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检测历史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检测历史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1 09: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邵阳市重点中学2024年1月高二期末检测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天亡簋》铭文大意:武王来到管地,率领诸侯登太室山祭祀皇天上帝。后下山,在宗庙遍祭先王。文王德高闻于天帝,武王继承其大业,推翻商王朝,终止了商王祭天的权利。武王还举行了祭社大礼。天亡因护卫有功被赏赐爵橐礼器,(天亡)造簋铭文以颂扬王的休美。这反映了西周( )
A.宗族因素影响政权稳定 B.政权宗教色彩愈加浓厚
C.王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2.有学者认为质朴、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于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用相对落后的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学者重在强调( )
A.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 B.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C.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D.秦朝灭亡的主观原因
3.下图为1979年四川出土的一件石田塘模型。一侧凿出两块水田,一块田里积有堆肥,另一块田里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另一侧凿出水塘,塘中置一小船,还有鳖、青蛙、田螺、莲蓬等,这就是汉代陂池稻田模型。这反映当时( )
A.劳动者积极性空前高涨 B.多种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C.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D.铁犁牛耕得以广泛推广
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5.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6.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该学者的观点肯定了民国政府( )
A.推崇尊孔复古 B.完善代议制民主 C.颁布《临时约法》 D.加强中央权力
7.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凡在日本文部省直辖之各高等院校及程度相当的各项实业学校3年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在大学专科某科或数科,毕业后有选科或普通毕业文凭者,给予进士出身。这说明清政府( )
A.是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B.从依靠欧美转向求助日本
C.拓宽了人才选拔的渠道 D.根本上拒绝教育制度改革
8.《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中称,民族主义是被征服民族抵抗战胜民族,是以本党之民族主义主张融合与此人类四分之一人口,以与战胜民族反抗。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由支持转而压制民众,摧残民众团体。这反映了( )
A.国民党趋向政治独裁 B.国共两党开始出现利益分歧
C.资产阶级反侵略失败 D.中共民主革命目标发生变化
9.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中世纪 B.中世纪的黑暗迟滞了欧洲发展
C.文艺复兴促进欧洲思想解放 D.中世纪孕育了社会转型的力量
10.代议制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下列关于近代各国代议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统而不治
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每州2名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内阁须对参议院负责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11.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B.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
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优化政府形象 D.暂时缓和社会矛盾
12.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大量希腊样式的钱币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等文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 B.扩展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往来 D.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13.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图),其主要原因是( )
A.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发挥作用 B.美国国际金融的主导地位
C.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D.新的货币贸易体系的建立
14.直到12世纪前后,欧洲的艺术还未涉及儿童,也没有表现他们的意愿。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儿童逐渐被发现。17世纪以后,孩子被看作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关注子女教育成为当时英国的新风气。材料旨在说明( )
A.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B.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C.思想解放促进儿童地位提高 D.儿童权利日益得到重视
15.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地迁徙,也有被迫地迁徙。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迁徙方向 方式 原因
A 甲地迁往丙地 主动移民 工业革命
B 乙地迁往丁地 被动移民 殖民征服
C 丙地迁往甲地 主动移民 殖民扩张
D 丁地迁往丙地 被动移民 黑奴贸易
A.A B.B C.C D.D
16.如图宣传画中的“鸡蛋”象征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莫洛托夫计划 D.华沙条约组织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茶叶因其成本相对低、利润相对高而需求量大的特点,注定了其势必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大宗商品之一。我国新疆等地区的气候不适合茶叶种植,而食肉饮乳的生产生活习惯却使上述地区的茶叶消费成为习惯和必需。在强烈的需求之下,从成都、昆明等地通往西藏、青海的川藏茶路兴起,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起于明朝的晋商借助地利之便主导的万里茶路,把江南的茶叶贩运至塞北,延绵明清两朝,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商帮。《马可·波罗游记》对遥远中国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茶饮习俗已经传播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地各民族。
材料二 近代以来,伴随中国茶叶的知识产权和贸易顺差被迫丢失,传统小农式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模式被西方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茶叶品牌利用不平等条约倾销至中国,掠取了巨额的利润。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倡议是复兴古代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性机遇,依托大企业、大品牌的综合实力,把中国传统的饮茶习俗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从出口茶叶原材料向出口茶叶断时尚、新生活模式转变。依托“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国茶叶产业既可以精准扶贫,更能提升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宁、马晓云《浅析丝绸之路茶叶贸易与茶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的特点,并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5分)
18.材料一 “国民性”,亦可作“民族性”,是由日语引入的名词,意为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心态文化特征。晚清以来的思想家多借用它来指喻中华民族在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想、情感、意志特征的总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西方民族接触、对抗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屈辱,痛苦地启发了中国思想家渐次深入地从民族思想、心理这一最隐秘的层面上去寻找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项目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
侧重点 “今日欲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陈独秀说:“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名与个人主义相冲突,实以巩固个人利益为本因也。”
内容 “国民者,以国为民之公产公物也”。“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自由云者,团体之自由,非个人之自由也。” “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就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
—摘编自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实质,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不同点。(7分)
19.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以下是国际秩序发展史上重要事件的节选。
材料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1651年,英国颁布了多项《航海条例》保护本国贸易。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发动了一系列对荷兰的战争。
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关税主权。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1947年,23个国家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中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