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2:3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2022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自然语言大模型可以根据人类指令,迅速完成写文章、绘画、作曲甚至制作视频和动画等任务,其“创作”涉猎的范围几乎可以媲美人类,而且水平随着训练量增加还在不断提升。伴随各类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巨大空间。
②用户在人工智能端口界面输入提示文本,就能够便捷地启动智能化写作、作曲、作图,或生成短视频、游戏段落等。我国至少已经出版了两本人工智能程序生成的诗集。其中,有的单纯使用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诗歌作品,有的则采用图文互驱动模式,在观感上呈现为一首诗搭配一幅画的形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或然世界”人工智能画展上,人工智能化身数位不同风格的虚拟画家,分别创造性地演绎人类美术史上的经典风格。
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音乐方面的表现也值得关注。用户先将自己喜爱的音乐曲段复制到信息轨道上,人工智能模型通过风格调色板来确定作曲风格,进而在文本指令下完成音乐类型、节奏快慢和整体时长等必要设定,就可生成一段有模有样的音乐。如果将视觉化工具整合在作曲程序中,人工智能还可以创作带有高度情感特征的新作品,将图像转换为数据集,精准分析用户需求,量身打造适合不同场景特点的个性化、情感化曲目。在文艺实践中,已经有电影作品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乐曲作为配乐。
④当文本写作、图像生成和音乐曲段都能够交给人工智能完成,距离人工智能制作电影也就越来越近。目前,多家影视公司与科技机构联手,共同开发用于制作电影长片的人工智能程序。虽然尚无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完全实现这一技术创新,但人工智能已经被用来编写剧本,甚至为影片选角、设计分镜头和剪辑片花等。一些流媒体平台还特别开设了人工智能实验片频道,专门播放由人工智能制作的短片。尽管这些作品的完成度还不理想,却推动着人们不断攻克人工智能影像创作的技术难题。
⑤正如对艺术境界的探索没有终点,技术创新也永无止境。在多种技术交织而成的新型创作语境中,理解人机交互模式、探索人机协同应用场景,是智能时代进行文艺创作的新要求。面对加速更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人类的文艺创作会发生哪些变化?创作者要做出哪些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智能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⑥首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入将艺术创作分为有人工智能辅助和无人工智能辅助两类。国外已有多家期刊发布公告,明确拒绝接收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有的科幻杂志甚至为此关闭了自由投稿通道,创作者需要在投稿前申明没有用到人工智能工具。其次,人工智能辅助创作也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传统的创作过程是创作者就一部作品持之以恒地进行打磨,但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创作者的艺术创意在很短时间内就产出批量内容,其品质参差不齐,创作者需要从众多“产品”中选取一件进行精心调整。
⑦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水平还不足以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参数式内容生成,还是风格迁移的程序应用,它们在极短时间内批量化产出的语段、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尚未催生出公认的人工智能艺术家。这也对人类创作者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要有意识地培养能与智能工具良好沟通的数字素养。
⑧以人工智能绘画为例,设计师为了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可能要先后借助智能工具和图形软件生成数百幅画作。这些画作的主题立意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每幅画的题材、场景、视角、氛围元素,等等。随着设计师发出越来越具体、确切的语句指令,人工智能不断做出精细调整。这样的创作方式体现出数字素养对于未来人机协同创作者的重要性。创作者需要有效组织人工智能所能理解的语言,形成最优指令,尽可能释放人工智能的潜力,使之快速而大量地输出内容,以便创作者从中进行甄别和挑选。回顾人机结合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艺术创作经历了人工创作、机械复制和数字化转型之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将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带入了新的智能化阶段。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的创作者们正在大幅延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体现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全新赋能。
⑨作为一项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为文艺创作带来多方面影响。辩证地看,它一方面有助于更加高效、便捷地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内容产品,另一方面也因产品数量的激增而面临艺术性和原创性等考验,艺术创作的诗意和不可预期的灵感愈发显得珍贵。
(摘编自杨俊蕾《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然语言大模型“创作”能力强,涉猎范围广,而且随着训练量增加,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B.人工智能程序既可以单纯使用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诗歌作品,也可以采用图文互驱动模式生成诗配画作品。
C.随着技术难题不断被攻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编剧本、选角色、设计分镜头、制作电影长片、剪辑片花等。
D.人工智能辅助艺术创作,能在很短时间内产出批量内容,但其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创作者披沙拣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搭建的各类云计算平台越多,数据量增长就越快,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空间也就越大。
B.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虽未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但随着人类数字素养的提升,公认的人工智能艺术家的出现或未可知。
C.对人机协同创作者而言,有效组织人工智能所能理解的语言,形成最优指令,最大化释放人的潜力,是重要的数字素养。
D.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的产品会影响到文艺创作的艺术性和原创性,因而艺术创作的诗意和灵感就显得弥足珍贵。
3.下列选项中,与本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的写作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类写作的局限性。人类只有写出更有原创性的作品,才不会被取代和淘汰。
B.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既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C.尽管对人工智能介入文艺创作褒贬不一,但无论文艺家还是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在一点上是有共识的,那就是:艺术家要保存人类的创造力。
D.人工智能不是诗人和艺术家,但在它的协助下,诗人和艺术家的潜能将被极大激发,这是一道令人向往的风景。
4.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生成性人工智能取得的艺术实践类成果。(4分)
5.请梳理⑦⑧两段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工头
李伶伶
①铁芳是马家岭唯一的女工头。
②马家岭盛产水果,村里家家都有几百棵果树,到秋天水果成熟的季节,忙不过来,都雇人。
③来马家岭干摘梨这活儿的,都是男工。男工能干,比女工出活儿。女工都干挑梨的活儿,比摘梨挣钱少,可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男工们都笑她,觉得她是想钱想疯了。
④一个老大爷雇了几个男工,没够,犹豫地问铁芳:“你一天能摘多少梨?”铁芳说:“这个不好说,看树大小,还得看果多少。”老大爷一听,知道她是行家,没再多问,说:“走吧。”
⑤铁芳跟着老大爷来到果园,园里已经有五六个男工在摘梨。老大爷找了个2米高的凳子递给铁芳。摘梨的凳子分2米高、2.2米高和2.5米高三种。铁芳知道老大爷把2米高的凳子给她,是对她的照顾,但是她没接,而是另外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她今天是成心想跟那些给她白眼的人较个劲。
⑥铁芳把2.5米高的凳子搬起来后,大伙儿手里的活儿就慢了下来,都看着她,看她把凳子放在哪里。高凳子是摘大树的梨用的。大树比小树难摘很多,这事傻子都知道。摆放凳子也有技巧,内行人从你摆放的位置就能看出你一天能摘多少斤梨。铁芳搬着凳子来到一棵大梨树下,相看了一会儿,然后把凳子摆在两个枝丫中间偏外的位置。大家看到后都不吱声了,低头忙自己手里的活儿去了。
⑦那天,铁芳摘的梨比男工只多不少,早上嘲笑她的人都哑了口。晚上老大爷开工钱的时候给她的跟男工一样多。
⑧铁芳在马家岭一炮打响。
⑨知道铁芳在马家岭踢得开,村里人想去摘梨都找她,有男有女。铁芳不管男女,手快活儿好就行。
⑩铁芳经常带十来个人在马家岭摘梨。因为铁芳的队伍里有女工,不了解她的人有点儿信不过他们。这天,一起摘梨的王妲身上有点儿不舒服,手慢了点儿,东家就一直催。刚干了不到两小时,催了三次。铁芳听不下去了,让大伙儿都从树上下来,跟东家说:“这活儿干不了了,我给人干活儿还没被人催过。”说着要走。这个时间不好雇人,东家不想让他们走,又不想说软话,场面一时很尴尬。这时雇过铁芳的那个老大爷来东家家里借东西,听明原委后,把东家埋怨了一通,又代东家给铁芳赔了不是,铁芳他们才留下来。那天,他们一直干到天黑把东家的梨都摘完了才收工,但是工钱并没有多要。东家有点儿过意不去,给每个人多买了一盒烟。
铁芳干活儿不糊弄人,不磨洋工,一天能干完的活儿绝对不会干两天。大伙儿都愿意跟她干,雇主也愿意找她。后来雇主们想找人干活儿,都直接给铁芳打电话。这样无形中就得罪了老黑——以前雇主们都是先找老黑,老黑手里没人再找别人。
老黑咽不下这口气,到处说铁芳的坏话。
这天,老黑意外跟铁芳一起给一个东家干活儿。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
老黑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专找大树摘梨。那天老黑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摘到最后剩了一棵最大的梨树,大伙儿一起摘。有个枝丫上的梨,站凳子上不够高,搭梯子又搭不了,铁芳就爬到了树上。正摘着,忽然觉得脚踩的枝丫往下倾斜,刚想问是谁,枝丫又反弹上来,铁芳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幸好树下有个土堆,又是脚先着地,没摔到哪儿。要是头或者腰先着地,铁芳整个人就废了。铁芳从地上站起来,看到老黑的背影。她什么也没说。
树尖上还有最后一枝梨,太高了,谁也够不着。老黑爬树去摘也没摘到。东家说:“算了,不摘了,等它自己掉下来吧。”那枝梨向阳,颜色特别好看,掉下来实在可惜。铁芳看了看树枝,又看了看梯子和凳子,想了一会儿,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摆在树下,又在凳子上立了个7米高的梯子。东家怕出危险,忙说:“别摘了,那几个梨值不了几个钱。”铁芳没说话,找根绳子,把梯子底座和凳子绑在一起,又找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腰上,另一头拿在手里,然后嘱咐身边人扶稳梯子,便上凳子蹬梯子爬到了梯子尖。铁芳爬梯子的时候,梯子一直忽悠忽悠地颤,大家都很紧张。铁芳却很沉稳,爬到梯子尖后,先用绳子把梯子尖和树杈绑在一起,然后才开始摘梨。树上的梨不多不少正好摘了一筐。铁芳小心翼翼从树上下来后,大家发自内心地为她鼓掌。铁芳微笑着,悄悄扫了眼老黑,老黑不敢看她。
老黑暗算铁芳的事,不止一个人看在眼里。大家都觉得老黑不地道,不愿意跟他一起干活儿了,雇主们也不愿意找他了。老黑最后落个找不到活儿干的下场。铁芳知道后,不计前嫌,跟老黑说:“你要是愿意,可以跟我一起干。”
人们不理解铁芳为什么接纳老黑,铁芳说:“出来干活儿,都不容易。”
铁芳的男人给人开车出了车祸,她把自家果园卖了,也没能让男人从病床上站起来,整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撑着。铁芳的话,让人心服口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②③自然段写马家岭水果丰收季节,雇佣摘梨的都是男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是为了和男工们比个高下,证明女工并不比男工差,打破马家岭男女不平等的现状。
C.第⑤段老大爷给铁芳递矮凳子和第 段铁芳不计前嫌让老黑跟着自己干,表现了人间温情。
D.老黑那天“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工头的实力,想让雇主们找人干活时先找自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铁芳是马家岭唯一的女工头”,交代了铁芳的身份,又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
B.全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但第⑥自然段主要是从“大伙儿”的视角叙述的。
C.“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写出了出门做活的不容易,照应了后文铁芳接纳老黑这一情节。
D.小说结尾写铁芳一个人支撑整个家,运用了补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8.铁芳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哪些人性之美?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4分)
9.摘梨本是普通的农活,但本文第 自然段,铁芳摘梨却能让读者有一种期待感、紧张感。请简要分析本段是如何取得这一艺术效果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
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
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
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1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和【注】仲蒙夜坐
文 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荼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题中“和”,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反衬诗人此时的心境。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C.颈联写诗人与友人因饮茶难以入眠,故饮酒唱和,借以驱散浓重的寒意,抒豪迈之情。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6.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
在这首诗中,你体会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大小、远近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简意深,含蓄隽永。
(2)“治国必治边。”《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得力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的情景。
(3)“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望远是古人的一个习惯,例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就描绘了登上高处所见到的壮阔美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A 简单而言,云是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不同形状的小冰晶,混合组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①云随着气流的变化可以形成各种形状,②因其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物理过程等而分为“三族”“十属”近30种左右。③长期的观测和实践表明,④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⑤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⑥从云的生消演变中,⑦我们可以看到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一举一动,⑧而水汽和大气运动对预测天气现象极为重要的作用。⑨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变化,⑩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经历,并将其编成谚语。 那么,这些谚语有科学依据吗
(1)气象专家表示,这些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比如“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在暖季的早晨,如天边B ,表示这个高度上的潮湿气层已经很不稳定。到了午间,积累了足够热量的低层对流一旦发展,上下不稳定的层次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积雨云而出现雷雨现象。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一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考场。每每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片喊喊喳喳。村村都会有那么个老汉,夜里看戏,第二天头一个起床往戏台下跑。戏台下一片石头、砖头,一堆堆瓜子皮、糖果纸、烟屁股,他掀掀这块石头,踢踢那堆尘土,少不了要捡到钱币来。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儿乱弹,(2)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村村”“人人”“堆堆”,说说它们和“村”“人”“堆”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修辞的恰当使用,可以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是怎样增强表达效果的。(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表示”,请简要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气象专家表示,这些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认识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当下生活实际,延伸思考,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C(人工智能尚不能制作电影长片)
2.C(“最大化释放人的潜力”错,应该是最大化释放人工智能的潜力)
3.A(“人类只有写出更有原创性的作品,才不会被取代和淘汰”,不符合文章观点)
4.①写作上,出版两本人工智能程序生成的诗集;②绘画上,举办“或然世界”人工智能画展;③音乐上,电影作品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乐曲作为配乐;④电影上,流媒体平台特别开设了人工智能实验片频道,播放相关短片。(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首先由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水平引出“人类创作者要有意识地培养数字素养”的论断;②然后以人工智能绘画为例论述数字素养对于未来人机协同创作者的重要性;③最后进一步论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全新赋能。(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B(从全文看,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主要是因为整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撑着,而摘梨的活儿挣钱比选梨多。)
7.C(“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写出了老黑此时复杂的心理,照应的是“那天老黑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暗算铁芳”等情节。)
8.(4分)
①勇于担当。把自家果园卖了给出车祸的丈夫治病,后来又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
②隐忍坚强。不顾众人嘲笑做摘梨的活,但活干得好,比男人还能吃苦受累;
③耿直自尊。不磨洋工,不多要东家的工钱;但也不允许东家对工人不尊重。
④善良宽容。知道出门做事的不容易,对老黑不计前嫌,接纳老黑一起干活。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设置悬念。本段开头写梨树太高,老黑爬树去摘也没摘到,激起了读者对铁芳摘梨的暗暗期待;②情节有波澜。写铁芳摘梨,却宕开一笔,借东家之口写摘梨之险,引发了读者对铁芳安全的担忧;③注重氛围营造。“大家都很紧张”是侧面描写,渲染了紧张氛围,让读者也跟着紧张;④语言有表现力。“忽悠忽悠地颤”“小心翼翼”等词写出了铁芳摘梨的惊险,画面感强,很有视觉冲击力。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 E G(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11.B(B项错误。结构相同,都是所字结构。)
12.C(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 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
13.(8分)(1)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 而已。[善,好,1分;独,唯独,只是,1分;恨,遗憾,1分;句意1分。]
(2)(义帝)在众多人中识别出有才华的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主语省略1分;稠,多,密,1分;擢,提拔,1分;句意1分。]
14.(3分)①智谋角度: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②忠义角度: 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如劝项梁拥立义帝。(或:苏轼认为义帝是贤主,范增劝项梁拥立义帝,是忠臣。)③史实角度:范增离开项羽的历史结果。(或:项羽的失败与范增的离开有紧密关系。)[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材料一: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疾病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义帝)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众多人中识别出有才华的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情,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说:”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决一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 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胜利),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他被我取代的原因呀。
15. C(本诗为酬和诗,由首联可知,诗人是独自一人)
16. ①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②学以精为贵: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衣勤奋苦读,为学勤奋精进;③情以挚为贵: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感情真挚。(每点2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例: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彩舟云淡星河鹭起/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等)
18.A.云究竟是什么/云是如何形成的。B.出现了宝塔云/出现了堡状云(每处2分,其他答案思对也可给分)
19.②去掉“左右”。⑧在“现象”后加上“起着”或“发挥着”等;或者去掉“的作用”。⑩把“经历”改为“经验”。(每处2分,其他修改方式符合要求即
20.①“村村”是名词重叠,表示每个村,所有村,比“村”范围更大,更能凸显出秦腔在西府地区的传播甚广,突出秦腔在这块土地上的重要性。②“人人”意为“每个人,所有人”,比“人”数量更多,更能凸显出秦腔在西府地区的巨大影响力,突出西府地区百姓对秦腔的热爱。③“堆堆”是“很多堆”的意思,比“堆”的数量更多,更能凸显出观看秦腔的人之多,时间之久,更能突出人们对秦腔的热爱。(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1.画横线句采用反问修辞,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秦人的家乡交响乐只有秦腔”这一肯定结果,使语气得到增强,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唯一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和依赖之情。(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22.①“气象专家表示”的意思是气象专家用语言说明,其中“表示”是动词,指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意同“表明”。②“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的意思是作为客人,面对秦腔,不能有不入神的表现,其中“表示”是名词,指显出思想感情的言语、动作或神情,意同“表现”。(每句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3.作文。按高考阅卷标准执行。注:一、二类文的分界线是50分;要坚决摈弃将48分当作一、二类文的分界线的陈规陋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