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抽测诊断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抽测诊断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1 08:2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晋江市2023年秋初中学科抽测诊断
初一历史 2024.01
(本卷共8页,32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学校 姓名 考生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至图4中能够用来佐证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是(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2.科学家用放射性碳素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方法得知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3万年。由此可见,研究历史可借助( )
A.政府支持 B.个人经验 C.科学技术 D.团队合作
3.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果实、种子,如橡子、菱角、酸枣、芡实等。这表明当时( )
A.定居生活开始 B.食物种类丰富 C.彩绘艺术多元 D.贫富差距拉大
4.表1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南北方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概况。据此可知,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表1
流域 谷物 交通工具 建筑材料
长江 稻 舟 木
黄河 粟 车 土
A.生活习惯相似 B.经济条件差异 C.思想观念分歧 D.自然环境不同
5.《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治五气(节气),艺(种植)五种”“淳化鸟兽虫蛾”。这体现黄帝的功绩是( )
A.发明工具 B.建立王朝 C.发展生产 D.治理水患
6.“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由此可见,当时推选首领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7.夏的君主称为“后”,可以向万民发号施令,拥有统治权力。夏朝还出现了官吏、军队等权力要素。材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皇帝统治的残暴 D.封建制度的建立
8.周族的先祖后稷将“耕织”视为“本教”,受其影响,“天子亲率诸侯耕地籍田”。据此可知,周朝统治者( )
A.提倡勤俭治国 B.重视农业生产 C.主张以德化民 D.打击土地兼并
9.如图为商代青铜器,腹内盛酒,牛背上立有一虎,既是抓手,又是装饰;牛身上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这表明当时青铜器()
牛形铜觥
A.数量众多 B.用途广泛 C.种类多样 D.精美实用
10.甲骨文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等内容,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这反映甲骨文( )
A.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C.记载民众的生活场景 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11.春秋时期,统治者开始禁止杀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统治者对牛的重视源于( )
A.战争的需要 B.交通的发展 C.牛耕的使用 D.祭祀的出现
12.据表2所示内容,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表2
时期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春秋 123—27
战国 27—1
A.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B.诸侯取代了周天子地位
C.由分裂逐渐走向了统一 D.封建制度逐渐开始崩溃
13.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代表人物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 )
A.尊王攘夷 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14.“诸侯割据,各国货币形制不同。币制的混乱,不利于商品交换和国家财政收入及社会管理。”为此,秦灭六国后采取的措施是统一( )
A.文字 B.货币 C.思想 D.度量衡
15.“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其不敢南下而牧马。”这表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 )
A.促进边疆开发 B.加速人口迁徙 C.抵御匈奴南扰 D.消除民族矛盾
16.“陈胜吴广起义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形象。”这叙述了该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影响
17.如图所示措施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边疆稳定 C.强化思想控制 D.增加财政收入
18.如图所示内容反映了东汉后期( )
“极致拉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B.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政府
C.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D.皇帝和太后权力丧失
19.汉代的铜鱼形扁壶,其形象模仿自北方少数民族的皮囊壶,而铸造工艺来源于中原。这说明了当时( )
A.铸造工艺高超 B.审美水平提高
C.民族交融加强 D.中外交流频繁
20.如图所示内容说明丝绸之路( )
A.引发区域间战争频繁 B.导致了东西方交流中断
C.仅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D.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在当地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说明西藏是中国领土 B.确立汉朝对西域的管辖
C.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D.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发展
22.两千多年来,纸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书写材料,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这说明纸的发明( )
A.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B.不利于典籍的流传
C.源于社会生活实践 D.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23.“这本专著,前者论伤寒诸症,后者论杂病,书中讨论的病症以及有关治疗药方300余种,皆长期为以后的中医所继承。”该“专著”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九章算术》 D.《齐民要术》
24.如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5.如图是张明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推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冶铁技术的提高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生产工具的进步
26.《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天下太平,气候适宜,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布帛充足。这表明(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农业人口增加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27.鲜卑族营建的北魏洛阳城,其都城“中轴线”的设计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而不同的理念。这有利于( )
A.增强文化认同 B.加快北方统一
C.强化民族特色 D.发展建筑艺术
28.如图所示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曹丕建魏;刘备建蜀汉;孙权建吴·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东汉时期,汉灵帝重视书法教育,设置了“鸿都门学”这一专门的书写机构。西晋统治者设立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钟繇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摘编自宋白娟《浅析魏晋时期书法教育的特点》等
(1)根据材料,简述《宣示表》的书体。(2分)
(2)小历认为,统治者的重视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摘编自白效咏、黄朴民《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材料二
都江堰示意图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学,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都江堰的修建蕴含着“中国智慧”。
——摘编自罗旭洋《天人合一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生产工具”“战争工具”对应的商鞅变法措施,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都江堰的修建时间,并说明其修建蕴含的“中国智慧”。(5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3 北魏时期女性服饰演变
都城(时间) 都城:平城(398—494年) 都城:洛阳(494—534年)
服饰
解读 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防寒保暖,适合游牧生活 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端庄典雅,凸显汉文化元素
——摘编自武卓卓《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女性服饰演变》等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乐器、舞蹈、饮食风俗、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简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影响
春秋后期 儒家学派创立 儒家学说经发展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战国末年 庄子提出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治国理念 对后世各朝代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 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29年 三国鼎立 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约480年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完善了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
约533—544年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