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边塞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瑰丽。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诗人通过浪漫奇妙的想象和细腻生动的描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又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以及诗人奋力追求功业的昂扬进取的精神意志。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歌行体古诗的艺术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通过炼字、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内涵,感受诗人积极昂扬的精神和盛唐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在新时代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积极奋进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炼字、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理解作品内涵,感受诗人积极昂扬的精神和盛唐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提问】题目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这个题目中,你能推断这首诗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吗
【明确】本诗标题揭示了两个内容:一是歌咏白雪,一是送别好友。这是一首咏雪送别诗。
【联系】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写的是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就是塞外风光。这首诗就是所谓“边塞诗”边塞诗是盛唐时代写边塞、从军、守边、战斗的诗歌,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边塞诗主要表现边塞将士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豪情,描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奇异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情激越,音韵铿锵,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阳刚之美。
(二)鉴赏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分析】写风狂雪骤,写的是外景,动景,全景。写了地域之远,季节之早,风力之大。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分析】写雪的名句,特写镜头,壮阔迷人的塞北雪景图。比喻生动,画面奇丽。
“忽”“一夜”——诗人的惊讶和赞叹;
“千树万树”——雪景的壮阔;
“梨花”——写出了皎洁悦目的白色,而且传神地表现了雪花成簇的形态。
整句采用比喻,奇思妙比,构想奇特,以梨花喻雪,第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景的瑰丽壮观,梨花因春风而竞相开放,往往是一夜之间便呈现出满野白灿灿的一片春暖花开的动人景色。诗人正是借白灿灿的梨花之美衬托出白皑皑的雪花之美,借千树万树的梨花海来衬托白皑皑的边塞雪原,突出雪景的瑰丽多姿。第二,梨花开放,是动,茫茫雪原,是静,把茫茫雪原喻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情景,动静相衬,使人在严寒中有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优美的感受。第三,明明是寒气袭人、冰雪覆盖的边塞,却把它写成如春意盎然的花园, 表现了诗人由惊奇到欣喜的感情。
【小结】以上四句写边地雄奇壮丽的雪景,先写风狂雪猛,再写雪景明丽。作者以神来之笔写变幻之景,表达了惊奇而又惊喜的感情。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分析】写雪天里军帐、军营。表面写人,实则写雪。侧面描写的手法。“狐裘不暖”“锦衾”嫌薄、角弓”难拉、“铁衣”难着等几个反常细节,侧面烘托出塞外风雪的严寒,突出了北方雪天之奇冷。
【第一节总结】前四句写雪地外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从开头眼见“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威猛,到观赏“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再到体验奇寒难熬的艰苦,诗人抒发了种种真情实感;从雪的瑰奇写到雪的严寒,多以特写式的镜头,从正面或侧面来写。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分析】写外景,是定格的静景:由近及远,第一句写千里冰封的地上景色,第二句写万里凝云的天上景色,语势夸张,画面壮阔,气势磅礴地勾勒了瑰奇的沙漠雪景,进一步描写了环境之奇冷。
【小结】这一句是过渡句。一个“愁”字,一个“惨”字,不仅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而且暗写了武判官归京的路途艰辛。引出后面的饯别场景。
5.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分析】写内景,点出“归客”,写人,写事,写声,写热烈的气氛,写酒宴的热闹场面,写边塞的音乐特色。中军设宴欢送回京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齐演奏。让人想象劝酒的热闹、话别的殷切与乐曲的悠扬。
【第二节总结】写送别宴会。略写。
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分析】写辕门外的冰雪画面,写归客起程的情景,写雪大风寒。“风掣红旗冻不翻”是描写边塞奇寒奇景的名句。
天快黑了,辕门四周却不黑,都是白茫茫的大雪,又是黑白对比。“掣”是拽、拉的意思。翻,翻飞。风刮红旗不能翻飞,因为风小(不是。因为风是“北风卷地白草折”的风。白草特别坚硬,能把白草吹断,可谓风大)怎么把红旗吹不起来呢?一个“冻”字解释出了原因,这时,天特别冷,使得雪一落到红旗上就立即结冰。我们可以想象,里面是鲜艳的红旗,外面是洁白的冰块,形成一块独特的冰旗,屹立在大西北的广阔边地上。
“纷纷暮雪”与“不翻红旗”相互映照:一白一红,一动一静,创造出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深切地表现出人们送行时的沉重心情。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分析】一幅雪中送别的感人场面。深情送别,送出辕门,现送至轮台东门,“雪满天山路”,感情深沉,暗含着作者的担心与牵挂。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分析】全诗的诗眼。作者叙述作结,寓浓情于淡墨之中,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从那望着雪地上的马蹄印迹的默默沉思中,我们似乎真切地看到了诗人那种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情状。“空留”写出了人马消失后的雪静山空,更包含了朋友远去后诗人内心的无限惆怅与失落!
【第三节总结】以上八句写送别情景。“胡琴琵琶与羌笛”的音乐声烘托着离别的惆怅,“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特写生动地表现了边塞的奇寒,而画面上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让人思绪绵延。
(三)总结
1.构思精巧: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却无一字写“ 别”,而又无不在写“送别”,并且在描写中隐含着诗人送别时复杂的情绪变化,浸染着浓郁的离情别绪。
开篇交代送别的环境:风劲、雪早。这是边关送别特有的情调。“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写地,一句写天,气氛是凝重的。为何是“愁云惨淡”呢?因为要送别武判官归京,接下来的饯别宴席没有写推杯换盏的场景,没有写宾主泣别的场面,只有“胡琴琵琶与羌笛”的烘托,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辕门送别也没有具体写人物,只是一个移动的空镜头暗示出进程:宴席散了,武判官该起程了,朋友相送,一路送到轮台东门。朋友走了,雪山上留下了弯弯曲曲的马蹄印,那么送行者呢?显然是久久伫立在送行的雪地里,凝视着这伸向远方的足迹。整首诗从咏雪写到送人,在咏雪中含送人,在送人中有咏雪,景情合一,匠心独具。
2.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详写风狂气肃、设宴饯别、依依相送等场面和细节,既表现了鲜明的边塞雪景特色,又写出了古代戍边将领的特殊生活感受,更表达了雪中送别的深挚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