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 自相矛盾 韩非,战国后期韩国人,是荀子的学生,法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代表人物,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作品《韩非子》。 矛: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兵器,长柄尖刀。盾:盾牌,古代兵器,作战时遮挡兵器用。矛盾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华夏族(古汉族),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注释,读懂文本意思; 3、明白文中道理。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yù鬻 矛 盾 誉 吾 yùmáodùnyùwú给下列生字注音 楚人 有鬻(yù)盾 与矛者, 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 曰:“吾矛之利,于物 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 之盾,何如?” 其人 弗能应也。 夫 不可陷之盾 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卖和……的人楚国人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楚国人誉之曰:代词,指他的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盾说:夸耀“吾盾之坚,我取消句子之间独立性我的盾非常坚固,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刺穿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 坚固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他的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于物无不陷也。” 对于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锋利刺透,穿透。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有人用的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人说 “用您的矛,刺穿你的盾何如?”怎么样会怎么样呢?”其人弗能应也。那不回答 那个人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不可能和 所以说,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的破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同时存在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蹚目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盾坚不可破矛无坚不穿二者不可同时存在戳不穿—— 盾坚固 矛不锋利 戳得穿—— 矛锋利 盾不坚固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那人为什么不能应也?思考那人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言过其实。 说一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 年轻人: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老师: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容器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 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自相矛盾随堂练习答案:1、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思想集大成者 2、?楚国人 ?无法 ?用 ④不 3、?楚国人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 ?用您的矛,刺穿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④那个人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 4、3成。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耀自己的矛盾。 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蹚目结舌。 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