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10.1《浮力》预习
一、知识预习
知识点1 浮力产生的原因
3、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存在_________产生的。海上大桥下面有许多的桥墩,这些桥墩是否受到浮力:_________。
知识点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_______有关,跟液体的______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______越大、液体的_____越大,浮力就越大。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无关。
二、预习练习
1.下列情境中没有受到浮力的物体是( )
A.下潜的蛟龙号 B.遨游的天宫一号
C.航行的辽宁舰 D.上升的热气球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重为4N,然后将该物体浸没在水中,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3N,则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
A.7N B.4N C.3N D.1N
3.一个盛有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小球,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小球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
A.F1 B.F2 C.F3 D.F4
4.如图所示,A、B是可以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现往容器里注入一些水,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物体一定受到浮力作用 B.B物体一定受到浮力作用
C.C物体一定受到浮力作用 D.D物体一定受浮力的作用
5.(不定项)下列关于浮力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只要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就一定越大
B.只要物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就一定越大
C.阿基米德原理只适合于液体,不适合于气体
D.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6.(不定项)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浮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
B.只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
C.浮力起因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物体受到浮力作用时,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7.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
(1) (2) 。
同种液体时,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 ;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 。
8.浮力的公式求浮力:F浮= 。
9.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物体 压力F2减去物体 压力F1即F浮= 。
10.称重法求浮力:物体的 减去在 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1即F浮= ;
11.重为8N的长方体金属块竖直浸没在水中,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分别为7N、10N,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 牛,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合力大小为 牛,合力方向 。
12.如图所示,将一长方体物体浸没在装有足够深水的容器中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它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1.8N,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3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如将物体再下沉5cm,其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变为3N,则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
13.一位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一只可乐瓶与一只乒乓球做“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如图所示,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图甲),但乒乓球并不上浮,这是因为 ;若用手堵住瓶口(图乙),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这是因为 ;此实验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 。
14.某同学使用同一物体A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1)图③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 N,图⑤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 N;
(2)对比分析②③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3)对比分析③⑤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15.小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图A、B、C所示。
(1)由图中的实验过程可知,金属块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是 N。
(2)通过分析图中 两项,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由该实验探究可知,液体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 。(填“越小”、“不变”、“越大”)。
(4)该实验采用的主要实验方法是 (答一种方法即可)。
16.如图所示,一个边长为0.1m的正方体物体在水中保持静止,物体的上表面距离水面0.2m。求:
(1)物体上、下两个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
(2)物体上、下两个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
(3)物体受到的浮力。(g取10N/kg)
10.1《浮力》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ABC
6.AB
7.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 大 大
8.ρ液gV排
9. 下表面 上表面 F2-F1
10. 重力 液体中 G-F1
11. 3 5 竖直向下
12. 1.2 4.2
13. 乒乓球不受浮力,它的底部不受水的向上的压力 乒乓球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大于乒乓球的重力 压力差
14. 1 1.2 当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15. 2.4 B、C 越大 控制变量法
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