。然每悒然自以为歉,益务藏书,以栖于架、藏于椟为未足,又筑楼于第中,以示尊阁传后之意,而移书嘱予记之。
予闻故时藏书,如韩魏公万籍堂、欧阳兖公六一堂、司马温公读书堂,皆实万卷,然未能绝过诸家也。其最擅名者曰宋宣献、李邯郸、吕汲公、王仲至,或承平时已丧,或遇乱散佚,士大夫所共叹也。朱公齿发尚壮,方为世显用,且淡然无财利声色之奉,倘网罗不倦,万卷岂足道哉!予闻是楼,南则道人三峰,北则石鼓山,东南则白渚山,烟岚云岫,洲渚林薄,更相映发,朝暮万态,公不以登览之胜名之,而独以藏书见志,记亦详于此而略于彼者,盖朱公本志也。
(节选自陆游《万卷书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书有隶/古音有楚/夏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
B. 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书有隶古/音有楚夏/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
C. 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书有隶古/音有楚夏/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
D. 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书有隶/古音有楚/夏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亦无负于为儒者 苍山负雪。
B. 以栖于架、藏于椟为未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其最擅名者 其皆出于此乎
D. 方为世显用 方其破荆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荀子以“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设喻,用以说明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没什么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
B. 陆游认为,初读一本书会觉得简单,然而经过对不同书本的查考,常会有新的发现,也能纠正一些沿袭的谬误。
C. 许多求学之人会以“书读得太多就会迷失本心”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怠惰守旧,在陆游看来,这是十分浅陋的。
D. 朱敬之致力于藏书,在家中建起藏书楼后还特地赠书给陆游,请他写文章记录,并打算将陆游的文章传给后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故善学者通一经而足,藏书者虽盈万卷犹有憾焉。
14.两则文本都论及“学”,其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李煜赋此词,因流露出浓浓的故国之恋,而招致杀身之祸。
B.词作从眼前景物入手,生发联想和想像,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描摹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直至篇末推出一个“愁”字,将词眼展现于读者面前。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一—上下阕句数一致,字数相同,且两句一转韵,使整体美中又富变化美。
16.“问君能有许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6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7分)
(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写诗人“ ”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壮观雪景的句子是“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戊申晦”(《登泰山记》)兼用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此类纪日法依照先后顺序还有朔、既望、望。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有贵右贱左之说,故称贬官为“左迁”。白居易由京官贬黜至地方,因官职低而着“青衫”。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姚鼐字姬传、白居易字乐天、苏轼字子瞻;有的含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记录着民间市井生活的文化喜好和观念。“麻雀纸牌”中的梁山好汉、“南通长牌”中的八仙、“川牌”中的骰子点数……牌面符号中的这些视觉信息,除了记录我国民间世俗生活的文化喜好外,还记载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小小方寸,内容丰富。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民间文化的缩影,是数百年来市井生活的精神写照,它蕴含着我国文化基因的宝贵成分,是我国平民大众审美趣味、文化喜好、世俗娱乐的历史结晶。小小一副纸牌,历经世事沧桑,能在诸般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不至消亡,凭借的是它自身固有的文化生命力。在瞬息万变、文化多元的今天,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这些安静守候在市井角落的“民间纸牌”,值得每一个人去抢救、关注和发掘。
19. 下列各句中“方寸”的含义,和原文中加点处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B.乱了方寸,以至于失了分寸。
C.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
D.方寸之间,深不见底啊。
2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孩子经常感冒,很多家长担心是不是孩子的免疫力有问题。除此之外,网上各种对于儿童传染病研究的“权威解说”,也让一些家长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有家长甚至认为应当避免孩子感染任何病毒。
大多数大一点的孩子和中青年人在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后症状更轻,并不是因为他们感染的病毒毒株毒力减弱了, ① 。已经有了特异性免疫。尽管有人会出现 RSV的再感染,但抗体仍然可以降低重症风险。所以,除了少数可以用疫苗预防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以外, ② 。年幼的孩子只能直面这些呼吸道传播病毒,然后在与病毒的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免疫系统逐渐成熟。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说, ③ 。他们到处摸来摸去,把手放在嘴里,不懂得认真洗手,跟不断咳嗽或甩着大鼻涕的小伙伴们开心地玩耍。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孩子的天性。这也是孩子们每年会感冒很多次的原因。但对于大多孩子来说,经常感冒并不代表他们存在免疫缺陷等问题。
21.下列选项中,与画线句中“权威解说”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装腔作势的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B.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D.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汉服热”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走上大街小巷,展示汉服之美。穿汉服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有人为了一件价值不菲的汉服,甘当“月光族”;有人把汉服作为日常服饰每天穿着……然而,不少人对汉服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期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1.C(人情冷暖只是原因之一,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
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可知,中心势力
的厚薄会导致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范围变化,这也是一个原因)
2.A(强加因果,过去农民贫困究竟是什么原因,材料中并没有交代)
3.D(“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没有表现与他人的关系。而“差序
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差序格局”是一种
以自己为中心的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其他三个选项都能体现差序格局“以‘己’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特点)
4.①比喻论证。将西洋的社会结构比作“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把中国社会结
构比作“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蜘蛛的网”等,化深奥为浅显,形象贴切地说
明了“差序格局”概念的特点。
②对比论证。通过与西方“团体格局”的对比,说明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
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圈圈波纹的结构
特点,不同于西洋团体格局。
③举例论证。如举贾府和苏秦的例子,说明“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答
对两点满分,共 4分)
5. ①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②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打破了地域限制,农民人
际联系的日渐广泛。③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
地交往朋友的理由。④农民生活现状和个人意愿,贫困化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
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
之中,人们依自己的理性算计选择关系。(答对三点即可满分,共 6分)
6.【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句式、手法、语境、语句的言外之意等角度进行
分析。首先通读文本,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找到选项所涉及的语句,
再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理解、辨识各个选项的相关内容并作出判断。C项“也
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错,据题目“追赶队伍的小兵”,
可知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兵”的故事,刻画他的成长经历;而且小说并没有暗示
“我们”应当如何做的语句。故选 C。
7.【答案】D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了解文本所运用的技法,
然后找出各个选项与文本相对应的信息,将选项内容带入文本进行比对分析,辨
别正误,作出判断。D项“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错,小说刻画的群
体形象。同时,“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错,文中没有运用
“肖像”描写的手法。故选 D。
8.【答案】(1)渲染了风大、雪猛的氛围,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2)推动故事情
节发展,为战士们成功突围作铺垫;(3)突显人物形象,环境的恶劣衬托了战士
们的英勇﹔(4)照应上文,解释什么是“东北大烟炮”
【评分标准】(共 4分,一点 1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QQABYQSEogggQgBAAQgCQwl4CgMQkAGAAIoGxAAAsAAASRFABAA=}#}
9.【答案】(1)交代“小兵”追赶队伍的原因;(2)严酷的战争锻炼了“小兵”的
革命斗志,促成他的快速成长;(3)抗联的英勇和老程的牺牲使“小兵”追赶上队
伍成为可能。
【评分标准】(共 6分,一点 2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10. B
11. 11.D(A 动词,辜负;学。B介词在;比。C代词,其中的;语气词,大概。
D副词,正、当。)。
12. 12.D(“移书”是致书、写信之意,不是“赠书”;他是打算把这座藏书楼
传给后人,而非“陆游的文章”)。
13.(1)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劲疾(洪亮、加强),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
听得很清楚。(疾,劲疾、洪亮;彰,清楚;句意一分,共 3 分)
(2)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只需要通晓一部经书就足够了,藏书的人即使收藏超过
万卷书也依然会留有遗憾。(故,因此、所以;足,足够;虽,即使;盈,超过、
满溢。句意 1分,共 5 分。)
14.①《劝学》侧重论述“学”的意义(为学有助于成为君子);
②《万卷书楼》侧重论述“学”的方法(为学应广泛读书)。
翻译示例: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上,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
没有变强,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
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学习一定以书为本。一卷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仿佛十分简约。后来看了其
他书,先相互参照,彼此对照稽考,重要的与次要的,精细的与粗陋的,相互启
发印证,它所关联涉及的,已经十分多了。一书一册,有的缺失、次序错误的,
不能从其他书本中进行核查考校,那么承袭错误而不能自知。相同的字却有不同
的解释,相同的词语却有不同的意思,书写上有隶书和古篆文的区别,读音上有
南楚和诸夏的不同,不博览群书,那么即使是一卷书,大概也是不可能迅速通晓
的。这就是求学的人为什么要重视博学的原因。自先秦、两汉到唐朝、五代以来,
多次经历大的乱世,能留存下来的书已经少,求学的人在这些仅存的书中,又鲁
莽地为自己寻求便利,他们懒惰懈怠代代相传,说什么“我怕书读多了会使心灵
沉溺”难道不很浅陋吗!所以善于学习的人通晓一种经书就足够了,而藏书的人
即使收藏超过万卷仍旧留有遗憾。而近代一些浅陋的士人,竟然把藏书当作斗草
游戏,只凭借多少来相互决出胜负,这对于求学有什么好处呢?
昭武朱敬之先生,精于学习而努力实践,尊重自己所听过的道理,践行自己
所学习的知识,也不辜负做儒士的身份。然而常常郁郁寡欢,自己觉得过意不去,
便更加专心于藏书,认为放在书架上,藏在木盒中还不足够,又在宅第中修建了
一座楼,用来表示这座藏书楼传给后代的意图,并写信嘱咐我为此作一篇记。
我听说以前藏书,像韩魏公的万籍常、欧阳兖公的六一堂、司马温公的读书
堂,全都藏书万卷,然而并没有能超过诸多藏书家,其中最出名的是宋宣献、李
邯郸、吕汲公、王仲至,有的在太平时代就已丧失,有的遇到战乱而流落散佚,
这是士大夫们都不禁叹息惋惜的事。而朱公年富力强,正在为当世重用,而且淡
泊名利,不追求财利浮华的生活,如果不断地搜集,收藏到万卷书又哪里值得担
心呢?我听说这座楼,南边是道人三峰,北边是古鼓山,东南是白渚山,云雾萦
绕山谷,洲渚草木茂盛,相互映衬,朝暮姿态万千。朱公不用登山观赏的名胜为
楼命名,却独独以藏书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所以我的记也对于藏书详细,而写景
简略,这大概也是朱公本来的志向。
15. B。 B 项中没有表达出叛逆之情。
16.参考答案︰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2分)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
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2 分)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
{#{QQABYQSEogggQgBAAQgCQwl4CgMQkAGAAIoGxAAAsAAASRFABAA=}#}
和连绵不绝的特点。(2 分)
17
1.潦倒新停浊酒杯 往往取酒还独倾 一尊还酹江月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8A【答案】.A 此类纪日法依序还有朔、望、既望
19. D 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表示一寸见方。
A.矮小。B.心绪思绪。 C.心得。D.一寸见方。故选 D。
20.修改为: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这些安静守候在市井角落的“民间纸
牌”,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发掘和抢救。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成分残缺,“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是句子的状语,“在……”结构不完整,在“传
统文化”后加“的同时”。
语序不当,“抢救、关注和发掘”,按照逻辑应改为“关注、发掘和抢救”。
21.D A.引号表示引用。B.引号表示强调。C.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引号表示
特殊含义。故选 D。
22.①而是(因为)他们普遍感染过②绝大多数病毒是无法预防的③孩子的习惯让
他们很难避免感染。
第一空,结合前文“并不是因为他们感染的病毒毒株毒力减弱了”和后文“已经
有了特异性免疫”可知,此处是说他们已经感染过病毒,故可填“而是(因为)
他们普遍感染过”。
第二空,结合前文“除了少数可以用疫苗预防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以外”和后文
“年幼的孩子只能直面这些呼吸道传播病毒”可知,此处是说很多病毒是无法预
防的,故可填“绝大多数病毒是无法预防的”。
第三空,结合后文“他们到处摸来摸去,把手放在嘴里,不懂得认真洗手,跟不
断咳嗽或甩着大鼻涕的小伙伴们开心地玩耍”可知,此处是说孩子们的生活习惯
使他们很难不感染,故可填“孩子的习惯让他们很难避免感染”。
{#{QQABYQSEogggQgBAAQgCQwl4CgMQkAGAAIoGxAAAsAAASR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