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9湖心亭看雪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2 18:43:15

文档简介



教 学 目 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 学 重 点
1、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 学 难 点
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修改与补充
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预习交流
合作探究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本节课的任务是:1、熟读成诵、正确断句。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
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修改与补充
点拨归纳
巩固拓展

课堂总结
回归单元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 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 及:等到。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
孔老夫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描写山水、歌咏自然的佳作。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本文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
训练学生的自主翻译课文的能力,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了解文章的特点,感悟文笔的美。
板 书 设 计
设计意图
修改与补充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痴景??? ???????痴心
内容清楚
便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