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1 09:1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时,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这一调整( )
A.利于北魏政权转型 B.取消了鲜卑贵族的特权
C.重在整顿地方吏治 D.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
2.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用《决狱法》“治契丹及诸夷”,该法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对汉人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辽太祖的做法( )
A.消除了契丹与汉族的矛盾 B.推动辽朝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C.基本沿用唐宋的政治制度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策略
3.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因为战争的目的和宗旨是保护生命和肢体以及获得和拥有对生命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战争完全符合初始自然原则。……因为自然已经赋予每个动物足以进行自卫和自助的力量。”据此可知,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
A.肯定战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 B.带有较鲜明的宗教神学色彩
C.将自然法理论作为重要基石 D.成为判断战争性质通用标准
4.唐代的户籍制度将民众分为“编户”和“非编户”,“编户”是良民、自由民,“非编户”则是贱民,如工匠、杂役、奴婢等,贱民没有资格立户。宋代百姓不再有良贱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坊郭户”与“乡村户”。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商业者地位提高 B.宋代门第观念淡薄
C.阶级矛盾逐渐消解 D.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5.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社区式管理”( )
A.践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意在推动城市化进程
C.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成熟 D.提升了基层管理能力
6.下图为“赶集的古罗马农民”大理石浮雕,表现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农村的场景,图中的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古罗马( )
A.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农村社会经济状况
C.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D.与亚洲的物种交流
7.据清代《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新物种推广影响生态环境 B.高产作物促进人口增长
C.建始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D.该地居民实现家给人足
8.工业革命后,牛奶在英国得以普及,喝生鲜牛奶的习惯使致命牛结核病感染率持续上升。英国政府强制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并制定《牛奶和农场法》《结核病防治法》等,严禁出售携带病菌的牛奶,到1949年巴氏杀菌法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这说明英国( )
A.牛奶业的发展遭遇危机 B.运用法律保障食品安全
C.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D.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完善
9.唐代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这反映了唐代( )
A.稻麦复种制普及 B.轻徭薄赋的国策 C.个体家庭式劳作 D.推行土地国有制
10.据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府,“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一现象可以用于说明南宋( )
A.宽松的商业政策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官营手工业发展 D.农耕经济受到冲击
11.1496-1498年,威尼斯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埃及)进口香料1060-1200吨,从贝鲁特(黎巴嫩)进口270-420吨,但1501-1506年从两地的年均进口量分别降至335吨、45吨。据此可知( )
A.欧洲对香料的需求减少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意大利人主导欧亚贸易 D.世界市场发展速度渐缓
12.窑洞是北方的传统民居之一,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北方窑洞的建造主要取决于( )
A.传统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自然地理环境 D.当地文化习俗
13.下表为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表反映出( )
时间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B.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C.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D.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14.《申江竹枝词》对近代上海火车交通有如下描述:“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邀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泸宁来去也从容。”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B.新式交通影响社会生活
C.城市化导致交通拥堵 D.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15.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讲述了一个故事,1348年在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一群城里的青年男女隐居乡间别墅,这座别墅筑在一座小山上,远离大路,别墅干净整洁,每个屋子都摆满鲜花。故事中,青年男女面对疫情的行为( )
A.表现出强烈的厌世情绪 B.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C.对后世防疫有借鉴意义 D.推动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16.1952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国上下男女老幼,团结一致,提出“消灭苍蝇、老鼠、跳蚤、虱子和蚊子等传染病的媒介物(俗称‘五害’)”,并实行预防注射。除“五害”运动( )
A.彻底根除了传染病病源 B.改变了医疗落后的现状
C.是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 D.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400-1800年世界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据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白银的流向,并说明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白银流通对中国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5年底,中国与资本主义市场贸易的比重由6.52%下降为0.005%;国营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8.4%上升到99.2%。政府大力组织成套设备和其他重要物资进口,千方百计发展生产扩大出口,1956年实现了贸易盈余0.82亿美元,初步扭转了长期入超的局面。
——摘编自彭波、韩亚品《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
材料二 1986年,工业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一次根本性转变。……2002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位居全球贸易实体第四位。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主要增长点。“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优化升级的目标是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十三五”期间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从而使我国在推进多变、双边以及区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贸易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谢孟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国际因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围绕材料观点,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期,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符合所选地区和时期,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以上均摘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清朝末年和当代中国交通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中国发展交通的历史启示。(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