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8:4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见“学习目标”1、2)
【学法指导】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通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导学过程 学法导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资料(详见课本P74注释①)2.我的检测(1)音形识记。 kāngkǎi( ) tān( )塌 山毛榉( ) 废xū( ) chóu( )劳 水qú( ) 缝隙( ) 干涸( )(2)词语解释。 坍塌: 废墟: 干涸: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3)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一、理解课文内容  1.文题解说 明确: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问题: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2.“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3.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写得简略。4.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感动,这些照应了那句话。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5.第②段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倒数2~5句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探究课文主题 明确: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内容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无私、慷慨) ②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自信、果断) 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积极生活,爱整洁) ④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目标远大而高尚) ⑤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无私、俭朴)【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A.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D.从远处望去,我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2.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第15段末句、第17段后句、第21段末句。表现了作者无比敬佩之情。【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的收获2.注意的问题【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积累常识,识记字词。思考讨论,形成共识;代表发言,听师点评。独立完成,小组评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