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1 10:45:17

文档简介

广东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科
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九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图1所示为其中部分。该遗址还发现了两座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地基遗址以及灰坑468个,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有粟灰堆积,厚度为0.3米至2 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度有2米以上。据此推知,磁山文化时期
A.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C.农业经济十分发达 D.原始定居生活出现
2.法家思想是国家主义的,以君王和国家为视角;墨家思想是实用主义的,以平民为视角。 由此可知,法家和墨家
A.崇尚以人为本 B.阶级立场不同
C.主张家国同构 D.治国理念趋同
3.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将祖先或神明称为“皇”。 “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否定了“泰皇”的称谓,而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称“皇帝”。据此可知,皇帝制度
A.强化了对民众思想控制 B.凸显了浓厚的宗法观念
C.具有一定君权神授色彩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4.西汉经过文景二帝的治理,至汉武帝即位时,已经是“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主要得益于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 阶级矛盾的缓和
C.币制改革的成功 D.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一历史 第1页(共6页)】 ·24-303A·
5.东吴前期,都城建业的人口仅在十万上下,其余县城的人口一般仅为两三千左右;东晋南朝时期,城市人口大为增加,仅都城建康一地人口就接近一百万,而一般郡城县城内人口也有近万人。这反映出当时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外贸范围得到拓展
C.草原民族开始南迁
D.南方实力远超北方
6.元代设立的行省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能够做到使行省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正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削弱了地方政府权力
B.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
C.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D.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7.表 1 所示是明代前期与后期宦官服饰的变化(部分)。据表可推知,明代后期
表 1
A.皇权体制出现动摇 B.社会服饰制度发生变化
C.宦官群体不断壮大 D.中枢权力结构出现异化
8.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政府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口岸,只许广州一处和外商贸易。之后,清政府又陆续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措施旨在
A.保持国家主权独立
B.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C.保护本国商业发展
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高一历史 第2 页(共6页)】 ·24-303A·
9.表2 所示为1868—1911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初加工产品出口情况统计(单位:担)。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的中国
表2
年份 丝 茶 棉花 油类 烟叶
1868 57 346 1 440 871 38 141 261 737
1873 61 291 1 617 391 25 349 17 559 5150
1878 67 343 1 898 955 23 310 10 079 11 122
1883 65 978 1 987 076 22 073 4349 11 403
1888 76 780 2 167 460 202 546 64 952 67 128
1893 94 154 1 820 828 576 155 152 069 110 513
1898 108 821 1 538 600 273 739 357 976 371 137
1903 94 823 16 577 530 759 521 541 075 163 959
1908 129 090 1 576 136 613 509 733 943 144 857
1911 129 925 1 462 803 877 744 1 582 573 199 048
A.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主权已彻底丧失
C.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 D.经济竞争力逐渐增强
10.某历史档案馆的一份档案文件上这样记载:“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古历)内阁奉,瑞澄电奏,革匪创乱,十九日猛攻楚望台,省城失陷,瑞澄退登楚豫兵轮,移往汉口……已电调湘豫巡抚队来鄂会匪……览奏殊深骇异。”该文件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11.1919 年 12 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对于传统儒学,要反对调和,因为评判的态度只有是与不是、好与不好,没有古今中外的调和。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不要回头讲调和。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的逐渐壮大 B.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
C.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D.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影响
12.1926 年 10 月到1927 年4 月,武汉工人罢工多达三百多次,有 150多个工会的数十万人参加;1926年下半年,湖南就有二十多万人参加罢工斗争,1926 年 10月至 1927 年 3月,上海工人也连续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工人斗争的频发
A.配合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以改善工人处境为主要目标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D.使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高一历史第3页(共 6页)】 ·24-303A·
13.1928年 10月,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开展国货运动,要求各地举办国货运动周、召开国货运动大会,并规定了“提倡国货十要义”。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货运动风行一时。上海作为经济大埠,提倡国货运动轰轰烈烈,民众踊跃参加,社会各界人士和大众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宣传。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商业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 B.政府实施开放的经济政策
C.社会秩序逐渐得到了恢复 D.民众爱国觉悟得到了提高
14.“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会议具有转折点”的性质。这次会议
A.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B.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C.确立了全民族抗战的路线方针 D.要求在敌后建立起抗日根据地
15.1947 年 10 月 10 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标志着自 1937年以来中共实行的“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结束。《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A.反映了农民平等观念的增强 B.说明中共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C.体现了中共土地政策的成熟 D.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16.据统计,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 662名代表中,中国共产党党员约占44%,各民主党派代表约占30%,工人、农民代表占 24%,无党派民主人士约占2%。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A.体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广泛性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C.反映出人民的政治地位实现了平等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一
唐代借债人可以通过宅舍、田地甚至是牛羊、粮食等进行质押借贷。 此外,借债人还可以通过保证人担保的方式借贷。唐代政府规定过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如果利息超过本金后再计息索债,或者计复利(民间称“驴打滚利”),则政府不予承认和保护。《唐律疏议》对于借款违约的情况作了详细规定。唐代政府禁止郡县官僚私人放贷,天宝九年(750年)政府下令:如郡县官僚放贷取利则先予免职,放贷所获收益收归政府;禁止家庭成员私自抵押家产借款以及向入境少数民族放贷。
—摘编自李莹、张兴胜《唐代的民间借贷》
【高一历史 第4页(共6页)】 ·24-303A·
材料二
宋代政府鼓励民间私人放贷,比如在灾荒之年,政府一般不进行放贷,而是通过私人放贷来帮助小农渡过难关。针对民间借贷行为中的高利贷、违法借贷行为,宋代政府则不断规范并进行限制打压。 宋代民间借贷关系已经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小农为借贷的主要群体,地主则为放贷的主要群体。 商人、手工业者从事借贷活动的情况也非常多见。 宋代有“京债”一说,指的是官员被任命后,在京师置办行装、支付旅费等借贷活动。 还有部分退职官员由于俸禄降低,只好典当衣物、租借耕牛,自己从事农业生产来补贴家用。
——摘编自杨瑞璟《宋代民间借贷的特点与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唐代,宋代民间借贷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表 3 1896—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的变化情况
年份 人数/人 年份 人数/人
1896 13 1903 1300
1898 61 1904 2400
1901 274 1905 8000
1902 608 1906 1200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留学的热潮从欧美转向了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国人震惊,过去的“徒弟”打败了“师傅”,使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急剧变化。 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进一步促进了整个民族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觉醒。 学习日本近代崛起强大之法,成为中国朝野上下共同的关注。 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是为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开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永康、李浩《海外留学知识分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95—1911年)》
材料三
1900年,中国100多位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了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随后,各省的留学生先后成立同乡会,组织反帝爱国活动。 留日学生成立的“中国留学生会馆”,推动了留学生组织爱国团体的步伐。 1903 年,留日女学生成立“共爱会”,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妇女
【高一历史 第5 页(共6页)】 ·24-303A·
运动的发轫。
——摘编自夏天兰《近代留日、留美学生与清末民初社会思潮》
(1)指出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历史现象的背景。(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历史影响。 (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发明了“红绿票选法”“豆选法”“画圈法”等选举方法。 为了使得党政军民融洽协调,推动抗战和生产,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在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双拥”运动。 针对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根据地政府通过讲演、报刊、展览,以及出版通俗科普读物等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 对于大量难民涌入根据地的情况,根据地政府兴办工厂,吸收难民到工厂做工;兴修水利,组织难民参加水利建设。 同时,根据地政府给难民提供贷款、土地、种子、食粮等,为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创造了条件。 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合作社,使农民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生产。 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改善了难民、灾民的困难境遇,增强了他们对根据地民主政府的信任和认同,这对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及推动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意义。 (6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传统政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上层建筑。 清人恽敬曾经说过:“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中也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 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自己的历史一刀两断,传统是扔不掉的。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高一历史 第6页(共6页)】 ·24-303A·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科参考答案
1.D2.B3.C4.A5.A6.B7.D8.D9.A10.B11.C12.A13.D14.B
15.D16.A
17.(1)特点:方式灵活多样;借贷双方受到法律保护:受到政府严格管理和控制;禁止官员借贷。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社会各阶层都可进行借贷。(2分)
原因:国家对社会控制的相对松弛:政府对民间借贷的鼓励和规范;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商
品经济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历史现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至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2分)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的开展;清末新政的推行;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兴起。(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历史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推动了近代中
国妇女的解放;促进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6分,答出三
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措施:推进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开展“双拥”运动;发展社会生产;进行精兵简政;加强思
想文化建设;实施社会救助。(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中共的政治威望;促进了根据地社会经济和文化
教育的发展;稳定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一
观点: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分)
说明:素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赢政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
帝制度,实行帝位终身制和皇统世袭制,规定皇权至高无上。为维护皇权,秦始皇实行三公
九卿制,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一省制,明太祖废除了宰相
制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并最终达到了顶峰。因此,秦开创的皇帝制度
为后世所继承,正验证了材料中的“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中国之政,得秦
皇而后行”,反映了秦开创的君主专制为后世所沿用。(10分)
示例二
观点: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分)
说明: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秦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加强
中央集权,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汉承秦制”,沿袭了秦的郡县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303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