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9湖心亭看雪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2 18:40:24

文档简介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感受《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的小品文大家张岱的代表作。本文语言精练传神,结构精巧典雅,笔墨写意自然.
二、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行为,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自我的努力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教法。
1.情境设置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追逐新知的热情,是提高学生效率的有效手段。
2. 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白现。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赏析法。本文的景物描写采用白描手法,由面到点,由大到小很有层次美。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想象“天人合一”,“宇宙辽阔、人生渺茫"的意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惜时自强"的壮志 ,提高个人鉴赏能力。
4.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法。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特别是对本文文意主旨的把握,要求学生合作共进,个人钻研与小组的切磋、大组间的交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体教学中小组协商,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老师只起到指导、促进、启发、总结等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其学习的良好的习惯,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l. 圈点批注法。古语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圈点批注,有助于学生自己获取有用信息,质疑问难,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2. 个读,听读,竞赛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
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了解白描写法,从而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象、讨论、揣摩关键词语等方法,来赏雪景,悟 “痴”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五、教学重点:
1、赏雪景,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2、初步了解描写手法——白描
六、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七、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良好的作用。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同时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了解张岱:学生齐读课下注释①,然后回答问题: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预习检查
1、读准字音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读准句读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3、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4、疏通文意,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5、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如:
(1)一字多义:①余挐一小舟:一;???? 上下一白:全。
②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6、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四、品读课文-----赏雪景
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作者独自去湖心亭看雪,那么作者眼中的雪景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1)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3)“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学生齐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4)白描写法的运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学生齐读)
师简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五、赏读课文----悟情
1、提问:赏雪之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字来概括?(痴)
2、“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谁能说说张岱“痴”在何处?如: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4)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六、评点张岱其人
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张岱的了解,用“好个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来评点张岱
七、板书:
作者:?? 超凡脱俗 ? 清高孤傲
??????? 淡淡愁绪?? 思恋故国
技法: 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