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六校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总计50分)
1.杭州亚运会的奖牌“湖山”将良渚文化的精美方形玉琼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良渚文化特色,而考古学证明中原地区无论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后来的龙山、二里头文化,都不精于玉器,多是彩陶、青铜文化为主,这表明( )
A.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没有发生碰撞 B.良渚文化比中原文化发达许多
C.良渚的文化是中原文化所不及的 D.中华远古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
2.李斯评价商鞅: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以下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有( )
①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②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③严刑酷法,轻罪重罚 ④什伍连坐,相互监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减轻徭役和刑罚 B.恩泽贵族 C.削弱诸侯王势力 D.增加税收
4.在新疆阿克苏境内的遗址中,曾陆续发现“汉归义羌长印”“常宜之印”(常宜为汉代官职名)等文物。这些文物可用来印证汉代( )
A.对西域的管辖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与匈奴的和亲 D.刺史制度的推广
5.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由此可得出( )
A.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B.分裂中蕴含统一因素
C.出现士族专权局面 D.思想活跃呈多元特征
6.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是唐朝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它的发明说明( )
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人民生活质量根本改变
C.政府厉行重农抑商 D.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7.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 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
C.保证农民较充裕的生产时间 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
8.“官分南、北,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口口所指的民族应该是( )
A.蒙古 B.契丹 C.党项 D.女真
9.读下表,表格内容可用于佐证( )
时代 北方户数(万) 南方户数(万) 南北对比(南方占%)
汉(元始二年) 965 111 10.3
唐(天宝元年) 493 257 34.3
宋(元丰三年) 459 830 64.4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 )
A.国家疆域的开拓 B.社会控制的强化 C.政治制度的沿革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0.如图是明清时期的权力空间布局示意图,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乾清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这条“隐秘的政治轴线”是指(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行政中心逐渐北移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官员地位不断提升
11.有学者指出,这场战争“是近代中西碰撞过程中的首次国际战争,是陷中国社会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的战争……中国社会开始步入近代”。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一对联反映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3.1919年5月,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代表集中在北大会堂,听取著名爱国记者邵飘萍关于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失败的情况分析。这直接推动了(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北伐战争兴起
14.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力量表现在( )
A.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废除了英美等国在华特权
15.下图所示报刊信息,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B.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C.中原大战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D.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16.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申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西北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A.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17.如表是1937年9月—11月的太原会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战略布防简况。这充分体现了( )
傅作义(国民党) 指挥4个军防守雁门关东西一线
朱德(共产党) 指挥115师、120师、129师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作战
A.日军侵华处于不利地位 B.国共军事合作,共同抗日
C.抗战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D.中共是正面战场的主力军
18.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了名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论。总编辑王芸生兴奋地写道:“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 )
A.商讨对日最后决战 B.筹备成立人民民主政府
C.争取和平民主建国 D.揭露国民党的独裁面目
19.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20.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中长津湖血战的一幕。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经过五次战役,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 )
A.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抗击外敌赢得完全胜利 B.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东方的宣言书
C.为开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 D.确立了中国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1973年,中国科学家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贡献最突出的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马寅初 C.钱学森 D.李四光
22.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数百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鸽模型灯笼表演了《闪亮的雪花》,表演中,一只“小鸽子”掉队了,被一只稍微大的“鸽子”拉回鸽群,共同汇成一个完整的心形。开幕式之后,“一鸽都不能少”“迷路的孩子早点回家”迅速登上热搜。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成为两岸民众的共识 B.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一页
C.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D.民众希望两岸实现经贸合作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的思想精髓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D.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24.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梦:独立梦、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世博梦等。这些梦想得以成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 )
A.遵循和平发展理念 B.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C.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D.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25.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围绕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中国外交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点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这体现出当代中国( )
A.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推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
二、非选择题
26.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尽显治国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候王……——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中央官制图
材料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周、秦朝地方行政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央官制,归纳中央官制演变的趋势。(4分)
(3)图1、图2分别是汉朝与清朝的形势图,请任选一个朝代写出这个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设置的管辖机构,并说明上述朝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管辖的意义。(6分)
27.望纵横捭阖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瞩目艰苦卓绝的探索奋斗、日益富足的幸福生活,我们就会深刻感受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走过的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伟大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事件 重大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1900—1901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840—1842年 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三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近代前期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大努力。(4分)
28.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 1990年—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2年6月6日至7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5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同一时期中国外交还取得了哪些成就。(6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的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如何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3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9年3月 进京赶考 102岁的吕正操将军对当年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情形记忆犹新。58年前,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进京时,将这一行程比作“进京赶考”。58年间,中国地覆天翻。
——整理自徐壮志等《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2007年)
材料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图1 图2 图3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共“进京赶考”期间(1949—1956年)在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等方面进行的相关努力?(4分)
(2)结合材料二所述,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怎样深远的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