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24诗词曲五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24诗词曲五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0:2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怀古诗的内容结构
眼前景(景)、古人事(事)、心中情(情)
2.怀古诗鉴赏方法:
____________的作者,在___________的时候, 登上了__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 抒发了___________。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怀古的曲子《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读“怀古”,明词意
1.解题,知背景
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同为“一代文学之胜”。曲,较之诗词,它更接近生活,既有下里巴人之通俗,又不失阳春白雪之高雅。
“山坡羊”是曲牌名,相当于词牌,规定了曲子的句式、字数、平仄。
“潼关怀古”是这首曲子的题目。
潼关:潼关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武宗时任检察御史,上疏论时政,因言论激切,遭陷罢官。仁宗时应召再出,官至礼部尚书。文宗时,关中旱饥,派他去赈济,张养浩就任陕西行台中丞,途中经过潼关,看到当时吏治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便失声痛哭,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2.读准读出节奏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峦(luán)踌(chóu)蹰(chú)阙(què)兴(xīng)
3.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意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4.读出层次
写景——怀古——议论
三、读“怀古”,品词析情
(一)词人“怀古”想到了什么
从某一字、某一词、或是某句话,或表现手法上去推究诗人的用意和情感。
1.词人登潼关望见了什么?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
山峰如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2)词人是如何写所望之景的?
运用拟人、化静为动、视听结合的手法。
聚是聚拢、包围的意思,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山本是静止的,聚字运用拟人,化静为动,从视觉的角度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突出潼关地势险要。
怒字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怒字运用拟人,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波涛汹涌,也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突出了潼关地势险要。
2.词人登潼关想到了什么?
1)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西都:指长安。
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长安作为数朝古都,何其繁荣昌盛。然而昔日的繁华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经行处:行程中经过的地方。
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此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王朝为彰显自身的辉煌,集举国之力建造宫阙,但王朝覆灭后,一切都化为焦土。作者面对繁华落幕后的废墟,感到无比“伤心”。
伤心二字写出了作者对古都长安今非昔比的感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懑。
(二)词人为何怀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如何理解这句诗?
“兴”: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
“亡”:战乱频频,民不聊生。
因此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运用对偶、对比、反复,写出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点明了中心,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2)怀古之因
词人有一颗心怀天下,体恤民生的痴心,才能感慨国运衰微、人民疾苦,对统治者的奢侈无道发出鞭挞入理的警示。怀古诗的深刻在于它脱离了个人的情感小天地,将视野投向了茫茫的宇宙时空,关怀了民生疾苦。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深刻的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四、总结
张养浩满腔爱民之心,抚今追昔,感慨国运衰微、人民疾苦,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叹中,而是将满腔的愤怒和悲伤凝聚成了一条颠扑不破、超越那个时代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