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三 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6三 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2 18:34:47

文档简介

《三峡》
一、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都是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是文人学士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并融入自己细腻情思的产物,是人与自然亲切地交流、对话。
本文更是开启山水游记的先河,借山水抒性灵,对后世影响颇深,并为以后学习山水游记打下基础,具有连贯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通过学习,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
本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文言诗文单元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瞿塘峡以“雄”名世,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
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也是一篇语言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编者意图
《三峡》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2.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3.在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想:
我的教学设想是,将本文的教学分2个课时来完成,第一个课时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
本说课设计说的是这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诵读法、比较阅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教学重点: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教学难点: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四、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等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五、教学媒体的使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用幻灯片展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播放三峡风光片)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第三步:再读课文,领略三峡的美。
品一品: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 凄美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写法的妙处。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让学生明白: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第五步:比较阅读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第六步:拓展延伸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
长江三峡水电站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它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人用智慧和力量铸就了又一个奇迹!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链接相关文本阅读 1.移民问题 2.生态环境影响 3.名胜和文物影响
第七步:布置作业
写一写
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