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1 09: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阳市高中2023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历史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6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章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00分,75分钟完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各附属国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青处于战争状态。这反映出商朝( )
A.国家机构趋于完善 B.政治势力范围广阔
C.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D.商族军事实力较弱
2.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墨子提出“一同天下之义”,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家”,《吕氏春秋》也记载有“一则治,两则乱”。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
A.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B.实现统一成为时代需求
C.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 D.社会转型的迫切需求
3.推动如图中货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统一 B.经济发展 C.铸铁技术 D.审美标准
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广泛地“推恩”。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候不过数十里”。据此可知,“推恩”( )
A.改变了王位继承制 B.加强了地方监察
C.结束了郡国并行制 D.加强了中央集权
5.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十六国”采取这些措施旨在( )
A.宣扬正统地位 B.推动民族交融
C.学习汉族文化 D.适应农耕生活
6.“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客主,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据此判断,这一税制推行于( )
A.汉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7.据宋史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在宋朝常常可以看到富商豪绅,科举放榜之后,直接抓一个乘龙快婿的行为。这一现象源于宋代(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重文轻武的国策 D.四民社会的解体
8.明武宗病逝无子,内阁首辅杨廷和拥立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统,是为明世宗。世宗继位后,拟尊生父母兴献王、王妃为皇帝、皇后,杨廷和及众大臣据《礼记》坚决反对,“帝不得已,乃称兴献王、后为本生父母,不称皇。”材料说明( )
A.内阁权势膨胀制约皇权 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
C.儒家正统观念影响较大 D.世宗意在以孝治理天下
9.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出( )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
10.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称,所载尧、舜、文王之诰命典章和盛德大业,皆孔子理想寄托,并非史实。认为中国社会发展,必由据乱世而入升平世,最终达于太平世。康有为意在( )
A.实业救国 B.托古改制 C.维护孔教 D.宣传革命
11.近代四川成都《国民公报》报道,“北京全体学生愤曹汝霖等之卖国,群至曹贼,请曹质问,曹知事不妙,逃;章宗祥被殴重伤,群生将曹宅焚毁,被捕数十。”该报道中的这一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爱国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2.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对国民党提出的八大政治主张,其中一条“除汉奸外,宜从速开释全国政治犯,并取消以前有碍民众运动之各项特殊条例”。据此可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的主张( )
A.具有反帝爱国色彩 B.关注劳苦大众的生活
C.反对国民政府统治 D.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
13.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照片和宣传画。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艰苦奋斗的时代新风 B.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4.1980年4月和5月,邓小平两次就农村政策问题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提出农村政策要继续放宽,“有的可包给组,有的也可以包给个人”,土地承包给个人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邓小平提出“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理由是( )
A.产品分配方式没有变 B.土地所有权没有变
C.小农生产方式没有变 D.土地经营权没有变
15.党的十八大以来,建交国总数增至181个,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抗疫、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这表明我国(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B.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C.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拓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16.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8%,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新时代中国( )
A.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B.对外开放深入发展
C.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 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后,粤海关一口通商,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关税总额达84543379万两,年均1000多万两,较乾隆二十二年前关税增加了10倍以上,对外贸易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广东城西南的十三行街“为西洋诸国贸易之所”。广州城“人民富庶,埒于苏杭”,珠江“绕城东南入于大海”。
鸦片战争后,广州港海关自主权逐渐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化的港口。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州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鸦片走私逐渐“合法化”,“猪仔”(华工)贸易逐渐猖獗,加上香港、上海等港口崛起,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
——据《清代海陆丝路进一步延伸——陆海交接与广州十三行兴盛》整理
材料二 1978年年底,中国内地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一德路开业
1980年10月,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1981年4月开业的广州友谊超级商场,是中国第一家超级商场1987年,广州首次将市场的概念引进了就业制度,举办了全国首个劳务集市1987年11月25,全国第一家地方性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广州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
——摘自《聚焦广州|近百项全国“第一”!改革开放40年,细数广州“威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并简析近代广州外贸中心地位衰落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1987年广州经济领域突破性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取得这些“突破性发展”的时代背景。(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表1 1875-1909年出版的代表性画报
创办年份 画报名称 创办者身份 创办地点 备注
1875年 《小孩月报》 美国传教士 上海 近代画报的萌芽。
1877年 《寰瀛画报》 英国传教士 上海 中国最早以画报命名的刊物。
1880年 《画图新报》 美国传教士 上海 宗教刊物。
1884年 《点石斋画报》 英国商人 上海 借用外国采用石印技术,新闻画报。
1890年 《飞影阁画报》 中国人 上海 创办者为点石斋画报主画师,内容广泛。
1902年 《启蒙画报》 中国人 北京 以识字不多的“妇孺”为拟想读者。
1905年 《时事画报》 中国人 广州 政治上较为激进,编绘者为同盟会成员,注重书写革命。
1906年 《赏奇画报》《北京画报》《星期画报》《开通画报》 中国人 广州北京北京北京
1907年 《醒俗画报》《人镜画报》 中国人 天津天津 以唤醒国民,校正陋习为宗旨。
1909年 《正俗画报》《醒世画报》《民呼日报》 中国人 北京北京上海 《民呼日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相号召,创办不久就遭当局嫉恨,创办者于右任被捕并逐出租界。
——整理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材料二 晚清民智之开,庚子事变是个重要转折点,“土地割让,主权丧失,国民为之震惊,志者为之愤慨。人人发愤求强,深识者成以振兴教育,启发民智为转弱图强之根本”。一时间,北京城里,出现了民间办学、办报的热潮。
——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材料三 郑振铎认为《点石斋画报》里发表的许多生活画,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用这段话用来描述整个晚清一百多种画报,也都大致合适。但从“画史”的角度解读晚清么报,并不意味着画家对于“时事”的描述精确无误。
——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浙:晚清画报研究》
和《以“图像”解说“晚清”—<图像晚清>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画报的发展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画报兴起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画报作为史料的优势与不足。(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如图是清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的西周大克鼎。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1)根据史料的分类标准,指出大克鼎的史料类型。(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克鼎的史料价值。(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把大克鼎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应遵循的原则。(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