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一)学生分析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其文言基础还是不牢固,需进一步夯实和拓展。对于“莲”这种事物学生并不陌生,但是通过莲的外形来分析出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对于学生来说还有难度,体现在如下方面:
1、知识障碍:天津地区大面积种植莲的地方极少,学生缺乏对“莲”感官和知识的了解,因此学习本课前,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莲的相关知识,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制作“莲”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初步的感性认识。
2、心理认知障碍:八年级的学生在道德准则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能力欠缺,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对“莲”的分析,体会到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做人的原则,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准则和做人的原则是一致的。
(二)教学内容分析
《爱莲说》的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大纲明确指出,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学生能疏通文义,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的感情,这篇文章正是对学生思想起着引导作业的好文章。文章以议论为主,托“莲”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学习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
(三)教学环境分析
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情境。采用配乐朗诵、PPT展示莲的图片及讲课过程中的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走进课文中去,感受莲高洁正直的品质,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及特点,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背诵课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感受莲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难点
感悟莲花与君子之间品质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方法
(一)教法
1、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
1、朗读法:在内容感受基础上读;找出佳句付诸感情地阅读。
2、比较法:通过与菊、牡丹的比较,让学生确定情感基调。
3、讨论法:通过自主合作,理解作者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完成)
今天学习宋代周敦颐的千古传诵的名篇《爱莲说》。
(二)自读课文:(10分钟完成)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噫(学生在书上标注并熟读即可)
3、解释词语。(学生在书上标出相关的注释,并抄写关键注释于书上原文中空白处)???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4、翻译句子:(口译即可。先自己口译,不懂的句子可以讨论)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师点拨】(1)正确朗读课文。(2)正确译讲课文。遇到问题先圈点勾画,努力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同桌讨论。(3)10分钟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解决共性问题。
(三)探究课文:(15——20分钟完成)
1、继续阅读,请标出、朗诵并熟记作者具体描写荷花的句子。思考并讨论:
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B、作者对荷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答案:“独爱”)
C、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D、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朗诵并理解。(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教师点拨】(1)尽量自己理解并组织答案。(2)同组互助。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讨论解决。(3)8——10分钟完成任务。
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A、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补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其诗《饮酒》印证(教师朗读并板书名句即可)。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C、“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
D、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教师点拨】(1)鼓励学生发言积极。(2)同组互助。(3)8——10分钟完成任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完成)(打印下发)
爱莲说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可爱者甚蕃?????????多?????????????????⑵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⑶濯清涟而不妖???????洗涤???????????????⑷不蔓不枝?????????长蔓(牵牵连连)
????⑸香远益清???????????更加???????????????⑹陶后鲜有闻???????少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理解回答。
????⑴文章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⑵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将它放在结尾?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爱莲说》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5.《爱莲说》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教师点拨】(1)同桌互对答案。(2)教师解疑。(3)收交作业。
(五)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该文。(剩余时间)
(六)课后积累:
????有兴趣的同学可将学过的咏物诗集中并背诵,以扩大积累。
????如黄巢的两首菊花诗、南宋郑思肖的《画菊》、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七)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宋 周敦颐
菊?——隐逸者(正衬) 牡丹?——富贵者(反衬)
???????????不染不妖通直
莲???不蔓不枝香清??君子(不同流合污正直)
???????????净植 不可亵玩
↑ ↑
(托物)????????? (言志)
?
课件22张PPT。周 敦 颐 · 宋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 谓 菊花 之 隐 逸 者 也牡 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简介:
周敦颐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爱莲说》说爱好莲花,就是说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的 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
只 从 唐
人甚爱牡丹。 水上、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品种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代开始,大多数都非常喜欢牡丹。 予 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ō)清涟(liān)而不
我 污染 洗涤
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我喜爱荷花,因为它生于淤泥中,却没有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它的香味传得越远越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它而不能随心的把玩。 我认为菊花,它是花中的隐士;牡丹,在百花中象征着富贵;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哎!喜欢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欢莲花的人,跟我一样的还有谁;喜欢牡丹的,当然很多啦。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
很少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熟读课文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二、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请概括出莲`花``的品质。 三、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提到菊和牡丹?请同学们讨论。
借助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四、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菊 —— 正面衬托
牡丹 —— 反面衬托菊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本文主要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
小结 :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 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① 水陆草木之花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的”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
1 可爱者甚蕃
2 不蔓不枝
3 陶后鲜有闻
4 宜乎众矣
作业1.背诵课文。
2.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或歌词,题目自拟。爱莲说主题歌欣赏爱莲说泛舟华池边 凝望叶田田 芙蓉乱水月 翩若惊鸿现
夜风化香浅 密叶罗青烟 姝影水中现 画下月中天你的美 倒映在缱绻流水
月下绽放新妍 莲若冰雪
花尖泪 飘零在莲叶间
漫天扑朔的香味 任风随莲动下渔舟 水潺潺 琉璃月 银色染
袅袅荷香 宛在水中央
羡煞那蒹葭苍苍 你孤芳自赏 最美的芬芳
水依然长流 濯清涟 花幽香 为谁远
红藕香残 无人来嗅 荷塘月色的惆怅
何妨述衷肠 把酒饮千觞
你的美 出浴在流光华岁
罢去污淤泥裳 净植一方
花尖泪 飘零在莲叶间
漫天扑朔的香味 任风随爱此红蕖鲜 生幽泉 飞满天 芳华年
何日荷香 再与谁共赏
穿越那忘川之上 感知你忧伤 泪透着月光荷塘上白露为霜
奈何夜未央 风带走暗香莲露滴清响 凉风前 浣纱人 在吟唱
渺渺荷香 愁断人肠
不见那在水一方 伊人的模样 爱莲的芬芳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