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2023-2024学年(上)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将所有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遗址中有一千多座大小不一的墓地、大型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出该遗址( )
A.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B.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C.出现了阶级分化现象 D.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2.春秋时期,楚国往往以蛮夷自居;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
A.民族往来交流频繁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3.汉高祖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举措( )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铲除了诸侯王势力 D.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4.魏晋时期,北方的小麦、菽类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两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这说明( )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南北差异已经消除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唐太宗要修建大明宫,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D.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6.隋唐时期,天文历法教育被国家垄断,禁止民间传授天文历法知识。旧唐书对此解释道:“天文著象,职在于畴人(精通天文历算的学者),谶纬(预言凶吉)不经,深于疑众”。政府禁止民间传习天象反映了唐代( )
A.忽视科技人才培养 B.儒学政治地位受到冲击
C.注重维护政治稳定 D.天文研究的实用性较弱
7.如图是东晋至北宋四个朝代的平民阶层在政府官员中所占比例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B.平民入仕愿望日益强烈
C.门阀政治影响力消失 D.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8.《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 )
A.行政区划的混乱 B.等级分化的严重
C.统治危机的加深 D.因俗而治的特点
9.明代永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东南地区。如漳州府的龙溪、南靖、漳浦、平和等县,佃户在向地主交纳若干“佃头银”之后,就获得了长期耕种和处置耕作的权利。明代永佃制( )
A.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强化了地主对佃户的经济剥削 D.导致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10.明末清初思想十分活跃,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称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些新思想的出现主要源于( )
A.民主思潮兴起 B.理学失去活力 C.小农经济落后 D.商品经济发展
11.清初实行“公题私奏”制,即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都要经过通政司阅览,内阁票拟,最后交皇帝审阅;康熙以后,上奏人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官员们反复表白“唯有皇上,不知其他”。这一变化( )
A.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
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1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年代尺所列历史事件反映了清朝( )
A.监察地方吏治 B.抵御殖民侵略 C.完善法律建设 D.加强边疆治理
13.18世纪末,一两白银兑换铜钱一千文左右,随着白银大量外流,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列强对华走私鸦片 D.海外贸易充分发展
14.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发展。其中,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代表的军事企业系统,所译之书多以“制造”为主,而直接隶属总理衙门的同文馆所译之书则以“公法”类居多。上述现象( )
A.源于经世之学迅速发展 B.适应了学习西方以自强的需要
C.表明官方垄断翻译事业 D.反映了洋务运动内部矛盾尖锐
15.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为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了守备,并于1885年正式宣布在台湾建省。这反映出( )
A.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 B.传统的宗藩体系已经解体
C.中央政权开始经略台湾 D.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16.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后代,而且关系到种族国家的兴衰;民族资本家经元善也认为:我中国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莫亟于创兴女学。这些主张( )
A.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B.具有鲜明的救亡色彩
C.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D.成为社会变革的主流
17.如图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真相》的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
A.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B.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预备立宪实为维护专制统治 D.辛亥革命废除君主专制
18.辛亥革命后,“东洋头”、中分、偏分成为男子的时尚发型。茅盾回忆当时在浙江省立二中读书时说到:“彻底的光头主义者,在全校中也还有十多位”。这反映出( )
A.社会转型中的冲突加剧 B.时人广泛支持社会变革
C.发型是政治认同的标志 D.政治运动影响社会习俗
19.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其背景是中国( )
A.社会生活新气象出现 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D.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20.1919年6月以后,五四运动已波及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五四运动的浪潮。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C.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D.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
2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这一奋斗目标出自( )
A.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 B.中共“二大”最低纲领
C.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D.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誓词
22.1933年,中央苏区多次召开经济建设大会,各个根据地先后出现公营商店、公卖处、消费合作社等商业组织。同时,中央又设专门外贸机构组织农产品出口和工业品进口。这些举措的首要目的是( )
A.废除封建经济基础 B.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
C.恢复和发展工农业 D.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23.1938年秋,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调集公司的资金、船只和人员,在短短40天内,运送了150余万人员、100余万吨货物,其中包括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这一行动( )
A.改变中国产业结构不平衡现状 B.促进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C.顺应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需要 D.保存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
24.1948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陈毅、邓小平、粟裕等人的电报中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这场战役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渡江战役
25.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有利于人民政府迅速稳定物价、掌握市场主动权的举措是( )
A.土地改革 B.“米棉之战” C.三线建设 D.三大改造
26.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能。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政协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这一变化( )
A.顺应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提高了民主党派的执政地位
C.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有利于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27.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得到西方国家完全认可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28.1980-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70亿元增长到39273亿元,世界排名由第26位上升到第7位。这主要得益于( )
A.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9.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会议是( )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二十大
30.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2020年“嫦娥五号”在实施无人月面取样后,顺利返回并着陆于内蒙古草原。探月工程的成功( )
A.推动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 B.冲击了当今的世界格局
C.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表明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1分,共40分。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随着疆域的扩大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50个郡,下辖近千个县。至此,秦朝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目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朝廷直接掌握了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的同时又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制是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深远。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并列举秦朝拓展疆域的主要举措。(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0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1894年间中国民族企业分布情况(部分)(单位:家)
地区产业 上海 广东 湖北 四川 山东 其他地区 合计
矿业 — — 3 — 2 8 13
纺织 14 88 3 — 1 3 109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重工业投资比重高达到85%,工业产值增长了两倍,飞机制造、汽车制造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同时,轻工业产值增长了83.3%,轻重工业均迎来快速发展期。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尽快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我国在中西部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工业建设成就并分析意义。(10分)
33.(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小组围绕抗日战争进行探究学习,收集到了三种不同载体的史料:
材料一 1941年7月7日,《解放日报》刊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提出“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促进中、苏、英、美及其他一切反对法西斯的国家民族一致联合,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同盟,拥护国民政府对德、意绝交的正确行动,并准备采取新的步骤。”
材料二
材料三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该小组的探究主题,依据史料的表现形式分别指出三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研究价值。(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