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16题,共16题)、非选择题(第17题~第20题,共4题)两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作答在答题纸上指定位置,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左传》载,春秋时期国人参与的国事有:出君、杀君;公族内乱;人心向背;国人安定。据此可知,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依然存在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君主专制权力受到挑战 D.礼乐制度彻底走向崩溃
2.《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援国。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西汉边疆危机得以解决
C.边疆管理模式趋向多元 D.“华夷一体”局面的形成
3.如图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此制度体现了( )
A.统治阶层的法治意识浓厚 B.以礼入法特点开始出现
C.政府和士大夫的良性互动 D.法律与教化的有机结合
4.熙宁三年考课院奏言:“准诏定到知县、县令考课法……一任之中,主、客户比旧籍稍有增衍。”考课法将客户数是否增长也纳入县官的考课范围。这一举措( )
A.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推动户籍制度的成熟 D.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5.康熙时广东巡抚李士桢报告:“自康熙六年奉文海禁,外番船只不至,既有平南王府僚属沈上达等勾结党棍,打造海船,私通外洋,一次可得利银四五万两。一年之中,千船往回,可得利银四五十万两,其获大利也。”这反映出,清代海外贸易中( )
A.政府海洋政策逐渐走向开放 B.中央对地方管控削弱
C.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博弈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6.康有为在《答(论议院书)》一文中说:“君犹父也,民犹子也,中国之民皆如童幼婴孩,问一家之中,婴孩十数,不由父母专主之,而使童幼婴孩自主之、自学之,能成学否乎 必不能也。”康有为此举意在( )
A.增强维新运动社会基础 B.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
C.借助君权进行政治改良 D.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
7.耀华玻璃集团于1922年创办,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下表为企业的部分发展情况,该表反映了( )
时间 概况
1924年8月 秦皇岛建成投产,年产规模15万标准箱,跨入大机器时代。
1933年 产量迅猛增加,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1937年到1945年 股份转让给日本,中方彻底丧失了所有权和经营权。
1946年到1948年 官商合办,生产经营陷入低谷
A.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B.官僚资本阻碍民族企业的壮大
C.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 D.投资环境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
8.天津解放之时,军管会规定:“凡持有金圆券10万元以上者,准持其向海关或工商局办理登记手续,携运出境换回物资;只有经特准的不能自行携出的商民和持有500元以下的工人农民学生教职员贫苦市民才可以兑换。”上述规定( )
A.解决了国统区金圆券通货膨胀的现象 B.扭转全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局面
C.提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资金支持 D.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需要
9.1956年,我国胜利地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由此可知,三大改造( )
A.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基本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C.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D.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变革
10.2018年11月5日至10日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来自五大洲的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参展企业3617家,80多万人进馆洽谈采购、参观体验。这有利于( )
A.推进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初步建立 B.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C.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D.调整经济结构应对冷战风险
11.公元前36年,意大利各自治市将屋大维列为其保护神,在屋大维的鼓励下,这种做法迅速在罗马各个行省得到普及。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意为阿波罗之子。从屋大维到奥古斯都,反映了( )
A.罗马帝国的扩张 B.元首制的制度创新 C.共和政体的发展 D.元老院权力神圣化
12.842年《斯特拉斯堡誓言》使用法语书写,标志着以法兰西岛方言为基础的法语正式形成,法语官方语言地位则在16世纪得到确认。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国家对语言的干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政府出台了十几部有关语言的法律。这推动了法国( )
A.民族认同观念的强化 B.国家统一历程的加快
C.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D.民主政治进程的开启
13.蔗糖原产亚洲,17世纪末以前,一直是一种珍贵的稀罕事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把它带到美洲大规模种植,1650年以后蔗糖的价格开始下跌并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伴着茶一起品尝到糖。蔗糖贸易( )
A.改变欧洲社会生产方式 B.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C.导致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
14.17世纪初,英国的济贫法制度所提供的救济主要是居家救济。而1834年的新济贫法在英国确立起济贫院内救济的基本原则,任何人如果想得到济贫法所提供的救济,就必须进入济贫院内接受严格的管理和非人的待遇。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
A.救济观念走向人道 B.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C.社会矛盾尖锐激化 D.社会保障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5.1976年,《牙买加协议》规定:允许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免除成员国的黄金义务。上述规定旨在( )
A.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强化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
C.重塑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D.提升发展中国家贸易话语权
16.图2描绘了俄乌冲突爆发前后,布伦特原油价格与欧洲天然气价格的变化趋势。这场冲突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
A.全球产业链布局需适时调整 B.能源危机能消除美国单边主义扩张
C.适时采用国家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多极化格局需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题~第20题,满分52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1905年被废除,成了晚清衰亡的“陪葬品”,但在西方近代却投胎重生。随着世界近代化的起步,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随之传入西方,并引发了激烈争论。素有“欧洲孔夫子”之称的魁奈,其著作《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以“中国官吏”为题,介绍了中国官员的选拔方式、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奖惩制度。仅邓嗣禹《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附录中列举的1570年到1870年之间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评价,是中国科举制度受到英国人的推崇进而效仿,成为西方学习的典范,并最终融入欧洲文化的血液。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
材料二 公务员制度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它源于英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英美等国家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和方法。我国于1993年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为基础,是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在国家人事管理领域里的反映,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英国等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李荣林《中国和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在近代西方能够“投胎重生”的基本精神。说明科举制度对西方国家制度建设的贡献。(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简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差异。(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完善和发展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认识。(3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内容
1853年~1861年 政府发行了以银两为单位的银票“户部官票”和以制钱为单位的钱票“大清宝钞”。在发行银票的同时也铸造了以一当十、当五十、当百、当千的铜制大钱和以一当一、当五、当十的铁钱。
1912年~1927年 民国政府在1914年2月颁布《国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从法律层面确定了中国使用银本位的货币制度。规定以一元银币为本位币主币,条例同时对国币的最后支付手段和无限法偿资格进行了确证,将新铸造银元规定为国内贸易活动的最终交易手段。
1927年~1937年 1933年3月3日立法院通过《银本位铸造条例》。不仅在法律上对银两的流通给予禁止而且对日常收付和交易的流通中银两的使用也进行了彻底的废止。自此,全国性的废两改元正式开始推进。
财政部在1935年11月3日发布《施行法币布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居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
——摘编自刘斌《近代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变迁述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个时期货币改革的时代背景。(6分)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货币改革的主要因素及货币改革的历史意义。(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邮政、香港邮政和澳门邮电在2018年10月30日共同发行《港珠澳大桥》纪念邮票。
方寸间展示国家记忆
邮票 说明
中国邮政 青州桥桥体上的“中国结”造型与画面前景的三地地标性建筑(香港会展中心、珠海大剧院、澳门大三巴牌坊)形成呼应,寓意三地紧密相连。
香港邮政 一套四枚邮票以港珠澳大桥的中英文名称为设计重点,分别印上代表香港的H和“港”字、代表珠海的Z和“珠”字、代表澳门的M和“澳”字,以及表达“大桥”之意的B和“桥”字。这些字母和文字与背景的线条图案交织成细密网络,象征公路网络紧密连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融合。
澳门邮电 小型张展示了青州桥“中国结”造型桥塔的标志性景观,并衬以洋紫荆、簕杜鹃、莲花,分别代表香港、珠海和澳门,象征港珠澳三地连成一体。
结合史实阐释港珠澳大桥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有着悠久的社会救助传统,而社区发展却并没有引起社会主流、联邦政府的更多关注。二战后,英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如兴建住房、新城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等来改变战后英国社区的衰败局面。20世纪60年代,英国再次陷入普遍性的经济衰退,社区自助的行动重新兴起,但在实施过程中,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中央政府的不果断和无效率使得项目缺乏持续性和统一性,有些项目半途而废,实施效果也并不如人意。
——摘编自倪赤丹、苏敏《英国社区发展经验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运动式、大规模的社区发展运动,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实际生活,1987年社区服务开始在全国推广。经过一段试点工作后,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随后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推广。近年来,民间开展了多种类型的社区发展实践,呈现与政府力量相呼应的多元发展格局。
——摘编自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政府主导社区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存在的问题。(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区发展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