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五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黑陶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一个代表,它以山东半岛为中心,沿海岸线分布,分布区域北达辽东半岛,南至杭州。考古研究表明,黑陶文化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公元前1800年。黑陶文化时期( )
A.先民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人们初步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C.生产资料私有制已产生 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2.汉武帝时,规定刺史对巡视中发现的不法问题,只能向朝廷“弹劾”,无权罢免、处罚官员。东汉中期,中央要刺史处理地方事务,如参与赈灾讨乱,治平化民。材料反映了汉朝( )
A.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B.刺史制度发生异变 C.基层政府事务繁杂 D.以儒治国力行教化
3.魏晋时期,北方内迁者中除大部分成了佃客,依附于达官贵人和地主外,一部分人则成为士家,充当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如留居并州的匈奴人就“同于编户……百姓布野,勤劝农桑”,已然成为农业生产者。这些记载表明魏晋时期内迁各族( )
A.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B.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
C.首创了古代屯田制度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4.新疆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唐代《双童图》,图中左边小孩手中所抱的卷毛小狗在当时被称为“拂秣狗”,这种狗于7世纪初出现在中原,是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中国有拂秣狗,自此始也”。这一作品可以作为( )
A.物种频繁交流的说明 B.丝路促进中外交流的见证
C.绘画技法精湛的体现 D.朝贡贸易体制成熟的标志
5.北宋时期,州、府级城市实行厢坊两级管理体制,县级城市一般只允许设置坊巷和市。但到南宋时,江南地区的一些市镇开始仿效州府城市,私自设立厢级机构。据此可知( )
A.经济发展不利于地方行政管理 B.经济繁荣推动行政机构变革
C.南宋时中央集权被大大的削弱 D.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完成
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7.下表所示为顾炎武对宋明理学与“禅学”论述的摘录。据表2可知,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 )
来源 摘录
《(下学指南)序》 今之语录几于充栋矣,而淫于禅学者实多,然其说盖出于程(程颐、程颢)门
横浦(南宋张九成)则以禅而入于儒
象山(陆九渊)则自立一说,以排千五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拾精神,扫去阶级”亦无非禅之宗旨矣
A.汲取了佛教思想 B.重塑了道德体系 C.丧失了正统地位 D.延续了孔孟道统
8.19世纪60年代,因为社会的大破坏,国家税收的减少,大量人口的丧失,故清政府无力主持社会的重建工作,地方社会随即发挥了非凡的动力,诸如慈善、治安、防卫、宗教等工作,社会便在此种动力的推动下得以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B.地方自治形成完整体系
C.中央集权力量削弱 D.清廷积极推动地方自治
9.近代以来,对于西方国家在华所攫取的某种权益带来的危害,时任地方官员黄恩彤曾说:“列强在西洋则不无蛮触之争,在中国则隐有辅平之域”;近代外交家薛福成也评论道:“西人始来不过一二国,中国不知其牵率而至者,如是其众也。”材料中所指的权益,列强获得源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11.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万元,工人有20多万;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为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 B.突破了工矿产业布局的瓶颈
C.表明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D.为无产阶级政党成立创条件
12.1921年,李大钊在纪念五四运动两周年时撰文说,“不要把五四运动纪念日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我更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李大钊的“加上些新意义”是希望“五四精神”( )
A.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B.应在启蒙与救亡的斗争中实现统一
C.能够启迪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 D.应该着力弘扬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13.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只要不打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他们对革命是同情的."同年12月,中共鄂豫边区一大指出:"豪绅地主的商店不没收,采用估价罚款的办法”,“对中小商人和富农经济”也“绝不能妨害”。这表明当时中共( )
A.力图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探索苏区经济发展道路 D.动员社会各界参加抗战
14.1938年10月,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像他们研究共产主义一样,好好研究三民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研究三民主义的理论,研究如何使三民主义具体地见之实施 (为)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而斗争。”这一精神的贯彻( )
A.促成了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B.表明三民主义成为中共指导思想
C.否定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D.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15.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指示有利于( )
A.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D.推动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
16.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某次重大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挫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符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最高统治者选择的主要统治思想并列举西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4分)
18.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侵略、挽救危局做出了诸多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不过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为动力来改变的。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因此在此视角下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序幕。
——摘编自杨玲玲《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未几有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
——摘编自蔡锷《军国民篇》
(1)根据材料一和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就“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进行阐述。(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自强之举”和“北方诸省之乱”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并对“变法自强之举”进行评价。(7分)
19.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政权建设问题的党内指示中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是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其中,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窦红莉《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措施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的土地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该时期中共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原因。(6分)
20.材料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国社会的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学者就其表现列出了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性质方面 ②社会矛盾方面 ③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方面 ④阶级结构方面
⑤经济结构方面 ⑥国际地位方面 ⑦外交和国防观念方面 ⑧思想文化方面 ⑨政治制度方面
请你选择上述关于晚清社会巨变的任意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