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1-18现代文阅读Ⅱ专项练习(13份打包,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1-18现代文阅读Ⅱ专项练习(13份打包,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2:25:29

文档简介

练习7 现代文阅读Ⅱ——中国革命小说
[2024·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官司(节选)
杨金远
[前情提要]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鲁南战场上一次战略转移行动中,某部三团一连负责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团长告诉一连连长老谷午夜听到军号声后才可以撤退,但是晚上所有人都没有听到军号声。结果,除老谷被一对农民夫妇搭救外,其他人全部牺牲。老谷从此踏上寻找三团团长的路程,决心找三团团长问个明白。后来在长江边找到了另一支解放军部队,认识了一位营长,老谷跟随营长一段时间后决定去北京找人打听三团的下落。
老谷真的去了北京。时间是1952年4月。一切似乎都有点不可思议。也不知道老谷哪里来那么大的能耐,居然有办法找到了解放军总后勤部。
一个青年军官接待了老谷。青年军官被老谷迫切要找到三团的精神感动了,他替老谷查阅了数不清的档案材料,又打了数不清的电话,最后,他不无遗憾地告诉老谷,三团真的出国了,去朝鲜战场了。他让老谷不要到处乱跑,回去好好待命,总有一天团长会派人去找他的。
青年军官最后一句话或许只是随便说说,老谷却当真了。老谷说,依你这样说,我只有回去等团长他们了?
青年军官已经被老谷搞得有些心烦,他说,是这样的,否则的话到时团长就是回去找你也见不到你。
老谷说,要是团长不回去我又该怎么办?青年军官几乎是在应付了。他说,团长已经答应过你等他的号子,团长不会不回去找你们的。你真的不好乱跑。
老谷真的听信了青年军官的话,决定回鲁南将军庙等团长。老谷在鲁南的那个小山村一等就是四十多年。
老谷终于决定要跟团长打一场官司,好好跟团长算算这笔账。
那一年,老谷已经70岁了。①满头的白发,脸上尽是纵横交错的皱纹,像龙眼的树皮一样。老谷心里想着,要是团长还活着,也该是70多岁的人了。
老谷已经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了。
老谷想,这场官司要是再不打,就来不及了。那时,他就是到了阴曹地府,也无脸见一连的弟兄们。
团长实在太过分了,团长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说好要吹号的怎么又不吹了呢?要是当时团长吹了号子,一连就不会输得那样惨了。
老谷不知道这个官司该怎么打。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官司让他打赢了,团长不在又有什么用,官司还不是白打了?
老谷被这件事搅得心里很痛苦,他不知道这个官司到底还打不打?
老谷万万没想到就在这时,在东北垦荒的营长会给他寄来一封信。营长说他已经见到团长了。营长让老谷去一趟东北。
老谷坐火车到达东北的时候,营长已经在车站上等他了。营长说他要带老谷去见一个人。营长把老谷带到了一个很大很幽静的林子里。
老谷往里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是一片公墓区,他不知道营长为什么要带他到这种地方来。营长说这个地方他也是不久前才发现的。营长说他已经退休了,退休后和垦区的朋友到处跑,跑着跑着就发现了这个地方,还找到了老谷要找的团长。
②老谷心里凉了一下,他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很快地,老谷和营长要他见面的那个人见了面。是个60来岁的小老头。老谷第一眼看他时就觉得非常眼热。老谷终于认出他是团长的警卫员。老谷不禁叫了出来。老谷说,警卫员你怎么会在这,咱团长呢?警卫员什么话也没说,他朝老谷招了招手,老谷就跟着他走了。警卫员领着老谷穿过一片小竹林,然后就在一座坟前站住了。
老谷一眼就认出碑石上方那桢陶瓷照片上的人就是团长,③团长诡谲地望着老谷微微笑着,像在对老谷说,你一直在找我吗?我就在这哪!老谷的脑子里突然一片空白。他有些站立不稳了。
警卫员说,团长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团长已经在这里静静地安眠了四十五年,也就是说,老谷在毫无希望的期待中,空等了团长四十五年。很显然那是一段不便公开的历史,警卫员很不愿意提起它,在追述那段历史时,他的心情显得特别沉重,他的每一句话都让老谷惊讶得目瞪口呆。
警卫员告诉老谷,四十多年前的那场阻击战,当大部队转移后,团长确实没让号手吹号。并不是团长把吹号的事给忘了,而是团长根本就没让号手吹。当团长给一连下阻击任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用一个连的牺牲去换取大部队的安全转移。因为如果情况真的如团长说的那样,午夜前就让号兵吹号,命令一连突围的话,那么,大部队被敌人追击的危险性就非常大,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至于团长答应老谷吹号的事,完全是团长不得已而为之,④于无奈中撒下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团长实在不忍心一整连的生命从一开始就带着死亡的梦魇走上战场。
警卫员说,自那场阻击战后,团长心里便充满了负罪感,并到处打听有关一连的消息。但战斗那样紧张,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团长为此常常一个人自叹自责,团长说过,一个士兵要是背叛了他的军队和他的祖国,必然是要受到惩罚的。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是军队欺骗了他的士兵,是他的祖国背叛了他的士兵,而他的士兵在用满腔的热情和热血为他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仍然对事情的真相一无所知,实在是太残忍了。团长知道,是他把上百个活蹦乱跳的生命亲自送向敌人的刀枪底下的,在一连上百条生命面前,他永远是一个罪人。
警卫员说连长你别恨团长,就是在朝鲜战场牺牲的那一刻,团长还在为他自己所做过的事忏悔着。团长是一个十分值得敬重的人。否则,他不可能在这里为团长守墓一守就是四十多年…老谷泪已经下来了。
老谷自己跪在了团长的坟前。
老谷说,团长,咱一直在等着你给吹号,没听到你的号响咱没敢撤,那场战斗咱输得很惨,全连弟兄们都牺牲了……老谷说,团长,咱找你找了几十年,咱找得好苦,咱不怪你,咱本来是要跟你打一场官司的……
两天后,老谷带着对团长的深深眷念乘车西去。
一路上,老谷一直想弄明白他和团长之间究竟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但弄来弄去,就是弄不明白。
也许,在一场伟大的战争面前,任何事情都已显得微不足道,更何况谁对谁错。其实,也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也无所谓谁对谁错。老谷在心里想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年军官对老谷的态度由感动到心烦、应付,侧面表现出老谷为一连战士讨个说法的执着与较真。
B.小说通过写警卫员与老谷的对话,塑造了团长爱惜士兵、以大局为重并最终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警卫员之所以不愿提起那段历史是因为那段历史过于残酷,不便于公开,而且让团长心怀负罪感。
D.老谷虽然知道了事情真相,但对他和团长之间到底谁对谁错始终没有弄明白,最后带着遗憾离开。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对老谷苍老外貌的描写,表现了他等待时间之久、寻找团长之苦,并暗示出打官司的紧迫性。
B.句子②中的“凉”字,写出了老谷预感到团长可能已经离世,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一种悲凉和失落。
C.句子③中的“诡谲”写出了老谷看到团长照片时的错觉,说明他已经猜到当年是团长故意不让吹号的。
D.句子④用凝练的语言,写出了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团长让战士们抱着生还的希望走向必死境地的无奈。
3.寻找团长、弄清真相的过程中,老谷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答:                                    
                                    
4.小说围绕“官司”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请谈谈这样构思的艺术性。(6分)
答:                                    
                                    练习8 现代文阅读Ⅱ——中国历史小说
[2023·湖北武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进谏
麦浪闻莺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大晋哪!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我大晋哪,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将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思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下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啊!”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嗬,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啊,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的是非曲直严重,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横颈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呢?”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哪,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搡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飘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的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啖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12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哪!”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哪!”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将倾难收哇!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机智过人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衬托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2.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映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以大臣之忠心与君王之残暴作对比,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3.在传统的史传作品中,为了凸显记叙的真实客观,叙述者多藏匿于文本之外,但此篇小说却以“我”的口吻徐徐道来,你认为这种写法有何妙处?(4分)
答:                                    
                                    
4.同样是规劝他人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能言善辩的薛宝钗曾两次劝贾宝玉读书,都无一例外失败了﹔而在此篇小说中,荀息却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6分)
答:                                    
                                    练习9 现代文阅读Ⅱ——中国改革建设小说
[2023·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冬梅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顿棚户区,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不知不觉天黑了……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进步他爸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跟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身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周秉昆心里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过去食不果腹而又无瓦遮头的困窘日子。聊来聊去,觉得今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全光字片的人可算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大救星啊!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这么大的事,秉义非要在自己任期内干成,市里当时财政拮据,只能给一部分支持,其它的全凭他靠人格魅力全国到处跑,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才好不容易招来了几家商业投资。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压力多大,可想而知……
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
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
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说风凉话:“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
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希望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再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精神抖擞讲述着:“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四九年以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但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快到退休年龄了,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各地都在改革发展,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将光字片彻底改造很不容易,但好日子一定在前头!”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光字片逐渐被清空。从又脏又乱的棚户区搬到新区后,大家对秉义感恩戴德,有些老人一见到他,就想跪下磕头,甚至有人想在广场上为他塑一座雕像……
(有删改)
文本二 2019年,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淳朴坚韧、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节选自“中国青年网”)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调回来颇有疑虑。
B.周秉昆“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这一细节,侧面衬托了秉义平易近人又情深义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C.周秉义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秉义在雪天亲眼所见的肮脏景况。
D.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时又使小说富含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意味。
2.关于拆迁,光字片的男女老少的种种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测量队的到来让临街住户感到惊惶,相较于对修路的期待,他们更担心无处栖身。
B.听闻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群众奔走相告,心情激动而满怀憧憬。
C.与秉昆聊天的群众忆苦思甜,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讨论与畅想,为后文做了铺垫。
D.光字片群众对于搬迁到新区感到愤懑,表现了作品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
3.怎样理解“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答:                                    
                                    
4.《人世间》获奖的颁奖词中反复提及“情”字,请结合文本,解读“情”有哪几层内涵。(6分)
答:                                    
                                    练习10 现代文阅读Ⅱ——中国散文化小说
[2023·广东省汕头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
沈从文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茁起。
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
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
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
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利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
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伕,全毁了。世界老在变,这个人却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特发了家,而且发了人。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
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坟。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七月中元节,作佛事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用锡箔折金银锞子,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八月敬月亮,一家人团聚赏月。九月重阳登高,必用紫芽姜焖鸭子野餐。冬天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忌日的严肃心境。
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
明白世界在变,且用气运来解释这在变动中临到本人必然的忧患,另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象是已经倦于风浪,人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因此向他提议:“老大爷,我看你做水鸭子也实在够累了,年纪不少了,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
老水手眯着小眼睛看定了长顺,摇摇那只扭坏了的臂膊,叹一口气,笑将起来。当天就背了那个小小包袱,和长顺回到萝卜溪的橘子园。
当地姓滕宗族多,一起了家,总得把一部分花在祠堂庙宇方面去,为祖宗增光,儿孙积福,并表扬个人手足勤俭的榜样。其时有个开油坊起家的滕姓寡妇,出了一笔钱,把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来,在坳上造了座祠堂。祠堂造好后要个年纪大的看守,长顺为老水手说了句好话,因此这老水手就成了枫树坳上坐坳守祠堂人。(摘编自沈从文《长河》)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善于捕捉颜色气味来描写自然景观。写橘子“丹朱明黄”,橘花“香馥醉人”,寥寥几笔绘出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
B.小说提到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既是在强调此地悠久的历史,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
C.小说中覆查税、粮赋、派捐、派夫役等赋税征役名目众多,反映了特定时代湘西地区的反动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
D.作者歌颂传统湘西社会朴实、勤劳、和平的人情美,却又担忧这美好的一切终将在时代巨变的冲击下消失无踪。
2.以《乡土中国》的社会学角度解读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过路人在村里摘橘子吃不必花钱,但到镇上要吃橘子只能买卖。
B.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附土地为生,与土地密不可分。所以长顺做水上生意攒下家财后,必要买田地落脚,安家立业。
C.乡土社会中人们自觉遵循传统,因而长顺一家虽无宗教信仰,却虔敬谨严地奉行一年中所有时令节日的习俗规定。
D.人情网络中的熟人之间讲交情,互帮助。老水手飘零半生回乡,长顺不仅请他住进自己家,后又推荐他做守祠人。
3.沈从文曾自述《长河》是“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请结合文本分析何为“常”与“变”。(4分)
答:                                    
                                    
4.与《边城》一样,《长河》也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赏析这一艺术特色。(6分)
答:                                    
                                    练习11 现代文阅读Ⅱ——中国乡土小说
[2023·东北三省三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小奥的眼
星期天上午,因为下雨,没法放羊,爷爷让小奥在家学习。
他趴在炕沿上,翻了几页课本,心中感到厌烦。又看了一遍那几本看过很多遍的儿童绘本,更烦。他的目光盯着墙上一只壁虎看,……突然,那壁虎向一只蚊子扑去。蚊子到嘴时,壁虎的尾巴一声微响,断裂了。
另一只壁虎从黑暗中蹿出来,把那条在炕席上跳动着的小尾巴吞了下去。小奥大吃一惊,蹦了起来。他很想把奇迹告诉爷爷,却听到了爷爷响亮的鼾声。原本坐在灶旁用柳条编筐的爷爷手里攥着柳条睡着了。他悄悄地从爷爷身边绕过去,顺手从门后抓起一个破斗笠扣在头上,然后轻轻地穿过院子,蹿出大门。两只拴在柿子树下的山羊咩咩地叫着,他没理睬它们。
雨下得不大不小,头上的破斗笠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新用水泥铺成的大街上汪着明晃晃的雨水。他一边跳踩着水汪,听着咕叽咕叽的水声,一边念叨着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圈里母猪黑,窗上玻璃明。养猪发大财,全家进了城。”
大街上没有人,一条狗夹着尾巴,匆匆地跑过。一只麻雀叼着一只知了从很高的空中飞过。那知了尖利地鸣叫,拼命地挣扎。那知了挣脱了麻雀的嘴,尖叫着钻到天上去了。小奥从来没有想到知了能飞得这样高。那只失去了猎物的麻雀,筋疲力尽地落在张二昆家的门楼上。
张二昆家的大门是村子里最气派的大门。在张二昆家大门两侧白色的墙上,右边写着“改建新式厕所”,左边写着“享受文明生活”。张二昆是村子里最大的官。村里人都不乐意把改建厕所的宣传口号写到自家墙上,二昆说那就写到我家墙上。张二昆当官两年就把这个乱得出名的村子治理得服服帖帖。张二昆让村子里的人都坐上了马桶。张二昆说农民坐着拉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小奥想到刚开始爷爷蹲到马桶上骂二昆,过了几天爷爷坐到马桶上夸二昆。
张二昆当官前是村子里最大的刺儿头。他曾经将他的前任拖到村西头那个大湾里。小奥记得那天的场面,真像过节一样。那个官不会游泳,在湾里挣扎,喝湾水把肚子都喝大了。那个官刚爬到湾沿上就被张二昆踢下去,爬上来又踢下去。
后来那个官哭着说:“二昆,我承认了还不行?”张二昆说:“你大点声说,让大家伙都听到,你承认了什么?”那个官说:“乡亲们,我承认,我将黑青铁路占咱们村的公留地的赔偿款挪用了一点点。”张二昆说:“大家伙儿都把手机拿出来录视频,你大点声,当着大家的面说清,说你贪污了多少,怎么贪污的。说不说?不说你今天就在湾里泡着吧……”
小奥记得那是前年二月里的事儿,湾里的冰刚刚融化,水很凉,小北风一吹,站在湾边的人都忍不住打哆嗦。大家都开了手机录视频,那个官站在湾沿,浑身流着水,嘴唇发青,哆嗦着交代罪行。小奥爷爷不会用手机录像,急得跳脚。小奥把爷爷的手机夺过来,点了几下。爷爷说:“小东西,你跟谁学的?”张二昆说:“乡亲们,把证据保存好,千万别删了。我去投案了。”乡亲们说:“二昆,我们联名保你。”
小奥路过张二昆家大门口时,看到路边停着一辆黑色的奥迪,车后粘着一个银色大壁虎。他畏畏缩缩地靠近那壁虎,想用手指戳戳它。就在他刚刚伸出手指时,一扇大门嘎嘎响着打开了。张二昆跟随着一个五大三粗的黑汉子走出来。那黑汉子腆着肚子,腰带扎在肚脐下边。张二昆与那黑汉子握手,脸上挂着笑,嘴里连声说:“您尽管放心,袁武的工作我去做。”小奥不认识黑汉子,但他知道袁武是他的同学袁小鳖的爹。袁小鳖大名叫袁晓杰,小鳖是他的外号。黑汉子距离奥迪车还有七八步时,司机从车里猛然钻出来,把小奥吓了一跳。司机小快步绕到车右,拉开后边的车门。黑汉子对着张二昆双手抱拳晃了晃,弯腰钻进车里,车体猛地落下去一截,车轮也瘪了一些。司机不轻不重地推上车门,然后疾步回到驾驶座上。车轻快地往前跑去,排气管里冒出白色的雾气。
张二昆对着车招手,目送着车沿着湾边的公路右拐北去。这时,他才像突然发现了似的,惊讶地问:“小奧,你在这里干什么?”小奥指一指门楼上的麻雀,悄悄地说:“知了飞了。”张二昆冷笑一声,道:“什么知了飞了,回家写作业去。”
小奥站得笔直,盯着张二昆看。他看到张二昆穿着一件壁虎牌T恤衫,与奥迪车上那条壁虎呼应。张二昆虎着脸说:“看什么?鳖羔子,回家让你爷爷给你爹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滚回来,我们太平村要干大事,不用出去打工了。”张二昆转身进门,大门哐当一声关上。
(节选自莫言小说《天下太平》,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材料二 在我的认知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批吃狼奶长大的后来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并只为自己活着。而我以为作家就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一个小小的职业。写作是作家的使命。作为作家要在文学创作上胸怀大志,肩负担当和责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这个时代,书写这个时代,能沉住气,能静下心深入思考这个时代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莫言。莫言与那些狼孩泾渭分明,从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特别是他的《红高粱》问世之后,他行文做人的野气里,始终不失作家的“忠厚”。这种“忠厚”是我尊重并深爱莫言的又一因素。(节选自从维熙《莫言三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暗示社会环境,如墙上写着的“改建新式厕所”与“享受文明生活”体现了发展中的新农村特征。
B.小说中乡亲们围观张二昆“整治”前任村干部、表示要联名担保张二昆的情节体现了中国农村“礼俗社会”的特点。
C.小说中乡村的巨大变化——崭新的马路、张二昆家气派的大门,都体现了村民物质生活的改变。
D.莫言作品的语言带着独特的乡土感,小说中方言词汇的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小说以小奥的视角展开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小奥的视角行文,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张二昆与黑汉子的交流,增强了小说人物的真实性。
B.作者借助小奥的视角,将反复出现的壁虎意象串联起来,寄寓了作者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思考。
C.小奥眼中的世界充满了成人无心关注的“奇迹”,它和成人眼中带着功利色彩的现实的世界并不完全相同。
D.通过小奥的眼,小说不仅描摹童趣,而且以儿童独特的视角和心理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3.宋代的戴复古在《寄兴》中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请结合材料一中农村干部张二昆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4.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忠厚”?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分析。(6分)
答:                                    
                                    练习12 现代文阅读Ⅱ——外国小说
[2023·湖北省二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属于他一个人的城市
卡尔维诺
人们一年中有十一个月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城市,如果把他们的城市从他们的生活中拿掉,那肯定得出大事:什么摩天大楼啊,什么买香烟的啊,什么全景银幕电影院啊,这些都是它那不竭魅力不可争议的理由。城里唯一一个无法确定给出这种情感的居民是马可瓦尔多;但是他心里想得吧……首先……因为他不是特别会说话,所以就无从得知了……其次……他也不是那么重要,所以知不知道也就无所谓了。
一年这么过着吧,突然就到了八月份了。就这样,大家的情感世界会同时经历一个变化。突然谁都不喜欢自己的城市了:还是同样的摩天大楼,同样的地下人行道,同样的停车场,这些直到昨天还被无比热爱的地方突然变得讨厌而令人恼火。人们唯一希望的就是尽快离开这里。于是,火车几度爆满,高速公路也堵上了,到了八月十五这个盛大节日的那一天,几乎所有的人都离开了这里。除了一个人,马可瓦尔多是唯一一个没有离开城市的居民。
这天早上,他出门去市中心散步。他眼前的马路宽畅无比,街上连一辆车也没有,空无一人;街上房子的正面,不管是落下一排篱笆般灰色的金属卷帘门,还是无边无际的百叶窗条,都像碉堡前的斜坡那样紧闭着。在一整年的时间里,马可瓦尔多一直梦想着能把这马路当马路使,也就是能走在路的中央。今天他终于能这么做了,而且还能闯红灯斜着穿过马路,或者停在广场中央。但他明白,这其中的乐趣并不是在于能做这许多不同寻常的事情,而是在于能以另一种方式来看这一切:马路就像是深谷,或者是干涸的河床,房子就像是成片的峭壁,或是礁石的岩壁。
当然,在视觉上显然是缺了一些什么的:缺的倒不是成排停着的车子,或是路口的交通堵塞;也不是大商场门前的人流,或是挤在电车站的人们。为了能把空下的地方填满,或是为了能把那些方方正正的平面弄弯,所缺的最好是一场水管爆裂造成的水灾,或者是把林荫道路面劈开的树根的入侵。马可瓦尔多的目光仔细打量着周围,希望能看到一个不同的城市,一个在由油漆、焦油、玻璃和灰泥构建的城市下,另一个由树皮、鳞叶、树液凝块、脉序构成的城市。可不,他面前这排每天都要经过的房子如今在他看起来就好像是个多孔、砂质的灰色石子堆;而工地上的栅栏就好像是新鲜松木做的,上面有着宝石般的木节;在一家大型布料店的霓虹灯招牌上,休息着一排睡着了的蛾子和蛀虫。
马可瓦尔多散着步,先是跟了一阵儿一列蚂蚁走出的路线,然后因为追随了一会儿一只迷路的飞舞的甲虫而跟丢了蚂蚁,接着又因为循着一条蚯蚓曲曲折折的庄严前行而耽误了时间。正在侵占这块阵地的不仅仅是动物,马可瓦尔多发现,报亭朝北的那一面墙上,长出了薄薄的一层苔藓,而餐厅门前花盆里的那些小树正在努力地把自己的树叶往人行道阴影的边框外推。城市还存在吗?那个曾经囚禁了马可瓦尔多一天天生活的城市,那个由各种合成材料堆成的凝聚物,现在变成了性质各异的马赛克石片,由于硬度、热度和质地的不同,每一块石头不管是看上去还是摸起来,都非常地不同。
就这样,就在马可瓦尔多忘记了人行道和斑马线的作用,像蝴蝶那样照着“之”字形路线走着的时候,差点儿被一辆时速一百公里的豪车给撞上,那车停下来的时候,散热器离他的臀部仅有一毫米。马可瓦尔多一半是给吓的,一半也是给气流冲的,往上蹦了一下,又昏昏沉沉地跌在地上。
只听见汽车“刺溜”一声尖响,原地打了一会儿转才停下来。然后从车里跳出一群衣着随意的小年轻。“这下我得挨揍了,”马可瓦尔多这么想着,“因为我走到马路正中央去了!”
这群小年轻背着奇怪的器具。“我们终于把这个人给找到了!”他们这么说着,团团围住了马可瓦尔多。“那么这位就是在节日里唯一一个留在城市里的人,这位先生,您想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谈谈自己的感想吗?”接着那人把银色的小棍举到马可瓦尔多的鼻子下面。
然后就闪出一道光,刺眼得能把眼亮瞎,马可瓦尔多感到自己快要晕过去了。他们把反光板、摄像机和麦克风对准了他。
他们终归还是采访了他。
“那么现在,我可以走了吗?”
“那是那是,当然,我们非常感谢您……这样吧,如果您没有别的事,……如果您想赚几个里拉……您愿不愿意留在这儿给我们搭把手?”
整个广场被折腾得乱七八糟:货车、器械车、轨道摄影机、蓄电池、照明设备,穿着工作服的一组组工作人员,一个个大汗淋漓,他们在广场的两头踱来踱去。
“她到了,到了!到了!”这时,从一辆敞篷车里走出来一个电影明星。
“加油,大家伙,咱们现在可以开始拍喷泉那一场了!”电视节目《节日的狂热》的导演下令拍喷泉那场戏了。
他们给马可瓦尔多安排了一个活儿,他得扛着带有沉沉支架的聚光灯满广场地跑。现在偌大的广场上响起了各种机器的轰鸣声和各式照明器材的噼噼啪啪的声音,时不时还能听到锤子敲在临时搭建的金属支架上叮叮当当的声音,以及各种使唤人的嚷嚷声——马可瓦尔多现在就跟瞎了似的,几乎失去视觉,他觉得那个自己只隐约看了片刻的那个城市又被平日的城市取代了,或者也许只是梦到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城市里的人在盛大的节日里倾巢出动外出过节,这种现象类似于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城里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有着深刻的哲学寓意。
B.在八月十五日盛大节日里,马可瓦尔多终于可以把马路当马路使了,而且还可以闯红灯斜穿过马路。这一描写如同鲁迅笔下的阿Q,能够给人一种流泪的幽默之感。
C.文中运用一些排比句来写城市现状,给人一种压抑和悲哀之感,会引起读者许多更深刻的思考。
D.小说语言精美,想象丰富,有些段落带有散文的笔法,行文轻快,伤感中带有轻松和温暖。
2.关于电视节目摄影组的到来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电视节目摄影组的活动,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生活,让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B.电视节目摄影组的到来和活动,和马可瓦尔多当时的心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C.摄影组开着汽车奔来,差点撞着马可瓦尔多;摄影组采访马可瓦尔多以及拍摄电视节目等场面,都很像电影镜头,有声音,有形象,画面感很强。
D.豪华汽车飞奔而来,摄制组强行采访,然后又邀请马可瓦尔多为他们打临时工。这些描写是为了隐晦地批判城市里有钱人的傲慢和他们对底层人物的剥削和欺压。
3.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说,王尔德的这句话用来评价小说中的人物马可瓦尔多非常准确。请你结合这句话,对小说中的马可瓦尔多这个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4分)
答:                                    
                                    
4.意大利的卡尔维诺写于1963年的关于城市的这篇小说寓意颇丰,现在读来仍然毫不过时。请你分析小说可能包含了哪些寓意。(6分)
答:                                    
                                    练习1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戏剧阅读
[2023·云南昆明“三诊一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骆驼祥子(节选)
老舍
祥子,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比较有自由的洋车夫,这就是说,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都在自己手里,高等车夫。
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菜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他不怕吃苦,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作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赁了辆破车,他先练练腿。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的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天,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这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
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那撇着脚,像一对蒲扇在地上扇忽的,无疑是刚由乡间上来的新手。那头低得很深,双脚蹭地,跑和走的速度差不多,是那些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们。那经验十足而没什么力气的,胸向内含,度数很深,腿抬得很高,一走一探头,这样,他们就带出跑得很用力的样子,而在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别人快;他们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祥子当然决不采取这几种姿态。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他利落,准确。
他打听明白了,弓子软,铜活地道,雨布大帘,双灯,细脖大铜喇叭的车,值一百出头;若是漆工与铜活含糊一点呢,一百元便可以打住。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一千天!把一千天堆到一块,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他不能再等了,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几块呢!不能再等。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主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单,拿着!”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他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
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最好是拉到前门。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有删改)
文本二 虎妞出门把洗锅水倒到院子的墙角去,正在这时,祥子走入。祥子有二十七八岁,个子高大,筋肉坚实,肩膀宽阔,显得非常硬棒挺脱,像一棵松树,带着农民的忠厚与质朴。但今天他精神显然有些颓丧,慢吞吞地走进来,坐在八仙桌旁。
祥 子 四爷。
刘四爷 (朝窗外望了望)怎么空着手来的?车呢?你那辆新车呢?
祥 子 车!甭提了。(望了望刘四爷,从腰里解下个包儿来,慢慢打开,里面是三十块钱,递给刘四爷。)
虎 妞 (急问)你把车卖啦?
祥 子 (愤慨地)车就是我的命,我苦苦奔了三年,省吃俭用才买上的,我舍得卖?……叫大兵抢去了!连车带人!我心疼我那辆车!
刘四爷 是啊!多好的一辆车,弓子软,漆水新,雨布大帘,铜活锃亮,九十六块,当初我卖给你的便宜。你呀,真是穷命!
祥 子 这三年就是盼着拉上自己的车……可是刚拉上没两月……(眼圈红了,哽咽。)
虎 妞 呦,瞧你个大男子汉,还要抹鼻子呢!车丢了,人回来就是万幸。甭难受!
祥 子 (擦干了眼泪)我非得再买上一辆不可。一个拉车的,拉不上自己的车简直是白活。
刘四爷 说了半天,这钱是打哪儿来的?
祥 子 我跟他们混了半个月,他们拿我当牲口,我天天想跑,临了他们往山上撤,丢下一群抢来的骆驼,我就顺手牵了三匹,他们抢了我的车,我就牵他们的骆驼,反正我不能空着手回来,横竖一条命。
刘四爷 骆驼呢?
祥 子 卖了。半道卖给一个养主儿。
刘四爷 三匹骆驼就卖三十块呀?
祥 子 嗯。
刘四爷 傻旦!拉到城里来卖给汤锅里起码值六十。
祥 子 我活了,不是让骆驼到汤锅去挨刀。叫他们到口外放青去多好。
刘四爷 祥子,这钱怎么办?
祥 子 先存在这儿,等我“攒”够了数儿……
虎 妞 再买辆新车。
祥 子 非买不可!
(摘编自话剧《骆驼祥子》,老舍原著,梅阡改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祥子到城里后也没有动摇一贯的自信,“铁扇面似的胸”“宽且威严的肩”“很像一棵树”,都表现出他对自己身体满心的骄傲。
B.文本一中那些乡间上来的新手、五十岁以上的老者、没什么力气却装出快跑架势的车夫都是祥子看不起的对象,因为他们的拉车姿态不漂亮。
C.文本二中祥子连车带人被抢,刘四爷说他是“穷命”,这暗示了在混乱动荡的年代里祥子很难通过拼命吃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D.文本二中在祥子失去新车回来后,虎妞的话既有对他的可怜与嘲讽,也有对他的安慰与鼓励,言语不多却可见其复杂心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描写祥子脚肿用“瓠子”,描写新手车夫双脚用“蒲扇”,这些用语形象生动,能让读者产生画面感。
B.文本一画线段精妙地运用副词,借助反复的修辞手法,使用有力量的短句,凸显了祥子赚钱买车的艰难。
C.两个文本中刘四爷的形象有一定差异,痛快卖车给祥子时很仗义,主张把骆驼卖给汤锅里时比较现实。
D.文本二的舞台说明交代了祥子的出场场景,介绍他的年龄,简洁地勾勒了其外貌、动作、精神面貌。
3.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祥子形象的。(4分)
答:                                    
                                    
4.两个文本都讲了祥子与车的故事,但呈现方式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                                    
                                    练习14 现代文阅读Ⅱ——记叙性散文
[2024·原创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莫扎特的故乡
朱效来
在维也纳看了斯特劳斯手拉着小提琴的金铜像后,我们来到了萨尔茨堡。①阿尔卑斯山脉多情、妩媚的风光与这座美丽的城市建筑艺术浑然一体,天才的莫扎特1756年诞生在这里。
②奥地利整个国家的地图,宛如一把金灿灿的小提琴,而萨尔茨堡就位于这把提琴四根弦线的上端部分。萨尔茨堡被美丽的萨尔萨河分成新、旧两个城区。我们来到了老城区,城中盖特莱德街9号是莫扎特的故居,这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四层小楼,一楼是门厅,沿着楼梯往上走,二楼至四楼是博物馆。一个非常纯朴、非常简洁的住宅,当年莫扎特与父母、姐姐都居住在此。接着我们眼前一亮,当年六岁的莫扎特用过的一把陈旧的小提琴跃入眼帘,他用这把小提琴演奏了不少乐曲,小小年纪就跟着父亲到处巡演。在四楼的一个小角落,有一台小钢琴,莫扎特在这架琴上创作了《魔笛》等许多著名乐曲。墙上挂着一幅莫扎特的画像,画中的莫扎特正聚精会神地构思着他的作品……这所房子里也陈列着莫扎特的部分手稿和遗物,让观者不禁追物思人。背景音乐播放着他的《土耳其进行曲》,这首曲子,全球的钢琴大师们都曾经弹过,霍洛维茨、殷诚宗是稳健、从容;郎朗、李云迪是简洁、明快、流畅;日本的一个女钢琴家演绎的节奏特别慢,慢悠悠地诉说衷肠,性格急躁的可能没有耐心听下去。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珍珠般玲珑通透,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他一生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曲、27部钢琴协奏曲、6部小提琴协奏曲、105首小步舞曲、15首进行曲、172首舞曲、23首弦乐四重奏、4部清唱剧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可惜天妒英才,莫扎特的人生只有短暂的35年,然而他的音乐却流芳百世,他作品的旋律传遍了全球每个角落。我们知道,上帝、音乐、台球、舞蹈是莫扎特生活的四大组成部分,而舞蹈是其快乐的源泉,他偏爱舞曲,他所有的歌曲、歌剧全部加起来,都不到他创作舞曲的一半。
我们从他的故居出来,走了百米不到,抬眼一看,卡拉扬的故居在此,小小的一个街道竟然诞生了两位音乐巨匠。我们来到了卡皮特广场,广场上一个巨大的金球格外引人注目,金球上站着的雕塑据说是莫扎特。③不知哪个好事者,把一个名牌包包挂在了莫扎特手上,这真叫人情何以堪!啼笑皆非,让几百年前的莫扎特为你代言,签约了吗?考虑了众多市民的感受了吗?
拂晓时分,在下榻的酒店,打开窗户,鸟儿在鸣啼,莫扎特的音乐响起,情景交融,萨尔茨堡春风沉醉的早晨,令人心动,心灵的耳朵与这珍珠般玲珑剔透的音符邂逅。
如今,萨尔茨堡众多的街道、桥梁、建筑均以莫扎特的名字命名,人们不会忘记他的音乐。罗曼·罗兰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听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乃至激情,但绝不会令人不快。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中部和德国巴伐利亚州交界处,南面是高山连绵,北面一马平川,萨尔茨河在城中缓缓流过。我在想,是什么土壤孕育了莫扎特这样一位旷世奇才?莫扎特作曲往往是一气呵成,手稿几乎没有改动,旋律全在他的脑海中,人们形容他是“上帝的抄谱员”。
从1920年起,每年的夏天,萨尔茨堡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音乐节,全球的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们都汇聚在此,萨尔茨堡的剧院、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到处是欢乐的海洋。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在1967年创办的复活节音乐节也延续至今,而每年的1月27日前后是萨尔茨堡音乐周,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用音乐来纪念莫扎特的生辰。④冬天圣洁的雪花在空中飞舞,乐团音乐家们演奏的美妙音乐环绕在整个城市上空,萨尔茨堡就是一个“冬天的童话”。
春天的萨尔茨堡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许多年前,在我国上映的电影《音乐之声》就是根据萨尔茨堡一个修女的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实景全都取景于萨尔茨堡。影片主人公玛丽亚娴淑漂亮,酷爱音乐的她来到了失去母亲的七个孩子中间,和他们组成合唱团在奥地利全国巡回演出,配音歌曲《哆来咪》风靡全球,深受全球音乐爱好者的欢迎与喜爱。
莫扎特的音乐会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世世代代的人们将从他的音乐中获得启迪和享受,从他的音乐中获得感召和力量!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坐落在老城区的纯朴而简洁的莫扎特故居并不起眼,里面陈列的小提琴、小钢琴以及手稿和遗物就足以证明。
B.文章使用具体数字,详细列举了莫扎特创作的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作品之丰富和音乐才华之高。
C.离莫扎特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便是卡拉扬的故居,一个小小街道竟诞生了两位音乐巨匠,带给作者很大的震撼。
D.萨尔茨堡在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影取材于该城市一个修女的真实故事,并在此取景。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写阿尔卑斯山多情、妩媚的风光与萨尔茨堡美丽的城市建筑艺术浑然一体,自然引出了对莫扎特及其故居的介绍。
B.句子②用“金灿灿的小提琴”比喻奥地利国家地图,突出了奥地利国家地图的外形特点,也照应了莫扎特音乐家的身份。
C.句子③写名牌包包被挂在莫扎特雕像的手上,想让莫扎特成为广告代言人,令人啼笑皆非,这间接写出艺术家的影响力。
D.句子④运用环境描写,用飞舞的雪花和环绕城市上空的美妙音乐来营造童话般的氛围,意在烘托音乐家演奏水平的高超。
3.文中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4.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莫扎特的音乐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答:                                    
                                    练习15 现代文阅读Ⅱ——纪实性散文
[2023·山东省日照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
丁玲
上海这年的夏天很热闹,刚成立不久的左翼作家联盟和社会科学家联盟等团体在上海都有许多活动。我们都参加了左联,也频被选为左联的执行委员。我感到他变了,他前进了,而且是飞跃的。
是八月间的事吧。也频忽然连我也瞒着参加了一个会议。至于会议内容,也频一句也没有告诉我。但我看得出,这次会议引起了也频更加浓厚的政治兴趣。看见他那一股劲头,我常笑说:“改行算了吧!”但他并不以为然,他说:“更应当写了。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写什么,还写了那么多,现在明白了,就更该写了。”他在挤时间,也就是说在各种活动、工作的短促间歇中争取时间写他的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十一月八号那天,雷雨很大,也频到医院来看我。我看见他两个眼睛红肿,知道他一夜没有睡,但他很兴奋地告诉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已经完成了。你说,光明不是在我们前面吗?”中午我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哭了,他很难得哭的。可是他没有时间陪我们,他又开会去了。第二天他才告诉我,他在左联的全体会上,被选为出席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并且他在请求入党。这时我也哭了,我看见他在许多年的黑暗中挣扎、摸索,找不到一条人生的路,现在找着了,他是那样有信心,是的,光明在我们前面,光明已经在我们脚下,光明来到了。
沈从文从武汉大学来上海了。他看见也频穿得那样单薄,我们生活得那样窘,就把他一件新海虎绒袍子借给也频穿了。
一月十七号这天早晨,他告诉我要去开左联执委会,开完会后就去从文那里借两块钱买挽联布送房东,要我等他吃午饭。他穿着暖和的长袍,兴高采烈地走了。但中午他没有回来。下午从文来了,他告诉我也频十二点钟才从他那里出来,说好买了布就回来吃饭,并且约好他下午来写挽联。我们无声地坐在房里等着。我没有地方可去,我不知道能够到哪里去找他。我抱着孩子,呆呆地望着窗外的灰色的天空。从文坐了一会走了。我还是只能静静地等着命运的拨弄。
天黑了,屋外开始刮起风来了。房子里的电灯亮了,可是却沉寂得像死了人似的。我不能呆下去,又怕跑出去。我的神经紧张极了,我把一切想象都往好处想,一切好情况又都不能镇静下我的心。我不知在什么时候冲出了房,在马路上狂奔。我疯了似的又跑回了家。房子里仍没有也频的影子,孩子乖乖地睡着,他什么也不知道啊!啊!我的孩子!
第二天沈从文来交给我一张黄色粗纸,上边是铅笔写的字,我一看就认出是也频的笔迹。我如获至宝,读下去,证实也频被捕了,他是在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会的机关中被捕的。他要我们安心,要我转告组织,他是决不会投降的。我紧紧握着这张纸,我能怎样呢。我向从文说:“我要设法救他,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我才明白,我实在不能没有他,我的孩子也不能没有爸爸。
天气很冷,飘着小小的雪花,我请沈从文陪我去看他。我们在那里等了一上午,铁门前探监的人都走完了,我们听到里面有一阵人声,在两重铁栅门里的院子里走过了几个人。我大声喊起来:“频!频!我在这里!”也频掉过头来,他也看见我了,他正要喊时,巡警又把他推走了。我对从文说:“你看他那样子多有精神啊!”他还穿那件海虎绒袍子,手放在衣衩子里,像把袍子撩起来,免得沾着泥一样。后来我才明白他手为什么是那样,因为他为着走路方便,是提着镣走的。他们一进去就都戴着镣。
十号下午,看守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我回到房后,打开了也频给我的最后一封信。这封信在后来我被捕时遗失了,但其中的大意我是永远记得的。
信的前面写上“年轻的妈妈”,他告诉我牢狱的生活并不枯燥和痛苦,有许多同志在一道。这些同志都有着很丰富的生活经验,他天天听他们讲故事,他有强烈的写作欲望,相信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他要我多寄些稿纸给他,他要写,他还可以记载许多材料寄出来给我。他既不会投降,他估计总得有那么二三年的徒刑。坐二三年牢,他是不怕的,他还很年轻。他不会让他的青春在牢中白白过去。他要我不要脱离左联,应该靠紧他们。他的署名是“年轻的爸爸”。
他这封信是二月七日白天写好的。他的生命还那样美好,那样健康,那样充满了希望。可是就在那天夜晚,统治者的魔手就把那美丽的理想,年轻的生命给掐死了!当他写这封信时,他还一点也不知道黑暗已笼罩着他,一点也不知道他生命的危殆,一点也不知道他已经只能留下这一缕高贵的感情给那年轻的妈妈了!我从这封信回溯他的一生,想到他的勇猛,他的坚强,他的热情,他的忘我,他是充满了力量的人啊!他找了一生,冲撞了一生,他受过多少艰难,好容易他找到了真理,他成了一个共产党员,他走上了光明大道。可是从暗处伸来了压迫,他们不准他走下去,他们不准他活。从他被捕后,我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也无法停止这眼泪。我擦干了泪,立了起来,不知做什么事好,就走到窗前去望天。天上是蓝粉粉的,有白云在飞逝。
后来又有人来告诉我,他们是被乱枪打死的,他身上有三个洞,同他一道被捕的冯铿身上有十三个。他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他用他的笔,他的血,替我们铺下了到光明去的路,我们将沿着他的血迹前进。这样的人,永远值得我纪念,永远为后代的模范。二十年来我没有一时忘记过他。我的事业就是他的事业。他人是死了,但他的理想活着,他的理想就是人民的理想,他的事业就是人民的革命事业,而这事业是胜利了啊!如果也频活着。眼看着这胜利,他该是多么的愉快;如果也频还活着,他该对人民有多少贡献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也频瞒着“我”参加了一个会议,也没有将会议内容透露给“我”,因为他担心“我”思想觉悟还不够高,难以保守机密。
B.胡也频说自己“现在明白了,就更该写了”,体现出他经过多年的挣扎、摸索后终于找到了真理,明确自己要为革命而写作。
C.“我”对胡也频被捕的事情早有预感,无法保持内心镇静,以至于在马路上狂奔,回家看到孩子安静睡着,才渐渐冷静下来。
D.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望天”,前一处表现了胡也频失踪后“我”的无助,后一处表现出“我”对革命前途的茫然。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一语双关,既指胡也频创作的小说,也体现了胡也频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信心。
B.“两重铁栅门”“他们一进去就都戴着镣”等细节,暗示胡也频等人“罪行”之重,为其最终牺牲埋下伏笔。
C.本文擅长运用环境描写营造氛围,“灰色的天空”“风”“雪花”等凄凉冷寂之景,与人物内心情感相契合。
D.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用海虎绒袍子象征“我”和胡也频生活的拮据,也以此作为胡也频在狱中饱受摧残的见证。
3.本文将客观记录与浓烈抒情相结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4.同属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丁玲写道“二十年来,我没有一时忘记过他”,而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二者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练习16 现代文阅读Ⅱ——抒情性散文
[2023·河北省邯郸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黄河随想
淡然随缘
我第一次被一种壮观与磅礴的气势震撼与淹没。
嘈杂的喧闹声,兴奋的欢呼声,瞬间被滚滚而来的巨大声响掩盖与吞没。当我站在黄河岸边,被一种浩浩荡荡、势不可当的声音冲击着耳膜时,瞬间产生了恍惚与迷离——在气势磅礴的黄河面前,我的身形似乎急遽缩小,变得如同随风扬起的、有着独特味道的泥沙微粒,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卑微。黄河,母亲河,让每一位站在她身边欣赏与赞叹她的游客,都心生出万般的景仰和感慨。
第一次真切地站到黄河边,看到波涛滚滚的黄河水,我感觉眼前分明不是一条河,而是一幅阔大的、流动的,由一支黄色巨笔泼墨出的厚重山水画卷。她凝重、宽厚、浓烈、迅猛,裹挟着泥沙,裹挟着中华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与沧桑流转。她随着黄色的巨浪翻转、涌动、奔腾,激荡起层层黄色的浪花,扬起漫天水雾,洋洋洒洒地落在岁月长河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铸就了坚韧不拔的品格。
透过滚滚的黄河水,你会不由自主地堕入历史的烟云中。黄河流域,飘扬过猎猎旌旗,上演过激烈的角逐,升腾过让后世无法忘记的烽火狼烟,也镌刻着历代民众治理黄河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她曾养育无数的生命,更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河流两岸的岩石上横贯着曲曲折折的线条,这是黄河水位千百年来不停变换留下的年轮,如同一部记录历史的浩瀚书卷,吸引着你去解读,去思索。
黄河的水是温热的,越靠近越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与温度。来到黄河边,已是午后两点。8月的吉县依然热得浓烈,虽然穿着防晒衣,打着遮阳伞,涂着厚厚的防晒霜,但是依然无法抵挡好客的紫外线。黄河翻腾起的浪,带着温热的泥沙气息,带着黄土高原燥热的风,一波一波涌来,如同她火热的情怀。
黄河到达山西省吉县西部南村坡下,两岸石壁峭立,河道骤然收束,狭窄如同壶口。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然而,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河水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而后,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独特景致。壶口瀑布是黄河最壮美的演绎,将黄河的精神与内涵一并发挥到了极致。
进入景区,脚下踩的是真真切切的黄土地。黄土特殊的土质结构形成大大小小的坑洼,不太平整,但很有质感,坚硬有力。置身黄土地,目光所及,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貌。我随着人流来到壶口瀑布前,黄河水在此骤然变窄,汇集成磅礴的力量,顺着峭壁奔涌而下,壮观的景象与气概让人瞬间窒息。在赞叹不已的同时,我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人类在她的面前,显得多么渺小而卑微。就在这一刻,我真切领悟到了黄河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黄河的泥沙很黏人,随风飞扬的水雾夹杂着泥土,窸窸窣窣飞落到人们头上、脸上、衣服上,快速风干,凝结成点。来看黄河,总该让人心存念想,总该让人沾染到她的凝重气息。这些泥点,就是黄河馈赠给每个人的特殊礼物,独一无二。人们会将这一印记牢牢地珍藏于记忆深处,任凭走到哪里也不会将她遗忘!
“姑娘,小伙子,来留个影吧!”好多头裹白羊肚毛巾、身穿羊皮袄、腰系鞭子的老农,拉着穿红戴绿的毛驴,热情地招揽游客拍照。北方肆虐的风沙将他们的脸吹得黝黑黝黑的,但透露着质朴的红。他们精神矍铄,热情好客,灿烂的笑脸如同盛开的山丹丹花。看到这一场景,我和同行的伙伴动心了,系上大红头巾,穿上大花衣服,骑上乖顺的毛驴,宛然变成了两位地地道道的陕北婆姨。
走出景区,依然可以清晰地听到黄河奔涌不息的声音。景区门口,一溜儿排开,坐着卖苹果的大妈、大嫂、小姑娘。她们个个脸色红润,嘴甜口快。“来黄河,来壶口,一定要尝一尝正宗的吉县苹果。姑娘、小伙越吃越漂亮,大爷、大娘越吃越精神。”得益于黄河水与黄土地的滋养,在充分的日照条件下,吉县苹果口感清脆、甜蜜爽口,闻名遐迩。
返程路上,一直沉浸在无法抑制的兴奋中。黄河,见证过昨日的苦难与辉煌;而今,时代又赋予她崭新的内涵。她正引领着这个古老的民族向着未来大踏步前进。
回首,巨大的冬日壶口瀑布灯箱图再次闯入眼眸。冬日的壶口瀑布呈现出一种凝固之美、静态之美,但依然不失雄浑壮丽的磅礴气势。我竟然期望着冬日季节快快来临,于三九严寒之际再次领略黄河的另一种神韵——一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横亘千古,超越时空的壮美。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节选自《黄河大合唱·黄河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第二段以人群声响衬托黄河声响,以“我”与黄河对比,突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表达对母亲河的景仰和赞叹。
B.文本一对老农、大妈、大嫂、小姑娘及吉县苹果的描写,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寓意,也流露出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C.文本一结尾写壶口瀑布灯箱图使“我”萌生领略黄河冬日神韵的急切期待,在凸显景区广告创意的同时留下了悬念。
D.文本二与李白《将进酒》开篇都写黄河之来势不可当,黄河之去势不可回,颇具挟天风海雨之势,二者异曲同工。
2.关于文本一介绍壶口瀑布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一组数字介绍黄河壶口段的地形地貌,有助于读者了解壶口瀑布的成因。
B.在数据的比较中,读者可以更直观感受到“千里黄河一壶收”景致的独特。
C.本段的有关介绍,为下文写“我”进入景区,直接面对壶口瀑布做了铺垫。
D.本段采用客观的描写和介绍,把壶口瀑布的景致和精神内涵演绎到了极致。
3.有评论认为《黄河随想》体现了“随想”不“随”的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4.文本一和文本二同是抒写黄河,但由于文体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                                    
                                    练习17 现代文阅读Ⅱ——哲理性散文
[2023·江苏无锡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
海子
荷尔德林一生不幸,死后仍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现他诗歌中的灿烂和光辉。荷尔德林的诗,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他写道:
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正是这种走遍大地的孤独,使他自觉为神的儿子。他写莱茵河,从源头,从阿尔卑斯冰雪山巅,众神宫殿,如一架沉重的大弓,歌声和河流,这长长的箭,一去不回头。一支长长的歌,河水中半神,撕开了两岸。看着荷尔德林的诗,我内心的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沙漠,开始有清泉涌出,在神圣的黑夜里涌出了一条养育万物的大河,一个半神在河上漫游,唱歌,漂泊,一个神子在唱歌,像人间的儿童,赤子,唱歌,这个活着的,抖动的,心脏的,人形的,流血的,琴。
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
然而,景色也是不够的。好像一条河,你热爱河流两岸的丰收或荒芜,热爱河流两岸的居民,也可能喜欢像半神一样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个大自然的儿子,甚至你或者是一个喜欢渡河的人,你热爱两岸的酒楼、马车店、河流上空的飞鸟、渡口、麦地、乡村等等。但这些都是景色。这些都不够。你应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你不仅要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热爱河水的生和死。有时热爱他的养育,有时还要带着爱意忍受洪水的破坏。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这就是荷尔德林的诗歌,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这秘密既包括人兽之间的秘密,也包括人神、天地之间的秘密。做一个诗人,你必须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
从荷尔德林我懂得,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克服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和官能感觉的刺激,以及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诗歌不是视觉。甚至不是语言。她是精神的安静而神秘的中心。她不在修辞中做窝。她只是一个安静的本质,不需要那些俗人来扰乱她。她是单纯的,有自己的领土和王座。她是安静的。有她自己的呼吸。
荷尔德林忠告青年诗人:“假如大师使你们恐惧,向伟大的自然请求忠告。”痛苦和漫游加重了弓箭和琴,使草原开花。荷尔德林这样写他的归乡和痛苦:
航海者愉快地归来,到那静静河畔
他来自远方岛屿,要是满载而归我也要这样回到生长我的土地
倘使怀中的财货多得和痛苦一样
荷尔德林的诗,是真实的,自然的,正在生长的,像一棵树在四月的山上开满了杜鹃,诗和开花,风吹过来,火向上升起一样。荷尔德林早期的诗,是沉醉的,没有尽头的,因为后来生命经历的痛苦——痛苦一刀砍下来,诗就短了,甚至有些枯燥,像大沙漠中废墟和断头台的火砖,整齐,坚硬,结实,干脆,排着,码着。
“安静地”“神圣地”“本质地”走来。热爱风景的抒情诗人走进了宇宙的神殿风景进入了大自然。自我进入了生命。没有谁能像荷尔德林那样把风景和元素完美地结合成大自然,并将自然和生命融入诗歌——转瞬即逝的歌声和一场大火,从此永生。
在1800年后,荷尔德林的自由节奏颂歌体诗,有着无人企及的令人神往的光辉和美,虽然我读到的只是其中几首,我就永远地爱上了荷尔德林的诗和荷尔德林。
(节选自《海子全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一架沉重的大弓”来形容荷尔德林诗歌的力感,而这源自他主动承受黑暗中走遍大地的孤独、自觉作为神的儿子的选择。
B.文章列举了两类抒情诗人,形成对照并引出凡·高和荷尔德林,是在说荷尔德林已超越对自我的热爱,达到将宇宙作为景色来热爱的境界。
C.文章提出热爱“景色也是不够的”,强调要爱“元素”。爱“元素”就是爱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破坏、死亡、痛苦等,忍受它们,直到快乐。
D.文章引用了荷尔德林对青年诗人的忠告,意思是大自然比大师更可靠,因为诗歌是单纯、真实、自然的,自然比大师更接近于此。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我热爱的诗人”,暗示全文的观察视角是“我”,即以作者海子的阅读体验来写对荷尔德林的认识,“诗”只是载体,“人”才是重点。
B.文章开篇引用荷尔德林的诗歌,既证明了荷尔德林诗歌具有“歌唱生命的痛苦”的特点,也引出了荷尔德林忍受痛苦,并追逐快乐的个性。
C.最后一段与第一段首尾呼应,高度评价了荷尔德林诗歌的艺术成就,海子强调自己仅读几首便已热爱,可以吸引读者主动关注、阅读。
D.全文多用短句,具有节奏感,或列举意象,或赏析诗句,或展开想象,让文章思绪飞扬,凝练而充满诗性,将读者带入荷尔德林的世界。
3.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诗林漫步”栏目将刊发荷尔德林的诗,并配发一段推荐辞。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辞,且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答:                                    
                                    
4.请结合本文画线句的内容,表达你对下面这首荷尔德林诗歌的理解。(6分)
人,诗意地栖居
当生命充满艰辛,人/就会仰天长问:难道我/也宁愿如此辛劳终生?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依然与人心相伴,人就会不无欣喜地拿神性/来测度自己。神灵莫测而不可知?/抑或神明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人功勋斐然,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请允许我斗胆放言,/就连那缀满星辰的夜之倩影,/也不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更为明澈纯真。/大地之上可还另有尺规?/绝无。
答:                                    
                                    练习18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现代诗歌
[2023·广东省汕头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不堪重负的处境。
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了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
C.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了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D.两则文本都写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但各有侧重,文本一内容更丰富,文本二相对集中。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去吧,小子”,这一生活化的语言富有塑形效果,让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B.文本一第⑥段,“笑”“愣”“叹”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惊喜、依恋、无奈。
C.文本一语调富有变化,由平静内敛到深沉激昂,但都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D.文本二运用多种修辞,呈现了大堰河的劳动画面,突出了她的勤劳乐观。
3.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答:                                    
                                    
4.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练习7 现代文阅读Ⅱ——中国革命小说
1.答案:D
解析:“最后带着遗憾离开”错,根据“老谷带着对团长的深深眷念乘车西去”“也许,在一场伟大的战争面前,任何事情都已显得微不足道,更何况谁对谁错。其实,也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也无所谓谁对谁错。老谷在心里想着”可知,老谷离开团长坟墓时满怀对团长的深深眷念,以及思索后的释然。
2.答案:C
解析:“说明他已经猜到当年是团长故意不让吹号的”错,通过警卫员的叙述,老谷得知当年是团长故意不让吹号的,老谷并没有猜到当年是团长故意不让吹号的。
3.答案:①为弄清事情真相、给一连牺牲的战士讨个说法而想找到团长的迫切与执着;②在四十多年漫长等待中始终未得到团长解释由此产生的对团长的怨恨,以及想跟团长打官司后内心的纠结、矛盾与痛苦;③得知团长当年未下令吹号的真相后内心的伤感、委屈与懊悔;④离开团长坟墓时满怀对团长的深深眷念,以及思索后的释然。
4.答案:①通过对老谷打官司事由的交代,极力表现了团长在老谷心目中不讲信用、不负责任的形象,为下文表现团长为整体利益着想、忍痛牺牲一连的真实形象作了有力的铺垫,欲扬先抑,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②小说不直接交代团长当年未让号兵吹号的真实原因,而用很多笔墨写老谷打官司的缘由、运用延迟叙述的方式,减缓了叙事节奏,使情节更有张力;③老谷本来想打官司,但最后却深刻理解了团长,有力地表现了革命军人不计个人得失、将革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境界,凸显了主题。
练习8 现代文阅读Ⅱ——中国历史小说
1.答案:B
解析:“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错误。文中有提到“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表明他的性格并不懦弱,他的哭泣只是为了先发制人,逼荀息进谏。
2.答案:C
解析:“对晋君充满了仇恨”错误。荀息虽然对于君主杀了魏御史感到痛心,但是他并不仇恨君王,更不可能对君主充满仇恨,他一直坚守着人臣对于君王的忠心,相信自己可以匡正大王的过失。
3.答案:①第一人称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勾勒出荀息从惊到怒再到悲的复杂的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充实。②与全知视角相比,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而展开,直到最后才明了荀息是如何成功劝谏晋君的,增加了故事悬念。③第一人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为真实亲切。
解析:本题实际要求回答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的好处,可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读者感受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方面,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可以细致地刻画“我”的内心活动,直接表达“我”的所思所想所感。小说以荀息的视角叙述故事,在刻画其形象时多次以荀息自己的口吻来表达内心,如“我一时惊愕万分”“我恼怒至极”“我顿时悲愤难抑”便勾勒出了荀息从惊到怒再到悲愤的复杂心理变化,使其形象更为立体。情节发展方面,与叙述者多藏匿于文本之外的全知视角相比,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是以“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小说以“我”(荀息)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叙述了进谏原因、进谏途中的见闻等,最后呈现劝谏方式和劝谏结果,讲明“我”是如何成功劝谏晋君的,故事情节完整,颇具悬念。读者感受方面,“我”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还是故事的亲历者,使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为真实亲切。
4.答案:①需要劝谏的事由不同造成结果不同: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是人生道路的抉择,而仕途经济为宝玉所不耻;荀息劝晋君停筑高台一事关涉国家根本,晋君只是一时误入歧途沉溺享乐,但仍有雄心壮志。②劝谏者身份不同造成结果不同:薛宝钗是贾宝玉的表姐,以闺阁少女的身份对宝玉的人生选择加以规劝,亲近关系与情感力度皆不够;荀息是追随晋君征战南北的肱骨大臣,自然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的探讨,加之受到特别恩宠,君王对其谏言更为重视。③劝谏的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结果不同:宝钗第一次是直谏,惹得宝玉不喜;第二次又将宝玉与学诗的香菱作对比,诗赋与圣人之书对宝玉而言优劣分明,自然更加难以接受;荀息以曲谏的方式,用类比的方法点明晋君建高台的严重后果,使其接受了劝谏。
解析:解答此题,需先回顾《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的情节,然后结合人物身份、性格等对比分析其与荀息劝谏晋君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具体可从规劝的事由、规劝者的身份、规劝时的表达方式等角度展开思考。从规劝的事由上看,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这属于宝玉个人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结合宝玉不爱读书、反感仕途的性格来看,薛宝钗的劝说显然难以成功;荀息劝晋君停筑高台,从小说中的“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吗”来看,这是关涉国家根本的事,较为严重紧急,而晋献公曾“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只是在赢得美姬后沉溺享乐,且在知道修筑高台的严重后果后对荀息长揖到地并下诏停筑九层高台,由此可见其只是一时误入歧途,仍有雄心壮志,这是荀息能够成功劝谏的原因之一。从规劝者的身份上看,薛宝钗是贾宝玉的表姐,而且年岁上相差无几,何况宝钗以闺阁少女的身份加以规劝,其亲近程度与情感力度皆不够;荀息与晋君是君臣关系,他为晋君出谋划策,助其成就霸业,堪称股肱之臣,他的谏言自然受晋君重视。从规劝时的表达方式上看,《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薛宝钗至少三次劝贾宝玉读书,在香菱学诗一回中对此描写得更为具体,看着苦学作诗终有所成的香菱,薛宝钗对宝玉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对此宝玉不答。宝玉不喜圣人之书但并不讨厌诗赋,宝钗将宝玉与学诗的香菱做对比,自然引得其不快,让宝玉难以接受;荀息劝晋君停筑高台时采用委婉劝谏的方式,用棋上累卵摇摇欲坠类比晋国危机重重,点明“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将倾难收”的道理,指出建设高台的严重后果,最终使其接受劝谏。
练习9 现代文阅读Ⅱ——中国改革建设小说
1.答案:C
解析:“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就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错误,以偏概全,“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只是“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之一。还包括“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等细节,故选C。
2.答案:D
解析:“光字片群众对于搬迁到新区感到愤懑”于文有据,而且作者并没有“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疑虑与愤懑只是合乎常理的群众心态,作品在描摹旧房改造等时代背景时,并不是严肃批判,而是充满着理解与温情。
3.答案:①“演双簧”,本意是一种互相配合演出的曲艺形式,一人表演动作,一人藏在身后说或唱(或答:此处比喻由一方出面,另一方在幕后操纵)。②文本语境中,秉义主持改造拆迁的工作,秉昆配合搬家迁户口。有人嘲讽秉义秉昆兄弟俩事先“串通合谋”,认为这是逢场作戏,演给群众看,希望群众可以纷纷效仿搬迁。③表明部分群众对于搬迁希望新区一事并不信任,仍然心存疑虑,暗示了改造城市面貌与改善民生的工作面临着层层阻力与重重困难。
解析:这句话的关键信息是“演双簧”,“双簧”指由一方出面,另一方在幕后操作。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周家大哥周秉义主持光字片的改造拆迁工作,想让光字片的人们迁往希望新区,光字片的人们并不理解,仍在观望,这时周秉昆一家带头配合搬家迁了户口。这句话是光字片有人说的风凉话,其实是在嘲讽周秉义周秉昆兄弟俩事先“串通合谋”,一方出面,另一方在幕后操作,演戏给群众看,希望群众可以纷纷效仿搬迁。同时,这句话暗示了改造城市面貌与改善民生工作面临着层层阻力与重重困难。
4.答案:①家人之间的亲情。周秉义从北京调回来,冬梅忍不住打听他调任回来的原因,以及想干的实事,但能够充分理解和尊重丈夫的选择;秉昆一家人全力支持哥哥的工作,带头搬迁到希望新区并把户口落在那儿。②朋友之间的友情。当上了副市长的周秉义回到军工厂家属区,看望并关怀曾经的同事常宇怀的遗孀,百感交集中,情不自禁地流泪。③周秉义对群众的乡情(温情)。他心系乡亲,勤政为民,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大刀阔斧改造棚户区,动员光字片的住户陆续搬迁。
解析:首先,“情”指家人之间的亲情。文本一开篇写周秉义从北京调回来,妻子郝冬梅忍不住打听他调任回来的原因以及想干的实事,虽然周秉义没有正面回答她,但她不再追问,能够充分理解和尊重丈夫的选择;后面写“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表明周秉昆一家人带头搬迁到希望新区并把户口落在那儿,全力支持哥哥的工作。其次,“情”指朋友之间的友情。文本一写当上了副市长的周秉义回到光字片看望并关怀曾经的下属常宇怀的遗孀时,“侧身捂面,泣不成声”,表现出真挚的友情。再次,“情”指周秉义对群众的乡情(温情)。文本一主要讲述了在光字片长大的周秉义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大刀阔斧改造棚户区,动员光字片的住户搬迁的过程,表现了他心系乡亲的情义。
练习10 现代文阅读Ⅱ——中国散文化小说
1.答案:B
解析:“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错。文中写故乡底蕴古老深厚、民风淳朴,体现出对故乡民风民俗的记忆和风土人情的依恋,并未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
2.答案:A
解析:“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错。原文第四段“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据此看出,是说人情风俗不相同,并非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
3.答案:①“常”指的是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如过路人口渴吃橘子不必花钱的淳朴民风,年轻时吃水上饭、年老时落叶归根的人生道路,如一年到头虔诚奉行的生活日常;②“变”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如运送罐头洋货的码头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卖狗矢柑的老妇人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如多次爆发的内战、繁多的捐税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解析:答题要求是结合文本分析何为“常”与“变”,首先要指出“常”与“变”是什么,然后再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常”由原文“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养猪养鸡”“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据此可分析出“常”体现在如过路人口渴吃橘子不必花钱的淳朴民风,年轻时吃水上饭、年老时落叶归根的人生道路,如一年到头虔诚奉行的生活日常,“常”指的是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②“变”由原文“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用船装运上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分析出“变”体现在如运送罐头洋货的码头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卖狗矢柑的老妇人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如多次爆发的内战、繁多的捐税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变”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
4.答案:①淡化情节,结构松散。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着意设置悬念、高潮,叙述随性自由,不依循线性结构;②虚化人物,重在写意。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长顺”“老水手”的刻画以简笔勾勒为主,较少细致的描写;③关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小说写的是萝卜溪这个小乡村里普通人家长顺家的日常生活;④强化环境,营造意境。小说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描绘了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营造了田园牧歌的浪漫意境。
解析:分析散文化小说的特色要注意分析文本小说特点不明显,有些散文的特征,如小说的情节、人物不突出,散文的某些特征突出,如选材、意境等方面。
练习11 现代文阅读Ⅱ——中国乡土小说
1.答案:C
解析:“都体现了村民物质生活的改变”错误,“张二昆家气派的大门”并未体现乡亲们物质生活的改变,只是表现张二昆家富有。
2.答案:B
解析:“寄寓了作者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思考”错误,壁虎意象在小说中是平面式呈现的,带有一定的寓意,但是并未呈现变化过程。
3.答案:①“金无足赤,白璧微瑕”是说人无完人。张二昆作为村干部有诸多优点,同时也有缺点。②分析:优点是有正义感,有担当,有责任感;百姓拥护,有群众基础;勇于变革,敢作敢为;有工作能力,不拘泥。缺点是做事冲动,行为粗鲁;有匪气、流里流气。
解析:解答此题,要先理解“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的意思,即黄金没有完全无杂质的,白玉也会有污点。借喻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宜求全责备。在此题中就是说村干部张二昆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解答此题,我们要分析张二昆的优点有哪些,缺点有哪些。如优点方面,根据材料一第6段“张二昆当官两年就把这个乱得出名的村子治理得服服帖帖。张二昆让村子里的人都坐上了马桶”可知,张二昆有工作能力;根据材料一第9段“乡亲们说:‘二昆,我们联名保你。’”可知,张二昆有群众基础,被百姓拥护。缺点方面,根据材料一第7段“张二昆当官前是村子里最大的刺儿头。他曾经将他的前任拖到村西头那个大湾里”,材料一最后一段“张二昆虎着脸说:‘看什么?回家让你爷爷给你爹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滚回来,我们太平村要干大事,不用出去打工了。’”可知,张二昆做事冲动,行为、言语粗鲁。
4.答案:忠厚:写作要怀有时代责任,关注普通民众,寄寓时代思考。
①关注时代。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农村普通民众的生存境况和心灵世界。如农民进城务工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孤独。②关注普通民众。小说直面当代农村普通民众的心灵世界,有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无聊、村民的自私与从众,也隐含着背井离乡打工人的无奈。③表达了时代变革中的隐忧。如乡村变革过于关注物质建设,缺少心灵建设等。
解析:“忠厚”的含义,可以通过概括材料二得出答案,即不“只为自己活着”,而要怀有时代责任感,关注普通民众。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作品体现了作家什么样的责任感和担当,书写表达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思考了这个时代怎样的问题。
练习12 现代文阅读Ⅱ——外国小说
1.答案:A
解析:“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有着深刻的哲学寓意”错误。小说只是写了那些城里人在过节的时候疯狂逃出城市,但是并没有写有另外一部分人想涌进城里来,更谈不上哲理。
2.答案:D
解析:“他们对底层人物的剥削和欺压”过度解读。摄影组的到来这一情节可以解读成那些真正的城里人的傲慢,但是上升到“剥削和欺压”就言之过重。
3.答案:①马可瓦尔多是一个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人物。他被城市边缘化,在过节日的时候,那些所谓城里人都可以外出享受假日的快乐,只有他不能外出度假;当摄影组的汽车差点撞上他的时候,他忍气吞声,隐忍生活。不愿接受采访,但是也不会反抗;生活穷困,为了一点工钱受着委屈而去为摄影组打工。②马可瓦尔多虽然生活在底层,但是他依然有着自己的美好梦想,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渴望成为城市的主人,他想城市按照他想要的样子去建造,他热爱自然和自由,他追求和谐自然平等的生活状态。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王尔德的话。王尔德的话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在阴沟里”指向现代人所面临的残酷压抑的现实生活,“仰望星空”指向追求自由、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意生活。所以结合这句话分析小说中马可瓦尔多的形象时,就要解读马可瓦尔多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状况,以及他内心向往自由、追求诗意生活的形象。在原文中找到能体现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即可。
4.答案:①小说写出了城市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而缺少自然色彩,缺少人文关怀的病态发展。②通过摄影组的到来,揭示了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浮躁。③反映了生活在城市里的底层人物的艰难处境,他们不属于这个城市的主人,只是在为这个城市里的主人打工。他们付出多、待遇差、地位低,这种现象却得不到关注。④由马可瓦尔多的幻想和行为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城市里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特别是卑微的生命。⑤小说也反映了城里有钱人的傲慢,暗示着城市中贫富差距的存在。
解析:小说中“摩天大楼”“全景银幕电影院”等是城市不竭魅力不可争议的理由,但过节时“人们唯一希望的就是尽快离开这里”,写出城市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而缺少自然色彩、缺少人文关怀的病态发展状态。小说后半部分写摄影组的到来,“整个广场被折腾得乱七八糟”,响起各种声音,使马可瓦尔多觉得“又被平日的城市取代了”,揭示了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小说写摄影组安排马可瓦尔多“扛着带有沉沉支架的聚光灯满广场地跑”,能“赚点钱”,摄影组工作人员“一个个大汗淋漓,在广场的两头踱来踱去”,反映了生活在城市里的底层人物的艰难处境,他们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只是在为这个城市的主人打工,他们付出多、待遇差、地位低,却得不到关注,人们关注的只是“电影明星”。小说中写马可瓦尔多希望看到“另一个由树皮、鳞叶、树液凝块、脉序构成的城市”,关注霓虹灯招牌上“睡着了的蛾子和蛀虫”、蚂蚁、甲虫和蚯蚓,以及苔藓和花盆里的小树,由他的幻想和行为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城市里所有的生命都得到尊重,特别是卑微的生命。
练习1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戏剧阅读
1.答案:C
解析:A项“一贯的自信”错误,选项于文无据,原文说“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此处只是表现出他对自己身体满心的骄傲,不能推断为“一贯的自信”。B项“因为他们的拉车姿态不漂亮”错误,拉车姿态只是外在表现,祥子不屑的除了他们拉车姿态不佳,还有他们达不到祥子心里对于高等车夫的期许。D项“可怜与嘲讽”错误,通过虎妞的话“(急问)你把车卖啦”“车丢了,人回来就是万幸。甭难受”“再买辆新车”可以看出,虎妞此时主要是关心、鼓励祥子。
2.答案:B
解析:“反复”错误,画线部分句子说“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应为“排比”。
3.答案:①借助祥子贫苦的身世背景、拉车的职业等现实来烘托祥子吃苦耐劳的形象。②通过其他车夫的衬托来塑造祥子刻苦奋发的形象。③对祥子的身形、肖像、心理、语言、动作等做细致的描写,塑造祥子自信乐观、有抱负、有决心的形象。
解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方面,文本一第三段写祥子看着高等的车夫,“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并写到祥子宽且威严的肩、结实硬棒的脸和身体,写祥子能头朝下倒立半天,他觉得自己像一棵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树。上述对祥子的肖像、心理以及后文对祥子买车时的语言和动作等的细致描写,塑造了祥子自信乐观、有抱负、有决心的形象。侧面描写方面,文本一第三段写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第四段写祥子忍受着刚拉车时不可避免的脚疼,他知道这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上述描写借祥子贫苦的身世背景、拉车的职业等烘托了祥子吃苦耐劳的形象。第五段写祥子观察到的其他车夫,有刚由乡间上来的新手,有五十岁以上的老者,有经验十足而没什么力气的车夫;而祥子经过两三个星期的磨练已非常稳,利落而又准确,前面那些车夫的表现恰恰衬托了祥子刻苦奋发的形象。
4.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细致地描写,具体地叙述;文本二是话剧,以人物对话、舞台说明和场景设置为主要表现方式。②文本一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写作;话剧因为演出时间、空间的限制,要凸显矛盾冲突,所以改编时直接从祥子失去新车开始写起。
解析:两则文本都讲了祥子与车的故事,但由于文体不同,其呈现形式迥异。文本一是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地叙述了祥子由乡下到城里挣钱买车的经历,对祥子展开了肖像、语言、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绘,塑造了祥子吃苦耐劳、自信乐观的形象。文本二是话剧,以人物对话为主,辅以舞台说明和场景设置,由于演出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从祥子失去新车开始写起,其攒钱买车的艰难和买车的过程都通过对话带出,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
练习14 现代文阅读Ⅱ——记叙性散文
1.答案:A
解析:“里面陈列的小提琴、小钢琴以及手稿和遗物就足以证明”错误。写小提琴、小钢琴以及陈列着手稿和遗物不是证明故居的纯朴、简洁,目的是追物思人。
2.答案:D
解析:“意在烘托音乐家演奏水平的高超”错误。环境描写主要是营造童话般的氛围,没有烘托音乐家演奏水平的高超。
3.答案:①说明莫扎特的音乐具有既贴近生活、又取悦精神的特点。②巧妙串联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对莫扎特作品评价的说服力。
4.答案:①使其家乡萨尔茨堡的音乐氛围更加浓厚,很多街道、桥梁等都以他的名字命名;②他创作的大量经典音乐作品传遍世界,流芳百世;③吸引着全球的音乐爱好者前往萨尔茨堡参观学习,获得启迪、享受和力量。
练习15 现代文阅读Ⅱ——纪实性散文
1.答案:B
解析:A项“他担心‘我’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理解不当。原文“上海这年的夏天很热闹,刚成立不久的左翼作家联盟和社会科学家联盟等团体在上海都有许多活动”可知,是因为他担心我知道内容后会为他担忧。C项“渐渐冷静下来”无中生有。原文“我不知在什么时候冲出了房,在马路上狂奔。我疯了似的又跑回了家。房子里仍没有也频的影子,孩子乖乖地睡着,他什么也不知道啊!啊!我的孩子”可知,从相关内容中无法解读出选项的内容。D项“后一处表现出‘我’对革命前途的茫然”理解不当。原文“从他被捕后,我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也无法停止这眼泪”“我擦干了泪,立了起来,不知做什么事好,就走到窗前去望天”可知,作者对胡也频的死虽然悲伤,但是没有放弃理想的希望,更谈不上对前途悲观。
2.答案:D
解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用海虎绒袍子象征‘我’和胡也频生活的拮据”理解有误。原文“沈从文从武汉大学来上海了。他看见也频穿得那样单薄,我们生活得那样窘,就把他一件新海虎绒袍子借给也频穿了”可知,原文中明确说明了生活拮据,没有使用象征的手法。
3.答案:①客观记录胡也频的生活细节以及被捕、遇害的经历,展现胡也频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②作者尽情抒发对胡也频浓烈的情感,表达出对胡也频深深的惋惜、赞美和怀念。③客观记录与浓烈抒情相结合,有收有放,富有艺术张力,感染力强。
4.答案:不矛盾。①丁玲以“没有一时忘记过他”表达对胡也频的怀念以及继承胡也频革命事业的决心。②鲁迅说“不如忘却”是因为反动政府统治黑暗,革命道路曲折,鲁迅以此表达对反动政府禁锢思想、钳制舆论的控诉。③二者都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对胡也频等革命烈士的悼念。
练习16 现代文阅读Ⅱ——抒情性散文
1.答案:C
解析:“在凸显景区广告创意的同时留下了悬念”错,“我竟然期望着冬日季节快快来临,于三九严寒之际再次领略黄河的另一种神韵”文尾表达作者期待领略黄河冬日神韵,没有凸显景区广告创意,也不具有悬念效果。
2.答案:D
解析:“把壶口瀑布的景致和精神内涵演绎到了极致”错,本段介绍壶口瀑布的部分,侧重客观介绍,没有演绎壶口瀑布的景致和精神内涵。
3.答案:①文章始终以黄河为中心来组织材料,材料之间逻辑联系紧密。由黄河声起笔,接着写黄河水、黄土地、黄土地上的人和物,材料紧紧围绕中心,材料之间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②文章贯穿着描写黄河、赞美黄河的主线。无论是描写黄河的巨大声响,还是描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无论是写黄土,还是写苹果,都始终贯注着作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答案:①文本一是游记散文,重在通过记游黄河主要景点和景物,抒发对黄河的景仰和赞美之情,因此把黄河当作观察、描写对象进行详细描写和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用第三人称“她”,把黄河拟人化,把黄河称为母亲,进行讴歌赞美。②文本二是诗歌(颂词),重在对黄河进行直接倾诉、呼告和礼赞,因此采用第二人称抒发情感,感情更直接,更强烈。
练习17 现代文阅读Ⅱ——哲理性散文
1.答案:D
解析:D项,“大自然比大师更可靠,因为诗歌是单纯、真实、自然的,自然比大师更接近于此”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对比,荷尔德林的话是“假如大师使你们恐惧,向伟大的自然请求忠告”,其意为诗歌是单纯、真实、自然的,如果大师令自己恐惧,不如到伟大的自然中去寻觅灵感。
2.答案:B
解析:B项,“追逐快乐的个性”曲解文意。文章开篇引用荷尔德林的诗歌,引出了下文其自觉为神之子的选择,突出了荷尔德林诗歌给作者带来的“灵魂颤抖”,并非引出了荷尔德林“追逐快乐的个性”。
3.答案:他的诗用真实的内容记录行遍大地的孤独,勾勒世间的百态;他的诗用自然的语言战胜了世纪的“病魔”,还原景色中的灵魂;他的诗用节奏自由的颂歌体穿越千年,聚合成无人企及的光辉。他就是荷尔德林。
解析:本题要求围绕“荷尔德林的诗”拟写推荐辞,推荐辞本是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常考题型,但此时出现在现代文阅读题中,考生便要额外注意其考点的变化,即拟写推荐辞要结合文本信息来展开,不能随意叙述。从内容上看,推荐辞要准确地概括荷尔德林诗歌的特点。首先,根据文中“正是这种走遍大地的孤独,使他自觉为神的儿子。他写莱茵河,从源头,从阿尔卑斯冰雪山巅,众神宫殿……” “用真实的内容记录行遍大地的孤独,勾勒世间的百态”。其次,根据文中“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从荷尔德林我懂得,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 “用自然的语言战胜了世纪的‘病魔’,还原景色中的灵魂”。最后,根据文中“在1800年后,荷尔德林创作的自由节奏颂歌体诗,有着无人企及的令人神往的光辉和美” “用节奏自由的颂歌体穿越千年,聚合成无人企及的光辉”。以此突出推荐辞语言优美、有感染力的特点。从句式上看,推荐辞读起来应朗朗上口,富有文采,因此可用排比句式加强语气,如“他的诗……他的诗……他的诗……”,最后引出诗人“他就是荷尔德林”。
4.答案:①“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强调诗歌应注重本质的追求,拒绝干扰,回归安静,关注真实、自然、生长、激情的生命状态,而不是沉迷于修辞等感官刺激。②《人,诗意地栖居》中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一味追求“功勋”,没有灵魂的辛劳让人异化。诗人呼唤人们回归善良、纯真,以一颗纯洁的心,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③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修辞。虽有“神明湛若青天”“就连那缀满星辰的夜之倩影,也不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更为明澈纯真”等修辞句,也显得质朴无华。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充分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深刻含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诗意地栖居》这首诗歌,看其与文中画线句有何相通之处,或者其是如何体现文中画线句的。文中画线部分“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强调在创作诗歌时,更重要的是对本质的追求,如文中“做一个诗人,你必须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荷尔德林的诗,是真实的,自然的,正在生长的,像一棵树在四月的山上开满了杜鹃”,这样创作时就会免于干扰,回归安静,关注真实、自然、生长、激情等内在的生命状态,而不是沉迷于表面,只追求修辞等直观的感官刺激。《人,诗意地栖居》中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一味追求“功勋”,而忘却了善良、纯真和诗意。这种没有灵魂的辛劳,让人异化。诗中所言“只要良善和纯真依然与人心相伴,人就会不无欣喜地拿神性来测度自己。神灵莫测而不可知?抑或神明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在这里,诗人呼唤人们回归善良、纯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追求纯洁的初心。纵观《人,诗意地栖居》全诗,用词朴素淡雅,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雕琢,如“人就会仰天长问:难道我也宁愿如此辛劳终生”“大地之上可还另有尺规?绝无”。即使在“神明湛若青天”“就连那缀满星辰的夜之倩影,也不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更为明澈纯真”等句中运用了修辞手法,但全诗的格调仍旧以质朴无华为主色,虽为朴实之语,但意蕴深远无穷。
练习18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现代诗歌
1.答案:A
解析:“不堪重负的处境”错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因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但文中并没有交代不堪重负的处境。
2.答案:C
解析:“激昂”错误。
3.答案:①爱戴与赞美。文本通过典型事件,如洗衣服,缝补衣服,宁愿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也不愿意耽误女儿青春等事件,突出母亲的勤劳、含辛茹苦以及对子女深沉的爱。②敬佩与感恩。文本通过叙述母亲对我习惯、性格、品质的影响,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敬佩和感恩。③痛苦与歉疚。文本通过回忆我离开家乡后一直怕收到家信,表现我未能尽孝的痛苦。母亲七十大寿和过世时,我没有陪伴在身边,她去世的消息也是我后来才得知的,心中倍感歉疚。
4.答案:①人物塑造方法:文本一正侧结合,综合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母亲的形象,并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文本二铺排典型的劳动细节,刻画了大堰河勤劳乐观、疼爱乳儿的形象。②叙事方式:文本一主要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回顾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文本二则通过时空跳跃、画面组接叙写人物。③语言特色:文本一多用白描手法和唠家常式的口语,以散句为主,语言明白晓畅,朴实无华;文本二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整散句结合,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