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课件(共44张ppt+1份嵌入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课件(共44张ppt+1份嵌入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31 08:2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新课导入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极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区域认知】结合案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的含义及作用。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升级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探究某地区产业结构的弊端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
【人地协调观】从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地区产业结构
PART 01
类型
按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水电油气生产及供应、医疗制造等)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保险业、交通通讯业、教育服务业等
按要素集约程度分类
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资源依赖程度高,如农业、采矿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如纺织、食品工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购买成产资料,如钢铁、化学工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技术投入,如高新技术产业
含义:地区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含义、类型、影响因素?






(一)地区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产业禀赋
技术条件
分工深化






活动: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空间差异。
中国四大地区示意






1.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四大地区的差异。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
活动: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离海较近
位于东部地区的西侧
主要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
位于我国东北部
以平原、丘陵为主
地形复杂多样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以平原、山地为主
水热条件好
气候条件优越
水热条件较好
干旱和高寒
地区广大
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密度大
密度较大
密度小
密度较小
较高
较低

较低






2.根据下表,将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用饼状图表示出来。
四大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生产总值/亿元 比例/% 生产总值/亿元 比例/% 生产总值/亿元 比例/%
东部地区 22 008.73 4.62 189 838.00 39.85 264 531.54 55.53
中部地区 16 199.55 8.06 84 766.60 42.18 100 006.92 49.76
西部地区 20 356.72 10.76 72 499.80 38.33 96 298.72 50.91
东北地区 6 182.44 12.99 16 636.45 34.94 24 791.94 52.07
表 2018年中国四大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比例
活动: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三产业占比
活动: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3.比较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异同,并说明原因。
同: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异:(1)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相对最高;
(2)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相对最高,工业结构具有过渡性;
(3)西部与东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
原因:(1)总体中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科技水平高,产业结构转型更加成功;
(2)中西部与东北地区还在转型过程中。
活动: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PART 02
产业结构升级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其表现如下:
劳动力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国民经济重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
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例如,在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可以表现为:
2
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
3
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表现举例
重化工业为主
轻纺工业为主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思考①
分析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思考②
分析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思考③
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二)产业结构升级
思考①
分析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比较优势的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而具有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政策的引导
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二)产业结构升级
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
说一说:
根据上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的具体表现。






(二)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后
20世纪90年代
现在
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价格大幅度提高,劳动力价格低这一比较优势丧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逐渐形成。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政策优势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二)产业结构升级
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产生一系列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首先在技术创新地区得到发展,促使该地区产业升级,新的产业不断向其他地区次第扩散,并以此带动相应地区的产业升级。
思考②
分析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产业结构升级
思考③
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农业
改革开放前
工业
改革开放后
高新技术产业
金融服务业
目前






(二)产业结构升级
思考③
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劳动密集型
产业
改革开放后
20世纪90年代
技术密集型
产业
产业升级
政策优势+廉价劳动力
资金优势+技术优势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PART 03
上海概况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上海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近现代以来其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
工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
上海市位置示意
上海市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例变化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合作探究
根据时间阶段,分析上海每个阶段产业结构是如何变化的?
产业结构变化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化初期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
发展历史:
明代中叶: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鸦片战争后:全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比较优势:
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发展重工业部门
20世纪70年代:形成以四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比较优势:
国家实施重工化工业战略决策;原有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等优势明显。
20世纪50年代开始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发展历史:
20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工业领衔、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的工业新体系;上海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
比较优势:
设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等优势。
20世纪90年代开始
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陆家嘴金融中心逐渐形成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今后,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在这个发展方向指引下,上海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并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
未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化
初期
20世纪50年代开始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今后
以轻纺织业为支柱
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小结









活动:分析贵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作原料的话,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产业。
贵阳市的森林覆盖率达46.5%,空气质量优,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小。 2015年,经国家批准,贵阳市、 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至2018年, 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分析贵阳市建设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2.讨论随着数据中心基地的发展,贵阳市产业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化。
分析贵阳市建设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
海拔高、气温低,且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小;
能源资源丰富,电价低。
讨论随着数据中心基地的发展,贵阳市产业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化。
随着贵阳市数据中心基地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产业在此集聚,促进贵阳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贵阳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会上升,而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会相应下降。
活动:分析贵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活动:分析洛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活动:分析洛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大国重器 洛阳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