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组合循环练
练习1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一、[2024·原创题]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 A 。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眼科更令人担忧,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严重的会使患者得眼底黄斑病。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①心理层面的问题更不能忽视。②用手机上网,③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让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④大脑在刺激下长期兴奋,⑤于是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或最终成瘾。⑥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⑦无法自拔。⑧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B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可以享受上网的愉悦,但不能让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2.文中第3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夏季是草木生长旺盛的季节,天气愈热,万物愈加生机勃发。在山里,这种蓬勃的生命力达到了高潮,仿佛有看不见的通道,将所有热烈的色彩汇聚起来,如涓涓细流般不声不响,却鲜翠得几乎要溢出来。
在一片翠绿之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一块块金黄的色彩,颜色稍微跳脱,但并不显得突兀。这便是山里的麦田。山里不比平原,没有一望无际的土地,也没有如黑土地般膏腴的土壤,不过,勤劳的山里人总能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出耕地。①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他们清除荒草,拣尽石块,让原本硬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
于是,山间就有了耕田。②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大的能顶得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不过三五尺见方。不同的地方地势不同,山里人因地制宜,开垦出形状各异的农田,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几乎没有方方正正的标准的农田。但是话又说回来,什么才是“标准”?只要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结出果实,不就是农田的标准吗?
进入五月,麦穗开始泛黄,麦芒恣意生长,被包裹着的麦粒开始饱满,麦秆弯曲。初夏的风一起,它们便欢腾起来,笑得前仰后合,一株麦穗倒向另一株麦穗,挤挤挨挨,互相推搡着涌向一边,再兴奋地奔涌回来,乐此不疲地进行着一场场接力。
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多次使用叠词,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
4.加点的句子中,前一个“标准”用了引号,后一个“标准”没有用引号。这是为什么?请加以解说。(3分)
答:
5.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兴奋”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Ⅰ
[2023·山东省德州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经过近万年的人工选择,人类把粮食作物驯化成了一年生栽培种。水稻在经历了矮化育种(第一次绿色革命)和杂种优势利用(第二次绿色革命)后,单产和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即便如此,种植水稻的比较效益依然低下。概括起来,一年生稻作生产方式存在种子投入量大、劳动力和农机具投入大、水土流失加剧、土壤结构破坏和养分失衡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能够创制出像果树、甘蔗一样的稻作新类型,即多年生稻,就可以种植一次,连续收获多年。自第二年(季)起,不需要犁田耙田、买种育秧、移栽等生产过程,中间只需和水稻一样的田间管理,可以极大地减少稻作生产环节,实现稻作生产轻简化,进而节本增效,提高种粮效益。
我们常说的水稻,即亚洲栽培稻,经过近万年驯化和人工选择,是没有多年生性的,因此,寻找具有多年生性的种质资源成了创制多年生稻的关键因素。地下茎是许多植物实现无性繁殖和维持多年生的重要器官,是培育多年生作物的重要供体。稻属有22个野生种,其中的长雄野生稻因具有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且与水稻具有相同的AA基因组,因而被看作是培育多年生稻的理想材料。但在实践过程中,长雄野生稻与栽培稻间存在严重的种间生殖隔离,如杂交幼胚致死、杂种不育等,极大地限制了长雄野生稻包括多年生性等有利性状(基因)向栽培稻转移的进程。
国内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当属四川农科院的李勤修研究员,他于1977年将柳州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后代与长雄野生稻继续杂交,获得了具有地下茎的杂交一代植株,期望继续选育出宿根杂交稻并实现“一次制种无性繁殖用多年”的目标,但经过20年的努力并未成功,高产与越冬性不能兼顾,很难培育出高产的宿根稻。1996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陶大云研究员开展了大量的栽培稻与长雄野生稻种间远缘杂交研究,其中一个杂交组合,母本为泰国水稻研究中心的品种RD23(泰国主栽的优质稻品种),父本为来自尼日尔的长雄野生稻,在授粉后3天,通过幼胚挽救技术成功获得了具有部分育性、地下茎发达的杂交一代植株。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基于这一杂交组合继续进行多年生稻艰辛的创制研究工作,直到2018年才成功审定了第一个多年生稻品种“多年生稻23”,距离成功配制这一种间杂交组合已过去整整22年。实际上,研究团队之前想象的多年生稻应该是像长雄野生稻那样具有非常发达的地下茎,同时稻穗又像栽培稻那么结实。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人员发现这基本无法实现且没有生产意义。如果地下茎发达,多年生性极强,那么籽粒结实率就会显著下降,也就无法获得高产。实践中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根源还在于基础理论的薄弱,因此,研究转向了基础理论。通过大量细致的研究,研究团队发现了两个显性互补基因控制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发生的遗传规律;第一次测序并组装了长雄野生稻基因组,解析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网络。这些研究结果为多年生稻创制提供了遗传理论基础。在育种方法方面,基于基础理论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构建了成熟稳定且高效的多年生稻育种技术体系。在品种创制方面,研究团队通过筛选携带长雄野生稻多年生性不同遗传位点组合的材料,克服了种间远缘杂交存在的杂种不育等野生种质资源利用普遍存在的问题,按照现代栽培稻的标准,经过12代连续自交、长达20余年的选育,育成了13份多年生稻候选品系,最终筛选出PR23、PR24、PR25、PR101、PR107等5个多年生稻品系。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组织下,从2017年起,多年生稻在云南12个州市的76个县市区累计种植20多万亩,在河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及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缅甸、泰国、乌干达、科特迪瓦等国家进行试种,收益可观。
多年生稻创制了以“免耕”和“越冬”为核心的颠覆性多年生稻轻简化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分为“一种两收”和“一种多收”两种模式,在受到越冬期低温影响的稻桩无法越冬的双季稻区,可以布局“一种两收”模式。而在具备越冬条件的双季稻区,可以布局“一种多收”模式,实现一种多收。根据团队连续多年的试种研究,目前培育的多年生稻品种连续种植4年8季,平均产量(6.8吨/公顷)与一年生稻产量(6.7吨/公顷)相当,但在第5年起由于杂草等问题,产量开始大幅度下降,需要重新种植。与一年生稻生产方式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不再需要买种、育秧、犁田、耙田和插秧等生产环节,每季每公顷节约劳动力68至77人次,节约生产投入46.8%至51%。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更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免耕生产方式,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改善了稻田耕层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分别以0.95吨/公顷和0.11吨/公顷的速率增加,从而有利于生态保护。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小规模梯田稻区,由于不用重复犁田、耙田,从而减少用水次数和用水量,能够减少水资源投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扰动),保护生态安全。
多年生稻育种工作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科学家、美国土地研究所原副所长杰瑞·格洛弗高度评价多年生稻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未来更多科学家对谷物多年生性的持续探索,将会产生划时代新发现。不久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该榜单,成为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节选自《新华文摘》2023年第5期,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较效益,文中是用一年生稻的种植效益与种植其他稻作类型相比较而言的。
B.种质资源,本文中指科学家寻找到的具有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的长雄野生稻。
C.远缘杂交,不同种属间物种的杂交,在育种意义上可以改良旧物种、创制新物种。
D.免耕,多年生稻的生产技术,该技术可以省却犁田、耙田、除草等种植管理环节。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驯化的一年生稻虽然单产和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已经不适合生产经营。
B.李勤修、胡凤益等科研人员研究多年生稻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即多年生性与高产之间存在着矛盾。
C.在育种方法研究、品种创制、技术推广等方面,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D.多年生稻种植技术特别适用于南方小规模梯田稻区,可以减少水资源投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多年生稻种植一次收获两次或多次,可以减少种植环节,节省劳动力,有效改善稻田土壤结构。
B.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等有利性状突破种间生殖隔离向栽培稻转移是多年生稻研究的瓶颈问题。
C.解决了多年生稻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探索与实践就能有明确的方向,就能克服遇到的实际困难。
D.多年生稻在实验中连续种植4年,平均产量比一年生稻还略高一些,若第5年再种植,产量会大幅下降。
9.给这篇文章写一则内容提要。(4分)
答:
10.山东某市是小麦玉米主产区,勇于扛起“中国饭碗”担当,2022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吨半粮”(一年两季粮食亩产达到一吨半)示范区创建计划。你觉得多年生稻研究对于该市“吨半粮”计划有什么启发?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6分)
答:
练习2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
一、[2024·原创题]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吃辣真的太爽了,对于喜欢吃辣的人来说,水煮鱼、麻辣香锅、麻辣烫、麻辣火锅……简直就是“痛,并快乐着”。
实际上食物中含有的辛辣成分,是一部分植物保护自己的一种防御手段。而“辣味”也并不是一种味觉, A ,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痛觉感受器被激活时还会刺激大脑主动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又可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快感,所以吃辣会让人感觉很痛快。
辛辣的食物不仅能让菜肴味道加倍,常吃辣对健康也有益处。首先可以补充维生素C。辣椒可是蔬菜中的“维生素C之王”,不同品种的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依次为甜椒、彩椒、小红尖辣椒、青尖椒。其次,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①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潜在的保护心脏和抗肿瘤作用,②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以及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③再次,④预防高血压。⑤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⑥辛辣食物与高血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⑦辣椒素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⑧推动血管舒张。另外,可能有助于减肥。长期辣椒素干预可作用于脂肪组织的辣椒素受体,抑制脂肪合成和预防肥胖。清淡的吃辣能提高代谢,对减肥可能有用,但是很多人吃的辣比较油腻,反而可能发胖。
虽然研究表明吃辣对健康有很多益处, B 。过度吃辣反而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疼、腹泻等,危害健康。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
2.文中第3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②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不仅要防旱,还要防水涝。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溢”,“小满”,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如同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3.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刚刚”“羞答答”“微微”三个重叠形式,说说它们和“刚”“羞涩”“微”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答:
4.标点符号的作用,不仅限于表示停顿,还可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请从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中任选一处,说说句中逗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5.第4段中出现了多个“小满”,请解说下面两句中的“小满”的意义有何不同。(3分)
(1)小满,既是一种节气,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2)如同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答:
二、[2023·浙江台州二模]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静(节选)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作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皆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皆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眼看到那线脚曳在屋瓦上,隔壁人家晒台上,有一个胖胖的妇人,正在用晾衣竹竿乱捞。
这晒楼原如这小城里所有平常晒楼一样,是用一些木枋,疏疏的排列到一个木架上,且多数是上了点年纪的。女孩子岳珉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下面是斜斜的屋顶,屋瓦疏疏落落,有些地方经过几天春雨,都长了绿色霉苔。屋顶接连屋顶,晒楼左右全是别人家的晒楼。有晒衣服被单的,把竹竿撑得高高的,在微风中飘飘如旗帜。晒楼前面是石头城墙,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毡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女孩子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水不象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那块大坪,有几处种得有油菜,菜花黄橙橙的如金子。另外草地上,有城里染坊中人晒的许多白布,长长的卧着,用大石块压着两端。坪里也有三个人坐在大石头上放风筝。其中一个小孩,吹一个芦管唢呐,吹各样送亲嫁女的调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眼前的一切,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姊姊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城还在被围,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到此地以后,证明了从上面听来的消息不确实。既然不能通过,回去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在此住下后,妈妈同嫂嫂只盼望宜昌有人来,姐姐只盼望北京的信,女孩岳珉便想到上海一切。她只希望上海先有信来,因此才好读书。若过宜昌同爸爸住,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军官,不如过上海同教书的第二哥哥同住。可是××一个月了还打不下。
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说话:
“珉小姐,珉小姐,你来,看新娘子骑马,快要过渡了!”
又过一阵,翠云丫头又说: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也不是为看风筝,也不是为看新娘子,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女孩岳珉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后来看到染坊中人在大坪里收拾布匹,把整匹白布折成豆腐干形式,一方一方摆在草上,看到尼姑庵里瓦上有烟子,各处远近人家也都有了烟子,她方离开晒楼。
下楼后,向病人房门边张望了一下,母亲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着了。再到小孩北生小房里去看看,北生不知在什么时节,也坐在地下小绒狗旁睡着了。走到厨房去,翠云丫头正在灶口边板凳上,偷偷的用无敌牌牙粉当成水粉擦脸。女孩岳珉似乎恐怕惊动了这丫头的神气,赶忙走过天井中心去。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吧?”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1932年3月30日
(有删改)
6.关于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楼上”和“楼下”是平行共存的两个空间,随着小女孩在楼上、楼下移动,对未来的想象和家人的现状被反复带入故事。
B.“楼上”和“楼下”又是不同性质的世界,形成了驰骋想象和咀嚼现实之间的对立,也带来忘却现实和体验压抑两种情绪。
C.春天象征自由和幸福,绿地、葡萄藤、小河、桃花、马等充满生机,也象征着孩子在窘困的生活中对未来抱有的丝丝希望。
D.战争的阴影被作者有意淡化,只在作品中隐约提到,成为遥远的背景,使得春天的美好在孩子的眼里变得更加纯净和宁静。
7.下列对语言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形式对称,节奏徐缓,写出流水轻柔可亲的意趣。
B.“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庙”“花”“闹”发音响亮,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效果,与此景此情相互映衬。
C.“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眼前的一切,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各分句长短差别大,语势语调陡然突变,表现出女孩情绪落差大。
D.“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有一个胖胖的妇人”,叠字强调了女孩的心力憔悴、风筝姿态的悠闲、妇人的亲切可爱,改为单字就妨碍作者在其中的情感寄托。
8.《静》中的景物描写富于象征性,风筝是作品中一再提到的景物,请分析风筝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4分)
答:
9.《静》是一篇诗化小说,请说说“诗化”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练习3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2024·原创题]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问: ① ?
答:喝果汁和吃水果,实际上二者并不等同。
首先,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 ② ,就比如大家关心的维生素C含量,猕猴桃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88%,草莓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71.11%,橙子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67.24%。如果榨汁后还把残渣丢弃了,会进一步损失膳食纤维。
其次,果汁中的糖都是游离糖,原本新鲜水果中的糖都存在于细胞内,叫做“内源性糖”,而被榨汁后细胞壁被破坏, ③ ,就成了游离糖,游离糖对血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升高血糖。再说了,果汁很容易喝下肚,饱腹感也不强,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去两大杯都没问题。比如,直接吃两个大苹果很难吃完,但如果是喝两个大苹果榨的果汁却很容易。如此看来,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风险得龋齿。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①……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②不要取笑!”“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③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3.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①处的省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答:
4.说说②处的两个“取笑”在表意上的不同。(3分)
答:
5.说说③处“跌断,跌,跌”和“跌断,跌断,跌断”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3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湖南永州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6.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不肖”意思相同,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
B.材料二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用法不同,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C.材料三“遣使者四辈敦趣”的“趣”与成语“相映成趣”的“趣”含义不同。
D.材料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中的“摄”表示代理官职,这说明马周深受重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荀子以“耀蝉”作比,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虽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但并不妨害君主的霸业。
C.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假如范氏、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
D.材料三中,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事情,这些事都合太宗心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4分)
译文: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4分)
译文:
10.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2023·广东省百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遣怀
白居易
羲和[注]走驭趁年光,不许人间日月长。
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霜。
荣销枯去无非命,壮尽衰来亦是常。
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
[注] 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离骚》所载,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趁”有抓紧、追赶的意思,日月轮转,时间飞逝,不允许人间的岁月多出一分一秒。
B.颔联承接首联,四季像闪电转瞬即逝,怎能让人不两鬓成霜,上下句内容相关,灵动紧凑。
C.颈联“荣销”对“枯去”,描绘自然更迭的规律;“壮尽”对“衰来”,道出人事变化的常态。
D.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争教”“无非”等语言浅近通俗,体现了白居易以文为诗的语言风格。
12.尾联有什么含义?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2023·山东省潍坊市三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克庄《贺新郎》中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两句是:“ , 。”
(2)“半山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 ”指出了人们的习惯和士大夫的苟且保守。
(3)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质细而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 , ”。练习4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一、[2024·原创题]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A 。《论语》中伦理关系的价值取向,在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B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 C ,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①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②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眼界如果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③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④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⑤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走入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⑥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
2.文中第2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散发着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的建筑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置身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每一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②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地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3.请分析第①句画线句子中冒号的作用。(2分)
答:
4.有人将第②句画线的句子改成“历史在文化遗产中留下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的基因”。你是否同意这样修改?请阐明理由。(4分)
答:
5.请分析最后一句引用唐诗的效果。(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Ⅰ
[2023·安徽省黄山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在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一个外国同行问道:在很多中国舞蹈节目中,为什么表现年轻人恋爱经常用同一个动作套路——一见钟情,女孩子害羞地跑到舞台一边,一只手放在身后,男孩子再三试探后上前一把拉住……
外国同行的问题,让笔者十分尴尬,也十分感慨。长期以来,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一直是文艺创作中的痼疾,这在舞蹈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经常看舞蹈的朋友会发现,很多舞蹈作品总是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破解舞蹈创作中的“同质化”问题需要系统化思维。
首先,舞蹈编导要勇于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断从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广泛的阅读中寻找素材和灵感。历史传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帝王将相、贩夫走卒……这些都可以用舞蹈作品来展现,所以舞蹈编导在题材选择上,不要随大流,不要扎堆,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同质化问题。即便是一些经常出现在舞蹈作品中的题材,也可以通过这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让作品产生新意,其中的关键是编导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让作品反映出编导的思想观念和个人情怀。而要做到这些,舞蹈编导就要在创作中戒除功利心态,摆脱物质的袭扰,沉下心、俯下身,将心思专注于作品的打磨上。
其次,要完善舞蹈教育体系。切实改变重技术轻思想的教育思路。要挖掘并保护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鼓励学生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大胆用舞蹈语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舞蹈教育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应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舞蹈的创造力,不仅要摒弃“门户之见”,还要鼓励学生打开眼界,多向传统经典学习、多向当代优秀作品学习,多向音乐、文学等其他文艺门类学习。舞蹈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行业,除了教授理论知识,还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因为舞蹈编导的独创性思维都得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如果舞蹈教学只停留在观看、讲解、赏析作品上,学生们很难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也就很难摆脱对前人作品的模仿。
再次,加强包括舞蹈艺术评论在内的文艺评论工作,提高文艺评论的质量,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影响力,营造健康的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加强舞蹈评论人才建设是当务之急。舞蹈评论家既要懂舞蹈,又要会评论,还要有比较好的文字功底。可目前这样的通才太少,很多舞蹈评论评不到“点子”上,导致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不服气”“不买账”。对于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而言,要摆正心态,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此外,舞蹈评论与舞蹈创作要加强互动,彼此借力,相互砥砺。评论不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说自话,创作也不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唯有如此,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才能不断涌现。
(摘编自陈伟科《如何破解舞蹈创作中的同质化难题》)
材料二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舞蹈始终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以独特的身体姿态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旨归,呼应国家、时代和民族的文化需要而不断更迭。中国舞蹈始终以“挺拔昂扬”的身体姿态,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也向着更深沉的文化自信舞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国文化交织激荡的背景下,自国外而来的多种舞蹈形式也逐渐进入中国视野,为中国舞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比如,舞剧是西方外来的舞蹈形式,对其进行中国本土视域下的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不断秉持的践行宗旨。当我们不断探讨像《宝莲灯》《小刀会》这样的民族舞剧创作,如何奠定了中国当代舞剧的创作形态的时候,民族身体语言的运用与融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虽然我们当时还未完成自身的系统建构以供舞剧创作使用,但是民族身体语言的存在本身,足以彰显它在当时更多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身份的符号性彰显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一进入舞剧创作就直接进入一种以西方芭蕾为基准的身体语言运用与体现中。所以,也是秉持着这样一种内在创作理念的延续与体现,我们才会在今天看到像《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优秀舞剧的创作层出不穷。其创作的背后皆内含着中国舞蹈创造的最核心动力,就是以更自觉的心态,以更具文化自信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对我们国家作为具有内在深层文化底蕴的主体形塑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回望历史,中国舞蹈艺术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社会语境中,不断与时代浪潮、世界文化进行着深度互动,并在文化自信与自省的体认下,充分彰显中国舞蹈主体的自我成长与本体意识的确立,以舞蹈“身体文化自信”的呈现树立起国家形象的高度自信。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重要的文化策略与文化实践方式,中国舞蹈艺术必当坚定文化自信,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传统相连;放眼全球艺术潮流的风起云涌,与世界相通;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舞蹈作品回应时代呼唤和人民期盼,与现实融汇,以“昂扬”的身姿舞进“新时代”。
(摘编自苏娅《以昂扬的身姿舞进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身体文化自信”建立》)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质化”在文中是指舞蹈领域内很多舞蹈作品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给人似曾相识之感。
B.“门户之见”在文中是指舞蹈教育局限于本领域、只注重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培养。
C.“小圈子”和“小天地”在文中均指的是舞蹈艺术创作、舞蹈艺术评论的专业领域。
D.“挺拔昂扬”在文中是指中国舞蹈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旨归的独特身体姿态。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舞蹈编导唯有在创作中戒除功利心态,摆脱物质的袭扰,沉下心、俯下身,将心思专注于作品的打磨上,才能使自己的舞蹈作品产生新意来。
B.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不服气”“不买账”,是因为舞蹈评论家不能既懂舞蹈又会评论,还缺乏较好的文字功底,导致评不到“点子”上。
C.以更自觉的心态,以更具文化自信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对我们国家作为具有内在深层文化底蕴的主体形塑中去,这是中国舞蹈创造的最核心动力。
D.中国舞蹈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策略与文化实践方式,必当坚定文化自信,与传统相连,与世界相通,与现实融汇,以“昂扬”的身姿舞进“新时代”。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近几年产出的舞剧中,往往有着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即使在表达家国情怀的主旋律舞剧中,也难以避免地使用爱情故事中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桥段。
B.在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中,据北京青年报记者粗略统计,群舞“1038”队形编排超过了50%,观众每看两个舞蹈就会看到这样的模式化编排,十分扎眼。
C.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高度评价山东艺术学院的群舞《喜鹊衔梅》:“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托物言志,这个舞蹈小作品意义很深远。”
D.无论什么角色,不管什么剧情,只要是男女主人公的双飞舞,都会出现男演员将女演员抡起来扛上肩,女演员再接着做“倒叉”像杂技一样的高难度动作。
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
10.请结合材料,就河南卫视舞蹈取得成就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6分)
从2021年春晚舞蹈《唐宫夜宴》起,河南卫视频频将传统文化与创新综艺形式结合,网剧串联歌舞,融合绘画诗歌,不仅推出中国节日系列“奇妙游”,还屡屡制造出刷屏的爆款节目,备受年轻观众喜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更盛赞河南卫视是“舞蹈界的福音”!
答:
练习5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安徽马鞍山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当人们在餐桌上品味佳肴时,是否思考过美食中的香气来自何处?
香气是一种能令人愉快的挥发性物质, A ,就会刺激嗅觉神经,进而传至中枢神经,让人产生一种愉快的香感。从化学角度进行剖析,引发香气必然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包括发香团和发香原子。发香团或发香原子是指对形成香气有作用的分子基团或原子,如羟基,羧基,酯基等。
①香气主要源于食品中的挥发性成分,②这种物质种类多并且含量较少,③呈香与否还与含量有关,④为了准确判断一种化合物对食品香气的贡献程度,⑤让人们用香气值(FU)来判断其在香气中所起的作用。⑥FU值越小,⑦挥发性成分含量越少,⑧嗅觉器官甚至会对这种物质散发的香气无感觉。⑨FU值越大则表明该物质在食物中引起的嗅感越弱。
任何一种食品的香气并不是由一种呈香物质单独产生, B 。其中对香气贡献大的物质,被称为“头香物”。香气物质具有挥发性、水溶性和脂溶性,正是因为这三种特性,香气才能通过感受细胞的细胞膜向外发散。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
2.文中第3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024·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曾有人这么评价,“很多山都是在外面看起来很美,进山之后却觉得不过如此”,而黄山不是这样的。黄山是山外看着美,进得山后,会让你越发觉得美。黄山的美不是静止单一的,而是瞬息万变的。
春夏秋冬,黄山是不一样的;晴雨日月,黄山仍是不一样的。纵使来黄山一千次,也会有一千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发现。初春,黄山云里花开,香漫幽谷;盛夏,黄山层峦叠翠,飞瀑鸣泉;金秋,黄山枫林似火,山花烂漫;严冬,黄山银妆素裹,玉砌冰峰。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中国,在游览了黄山之后,他深深地感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奇迹,到过黄山,发现黄山是许多奇迹;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谜,到过黄山,觉得黄山是永远的谜。黄山是徽州群山的一个极致。其实徽州每一座山都有独特的风景、独特的美丽,比如奇崛的齐云山、神秘的清凉峰、寂寞的牯牛降、峻峭的小九华,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山峦,也都有着不同凡响的秀美之处。
3.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她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B.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
C.让我看,这事八成能成功。
D.抱歉,这件事让您费心了!
4.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B.每天早晨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C.诗意的人生,不是空有光鲜的外壳,而是要有充实的内在。
D.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不是有效,而是很有效。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春夏秋冬,晴雨日月,黄山呈现出来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
[2023·广东湛江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延安街市记
贾平凹
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临着河,几十米下,水是深极深极的,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卖人搭起的,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棚舍门前,差不多设有小桌矮凳;白日摆出来,夜里收回去。小商小贩的什物摊子,地点是不固定的,谁来得早,谁便坐了好处;常常天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绳在堤栏杆上绷出一个半圆,或是搬来几个石头垒成一个模样。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①若是雨天,从河滩看上去,尽是人的光腿;从延河桥头看下去,满是浮动着的草帽。在陕北的高原上,出奇地有这么个街市,便觉得活泼又新鲜,情思很有些撩拨人的了。
街市开得很早,天亮的时候,赶市的就陆陆续续来了。才下过一场雨,山川河谷有了灵气,草木绿得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东川里河畔,原是做机场用的,如今机场迁移了,还留下条道路来,人们喜欢的是那水泥道两边的小路,草萋萋的,一尺来高,夹出的路面平而干净无尘,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走十里八里,脚腿不会打硬了。
一入街市,人便不可细辨了,暖和的太阳照着他们,满脸浮着油汗。他们都是匆匆的,即使闲逛的人,也要紧迫起来,似乎那是一个竞争者的世界,人的最大的乐趣和最起码的本能就是拥挤。最红火的是那些卖菜者:白菜洗得无泥,黄瓜却带着蒂巴,洋芋是奇特的,大如瓷碗小,小如拳头大,一律紫色。②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称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要么三个辣子,要么两根青葱,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叫卖声不绝的,要数那卖葵花子的,卖甜瓜的。延安的葵花子大而饱满,炒得焦脆;常言卖啥不吃啥,卖葵花子的却自个嗑一颗在嘴里了,喊一声叫卖出来。一般又不用称,一抓一两,那手比秤还准呢。③瓜是虎皮瓜,一拳打下去,“砰”地就开了,汁液四流,黏手有胶质。
饭店是无言的,连牌子也不曾挂,门开得最早,关得最迟。店主人多是些婆姨,干净而又利落。一口小锅,既烧粉丝汤,也煮羊肉面,现吃现下。买饭的,坐在桌前,端碗就吃,吃饱了,见空碗算钱,然而,坐桌吃的多是外地人,农民是不大坐的,常常赶了毛驴,陕北的毛驴瘦筋筋的,却身负重载,被拴在堤河栏杆上,主人买得一碗米酒,靠毛驴站着,一口酒,一口黄面馍干粮。吃毕,一边牵着毛驴走,一边眼瞅着两旁货摊,一边舌头舔着嘴唇。还在说:“好酒,好酒。”
中午时分,街市到了洪期,这里是万千景象,时髦的和过时的共存:小摊上,有卖火镰的,也有卖气体打火机的;人群中,有穿高跟皮鞋的女子,也有头扎手巾的老汉,时常是有卖刮舌子的就倚在贴有出售洗衣机的广告牌下。人们都用鼻音颇重的腔调对话,深沉而有铜的音韵。
两个老人,收拾得臃臃肿肿的,蹲在街市的一角,反复推让着手里的馍馍,然后一疙瘩一疙瘩塞进口里,没牙的嘴那么嚅嚅着,脸上的皱纹一齐向鼻尖集中,嘴边的胡子就一根根乍起来:“新窑一满弄好了。”
“尔格儿就让娃们家订日子去。”这是一对亲家,在街市上相遇了,拉扯着。在闹哄哄的世界,寻着一块空地,谈论着儿女的婚事。他们说得很投机,常常就仰头笑喷了唾沫溅出去,又落在脸上。拴在堤栏杆上的毛驴,便偷空在地上打个滚儿,叫了一声;④整个街市差不多就麻酥酥地颤了。
傍晚,太阳慢慢西下了,延安的山,多不连贯,一个一个浑圆状的模样,山头上是被开垦了留着种冬麦子的,太阳在那里泛着红光。河川里,一行一行的也是浑圆状的河柳,却都成了金黄色。街市慢慢散去了,末了,一条狗在那里走上来,叼起一根骨头,很快地跑走了。
北方的农民,从田地里走到了街市,获得了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的愉快,回到了每一孔窑洞里,坐在了每一家土炕上,将葵花子皮留在街市,留下了新生活的踪迹。延河滩上,多了一层结实的脚印,安静下来了。水依然没有落,起着浪,从远远的雾里过来,一会儿开阔,一会儿窄小,弯了,直了,深沉地流去。(选自《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街市上的货棚,仄仄斜斜,小得可怜,小商小贩的什物随意摆放,描写出了街市的简陋,人民生活的艰苦。
B.街市开得很早,人们熙熙攘攘,有匆匆闲逛的人,有吆喝叫卖的人,还有干净利落的店主,街市热闹活泼。
C.延安街市景象万千,时髦的和过时的共存,穿高跟皮鞋的女子和头扎手巾的老汉都是街市上亮丽的风景。
D.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详略得当,妥贴自然。既有街市整体布局的宏观扫描,又有局部镜头的精雕细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语言幽默,富有画面感,既生动地表现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又体现了延安街市的活泼新鲜。
B.句子②语言简洁质朴,寥寥几笔便把陕北“生意人”不脱农民本色的厚道和纯朴的品质勾画出来。
C.句子③中充分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描写,从不同感官的角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瓜的特色。
D.句子④“麻酥酥”一词,与《秦腔》中演员炸雷般的高叫声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效果不同。
8.本文第6段是如何描写延安街市上两位老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
9.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表示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的文风,请你根据贾平凹的观点,分析本篇散文的写作特点。(6分)
答:
练习6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黑龙江省大庆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许多的湿地已消失,就像这湿地上的鸟,飞走了,去别的地方安家生息,它们找到了更好的家;就像这湖乡的人,打破守着湖乡过日子的传统,像蓬松的蒲公英种子,风一吹,就散开了,飞到天南地北,扎下根,安下家,就再也不回来了。但总有一些恋根的人,飞得再远,做下再大的事业,终归是会回来的。不回来的,总有不回来的理由,回来的,也终有回来的道理。湖乡人都理解。远走他乡,在城里扎了根,湖乡人认为这些人了不起,有本事,是子孙们学习的模范;回到家的,湖乡人尊敬他们,认为这些人恋根,有情有义,心像这湖乡的水一样宽广,情像这湿地上的花一样动人。
这湿地,你倘或要去寻找,本也是十分方便的,在长江流域的荆州段,你若是见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湖,一条接着一条的渠;你见到了水,那么多的水,明晃晃,清幽幽;见到那么多的绿,绿都是堆在水上的;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莲、菱,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各式各样,是长江流域少有的;不用问,这是到湖乡湿地了。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
2.第2段用“你”而不用“人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读来富有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024·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辽阔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先种植粮食、搭建房屋、组成部落、建立城市, ① 。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勘探,我们能够推测古人的文明程度。不过,历经千百年时光,寻找古人留下的痕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激光雷达技术却能揭开层层“面纱”,探寻大地的原始“面貌”。
普通相机是一种被动的成像装备,它接收外界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后,才能形成照片;与之相反,激光雷达 ② ,它自己会发出激光去探测外界的形貌。比如对于森林这种复杂形貌,激光雷达的光线能够到达树木下的地面,将探测得到的数据送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识别哪些数据是森林的,哪些数据是地面的,接着滤除森林的数据, ③ ,从而完成对地形的绘制。
激光雷达探测地形的“超能力”,十分深受世界考古学家的欢迎。激光雷达这种探测地形的“超能力”用在了危地马拉玛雅保护区的调查中,同时,中国良渚古城的勘探也用到了激光雷达这种探测地形的“超能力”。可以说,具备“超能力”的激光雷达既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过去,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未来。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超过75个字。(3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广东省佛山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其地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西,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后为秦,恒成争地。汉高帝既克秦,获子婴。项羽封高帝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三十一县。帝不悦。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帝从之,都南郑。及高帝东伐,萧何居守汉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萧何镇关中,资其众,卒平天下。高帝九年,以田叔为汉中守,属县十二。叔既馈以军饷,又致名材立宫室,帝嘉之。自叔之后,世修文教,有俶傥之士、异人并挺:邓公抗言于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张骞特以蒙险远,为孝武帝开缘边之地,宾沙越之国,致大宛之马,入南海之象,振扬威灵,被于幽裔;谷口子真,秉箕颍[注]之操,湛然岳立,不营不求,德声迈流。自建武以后,群儒修业。于是司徒李公,屡登七政。太傅子坚,弈世论道。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于西州为盛,盖济济焉。
(节选自《华阳国志·汉中志》)
[注] 箕颍:箕山、颍水,传为古高士巢父、许由所居。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秦,是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因项羽灭秦后将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而得名。
B.卒,终于,与《孔雀东南飞并序》“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中的“卒”意思相同。
C.俶傥,卓越不凡,与《报任安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中的“倜傥”意思相同。
D.济济,众多的样子,与成语“济济一堂”“人才济济”中的“济济”意思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中郡本附庸国,后来为秦所占有,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因汉水流经此地将其命名为汉中。
B.汉高祖忍辱负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安抚百姓,招纳贤士,为成就帝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C.汉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高祖凭借汉中郡的充足兵员和粮草,平定三秦,进而夺得了天下。
D.汉中地灵人杰,自古以来,历代的地方官员都非常重视文治教化,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人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后为秦,恒成争地。(4分)
译文:
(2)秉箕颍之操,湛然岳立,不营不求,德声迈流。(4分)
译文:
10.项羽封高帝为汉王,高帝为何不悦?(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2023·山东潍坊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答晁以道①
陈师道
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
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②。
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
孰知范叔③寒如此,未觉严公④有故情。
[注] ①作者被罢职回京后创作此诗。②寄声:托人传话。③范叔:范雎,曾相秦,家贫无以自资,后谢病归相印。④严公: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品性高洁。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转走”二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仕途不顺、到处奔波的历程。
B.第二句描绘了诗人重回帝都后与故人相见时苦不堪言的伤感场景。
C.尾联用典,既慨叹自己不公的遭遇,又对友人关心自己感到欣慰。
D.全诗以写“故人”相见入手,以述“故情”所感作结,构思谨严。
12.本诗中间两联体现出诗人哪些精神品格?请简要分析。(9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2023·山东省青岛市三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陆游《书愤》中“ , ”两句,意象叠加,写早年快意征战的生活,勾勒出气壮山河的战争图景。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出秦人不知珍惜从六国剽掠来的珍宝,生活极度奢侈。
(3)古诗词中,“风”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可以承载愁苦情怀,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也可以表达高远志向,如“ , ”。练习7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一、[2024·原创题]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至于乡下香客,他们的办法却更饶有佳趣。他们三个一帮,五个一团,他们用一只大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一把红铜的烧心壶,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这泉子就在“快活三里”的中间,在几树松柏荫下,由一处石崖下流出,注入一个小小的石潭,水极清冽,味亦颇甘,周有磐石,恰好作了他们的几筵。黎明出发,到此正是早饭时辰,于是他们就在这儿用过早饭,休息掉一身辛苦,收拾柳筐,呼喝着重望“南天门”攀登而上了。我们则乐得看这些乡下人朴实的面孔,听他们以土音说乡下事情,讲山中故事,更羡慕从他们柳篮内送出来的好酒香。自然,我们还得看山,看山岭把我们绕了一周,好像把我们放在盆底,而头上又有青翠的天空作盖。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看看品品北面绝顶上的白云与云淡风轻;西面深谷中朦胧的银雾,很美。我们是为看山而来的,我们看山然而我们却忘记了是在看山。
1.下列句子中的“自然”和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C.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D.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忍耐的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夏衍《包身工》)
2.调整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使其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① ,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被“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②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 ③ ,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3.请以“鲸落”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3分)
答: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5.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在描写某种场景,但二者在表达技巧上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Ⅰ
[2023·山东日照校际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成为舆论表达的新平台。网络舆论为公众更直接地参与社会事务、政府决策提供了可能性,是民主协商的重要渠道。然而,目前的网络舆论表达中存在着浓厚的宣泄色彩、语言暴力、网络谣言、极端观点等诸多表达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伤害了网络舆论环境,破坏了理性网络舆论的生成,更为严重的是或许会导致现实社会的舆论危机。
当前针对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的管理主要是技术性底线管理,常采用删除、屏蔽、设置敏感词等管理办法对超越底线的内容进行控制和封堵。技术性管理明确规定了网络舆论表达底线,为网络舆论表达设置了警戒线和雷区。然而,技术性底线管理并无力改变大多数的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现状。基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特征,确立网络舆论的表达边界,是从根本上遏制网络舆论表达失范、形成有序和理性的虚拟公共空间的必由之路。
要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现实公共空间的表达行为较大程度上受到舆论压力和道德评价的制约,表达主体对自身的表达行为有所规制,伦理与道德是规范表达主体表达行为的最主要因素。网络空间是虚拟公共空间,身体不在场的舆论表达主体很难感知舆论压力和直面的道德评价,伦理与道德很难起到原有的作用。一是现存的伦理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律型的舆论压力为主,匿名性的网络舆论表达使得个体摆脱了在场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说教,个人的自我约束会降低;二是网络空间的时空分离性使得表达者身体处于私人空间,交往与互动产生于公共空间,这种分离性模糊了表达者的公共意识,表达主体很容易将其理解为私人空间的私人表达而非公共空间的公共表达。网络公共空间的舆论表达行为仅仅依靠伦理与道德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依靠规则来规范网络舆论主体的表达行为,形成有序的空间。
首先,制订网络舆论的表达规则。在保证网络舆论主体自由表达观点的同时,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不危害公共利益,遏制失范的表达行为,需要构建一种与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相对应的表达规则,保证网络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其次,建立网络舆论表达道德评价规则与监督机制。运用相关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舆论表达主体的表达行为进行道德监督和道德评价,促使网络舆论表达主体选择社会价值观所能接受的表达行为,增强网络舆论表达主体遵守规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订完备的网络舆论表达法规体系,对严重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要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伦理秩序。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行为秩序。伦理在网民的舆论表达行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伦理的规制作用在于内化的伦理边界的形成。伦理边界形成普遍的约束力,就会成为网络舆论表达秩序向好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网络舆论表达伦理中,传统的伦理的作用消失殆尽,新的表达伦理尚未形成,网络公共空间就不可能是有序而理性的空间,网络舆论表达就沦为失范的表达。构建与网络空间相对应的网络伦理规范,形成伦理边界,才能保障网络公共空间的有序发展。
首先,形成网络舆论表达伦理规范。根据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的现实境况,制订专项的网络舆论表达伦理规范,例如网络文明表达规范等等。其次,促进内化的网络舆论表达伦理的形成。要倡导并促进以“慎独”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机制的形成,以此来形成网络舆论表达主体的自律框架,形成自律意识,进而使公众理性地表达并自觉抵制失范的舆论表达行为。传统的公共空间也注重“慎独”的作用,但更为起作用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和舆论压力。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时空分离性使得直面的道德评价难以进行,使得在传统公共空间中居于次要位置的“慎独”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居于主导地位。以“慎独”为核心树立网络舆论表达主体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操,形成道德自律来维系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环境,使网络舆论表达主体在匿名表达和时空分离的无人监督情境下做到理性的表达。也要建立以“省己”“修己”为辅助的道德自律。在“省己”和“修己”的道德指引下,网络舆论表达主体能够不断地反省自我、修正自我。“省己”和“修己”对于网络舆论表达主体也具有普适性意义,对于不同程度的表达失范都具有规避意义。
网络舆论表达在舆论表达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表达方式、社会效果和影响范围上都有重大的突破。网络舆论表达在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失范的舆论表达使网络沦为失范的无序而没有理性的空间,消解了优势。当下需要尽快确立的是规则边界,即表达规则、道德评价规则与监督机制及相对应的法律机制,以此来形成有序的网络表达秩序。从长期来看更为重要的则是伦理边界的形成,即表达伦理与表达伦理规范的形成,以内化的边界来指引表达行为,将会使有序表达走向自觉。(摘编自秦雪冰《规则与伦理:网络舆论的表达边界》)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舆论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存在诸多表达失范现象;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可能会导致现实社会的舆论危机。
B.技术性底线管理虽然能控制和封堵超越底线的网络舆论表达内容,规定网络舆论表达底线,但仍不能改变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现状。
C.伦理在网民舆论表达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形成内化的伦理边界产生普遍约束力,这也是网络舆论表达秩序向好的重要因素。
D.当下需尽快确立规则边界,形成有序的网络表达秩序;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形成伦理边界,以指引表达行为从有序走向自觉。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特征和舆论表达主体身体不在场的特点,使伦理与道德很难在网络公共空间发挥原有的规范作用。
B.一种能保证网络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网络舆论表达规则,要既能保证网络舆论主体自由表达观点,又不危害公共利益。
C.制定网络舆论表达道德评价规则、监督机制和完备的法规体系,可以对严重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D.即使失范的舆论表达使网络沦为无序而没有理性的空间,也不能否定网络舆论表达在舆论表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3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心理学家帕特里夏·华莱士曾言:“一旦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被追到个人头上,他们就会变得不那么受社会习俗和戒律的约束。”
B.思想家洛克曾说:“真理不是靠法律教诲的,也不需要强力将它带入人们的心灵里。而谬误倒的确是借助于外力的支持和救助传播开来的。”
C.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D.新闻学家诺埃勒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会积极参与受到赞同的观点,某一观点无人或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
9.作者在论证“要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的观点时,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0.网络舆论表达常出现“负面偏好”现象,表达主体不管事件真相,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负面评价乃至恶评,甚至作出无视法律法规的网络表达。网络舆论表达主体应如何规避这种现象?请结合文本提出合理建议。(6分)
答:
练习8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
一、[2024·四川成都摸底考试]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姚昆仑先生的《湘西不神秘》一书设了专章“神秘现象释疑”,叙谈湘西的神秘文化现象。循着作者的视角和思路,探寻现象背后的林林总总,真有如释重负之感。我特别赞赏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有些谜,一直传得沸反盈天,经过科学分析之后,便真相大白了;也有些谜,就人类现在的认知水平,暂且无从解释;而另一些谜,因为人们的好奇,在信息传递中逐渐变形,成了子虚乌有的存在。科学似乎就是这样严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大师们”赖以骄傲的资本和神秘感撕得粉碎。
由此联想到很多。诗人济慈抱怨过牛顿,说他把彩虹所有的诗意都破坏了——彩虹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光谱的排列而已。物理学家费曼的一位艺术家朋友曾对他说:“你看,作为艺术家,我用欣赏的眼光看出一朵花儿有多美;①可是你们科学家,②用分析的方法把花儿剖析开来看,③花儿就弄得索然无味地乏味了。”对此,费曼评论道,尽管他的审美眼光可能没有那位艺术家那么高深,但一朵花儿的美他还是能够欣赏的。“与此同时,我从这朵花中所见到的东西,却要比他多得多。我能想象到其中的细胞,那些细胞里面复杂的运动也自有一种美。不光在厘米的尺度上有美,在更小的尺度上或者内部的结构上,也同样有美。……一言以蔽之,科学知识怎么会有损于美呢?只会增进美!”
1.文中加横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释重负 B.沸反盈天
C.不管三七二十一 D.一言以蔽之
2.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C.有的语言学家形象地将英语句式描述为“葡萄型”,主干后面跟着一串又一串的从句或修饰成分。
D.《堂吉诃德》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但时人并不理解作者的苦心孤诣,只当他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逗笑”之作。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参考图示,完成题目。
急救是一场跟死神的赛跑。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异物卡喉致死3000余例,发生意外时,必须 ① ,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是其中的关键。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创始人为美国胸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1974年,他在《急诊医学》杂志发文介绍了这一急救法,用于异物误入气道后所致气道梗阻的急救。其实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即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的下部,驱使肺部残留的空气 ② ;这股气流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能够在气道内长驱直入,从而就有可能将阻塞气道的异物驱除。1975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以海姆立克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急救方法。很快,海姆立克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要挽救生命,仅靠“120”是不够的。如果只是等着急救人员到场, ③ ,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很有必要。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5.“秒懂百科”栏目邀请你担任文字编辑,为帮助公众准确理解,请你给“海姆立克急救法”下一个简要定义。(5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
丁玲
天慢慢地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积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么慢慢地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地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地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地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地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地时时吵饿:
“妈呀!胜子饿!……。”
“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
“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么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地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
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
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空间变化来展开叙述和描写,既符合了人物逃难者的身份,也为小说铺设了宏阔的社会背景。
B.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C.李塌鼻主动站出来为同行者加油鼓劲,他的话虽然有一定的虚夸想象的成分,但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D.小说不以细节刻画为主,而是粗笔勾勒,以深沉厚重的笔触关注现实,这种现实主义风格带有时代性。
7.关于文中灾民们在镇上的所见、所闻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来的灾民对后来灾民的询问和劝告,既是对命运相连者的关切,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情绪的宣泄。
B.后来的灾民对先来灾民的回答,表现出他们单纯的愿望无法实现时,既失落又仍存有幻想的心理。
C.告示旁边许多荷枪的兵士,与前面李塌鼻对镇上的美好想象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D.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
8.在往长岭岗镇一路走来的过程中,灾民们的心绪发生着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
答:
9.选文和下面一段文字在人物群像的刻画上有共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40回)
答:
练习9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2023·新课标Ⅱ卷]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 ① ,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 ② 。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3.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河北邯郸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祸患。夫外挟强秦之威,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材料二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地方,在文中是土地方圆的意思,与“地方志”的“地方”意思不相同。
B.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聊乘化以归尽”的“乘”意思不相同。
C.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与《醉翁亭记》中“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意思不相同。
D.善,此处是好处的意思,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秦认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资本,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最好的打算就是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
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听从他的意见,如合纵联盟成功,楚国就可称王,而连横联盟成功,秦国就会称帝。
C.苏秦认为主张连横的人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侍奉秦国是奉养仇敌的做法,合纵和连横应该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D.楚王认为楚不可能和秦友好,而韩、魏又不能深入谋划,单凭楚对抗秦也毫无胜算,最终同意参加合纵联盟。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4分)
译文:
(2)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4分)
译文:
10.请结合曾巩对战国游士的评价,简要评述苏秦游说楚威王这件事。(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2023·云南省联考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孤雁①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 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②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诗首句即写“孤雁”,开篇点题;崔诗末句拈出“孤”字,呼应题目。
B.杜诗和崔诗都是以雁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托物言情。
C.两首诗的雁不同,杜诗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而崔诗写的是秋天的南下之雁。
D.杜诗写雁形声兼备,给人以立体感;崔诗全篇实赋孤雕,犹如画家的工笔技法。
12.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2023·江苏省扬州市二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人付出努力,人人各尽其力,不谋一己之私,正如《礼运(节选)》中所说:“ , ”。
(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以“请缨”自况,抒发立志报国、降服强敌的志向的句子是:“ , ?”
(3)“扣舷”,指手击船边,多用为歌吟的节拍,借以抒发主人公的情怀。在唐宋诗文中,如“ , ”。练习10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一、[2023·江苏省扬州市二模]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 ① ,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看上去就不是好东西,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 ② 。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不在于“ ③ ”,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要变动;环境变了,相互权利要跟着改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
3.复兴中学开展《乡土中国》阅读交流会,谈谈对“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这句话的理解,请你拟写一个交流提纲。(3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与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 ① 。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 ② ,对于他们简直就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什么KTV、娱乐城堡游戏厅,或者就找人网上聊天,一起玩剧本杀、密室逃脱等。自个儿呆在家里,他们必定会刷短视频,没完没了地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节目。 ③ ,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
5.结合材料,补充下图中“恶性循环”的空缺部分。(3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Ⅰ
[2023·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牌坊、院落、街道、老民居等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更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有利于激活城市活力、塑造城市品牌、增加城市魅力。
城市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需要不断更新。可城市更新又面临着诸多悖论,比如大拆大建和不当的整治更新会导致老城风貌消失;若将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封存固化,又会使其失去活力和使用价值。保护文化遗产既不能进行大规模改造,也不能将文化遗产封存固化,而应采取一种渐进的、由点及面的城市更新方式。具体而言,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隐蔽原则,在保护城市整体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老城进行必要的小尺度提升性改造,针对基础设施进行活态化改造,按照“点(文化遗产建筑)、线(历史文化街区)、面(活态城市空间)”的顺序进行老城更新。
文化是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尤其要注意的因素。城市更新改造时,“被保留”的文化不应仅仅作为一种静态化修辞的“建筑”而存在。要想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文化,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必须依托人进行活态传承,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传承,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对特定的文化空间进行微改造,如增设社区美术馆、创意书店、生态绿地等,以实现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与百姓生活的活态融合。作家冯骥才在描述对历史名城巴黎的观感时曾说,巴黎的卢浮宫、凯旋门和圣母院等,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而巴黎真正的历史感则表现在城中一片片的老街和老屋中,因为这些昔日的空间中有活生生的历史,有血有肉,生动而真实。
因此,在探索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追寻历史的角度、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还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关心当下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尽可能地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建立诸如“老北京文化活态博物馆”等以居住为主要形态的社区,使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硬件展示。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就要通过文化遗产增加社会互动、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建构新的传播模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文化遗产的价值脱离不了其原本的社会体系,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中,不仅要关注媒介对文化遗产器物层面的信息呈现与符号表达,更应利用新媒介的传播优势阐释文化遗产的符号所指和意涵。文化遗产传播是文化遗产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不能将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存量看待,例如将文化遗产看成文物、遗物、不动物、过时物等,而应将其看成动态的流量——随着多媒体、互联网、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将得到空前增强。
总的来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产生社会效益,还具有凸显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效益,更能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更能增强文化自信。(摘编自于小植《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材料二 有着2800余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宛若一幅行走的画卷,呈现出“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万千气象。古城内,大街小巷纵横,300余处文物、近3800座古民居错落其间,相映生辉。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平遥有了世界坐标,中华血脉绵延未来。
古城南街窑门巷12号,历经300余年岁月,迎来了“逆生长”。政府出资6.7万元,将破损严重的地方修好,把西边倾斜的小二楼扶正。近10年间,平遥古城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财政资金修缮了104处院落。这些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挂上了“历史建筑”的标牌。
“80后”肖旭是土生土长的平遥人,在外从事文创产业多年,返回故里专事汉服研究与旅拍,复原了双林寺“供养人”服饰,少女们身穿这样的服饰在古城徜徉,“活起来”的文物走进更多年轻人的世界。像这样返乡创业的还有很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平遥漆器产业不断发展,“国礼”品牌快速发展……
走过2800余年,古城依然有着蓬勃生命力,至今,在这里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开发旅游的同时,高度重视百姓生活。平遥人也为保护古城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平遥古城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历史样貌。
山西省政府下发文件,规划建设平遥非遗数字展示馆,打造中国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并将之发扬光大、推向世界。平遥古城历久弥新,未来可期。
(摘编自李倩倩、侯琎《山西平遥古城:守护千年今又芳华》)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既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各类文化传统与历史文脉。
B.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人,进行活态传承,而不是一味地采取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
C.保护文化遗产要多方施策,这不仅要保护文物、追寻历史,还要关爱人、体谅人。
D.文化遗产塑造城市品牌。传承传统文化,既要坚定文化自信,也要担承历史责任。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拆大建势必会封存固化历史文化街区,因而老城区更应该按照“点、线、面”的顺序进行有序更新。
B.材料一用冯骥才描述巴黎的观感来说明,城市真正的历史感在于老街老屋,那里才是文化价值的所在。
C.80后平遥人肖旭的创业故事,是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的生动个例,也是平遥古城活化文化遗产的缩影。
D.材料二引入具体数据,讲述真实故事,列举政府文件,运用对比论证,突出文化遗产传承的任重道远。
8.以下做法中,不属于“活化文化遗产”的一项是(3分)( )
A.在老城文化核心区域搭建实验性的舞台化互动与活动空间。
B.平遥古城企事业机关单位搬出老城区,严格控制居住规模。
C.开办社区艺术画廊,吸引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学习交流。
D.深入开展研学旅游活动,让更多的人体验古城的淳朴之美。
9.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答:
10.平遥古城在保护与发展中活化文化遗产,有很多成功之处,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6分)
答:
练习1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1.答案:A却是各种“手机病” B手机是把“双刃剑”
解析:A处,依据前文“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可知,此处是个转折,应填写手机带来的负面效果,后文说到“手机病”,前后语意应完整通顺,故可补写“却是各种‘手机病’”之类的语句。B处,所填语句位于该段的开头,应该有总起作用,后文有“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故可补写“手机是把‘双刃剑’”之类的语句。
2.答案:①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③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⑤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
解析:文段中2、3段都是讲“手机病”,内容上没有轻重之分,所以不应该用“更”,第①处“心理层面的问题更不能忽视”中的“更”应改为“也”。第③处“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让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中的“让”使用不当,应改为“把”。第⑤处“于是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或最终成瘾”中“依赖”与“成瘾”之间不是选择关系,“或”应该改为“并”。
3.答案:第①处:“一次次”“一趟趟”,表现劳作次数频繁,更能体现出山里人开垦耕地的辛劳。第②处:“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量词的多样性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山中耕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特征。
解析:叠词的效果主要有渲染强化、增加形象性、增强音乐性、调整节奏等作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鉴赏。“一次次”表示很多次,“一趟趟”表示很多趟,这样写表现了劳作次数频繁,更能体现出山里人开垦耕地的辛劳,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使用了多种量词,而且叠用,表明地块数量多,形状多种多样,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山中耕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特征。
4.答案:前一个“标准”所加的引号,是表示强调,引起读者注意,又呼应前文“标准的农田”,所以加引号;后一个“标准”是一般表达,所以不加引号。
解析:引号的作用较多,答题时要准确判断,并结合具体内容鉴赏。两个“标准”的意义基本相同,前一个强调句中所问直指该词的内涵,又呼应前文“标准的农田”,所以加引号。后一个是一般表达所以不加引号。
5.答案:语言文字运用Ⅰ中的“兴奋”是科学术语,用的是本意,语言表达准确。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兴奋”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穗的密集与生机。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丰富含义。语言文字运用Ⅰ是科普性文段,其中的“兴奋”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状态,是科学术语,用的是本意,语言表达准确;语言文字运用Ⅱ则是文学性文段,麦穗本身并没有感情,所以“兴奋”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穗的密集与生机。
6.答案:D
解析:“除草”错误。原文为“不需要犁田耙田、买种育秧、移栽等生产过程,中间只需和水稻一样的田间管理”“在第5年起由于杂草等问题”,可见还是需要除草。
7.答案:A
解析:“已经不适合生产经营”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种植水稻的比较效益依然低下。概括起来,一年生稻作生产方式存在种子投入量大、劳动力和农机具投入大、水土流失加剧、土壤结构破坏和养分失衡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没有说到不适合生产经营,选项于文无据。
8.答案:C
解析:“就……就……”错误。原文为“实践中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根源还在于基础理论的薄弱”“基于基础理论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可知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只是前提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9.答案:一年生栽培稻存在比较效益低下等问题,可以研制多年生稻;中国科学家们经过艰辛地研究,成功试种并推广多年生稻品系;这种多年生稻具有“免耕”与“越冬”两种特性,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明显;多年生稻技术得到国际广泛关注和认可。
解析:写内容提要相当于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要逐段概括段意,如有相同内容需要合并。
10.答案:①整合科技人才,发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技研发,可以研究多年生小麦或者玉米。②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减少成本,提高收入。③推动规模种植,保障粮食安全。
解析:回答启示题需要结合原文内容来组织答案,不能脱离文本回答。结合“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基于这一杂交组合继续进行多年生稻艰辛的创制研究工作……克服了种间远缘杂交存在的杂种不育等野生种质资源利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可知,整合科技人才,发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技研发,可以研究多年生小麦或者玉米;结合“自第二年(季)起……提高种粮效益”可知,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减少成本,提高收入;结合“多年生稻自第二季不再需要买种……更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我国南方小规模梯田稻区……保护生态安全”可知,推动规模种植,保障粮食安全。
练习2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
1.答案:A而是一种痛觉 B但并不意味着吃辣越多越好
解析:A处,依据前文“而‘辣味’也并不是一种味觉”,后文“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可推断所填句子应用“而是”引领,故可补写“而是一种痛觉”之类的语句。B处依据前文“虽然研究表明吃辣对健康有很多益处”可知,应填表示转折的句子,后文有“过度吃辣反而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疼、腹泻等,危害健康”,故可补写“但并不意味着吃辣越多越好”之类的语句。
2.答案:②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⑦辣椒素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⑧促进血管舒张。
解析:第②处“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以及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不合逻辑。“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包括“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二者不能并列,应将“以及”改为“尤其是”。第⑦处“辣椒素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搭配不当,“刺激”的是“细胞”,应该把“的”删去。第⑧处“推动血管舒张”用词不当,应把“推动”改为“促进”。
3.答案:三个重叠形式,强化了语意,调整了节奏,使语气更舒缓。“刚刚”比“刚”更能凸显时间间隔短,表现了籽粒的鲜嫩;“羞答答”与“羞涩”相比语气更舒缓,突出了麦穗的可爱;“微微”比“微”力度更轻,更具体准确地表现了麦穗低头的角度。
解析:叠词的效果主要有渲染强化、增加形象性、增强音乐性、调整节奏等作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鉴赏。文中三个重叠形式“刚刚”“羞答答”“微微”显然比“刚”“羞涩”“微”在语意表达上更能强化文意。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如“刚刚”表明事情发生在不久以前,间隔很短暂,比“刚”更能凸显间隔之短。“羞答答”与“羞涩”相比,更能表现麦穗的可爱,并且“羞答答”三音节语气更舒缓。“微”表示“轻微”,这里指麦穗低头的角度小,“微微”比“微”力度更轻,更具体准确地表现了麦穗低头的角度。
4.答案:第①处,逗号把时间状语“立夏过后”和句子主语“小满”分隔开,舒缓了节奏,同时让时间点和主语“小满”更突出。第②处,逗号把主语“小满”和句子谓语“是”分隔开,突出了主语“小满”,同时让句子节奏与下一段第一句一致。
解析:标点符号除了表示停顿,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第①处逗号把时间状语“立夏过后”和句子主语“小满”分隔开,句子多一个停顿,语气得到舒缓;时间状语“立夏过后”和主语“小满”隔开,相对独立,二者都得到了突出。第②处逗号把主语“小满”和句子谓语“是”分隔开,有一个停顿,突出了主语“小满”;同时注意文段整体下一段开头说“小满,既是一种节气,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小满”后也有一个逗号表示停顿,这样,两个段落第一句节奏一致,整体感强。
5.答案:第(1)句中的“小满”一语双关,同时具有“节气”和“人生智慧”双重含义,语义丰富,意味深长。第(2)句中的“小满”是借用,“满”指“人生盈满”,表达含蓄而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丰富含义。第(1)句中的“小满”,后面有两个谓语。所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本义,指节气本身;第二层是比喻义,指一种处世的智慧。第(2)句中的“小满”借“绘画之留白”进行阐释,点明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6.答案:D
解析:“使得春天的美好在孩子的眼里变得更加纯净和宁静”错。本篇小说是以反战为主题的,战争的内容固然占的篇幅不算多,却改变了孩子的命运,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战争的阴影被多次提到,甚至被放在重要的结尾,也构成故事展开的前提,正因为战争的存在,春天的美好始终不能完全让孩子变得真正宁静。
7.答案:C
解析:“各分句长短差别大,语势语调陡然突变,表现出女孩情绪落差大”错。分句逐渐变长,语势逐渐迂缓,营造出悠远沉郁的情调,表现出女孩情绪变化的微妙。
8.答案:①风筝象征人物无援无助的悲伤;②风筝也象征着在外从军的父兄杳无音信;③风筝还象征着战乱时代人民无法掌握自己命运。
9.答案:①淡化故事情节。②注重通过内心活动塑造人物形象。③重视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④侧重气氛营造。⑤语言富有韵味,富于象征性和暗示性。
练习3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①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 ②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 ③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2.答案: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搭配不当,可改为“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一处是“增加风险得龋齿”语序不当,可改为“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3.答案:表示孔乙己说话断断续续,不知如何应对,凸显了孔乙己语塞的窘态。
4.答案:①“不要取笑!”中的“取笑”意思是嘲笑,开玩笑。②“取笑?要不是偷”中的“取笑”表示没有嘲笑,没有开玩笑,事实如此。
5.答案:“跌断,跌,跌”和“跌断,跌断,跌断”相比,语意弱化了,“跌断,跌,跌”表现出孔乙己说话的底气越来越不足,比起“跌断,跌断,跌断”的肯定与强调,更能突出孔乙己的虚弱、难堪。
6.答案:BDF
解析:“写”的宾语为“忠诚”,所以应在“诚”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于朕”是作“亲附”的状语,所以应在“朕”后断开,即在D处断开;“藉”的宾语为“此人”,所以应在“人”后断开,即在F处断开。
7.答案:A
解析:A项“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错误。都是指没有才能的人。
8.答案:C
解析:“假如范氏、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错误。由原文“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可知,范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范中行氏没有尊贤而贱不肖。
9.答案:(1)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
(2)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解析:(1)“害”,毛病;“诚”,确实;“必”,一定。(2)“不己用”,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用己”;“贱”,看不起;“仇”,仇恨。
10.答案: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
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
解析:由原文“太宗即召之……累除中书舍人”可知,唐太宗知道马周是一位有才能的人,就重用他,授予他官职,这体现了管仲“知而用之”的观点。由原文“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共康时政也。’”可知,唐太宗重用马周之后,对他非常地信任,任用马周推荐的人,想要依靠马周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这体现了管仲“任而信之”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
材料二 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范氏、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它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范氏、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办得到吗?”
材料三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11.答案:D
解析:“即景抒情诗”错误。这是一首感怀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哲理诗,阐述了日月轮转时间飞逝的客观现实,劝谏人坦然面对一切,诗中并无具体的景物描写。
12.答案:①尾联写作者已经跟自己的身心做了约定,不论困厄、显达,是生是死,都不惊慌忙乱。②作者面对时间飞逝,生命短暂的现实,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人事变化的从容淡然,对命运无常的洒脱豁达。
解析:尾联“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含义是人的生老病死、命运的困窘和通达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面对穷困通达、生老病死不必惊慌失措。“穷通生死”指的是人生的困厄与显达,生存与死亡,“不惊忙”表现出面对人生命运变化的一种坦然自适的态度。联系整首诗来看,“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霜”四季转瞬即逝,两鬓成霜是人生的必然,不可逆转;“荣销枯去无非命,壮尽衰来亦是常”,指出自然更迭和人事变化是一种规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要坦然面对接受自然、生命、人事变化,以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穷困通达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
13.答案:(1)岂有谷城公付授 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练习4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1.答案:A还表现于它超越时代的价值 B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意义 C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不同文化相互作用)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后语句“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论语》中伦理关系的价值取向,在今天……”分析可知,应填的内容是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是经典拥有“长久价值”;再结合过渡句“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可知,此处应填“还表现于它超越时代的价值”。第②空,根据前面语句“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可知,所填内容与其是递进关系;再结合后面例子“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可知,此处应填“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意义”。第③空,根据“但”字可推知,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所填语句与“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是对应关系,所以应填“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不同文化相互作用)”。
2.答案:语句②可修改: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
语句⑤可修改: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解析:第一处,语句②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前面。第二处,语句⑤中搭配不当,“走入”与“争鸣”搭配不当。把“走入”改为“参与”。
3.答案:第①句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下文从鼓浪屿、大雁塔和“鎏金铜蚕”三处文化遗产来说明文化瑰宝的珍贵。
4.答案:不同意。①原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②原文“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构成了递进关系,改后的语句破坏了递进关系。
5.答案:①“养在深闺人未识”是《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文化遗产深藏在博物馆中不为大众所知的状态。“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乌衣巷》中的诗句,这里用来形容文化遗产在宣传引导下可以让大众逐渐了解的境况。②引用大众熟悉的唐诗,更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说理形象生动,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
6.答案:C
解析:“均指的是舞蹈艺术创作、舞蹈艺术评论的专业领域”错。“小圈子”和“小天地”在文中分别指舞蹈艺术评论、舞蹈艺术创作的专业领域。
7.答案:B
解析:归因不当,原文说的是“可目前这样的通才太少,很多舞蹈评论评不到‘点子’上”。
8.答案:C
解析:C项符合材料一第3段“编导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来创新的观点;A、B、D三项均反映了同质化的问题。
9.答案:①首先从外国同行的疑问引出舞蹈创作中的同质化现象,提出需要系统化思维来破解的观点;②其次从舞蹈编导、舞蹈教育体系和舞蹈艺术评论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论证中采用了举例论证方法。
解析:回答本题需要逐段梳理思路,还要写出论证方法。材料一第1段从外国同行的疑问引出舞蹈创作中的同质化现象,第二段提出需要系统化思维来破解的观点。第3、4、5段“首先,舞蹈编导要勇于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断从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广泛的阅读中寻找素材和灵感”“其次,要完善舞蹈教育体系。切实改变重技术轻思想的教育思路”“再次,加强包括舞蹈艺术评论在内的文艺评论工作,提高文艺评论的质量,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影响力,营造健康的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从舞蹈编导、舞蹈教育体系和舞蹈艺术评论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论述过程中举了例子进行论证。
10.答案:①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关联传统文化;②融合各种文艺门类,学习经典时尚;③倡导独具匠心的设计,追求特色创新。
解析:本题的答题范围是两则材料,答题要求是“就河南卫视舞蹈取得成就的原因谈看法”。答题时,既要结合材料内容,也要结合题干所给材料内容,题干所给材料河南卫视舞蹈成功的原因有学习传统文化,有结合实际创新,还有网剧串联歌舞,融合绘画诗歌多种文艺门类,明确这三点后,再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练习5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
1.答案:A香气(挥发性物质)经过挥发进入鼻孔 B而是多种呈香物质的综合反应。
解析: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材料的核心内容,本材料的核心内容是食物香气的发生机制、来源及特性,然后结合前后文的提示语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A处,根据前文可知,香气是挥发性物质,根据后文“就会刺激嗅觉神经……产生一种让人愉快的香感”可知,这是香气挥发后进入人体鼻孔后的结果,故此处可填“香气(或挥发性物质)经过挥发进入鼻孔”之类的句子。B处,根据前文“任何一种食品的香气并不是由一种呈香物质单独产生”和后文“其中对香气贡献大的物质,被称为‘头香物’”可知,此处是说食品的香气是多种呈香物质的综合反应。前一句有关联词“不是”,故此处要加上关联词“而是”,可填“而是多种呈香物质的综合反应”之类的句子。
2.答案:②将“并且”改为“但是”。⑤删去“让”。⑨“弱”改为“强”。
解析:②搭配不当,“种类多”和“含量较少”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将“并且”改为“但是”。⑤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让”。⑨不合逻辑,应将“弱”改为“强”。
3.答案:D
解析:原文中的“让”意为指使、致使、容许或听任。A项,指亚于,不如(用于否定式)。B项,指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C项,跟看、说搭配使用,表示主观看法,相当于“依”或“照”。D项,指使、致使、容许或听任。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不是……而是”句式。原句“黄山的美不是静止单一的,而是瞬息万变的”,属于真性否定,且后半句与前半句形成对比关系。A项,属于真性否定,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纠正。B项,属于假性否定,表示强调后半句。C项,属于真性否定,后半句与前半句形成对比关系。D项,属于假性否定,后半句与前半句形成递进关系。
5.答案:原句句式整齐,语意递进,节奏感强。原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黄山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景致的变化多样,改句则没有这个效果。
解析:解答此类题,应先分析原句的特点,再与改句进行对比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语句的特点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词语特点、语体色彩、结构作用等方面分析,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首先,从修辞手法看,原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黄山是不一样的”“黄山仍是不一样的”,强调了黄山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景致的多样。其次,从句式特点看,原句句式整齐,且语意递进,读起来节奏感强;而改句是一个陈述句,节奏感不强,也没有突出黄山景致的多样。因此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6.答案:A
解析:“人民生活的艰苦”分析错误。第1段的描写只是表现了街市简陋不讲究的特点,没有表现人民生活的艰苦。
7.答案:C
解析:“句子③中充分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描写”分析错误。句子中没有嗅觉描写。
8.答案:①外貌描写。如“两个老人,收拾得臃臃肿肿的”“没牙的嘴那么嚅嚅着,脸上的皱纹一齐向鼻尖集中”描绘了老人纯朴的形象。②动作描写。如“蹲在街市的一角,反复推让着手里的馍馍,然后一疙瘩一疙瘩塞进口里”表现了延安农民的厚道。
9.答案:①题材新颖。传统延安的作品大多是关于革命题材的,但本文贾平凹避开了前人写俗了的角度,选取了在时代的变迁中,延安农民从田地走向街市的新题材。②精神坚强。这延安街市虽简陋,但人们仍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从田地里走到了街市,获得了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的愉快。③文风纯朴。本文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都表现了陕北农村纯朴的特色,“瘦筋筋”“臃臃肿肿”等词语质朴,没有甜腻、矫揉造作的语言。
练习6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比喻。①化抽象为具体,以“水”“花”喻人心、人情,形象可感。②使表意更鲜明生动,凸显出湖乡人对返乡之人留恋故土、心宽重情义的赞美。
解析:由“心像这湖乡的水一样宽广,情像这湿地上的花一样动人”可知,作者用“水”“花”做了比喻,本体是“人心”“人情”。根据喻体与本体的关系,可从阅读感受和表情达意两个角度分析表达效果。阅读感受上,本体事物抽象,而喻体事物就很具体形象,比喻句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表情达意上,比喻句更具鲜明生动的语意,突出人心的宽广,人情的动人。
2.答案:①用第二人称,视角独特,有对话效果,拉近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读来亲切自然。②用介绍的口吻,以“你”的所见为引导,写出湖乡湿地水多、植物多的特点,强化了探访者初到此地的视觉感受。
解析:分析第2段用“你”而不用“人们”的好处,可从人称视角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人称、视角上,第二人称具有对话效果,可以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视角独特;内容上,用“你”的所见可以更方便地介绍湖乡湿地的特点,可以强化湖乡湿地带给读者的视觉感受。
3.答案:①内容生活化:详细列举水上“绿”的种类,是湖乡湿地人生活中的自然实景。②语言富有地域特征:口语化、通俗化,多用俗名、短词、短句。③语气徐缓,如数家珍:讲述者对所述内容十分熟悉且饱含感情。
解析: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取得这一表达效果的原因,可从内容侧重、语言特征、语气语调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莲、菱”通过列举水上植物,让人感知到此地的生活实景。语言特征上,“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用词有地域特征,通俗易懂,句式为口语化的短句。语气语调上,“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各式各样”四字短语排列起来,有一种熟悉且喜爱的情感底色。
4.答案:①都留下了文明的痕迹 ②则是主动的探测器 ③留存地面的形貌数据
解析:①处,前文“种植粮食、搭建房屋、组成部落、建立城市”均为人类建立文明的生产活动,结合后文“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勘探”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我们祖先的生产活动留下了文明的痕迹,故可填“都留下了文明的痕迹”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前后文“普通相机是一种被动的成像装备”“与之相反”“激光雷达的光线……探测得到……计算机”可知,此处运用对比,表明激光雷达是主动的探测器,故可填“则是主动的探测器”之类的语句。③处,由前文“由计算机识别哪些数据是森林的,哪些数据是地面的,接着滤除森林的数据”和后句“从而完成对地形的绘制”可知,此处是说计算机滤除森林的数据,留存地面的形貌数据,以完成对地形的绘制,故可填“留存地面的形貌数据”之类的语句。
5.答案:激光雷达探测地形的“超能力”,深受世界考古学家的欢迎。玛雅保护区的调查和良渚古城的勘探都用到了这种“超能力”。可以说,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过去和未来。
解析:①“十分深受”,重复赘余,删去“十分”。②“激光雷达这种探测地形的‘超能力’用在了危地马拉玛雅保护区的调查中,同时,中国良渚古城的勘探也用到了激光雷达这种探测地形的‘超能力’”表意啰嗦,不简洁,可先提取句子主干、然后合并同类内容、再用代词指代,简化为:玛雅保护区的调查和良渚古城的勘探都用到了这种“超能力”。③“既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过去,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未来”这句可以合并同类内容,简化为:“重新认识了过去和未来”。
6.答案:CEH
解析:“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中,“(于)陇西西县嶓冢山”是“出”的后置状语,应在“山”后停顿;“会白水”“经葭萌”“入汉”中,主语都是“西源”,谓语是“会”“经”和“入”,宾语分别是“白水”“葭萌”和“汉”,句子结构完整,分别单独成句,应在“水”和“萌”后断开。在CEH三处断句。
7.答案:B
解析:终于;报答。意思不同。
8.答案:D
解析:“自古以来”错误,由原文“自叔之后,世修文教,有俶傥之士、异人并挺”可知,应该是从田叔治理汉中以后,这个地方历代都注重文治教化,卓越不凡、才能出众之人纷纷涌现。
9.答案:(1)六国之时,楚国强盛,掠夺了(汉沔)的土地,后来又被秦国占有,(此地)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
(2)(他)保持巢父、许由那样的操守,像颍水一样清澈,像山岳一样耸立,不钻营追求名利,崇高的声誉像奔腾的江河(广为流传)。
解析:(1)“略”,掠夺;“为”,被;“恒”,常常。(2)“湛然岳立”,像颍水一样清澈,像山岳一样耸立;“不营不求”,不钻营追求名利;“迈流”,像奔腾的江河。
10.答案:①项羽违背约定,只让刘邦做汉王,管辖巴、蜀、汉中三郡;②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秦朝的降将来牵制刘邦。
解析:①由原文“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项羽封高帝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三十一县”可知,项羽违背约定,只让刘邦做汉王,管辖巴、蜀、汉中三郡;②由原文“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可知,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秦朝的降将来牵制刘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怀王与各位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攻入咸阳的人,做关中王。”……项王、范增怀疑沛公有夺取天下的想法。但既已和解,又担心违背盟约,诸侯会背叛他,就在暗中谋划说:“巴、蜀道路艰险,秦朝被贬谪的罪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说:“巴、蜀也是关中地区。”所以项羽封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三个郡,定都在南郑。并把关中的土地分为三份,封给秦朝的降将,来限制汉王。
材料二 汉中郡,本来为附庸国,依附于蜀国。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设立汉中郡。这样取名,是因为境内有一条河叫汉水。汉水这条河有两个源头:东边这个源头出自武都氐道的漾山,于是称为漾河,西边的源头出于陇西西县嶓冢山,和白水河会合后,再经葭萌,流入汉水。它的源头叫沔,所以称为“汉沔”。汉水流域东边与南郡相连,南边与广汉相接,西边靠近陇西,北边和秦川接壤。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缴纳的赋税,差不多与蜀地三郡相等。六国之时,楚国强盛,掠夺了(汉沔)的土地,后来又被秦国占有,(此地)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刘邦已经灭掉秦国,抓住秦王子婴。(本来应该在关中即位称王)项羽(却)封刘邦为汉王,只让他管辖巴国、蜀国和汉中等三十一个县,刘邦很不高兴。丞相萧何为他谋划说:“虽然只当汉王不好,但这不还是好过被消灭吗?再说,这地方古人称为‘天汉’,这个称呼很好。能够委屈地处在一人之下,而能在万人之上的位置上施展自己抱负的人,有商汤和武王。希望大王您治理好汉中,安抚那里的百姓,任用贤能的人。(同时)把巴蜀地区治理好,再回头平定三秦地区。(如能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谋取天下了。”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以南郑为自己的首府。后来,高祖进行东征时,萧何坐镇汉中。(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兵员和粮食,高祖平定三秦后,萧何镇守关中,为军队供给粮草,最终夺得了天下。汉高祖九年,又封田叔为汉中太守,管辖十二个县。田叔不仅供给军饷,还(为高祖)收集名贵木材,兴修宫室,得到高祖的嘉奖。从田叔治理汉中以后,这个地方历代都注重文治教化,卓越不凡、才能出众之人纷纷涌现:邓先在孝景帝时的朝廷之上直言进谏,澄清忠臣被冤杀的实情,张骞出使危险而偏远的边陲,为汉孝武帝拓宽疆域。使西域各国臣服,引进大宛的良马、南海的大象,国家的声威大振,并且辐射到偏僻的地方。谷口的(郑)子真,(他)保持巢父、许由那样的操守,像颍水一样清澈,像山岳一样耸立,不钻营追求名利,崇高的声誉像奔腾的江河(广为流传)。从东汉建武以后,众多的读书人都着力于自身的学业和修养。从此,汉中人司徒李公,多次登上丞相之位,担任太傅的子坚,他的家族几代论道经邦,辅助国君。当过州牧、郡守的人络绎不绝,在西洲最多,这真是人才众多啊。
11.答案:B
解析:“苦不堪言的伤感场景”错。诗句意思是看到故人眼睛一亮,表达故人相见的惊喜之情境。
12.答案:①为官清廉。诗人从政十年也仅仅能糊口度日。②刻苦求知。诗人虽然屡遭挫折,但仍安贫乐道,用心读书。③积极上进。诗人虽然仕途坎坷,身体衰颓,但仍追求名望,积极进取。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从具体诗句概括,“十年作吏仍糊口”指诗人从政十年,生活上也仅仅能糊口度日,从这句可以概括出诗人为官清廉;“冷眼尚堪看细字”指诗人视力衰退、生活艰难,屡遭挫折,但仍安贫乐道,用心读书,从这句可以概括出诗人刻苦求知;“白头宁复要时名”,诗人已经年老体衰,还是像以前一样追求名望,积极进取,从这句可以概括出诗人积极上进。
13.答案:(1)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7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1.答案:D
解析:A项,“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又指顺应本性、不被拘束的生活。B项,“自然”指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C项,“自然”指天然的,本性的。D项,“自然”和文中的“自然”都是指理所当然。
2.答案: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看北面绝顶上的白云,品云淡风轻;看西面深谷中的银雾,感朦胧之美。
解析:本题属于散句变整句题,要求把句式不同的散语改成句式协调一致的整句。首先要选定一个句子作为基准句,观察三个句子,可以发现第一个句子比较通顺,可以把它作为基准句然后分析基准句的特点,“动词+方位词+地点+的+名词,动词+名词”。接着把其他两句调整成与基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看看品品北面绝顶上的白云与云淡风轻”可提取动词“看”和“品”,方位词“北面”,地点“绝顶上”,名词“白云”,然后调整语序。另一句也可按这一法调整。
3.答案: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压缩语段,首先要给段落分层,概括层意。第1~3句为第一层,介绍鲸落这一概念,可提取出“逝去的鲸……分解消耗的过程”“深海中依赖鲸鱼……底栖生态系统”的关键词句。第4~5句为第二层,介绍人们对鲸落的看法,可提取“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后面为第三层,具体解释鲸落的过程,这是解释性信息,可忽略。然后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答案。
4.答案:①在生物学意义上 ②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③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解析:第①处,由下句“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可知,这里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何为鲸落”,故此处应填写“在生物学意义上”之类的句子。第②处,由下句“摄食……开始”“随后”“慢慢地”“最终”“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可知,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此处应填写“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之类的句子。第③处,由下句“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说明细菌把硫化物转化成“有机质”,故此处应填写“将其转化为有机质”之类的句子。
5.答案:语言文字运用Ⅰ中画波浪线部分描写出乡下香客趣味盎然的休息场景。表达技巧:①多种短句,明快活泼,节奏感强;②运用排比句,突出乡下香客的饭食之“丰盛”和我们的羡慕之情;③多用口语,表达灵活,新鲜生动;④“盛宴”一词大词小用,起到了强化渲染的效果,显得风趣幽默。(答出两点即可)
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画波浪线部分借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海洋生物瓜分鲸鱼残骸的场景,“心满意足”“蹑手蹑脚”赋予动物和微生物人的情感和动作,让科普类文本富有趣味性和文学性。
解析:首先看语言文字运用Ⅰ中画波浪线部分,“三个一帮”“五个一团”“有白酒……有咸菜”等,多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给人明快活泼的感觉,而“三个一帮”“五个一团”的人物状态,生动地写出了乡下香客兴致盎然。“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一把红铜的烧心壶”一句,连用五个“有……”,详细罗列了他们所带物品的丰富,篮子内的物品单独成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强调乡下香客的饭食之“丰盛”和我们的羡慕之情。“三个一帮,五个一团”“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等句子,以生动活泼的口语,展现了乡下香客成群结队出游的场景。另外,作者用“盛宴”一词来说明乡下香客所带的饭食,而这些饭食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盛宴”之意义,可见作者大词小用,“盛宴”一词起到了强化渲染的效果,显得风趣幽默。然后看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画波浪线部分,介绍深海食腐动物及海洋微生物在鲸鱼身上摄取营养的内容。运用“心满意足”“蹑手蹑脚”来形容这些生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该文段是科普类语段,重在介绍“鲸落”这一现象,而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场景描绘得更形象生动,更具趣味性。
6.答案:B
解析:原文表述是“技术性底线管理并无力改变大多数的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现状”,B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7.答案:C
解析:“网络舆论表达道德评价规则、监督机制”不能进行法律制裁。
8.答案:A
解析:B项说的是真理和谬误,C项强调的是道德标准,D项说的是积极参与受到赞同的观点,都不能证明第3段观点。第3段观点: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
9.答案:①先从两个方面论证了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的原因(必要性);②然后论述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的三种方法。
10.答案:①网络舆论表达主体要遵守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和伦理秩序;②网络舆论表达主体要以“慎独”为核心树立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操,形成道德自律,做到理性表达;③网络舆论表达主体要通过“省己”和“修己”不断反省自我、修正自我。
练习8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
1.答案:D
解析:A项,如释重负: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一样。形容结束繁忙、解除紧张、摆脱困境后的轻松愉快心情。此处强调的是对神秘现象释疑,此处“如释重负”使用不当。B项,沸反盈天:像沸腾的水那样翻滚着,声浪喧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此处使用“沸反盈天”不符合语境。C项,不管三七二十一:比喻不顾一切或不问是非情由。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直接把“大师们”赖以骄傲的资本和神秘感撕得粉碎。此处使用“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符合语境。D项,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此处熟语使用正确。故选D。
2.答案:A
解析:文中加点词“大师们”的引号和A项引号表示讽刺。B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项引号表示强调。
3.答案:序号:③ 修改:就把它弄得索然无味了。
解析:序号③“索然无味地乏味了”为语义重复,应改为“就把它弄得索然无味了”。
4.答案:①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 ②形成一股气流 ③可能会错过施救的黄金时机
解析:第①空,前文“我国每年异物卡喉致死3000余例,发生意外时”为前提,后文说“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是其中的关键”,可见所填语句应该是在发生意外时应该马上采取急救措施,因此可填: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第②空,后文说“这股气流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可见前文说“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形成气流,因此可填:形成一股气流。第③空,“如果只是等着急救人员到场”是假设,后文“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很有必要”是结论,因此所填句应该是“假设”等着急救人员到场而延误急救的后果,因此可填:可能会错过施救的黄金时机。
5.答案: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而产生向上的压力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的空气形成一股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的气流以清除上呼吸道异物的急救方法。
解析:分析“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创始人为美国胸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用于异物误入气道后所致气道梗阻的急救”可知,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急救措施,之后筛选出“急救措施”的特征;分析“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从而就有可能将阻塞气道的异物驱除”可知,“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驱使肺部残留的空气形成一股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气流”“可能将阻塞气道的异物驱除”为这种急救的特点,因此可整理答案为: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而产生向上的压力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的空气形成一股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的气流以清除上呼吸道异物的急救方法。
6.答案:B
解析:“都不愿施以援手”错,根据原文“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地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无从判断“愿”与“不愿”。
7.答案:D
解析:根据前文对话内容以及荷枪的兵士可以推知,镇上没有“临时安置的办法”,告示应该是对老百姓的欺骗和警告。
8.答案:①绝望无助。从“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可知,他们是在饥饿的驱使下无助前行的人。②互相宽慰。他们不觉忘记了自己刚刚失去亲人的苦痛而去安慰别人,互相鼓舞。③燃起希望。王大保、李塌鼻的话让大家对镇上产生了幻想,燃起了希望。
解析:对灾民们心绪变化的分析,要跟随情节发展来进行。这一过程主要有三个重要情节:①刚从一渡口逃出来的情景。根据原文“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不难概括出他们内心的无助。②乱坟岗上的对话。根据原文“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以及“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可以概括出他们在绝望中互相鼓舞、相互安慰的心理状态。③两个特别的人——王大保和李塌鼻。根据原文“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以及“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可以看出他们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增添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9.答案:①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②通过特定场景(典型环境)来刻画人物。《水》表现苦难,选择的是逃难的场景;《红楼梦》选段表现欢乐,选择的是宴会场景。③点面结合,既注重群像刻画,又突出人物个性。如《水》在刻画难民群像的同时,写活了陈大嫂的朴实善良,李塌鼻的自信乐观、信口开河;《红楼梦》在刻画大观园女子群像时,也突出了史湘云的爽朗、林黛玉的娇弱等个性特征。④以衬托(人物间的互动)来塑造人物。如《水》中难民在路上的相互劝慰,体现了人物的性情和处境;《红楼梦》中,宝玉滚到贾母怀里、惜春拉着奶母、王夫人指着王熙凤等,体现了人物关系的亲疏。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文本具体找出对应的人物描写的地方,然后分析其表现手法。①《水》中“妈呀!肚子饿!……”“踉踉跄跄地逃了出来”“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分别运用了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红楼梦》中“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发怔”“哈哈的大笑起来”“喷了出来”“蹲着笑去”等内容对于人物群像的刻画也运用了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②《水》中“天慢慢地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描写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灾难时的场景,也刻画了人们逃难时的场景;《红楼梦》中这一片段发生在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贾母宴请她。③《水》中“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是群像刻画,“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地逃了出来”是个性化点的刻画;《红楼梦》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是群像刻画,“史湘云撑不住……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是个性化的形象描写。④《水》中“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么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地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以人物间的互动来塑造人物,表现灾难中的互相扶持;《红楼梦》中“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也以人物间的互动来塑造人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大笑时的场景。
练习9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①奈何不得(或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②如醉如痴(或叹为观止、啧啧称赞)
解析:正确使用成语。第①空,由前文“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和后文“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可以推断,此时的仙鹤对乌龟丝毫没有办法,由“丝毫没有办法”这个意思进而联想到相关成语,如“奈何不得”“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等。第②空,根据前文“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可见皮影戏非常精彩,由此可知“往往令观众……”一句应是表达观众被皮影戏吸引或观众陶醉其中、赞美皮影戏等意思,可联想到表达“陶醉”“赞美”之意的成语,如“如醉如痴”“叹为观止”“啧啧称赞”等。
2.答案:①画面表现力不同。原句在“舞”“踱”“鸣”“顾盼”“寻觅”五个动词后加助词“着”,可以描绘出仙鹤正在舞动、踱步、鸣叫、顾盼、寻觅的状态,比改写句的“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更有画面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沉浸感受。②音韵节奏不同。原句“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中“着”的使用,使音韵更和谐,且五个动词,先用单音节词,后用双音节词,具有语言节奏上的细微变化,比改写句“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整齐的音节显得更加活泼。
解析: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首先比对原句与改写句,并将它们不同的地方画出来;然后重点分析这些不同点,看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就此题来说,第一处不同是动词后有无内容,原句在动词后有助词“着”,而助词“着”的用法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助词“着”的使用,既使音韵更加和谐,又可以描绘出仙鹤正在舞动、踱步、鸣叫、顾盼、寻觅的状态,比改写句的“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更有画面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沉浸感受。第二处不同是动词的使用,原句并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而改写句只用了双音节词。对比分析后可知,改写句只用双音节词,结构整齐,节奏一致,而原句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并用,节奏更加活泼。
3.答案:B
解析: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谁”是疑问代词。A项,“谁”表示问人。B项,“谁”是任指,表示任何人,用在“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C项,“谁”用在反问句里,表示没有一个人,这里的“谁知道”是“不料”的意思。D项,“谁”指中国人民志愿军。“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是任指,表示任何人,用在“也”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B项中的“谁”与其用法一致。
4.答案: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②有什么限度 ③忍忍不仅不会过去
解析:补写句子。第①处,根据前文“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可知此处应填写让自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方法,由前面的“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和后面的“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可以推断此处应填“你只需要一副耳机”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后文“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和横线后的问号,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有什么限度”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但事实上”可知,此处语意与前文发生了转折,而前文说“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后文说“还可能逐渐升级”,可知此处应填“忍忍不仅不会过去”之类的内容。
5.答案: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造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解析:辨析并修改病句
INCLUDEPICTURE "24语文高考Ⅱ卷1.tif"
6.答案:DGI
解析:“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是后文“以外交强虎狼之秦”的手段,两者之后都要断开;“以侵天下”,是阐述前文叙述行为的目的,其后要断开;“卒有祸患”,是阐述前文叙述行为的结果,之前要断开。在DGI三处断句。
7.答案:C
解析:C项“意思不相同”错误。“四时”:春夏秋冬四季,两处的“四时”意思相同。A项,第一处“地方”:土地方圆。第二处“地方”:行政区域。“地方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可见,两处的“地方”意思不相同。B项,第一处“乘”:四马一车的兵车。第二处“乘”:顺随。两处的“乘”意思不相同。D项,第一处“善”:好处。第二处“善”:善于。两处的“善”意思不相同。
8.答案:D
解析:“单凭楚对抗秦也毫无胜算”错误。原文是“未见胜焉”,意思是“未必能够取得胜利”。
9.答案:(1)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担忧它,那就来不及了。
(2)现在您放弃称霸、称王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
解析:(1)“臣闻治之(于)其未乱”“为之(于)其未有也”,是省略句,也是状语后置句,“臣闻(于)其未乱治之”“(于)其未有也为之”;“患”,祸患;“无及”,来不及。(2)“释”,放弃;“霸王”,名词动用,称霸,称王;“事”,侍奉;“窃”,私下。
10.答案:①苏秦不知道信奉道义,只知道逞口舌之才来迎合楚威王,他的策略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②最终苏秦因欺诈而失去性命,而任用他的楚国也最终灭亡。
解析:从“不知道之可信,……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可知,苏秦不知道信奉道义,只知道逞口舌之才来迎合楚威王,他的策略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从“卒至苏秦、商鞅……亦灭其国”可知,最终苏秦因欺诈而失去性命,而任用他的楚国也最终灭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为赵国组织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王。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战士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这是建立霸王之业的资本。现在您却打算听命于秦国,那么诸侯没有不朝见于秦国章台宫之下的了。秦国最引以为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这表明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替大王做最好的打算,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组织六国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从两路进军:一路从武关出兵,一路南下进军黔中。如果这样,楚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担忧它,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这件事。您若真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可以让山东各国一年四季都来进贡,奉行大王诏令,将国家、宗庙都委托给楚国,训练士兵,磨砺武器,任大王使用。合纵联盟成功,楚国就可以称王;连横联盟成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霸、称王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秦国是天下的仇敌。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让诸侯土地来侍奉秦国,这是所谓奉养仇敌的做法。做为人臣,以损失自己国家的领土为代价,交结强暴如虎狼的秦国,来侵略天下,最终会招来祸患。至于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以求得割让土地,这是最大的叛逆和不忠,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行了。所以合纵相亲,诸侯就会割让土地侍奉楚国;连横成功,楚国就得割让土地侍奉秦国。这两种谋略,相差很远,大王要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呢?因此,敝国国君赵王特派我献上这不成熟的策略,奉上详明的公约,听从大王决定。”楚王说:“秦国是虎狼一样凶恶的国家,不可以亲近。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又不能和它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也不值得依靠。我躺着睡不安稳,吃也感觉不到香甜,心神恍惚,好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子,始终没有着落。现在您想统一天下,安定诸侯,拯救危国,我愿意恭恭敬敬地把国家托付给您,听从您的安排。”
材料二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是这样。(他们)不知道道义值得信奉,却喜欢于他们的言论容易迎合国君的需要。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的权宜之计罢了。所以他们谈论欺诈的便利,而讳言欺诈的危害;夸说战争的好处,而隐瞒战争带来的祸患。他们一个接一个提出的权宜之计,不是没有好处,但是不会超过它的害处;有收获,但是不会超过它的损失。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都因此丧失了性命;而任用他们的各国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了灭亡。
11.答案:C
解析:“杜诗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而崔诗写的是秋天的南下之雁”分析有误。崔诗“几行归塞尽”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杜甫的《孤雁》诗是一首孤雁念群的赞歌。此诗中的孤雁究竟是“北归”还是“南下”之雁,未可定论。
12.答案:①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情感悲中有壮,诗情激切高昂;②崔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和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感情压抑而凄婉。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形象、理解感情的能力。杜诗中开篇就描写了一只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对同伴无比想念的“孤雁”形象。而且这只雁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同伴。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展现的是一只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而联系注释可知写于杜甫晚年旅居虁州期间,诗人漂泊异乡,处境十分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崔诗颔联描绘了孤雁独自飞翔,孤苦无依的凄凉情状。孤雁的悲戚之态不由不引发诗人的同情。而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所以崔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和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
13.答案:(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2)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 (3)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清夜何悠悠 扣舷明月中(王维《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等
练习10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1.答案:①不务正业 ②世风日下 ③以儆效尤
解析:第①空语境用来形容次子的行为,结合“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可知其不干正当的事,可用“不务正业”。“不务正业”,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第②空语境中乡绅的意思是社会风气越来越差,可用“世风日下”。“世风日下”,指社会风气一天不如一天。第③空语境指刑罚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警醒他人的目的,可用“以儆效尤”。“以儆效尤”,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以达到警醒他人的目的。
2.答案:原文是双重否定句式,起到不容置疑的肯定效果。通过强化语气,表达作者对“在一个变动的环境下,规则和权利的变动”的肯定。而改句是陈述句式,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如原句强烈。
解析:原文“不能不变动”“不能不跟着”是双重否定,语气强烈,起到不容置疑的肯定效果,强调“一个变动中的社会”中,“所有的规则、权力”也是应当变动的;改句“所有的规则要变动”“相互权利要跟着改变”是陈述句式,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如原句强烈。
3.答案:①这句话表现了孔子失望的心情;②孔子希望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③孔子的理想是想通过教化减少诉讼。
解析:“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觉得之所以有诉讼案件发生,是因为民风还没有归于淳厚,而民风没有归于淳厚,又是因为教化没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来,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据此可以拟定发言的提纲。
4.答案:①世上没有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 ②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或“让他们独处”) ③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
解析:第①空,由“但是”可知,此句应与“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意思相对;由前文“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否则就无法生存”可推知,这里是说人不能忍受绝对的孤独。可填:世上没有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第②空,由“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可知,后文“对于他们简直就是一种酷刑”正是因为让他们“独处”。可填: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或“让他们独处”)。第③空,由“实际上”可知,这里与“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相对,可用“表面上”衔接;结合前文“只要闲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自个儿呆在家里,他们必定会刷短视频”可知,他们表面上过得很热闹,可填: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
5.答案:①设法消遣 ②更加贫乏(失去自我) ③内心空虚
解析:观察图表,注意箭头所指方向。概括时也用“四字”短语。①是“害怕独处”的做法,由“只要闲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可概括出:设法消遣;②是“设法消遣”后的结果,由“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可概括出:更加贫乏(失去自我);③是“更加贫乏(失去自我)”的本质,也是“害怕独处”的原因,由“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可概括出:内心空虚。
6.答案:A
解析:“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既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各类文化传统与历史文脉”错,材料一“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牌坊、院落、街道、老民居等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更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各类文化传统与历史文脉”不是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
7.答案:C
解析:A项“大拆大建势必会封存固化历史文化街区”错,材料一“比如大拆大建和不当的整治更新会导致老城风貌消失”,大拆大建是破坏老城风貌,不是封存固化历史文化街区。B项“那里才是文化价值的所在”曲解文意,说明城市真正的历史感在老街老屋,“文化价值的所在”扩大了范围。D项“材料二引入具体数据,讲述真实故事,列举政府文件,运用对比论证,突出文化遗产传承的任重道远”错,材料二没有对比论证,主要突出山西平遥古城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做法和成就。
8.答案:B
解析:“平遥古城企事业机关单位搬出老城区,严格控制居住规模”属于城市规划建设,不属于“活化文化遗产”。
9.答案:①论证结构:总分结构。先总说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再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如引用冯骥才对巴黎的观感,举文化空间微改造的具体做法为例。
解析:本题的答题范围是材料一,而且规定了答题角度: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材料一呈总分结构。第1段先总说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然后从“城市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需要不断更新”“文化是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尤其要注意的因素”“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关心当下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尽可能地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就要通过文化遗产增加社会互动、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建构新的传播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
论证方法方面:“对特定的文化空间进行微改造,如增设社区美术馆、创意书店、生态绿地等,以实现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与百姓生活的活态融合”是举例论证,举文化空间微改造的具体做法为例;“作家冯骥才在描述对历史名城巴黎的观感时曾说,巴黎的卢浮宫、凯旋门和圣母院等,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是引用论证,引用冯骥才对巴黎的观感。
10.答案:①平遥古城的局部改造,激活了城市生命体。②服饰等传统工艺再现,突出了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的融合。③注重历史风貌与淳朴民风的保护,关注历史街区中的百姓生活。④启动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概括材料二中平遥古城在保护与发展中活化文化遗产的成功之处,答题时需要分析两则材料来组织答案。结合材料一“城市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需要不断更新”和材料二“古城南街窑门巷12号,历经300余年岁月,迎来了‘逆生长’”可知,平遥古城的局部改造,激活了城市生命体;结合材料一“要想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文化……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传承”和材料二“复原了双林寺‘供养人’服饰……‘活起来’的文物走进更多年轻人的世界”可知,服饰等传统工艺再现,突出了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的融合;结合材料一“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和材料二“当地政府在开发旅游的同时,高度重视百姓生活”可知,注重历史风貌与淳朴民风的保护,关注历史街区中的百姓生活。
结合材料一“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产生社会效益,还具有凸显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效益,更能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更能增强文化自信”和材料二“规划建设平遥非遗数字展示馆,打造中国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可知,启动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