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21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山东省临沂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每当夜幕降临,淄博俨然成为烧烤的世界,连风都带上了“孜然味儿”。大街小巷,方桌排开,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散发出人间烟火的气息。你要想知道某家烧烤是否正宗,只需要看烧烤桌上,是否有三样:一是小饼,二是小葱,三是小火炉。这些都为淄博烧烤打造出别样的味道,似乎光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我想,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
一般城市吃烧烤,都是将烤串烤好了端上桌,也就是即食烧烤。正宗的淄博烧烤,每桌必有一个小火炉,上桌的肉串已经烤到半熟,食客接着烤,火候由食客自己掌握。拿两串滋滋冒油的肉串,先裹上蘸料,然后摊在小饼上,手掌握住小饼将肉串攥紧,往后一①拉签子,几块肉就这样完整包裹在小饼里面了,再放一②段葱叶或者葱白,这么一③卷,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小饼。小饼的麦香、蘸料里花生芝麻香和刚烤好的肉香混合在一④起,咬一大口细细品味:小饼让略咸的烤肉变得适口,蘸料又提供了足够的香味提成,而大葱又抵消了肉串的油腻,“君臣互佐”,相辅相成。
山东人已经“撸串”两千多年。淄博烧烤虽为“网红”,却并非“新晋”。在山东,烧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临沂出土的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中,正在烧烤的庖厨,现代人谁看了不得说一句:“文物演我!”
1.下列对文中加序号的“一”的用法与含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与④不同 ②与③相同 B.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 ②与④不同 D.①与④相同 ②与③不同
2.文中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你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使用了借代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3.请仔细观察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结合画中要素并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含蓄表现出古人烧烤的悠然惬意。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不超过80字。(5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023·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中国文化中,围棋是文人情怀的高度体现。围棋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元素可谓五彩缤纷,光是古代诗人写的关于围棋的诗歌就 ① 。围棋和中国的书法、哲学等血肉相连,枝脉同根。
围棋和中国的书法 ② 。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是书法的精神所在,而围棋的精华也在于子与子之间的联系。包世臣说王羲之的字一个个并不怎么样,甚至有些不平整,但字的各部分之间,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这用来形容围棋也是非常恰当的,围棋的每个棋子之间 ③ ,有时候不仅“顾盼有情,痛痒相关”,而且一生俱生,一亡俱亡。
围棋充满了象征和寓意,黑白构建的天地之中,表达了阴阳合一之机理。一弈之间,天地之理无不备焉。一弈之间,反映出人的道德情操,是对人的意志的考验,坚韧的信念由此培养起来;是宁静超出、神情缥缈风采的体味,又是对人的世界观、宇宙观、道德观的表现。作为艺术,围棋让人深深感受到它无尽的美;作为哲学,围棋让人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真谛。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5.将文中画线部分进行调整,使上下文结构大致相同,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吉林省长春市四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一样,都是古汉语中的谦词。
B.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相同。
C.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分别指旧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有时也指每逢朔望朝谒之礼。
D.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类似体例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的时候,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
B.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还保证了粟米的供给。
D.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4分)
译文:
(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4分)
译文:
10.古人“名”与“字”多可互训,吴师道在《归田类稿序》中说:“故滨国文忠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儿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2023·福建漳州市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建元寺①
李绅
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②。
芳草垄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
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
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
[注] ①建元寺:题目一作“和郭郧寒食”。建元寺,在今常州,始建于南朝齐高祖建元年间。②禁火辰:指寒食节。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了作者来到建元寺游览,“伤心”一词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
B.已是暮年的作者,站在花草丛中回首往事深感物是人非,不由内心伤悲。
C.透过建元寺敞开的门,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只有红药在古殿盛开。
D.全诗景中见情但又不局限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伤感中透露着豁达的襟怀。
12.有人评价李绅本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试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2023·安徽省黄山市三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借助写“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 , ”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薛宝钗在《临江仙·柳絮》一词中用“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来表达对自我的坚守,这与屈原在《离骚》中用“ , ”表达纵死多次也不改变自己,有异曲同工之妙。
(3)高三毕业在即,同学们将各奔前程。作为高三学子的你可以借助唐诗中的“ , ”两句,来表达对同学们前程美好的祝愿。练习22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一、[2023·皖南八校三模]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23年初,被誉为“争气机”的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空白。
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重型燃气轮机作为当今世界效率最高的热功转换设备能体现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综合国力。
2009年,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经过多方考察调研,正式立项研制重型燃机。面对技术封锁,大家的经验近乎一张白纸,这注定是一条 ① 的登山之路。东方汽轮机副总工程师赵世全曾打过一个比喻:“50兆瓦燃机点火试验的难度,犹如在10级狂风中点燃一根蜡烛。”
2018年6月27日,该项目的压气机和燃烧器联合试验开始。然而,随着点火指令发出,研发人员脸上喜悦的神情渐渐凝固,火没点着。团队成员 ② 、大海捞针般地搜索查阅文献,经过反复调试分析,直到2019年9月27日,这台重型燃气轮机的8个燃烧器终于同时点火成功。
13年来的研制历程,历经4000多个日日夜夜,工程师们终于 ③ ,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啃下了重型燃气轮机自主化这块“硬骨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首台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的成功研制,正是一个生动实践。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重型燃气轮机获誉“争气机”之前,空警-2000预警机、歼-20战斗机等也曾被网友亲切称为“争气机”,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答: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癸卯兔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官方标识和吉祥物形象“兔圆圆”
细心的网友可能发现,“兔圆圆”和普通兔子不一样,别人家的兔子都画两颗上门牙, ① !而这正是其原型“安徽模鼠兔”生态复原形象的典型特征。
“模鼠兔”光看名字,就知道 ② 。兔和鼠都长有一对无根的大门牙,只是兔类在大门牙后面还有一对小门牙,所以在分类上把兔类也叫双门齿目,而啮齿类则为单门齿目。上门齿后面的两颗支柱牙是把兔类从啮齿目划分出去的重要依据之一。
模鼠兔的上门牙是双层的,意味着安徽模鼠兔之后, ③ 老鼠两颗门牙,兔子四颗门牙。和现代兔子略有不同的是安徽模鼠兔的两颗小门齿稍显外露。因此,在“兔圆圆”的造型中,门牙保留四颗,两大两小。
兔圆圆的“祖先”——“安徽模鼠兔”,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现今最接近兔形类祖先的动物。我国老一辈古生物学家李传夔等在祖国大地山川戈壁上奔走几十年,才将空白逐一填满,使我国拥有兔演化的近乎完整的化石证据。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5.迎新年,某少儿媒体发布的迎新卡通兔子突出兔子两颗大大的上门牙,给人留下可爱的印象,富有童真童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官方发布的是画有四颗上门牙的“兔圆圆”,请简要说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官方此举的两条原因。(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Ⅰ
[2023·吉林省长春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的美学命题。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如果我们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文本策略,并从这一角度反思中国山水绘画传统与继承的关系,可以看出唐宋绘画的文本策略是以“无我之境”为主导,元明清绘画的文本策略是以“有我之境”为命脉。
王国维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诗句来解释何为“无我之境”。这两句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现实主义图画。所以,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无我之境’的作品多是客观的、全景的、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人物活动和社会事件,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
唐宋山水绘画创作的文本策略最大特征是“无我之境”,具体的艺术手法就是“图真”,即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眼中所见的山川形象。山水创作多为“以物观物”,力求作品达到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并不是没有个人情感,而是这种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露,主要是通过客观的描绘对象以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隐藏于山水意象的背后。为达“无我之境”,唐宋美学家提出了诸如“外师造化”等命题,山水绘画审美情趣多侧重于客观对象真实生动地再现,艺术家重“自然”,重“造化”,通过真景和笔墨的结合来创造意境。
“写其真,得其神”是“无我之境”的重要价值标准。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就是宋人现实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一命题强调了艺术家对自然山水要作直接的审美观照,要有“林泉之心”。只有以自然的心灵去贴近自然,发现自然物象最本质的美,才能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作品才能达“无我之境”。
(摘编自罗一平《“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中国画创作的文本策略》)
材料二 所谓“文人画”,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和重视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体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这个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以后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这就不但完全忘怀了历史的来由,而且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成了鲜明对比。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书法这时与绘画密切结合起来。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趣味,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兴、气势,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
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自然风景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用书法文字和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的做法,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传统,它们或平衡布局,或弥补散漫,或增加气氛,或强化变化,方正的印章在一片水墨中更增添了沉着、鲜明和力量。
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练隽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北宋)或精巧(南宋),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实际上是借助于近似的自然物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
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早在宋代,欧阳修便说过:“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所谓“闲和严静趣远之心”主要就是指一种主观心境和意绪。自然界或山水本身并无所谓“闲和严静”,因之要通过自然山水来传达出这种主观心境意绪,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一困难终于由元画创造性地解决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另一种意境,与北宋、南宋的画境,各擅胜场。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审美感受上看,王国维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说,前者为“以物观物”,后者为“以我观物”。
B.“无我之境”是唐宋山水绘画创作文本策略的最大特征,“写其真,得其神”是其重要的审美价值标准。
C.心怀“林泉之心”,发现自然物象最本质的美,就能获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
D.材料一中的“图真”与材料二中的“形模”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都强调真实描绘画家眼中所见的山川形象。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宋元文人画中,“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不仅表现在客观对象上,还表现在主观意兴上。
B.元代文人画家认为,绘画之美更在于描画本身流动转折的线条与浓淡、位置变化的墨色。
C.元画中,题诗写字开始占据很大画面,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自此,画家开始关注构图。
D.元画创造性地解决了通过自然山水传达主观意绪的难题,可见“有我之境”胜过“无我之境”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有关“无我之境”说法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黄宾虹认为:“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
C.宋代范宽《宣和画谱·山水二》:“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D.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9.艺术家在“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中表达思想情感方式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答:
10.请观察下面这幅元画,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对其审美特征做简要赏析。(6分)
答:
练习23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
一、[2024·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联考]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也是一座 ① 的城市,“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从深圳产生的“名言”很多年前就响彻耳边,可惜一直未曾谋面,深以为憾。近日,友人热切相邀,又恰逢第十九届文博会在深召开之际,于是我 ② 地飞到了深圳。
早晨在深圳街头漫步,四周 ③ 的高楼大厦的玻璃外墙闪闪发光,像一片片海洋伸向天空。而一蓬蓬绿植憋着劲儿生长,塞满了立交桥斜坡的两旁。远处凤凰树的花开得正旺,像晚霞来到了人间。周围还有不少正在施工的工地,起吊机已经鸡啄米般地忙碌工作。深圳的高速从早晨开始,忽然觉得,在深圳,我看见了中国的早晨。它如乳虎出山,红日初升,河出伏流;充满希望,充满进取,充满可能。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3分)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海洋充满了声音。既有海浪、地震等形成的水下的“背景音”,也有人类活动带来的噪声, ① ,会严重影响它们的生理、行为甚至生存。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直对此进行研究,以期制定出有效措施,使海洋动物少受或免受噪音的影响。
根据研究表明,人类带来的噪声往往是在水路交通和工业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无意而生的“副产品”。然而, ② 。海军使用声呐探测船只和潜艇,地质学家则使用地震气枪调查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而气枪产生的噪声可超过200分贝。
在过去的20年里,研究也揭示了长期暴露在噪声中对动物生理和行为的广泛影响。海兔暴露在船只噪声下,胚胎发育成功的数量减少了21%,孵化的个体比没有暴露在船只噪声下的海兔的死亡率高22%。 ③ ,这很可能是为了让其他海豚更容易听到它们。这就好比我们在嘈杂的酒吧里说话时喊得更大声一样。
目前,尽管人们做了一些降低人为海洋噪音的工作,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只要人类还在,噪声就很可能成为海洋声音的一部分。与任何其他类型的有害污染一样,如果要还海洋动物一个自然的声音环境,就需要大伙儿一起行动,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对海洋噪声进行监管。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不得体,下列句子不得体的原因与其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新校长上任的演讲:感谢诸位选择小弟作为学校的新校长。
B.教育局发布的通知:现在疫情很重了,请师生们做好防护。
C.学生写给老师的假条:我因身体不适,请假三天,务请批准。
D.同桌写给你的留言:今天轮到我们俩值日,需晚点离校,见谅。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5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
[2023·湖南省怀化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鸭窠围的夜[注]
沈从文
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嘴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凡是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篙子,把当作锚头用的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冻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
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这时节天气太冷,大门必已上好了,屋里一隅或点了小小油灯,屋中土地上必就地掘了浅凹火炉膛,烧了些树根柴块。火光煜煜,且时时刻刻爆炸着一种难于形容的声音。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木筏上人,有对河住家的熟人。且有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年过七十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的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或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屋主人有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借着火光灯光,可以看得出这屋中的大略情形,三堵木板壁上,一面必有个供奉祖宗的神龛,神龛下空处或另一面,必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后,在另一世界里还是继续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发生关系以外,与一同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却仿佛便毫无关系可言了。
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牌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是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羊还固执地鸣着。远处不知什么地方有锣鼓声音,那一定是某个人家禳土酬神还愿巫师的锣鼓。声音所在处必有火燎与九品蜡照耀争辉。眩目火光下必有头包红布的老巫师独立作旋风舞,门上架上有黄钱,平地有装满了谷米的平斗。有新宰的猪羊伏在木架上,头上插着小小五色纸旗。有行将为巫师用口把头咬下的活生公鸡,缚了双脚与翼翅,在土坛边无可奈何的躺卧。主人锅灶边则热了满锅猪血稀粥,灶中正火光熊熊。
邻近一只大船上,水手们已静静的睡下了,只剩余一个人吸着烟,且时时刻刻把烟管敲着船舷。
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
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细语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
(有删改)
[注] 《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交代时令、天气与泊船过程,描绘岸边的景致,渲染了鸭窠围岸边迷蒙枯寂清冷的氛围。
B.棉被又冷又硬,可见水手的生活条件艰苦;睡觉、抽烟、喝酒、烤火、聊天等,表现出水手生活的寂寥单调又不乏生活原味。
C.那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让沈从文感受到各色湘西人的气息,且不能自已地去揣想他们后来的命运。
D.文中通过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地呈现出水上人的生活状态,寄寓着作者对普通人际遇命运的深刻理解。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船”是贯穿文本的标识物,身为叙述者的“我”始终在船上,对鸭窠围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刻绘入微,细节生动饱满。
B.不同于其他游记散文侧重于时间层面的线性描述,本文只将视角转向空间,在多个景物的转换中展现作者自由而灵活的审美趣味。
C.文章半写景物,半叙人事,全篇在人与自然契合的背景上动人地展现了这一方水上人“也是眼泪也是笑”的苦乐人生。
D.沈从文笔下的声音,沿袭了古典诗歌中对声、光的重视,由声、光而引发对于周边环境的想象,并以此谱写了一首湘西之歌。
8.小羊的鸣叫引发了“我”的哪些忧郁,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分)
答:
9.沈从文在《湘行书简》中写道:“历史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练习24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2023·湘豫名校联盟三模]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其栽培历史 ① 。牡丹花大色艳,给人 ② 之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爱。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还把牡丹珍品“葛巾紫”“玉版白”神话为仙女,写出了 ③ 的名篇《葛巾》。在历史悠久的种牡丹、赏牡丹、品牡丹、咏牡丹、画牡丹传统中,国人将思想感情融入国色天香的牡丹中,形成了牡丹相关的文化现象和围绕以牡丹为中心的产业体系。
菏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随后,当地政府向社会公开征集了菏泽“中国牡丹之都”标识图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中国牡丹之都”标识图案。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3.请写出“中国牡丹之都”标识除文字以外的主体图案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风转没转,转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物”。这个广义的“物”,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十“有”,而其中的三“有”,在我看来最为重要。一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写文章、讲话,只有带着感情去写、去讲,先感动自己, ① ;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感动读者和听众?二是言之有理,即有哲理。“理”就是高度,就是画龙之点“睛”。有“理”很重要的是要学好哲学。哲学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但学好哲学可以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哲学是地基,专业是楼房。我们不能只打地基不盖楼房,更不能 ② ,这样的楼房迟早要倒塌。三是言之有典, ③ 。这可以增加讲话写文章的“分量”,增加可信度,增加厚重感。说到引经据典,不能不说毛泽东。比如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形容“主观主义的态度”,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读过几十年了,至今记忆犹新。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不得不说你确实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专车司机。
B.我终于知道你就是先帝最欣赏的乐师李龟年先生了。
C.这家饭店的饭菜色香味俱全,叫你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D.请你转告班里同学,学校下周一要进行班级拔河比赛。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福建省泉州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文本一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年二十七,为太常博士。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遇颇厚。及陆贽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既至阙下,转中书舍人。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见亲信。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及是为相,叙进群材,甚有美称。吉甫早岁知奖羊士谔;又司封员外郎吕温有词艺,吉甫亦眷接之。充淮南节度使,上御通化门楼饯之。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八年十月,上御延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宪宗潜知其事,未周岁,遂擢用李绛,大与绛不协。然性畏慎,虽其不悦者,亦无所伤。
(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
文本二 上甚悦,宰臣李吉甫希意,奏言:“陛下威德布洽,华夷瞻戴,时已太平,可事欢乐。”上大笑。李绛奏曰:“西戎侵盗,去京城,近者数百里,烽燧相接,边界屡警。岂可高枕而卧也?”上退朝,顾谓左右中官曰:“适来吉甫奏言,时已太平,劝我为乐。李绛屡陈古今,并言事宜,是忧危之事。吉甫谄佞,悦我颜色;李绛忠正骨鲠,言必远大,真宰相也。”
(节选自李绛《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德音”,唐朝的一种恩诏,作为“施行”的陈述对象,该词之前应该断开。
B.“不可书以送”的结构与“不待书以授”对称,意义完整,应该单独成句。
C.“制令昭然天下”,说明制度法令清晰,能让所有人都明白,应合为一读。
D.“闻知”意为“听说、知道”,表明制令已行所产生的结果,该词后应断开。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接遇颇厚”与“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遇”字含义相同。
B.“由是甚见亲信”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去京城”与“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D.“适来吉甫奏言”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其一)》]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李泌担任宰相时李吉甫深受赏识器重,但是在陆贽担任宰相时却被贬为明州员外长史;李吉甫历经仕途起伏,曾官至宰相。
B.李吉甫积极建言,多能得到唐宪宗的支持;中书省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相互勾结,窃取朝权,在李吉甫奏请下被罢免。
C.李吉甫性情谨慎小心,从不伤害政见不同者,且能大力举用贤才;羊士谔、吕温因为极高的文辞修养得到李吉甫的提拔或垂爱。
D.出任地方官时李吉甫能及时指陈朝廷得失,体察百姓疾苦;李吉甫就任淮南节度使时在高邮县兴修水利灌溉良田,造福百姓。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4分)
译文:
(2)李绛屡陈古今,并言事宜,是忧危之事。(4分)
译文:
10.两则文本中,李吉甫的形象存在较明显的区别,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2023·河北唐山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终南山①
王维
太乙②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 ①此诗为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②太乙:终南山又名为太乙山。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夸张手法与《蜀道难》开篇异曲同工。
B.“白云回望合”与“青霭入看无”用互文手法,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C.“阴晴”指天气变化,和杜甫《望岳》“阴阳割昏晓”的“阴阳”意思相同。
D.全诗未出现“我”却处处有“我”,以“我”的行踪为主线多角度勾勒终南山。
12.关于本诗,清沈德潜云“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你怎么看?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2023·吉林省长春市四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 , ”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
(2)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用语简洁凝练,仅仅“ ”一句就交代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 ”一句就点明了季节特征,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 , ”。练习25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一、[2024·原创题]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做一些练习,对复习古诗文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仅仅是应试 ,总是从实词解释、语句翻译、感情、艺术手法等角度做题,那必然会引起学生厌倦。有没有可能 ,提高复习站位,注意整合和开拓,开创以提升核心素养为指归的复习新思路呢?
教师可以尝试不拘泥于原有的题型,提供相对丰富的资源,指导学生读文言传记,读他人评论,了解作家的身世,探究其诗文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这样的专题阅读,需要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打通古诗文,视野开阔,学习容量增大,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以《登幽州台歌》为例,从这首诗出发,拓展学习《陈子昂传记》和有关“黄金台”故事的文献,了解陈子昂生平,领悟诗人在幽州台怆然涕下的原因。这是就作家本身资源的开拓。也可以以登高为话题,引导学生梳理杜甫《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登飞来峰》等名作,( ),分析古人登高习俗的文化意义。这样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而完成对登高文化的意义建构。也可以,让学生比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三首诗,以“世界上最孤独的诗”为题,联系三首诗写一篇短文。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融为一体,写完后让学生展示交流探究成果。总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创设大情境,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开展整体性学习活动,视野开阔,学习空间增大,其效果与传统复习相比也不可 。
古代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①但在不少学生眼里,②它们是蒙积时光灰尘、充满历史沧桑的老古董,③望而却步。教师光靠口头宣讲,是打动不了莘莘学子的,需要找到好的切入点,巧妙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演练 另辟蹊径 出于 同日而语 B.操练 独辟蹊径 出于 度长絜大
C.操练 另辟蹊径 基于 同日而语 D.演练 独辟蹊径 基于 度长絜大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与上下文衔接自然。(3分)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示出序号后再作修改,修改后的语句要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3分)
答:
4.材料认为复习古诗文,专题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以《登幽州台歌》为例提供了三种专题阅读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具体概括这三种方法,每点不超过10字。(6分)
答:
5.假如你是高三某班语文课代表,请在下列两组古诗文篇目里选择一组,根据材料提供的第三种方法,为全班同学设计一个自主复习方案。要求步骤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60字。(5分)
甲: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前赤壁赋》
乙: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Ⅰ
[2023·三湘名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些学者对ChatGPT在教育中的使用表示担忧。Alshater(2022)认为ChatGPT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对数据的质量存在依赖性、有限的知识领域、伦理问题、过度依赖技术与存在误用的可能性等。Baidoo-Anu等(2023)也认为,在教育中使用ChatGPT可能存在缺乏人类的互动、有限的理解、训练数据存在偏差、缺乏创造力、缺乏上下文的理解与泄露隐私等问题。Qadir(2022)还提出,ChatGPT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一样可能会存在偏见,甚至产生和传播错误信息,并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当下教育领域最担心的是ChatGPT会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或作弊,从而有损教育公平。总的来说,虽然ChatGPT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着风险与挑战。
ChatGPT能在多门学科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成果的完成度与创意感,但随之而来也引发了学者们对学生学业诚信的担忧。有研究者提出,ChatGPT可能会帮助学生实施作弊,使教育评估机制失去平衡,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有研究者通过测试ChatGPT与真实考生在大学开放性考试中的作答结果后表示,ChatGPT的推出可能导致在线考试和开放性考试学术诚信的终结,因为ChatGPT的考试答案展现出了高度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在很少的输入下生成高度逼真的文本,使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成为可能。此外,教务人员也表示很难区分学生和ChatGPT生成的写作内容,并且当学生使用ChatGPT回答问题时,教务人员很难充分评估学生的真实理解水平。
诚然,ChatGPT和其他内容生成类模型能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受益。2014年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与模仿人类情感行为的虚拟导师互动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但是,学生在多次使用ChatGPT后,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尤其在多次使用其协助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较好的成绩后,学生很可能沉迷于其效果。因智能工具产生依赖进而养成惰性心理是有先例的。如早前多有报道学生依赖作业搜题工具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过度依赖在线工具可能降低学生的发展创造力,使其将节省的时间转移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
尽管ChatGPT很像传统的搜索引擎,可以快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信息,但其信息的准确性还无法保证。纽约市教育局就对ChatGPT向学生传达的信息表示了担忧,特别是对其答案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出了疑问。他们还担心使用ChatGPT会导致年轻学生变得自满,致其缺乏评估信息的必要技能。OpenAI(2022)也承认,ChatGPT有时会回复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因为:(1)在反馈学习训练期间,没有真实的信息来源;(2)训练模型较为谨慎导致它会拒绝可以正确回答的问题;(3)监督训练误导模型的回答。而且,ChatGPT对学生输入文本的调整或多次输入相同文本十分敏感。它会注重政治正确和道德伦理尊严,甚至会直率地拒绝回答某些伦理上有偏差的问题。例如,具体评价某个人。又例如,在ChatGPT中输入想要询问的问题,ChatGPT可以声称不知道答案,但稍作改写就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正因如此,教学中使用ChatGPT时,必须是精确询问的文本。教师与学生并不能完全信任它。还有研究者指出,OpenAI上线ChatGPT时,其训练模型的数据受制于2021年,对2021年之后的世界认知是有限的,对某些特殊人群的相关问题也知之甚少,尤其是对理科方面的内容掌握程度较低(Qadir,2022)。此外,ChatGPT无法与活跃的互联网相连接,无法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任何信息,数据集存在封闭性,所以生成不正确的信息是可能的。如果ChatGPT为学生生成一个围绕特定搜索主题的虚假阅读列表时,那ChatGPT能为教学提供便利的基础又何在呢?
人工智能伦理是指在道德上约束人工智能开发、管理、应用等的一切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者们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意识。在ChatGPT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反馈时,以下三种伦理问题值得注意:数据隐私、偏见性与所有权。第一,数据隐私。为了获得ChatGPT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师生需要输入大量与之相关的数据和资料。ChatGPT在识别数据并为使用者提供满意的答复时,储存的数据却有可能被泄露。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对第三方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如何正确使用学生数据表示担忧。第二,偏见性。ChatGPT是一个大型的语言模型,虽然被训练了几百万个数据点,包括了大量的文本与书籍,但由于其学习到的知识仅来自训练数据中的统计规律,缺乏语境理解能力,无法像人类一样能对世界进行复杂和系统地了解,因此常具有攻击性和偏见性的反馈内容。第三,所有权。ChatGPT为教师与学生生成的所有内容能否被直接使用需要评估。虽然ChatGPT代写编程代码、扩写生动故事等能力在短时间内已获得广泛认可,但这种生成性模型只能根据它们的训练数据模式生成响应,并不具备创新性和独创性。换句话说,ChatGPT的响应是汇聚数据库中数据的成果,这些作品的所有权又该属于谁呢?而后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又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这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无论ChatGPT为教育领域带来的是机遇还是风险,其作为一种变革性力量,已经在全球各个领域引发广泛关注。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势必进一步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应如何正确谨慎地使用ChatGPT,积极吸纳ChatGPT带来的教育创新,同时制定合理使用的准则与标准以规避其风险,不仅关乎教育人工智能的创新融入,也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节选自王佑镁、王旦等《“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生利用ChatGPT学习时,可能会沉迷智能工具,对其产生依赖,养成惰性心理,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创造力。
B.ChatGPT的考试答案有很高的思维水平,利于考生作弊,这可能导致在线考试和开放性考试中学术诚信的终结。
C.ChatGPT代写的编程代码或扩写的生动故事并不具备创新性和独创性,但不影响它在短时间内已获得广泛认可。
D.对ChatGPT进行询问时,如果我们调整我们的语言,使之表述上精确无误,我们就能得到想要得到的准确答案。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ChatGPT之前,已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因存在偏见,而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B.学生利用作业搜题工具就会成绩下降,是因为将节省的时间转移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
C.ChatGPT的响应成果来自数据库,其所有权又该属于谁,这会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D.ChatGPT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并存,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已无法避免,只能积极应对。
8.根据第四段的内容,下列与ChatGPT的对话最有可能发生的一项是(3分)( )
A.提问:能根据2023年高考作文题,预测下一年的作文题吗?
ChatGPT:作为AI模型,我无法准确预测下一年高考的作文题。高考作文题通常是由考试命题专家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的,每年的题目都有所不同,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B.提问:普京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吗?
ChatGPT:普京是一个优秀且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他在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方面做出了一些重要决策。但是他的领导方式和政策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C.提问:对于朋友圈目前关于“甲流”的话题讨论,你怎么看?
ChatGPT:目前爆发的“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中的甲型H1N1所导致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D.提问:阿根廷为何能夺得2022年世界杯冠军?
ChatGPT:世界杯夺冠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偶然性的问题,但阿根廷拥有梅西和一个十分团结的团队。团结在团队运动中是至关重要的。
9.ChatGPT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着风险与挑战。请简要说明文中提到哪些“风险与挑战”。(4分)
答:
10.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ChatGPT的使用存在风险与挑战?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答:
练习26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小说)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4·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碳中和食品,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食品。 A ,需要经过专业的碳排放交易所认定,与有机、绿色食品的认证有些类似。
①根据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②养殖活动碳排放量可占农业食品企业排放总量的60%以上,③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料、采购、物流和包装等环节。④这也意味着,⑤一盒牛奶从牧场、工厂、货架到摆上餐桌,⑥再到最后的包装废弃利用,⑦想要实现“零碳”目标一蹴而就。
为什么要推出碳中和食品?专家表示,食品产业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排放量最高的为畜牧业,占比高达31%; B ,该产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稻田产生的甲烷和耕地施加氮肥时分解出的一氧化二氮,剩余部分可追溯至耕地扩张或集约化处理引起的碳固存损失等。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4分)
答: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023·辽宁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3.文中加点叠音词的使用独具特色,请具体说明。(4分)
答:
4.文中引用了保尔的名言,请分析其作用。(4分)
答:
5.文中长短句结合、整散句搭配使用,请分析其使用效果。(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
[2023·山东省德州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二胡与笛子哪个好听
程多宝
那一仗让人欲哭无泪,眼睁睁地看着李老兵与那把他心爱的二胡,几乎被日本山炮炸成齑粉……如水的往事伴着一路风雨,从二娃的心窝窝流淌而来:当初,李老兵和他的二胡,是不是被自己的笛声吸引过来的?
当时,李老兵拉了一支《松花江上》,二娃听完曲子直发呆,想哭,想喊,想找个日本兵打一架。“李老兵,你看你啊,就凭这两根细弦,还有一根琴弓,拉出的声音居然比女人半夜的哭声还让汉子们坐不住。”
自己吹的笛子,好比牧童喊山;李老兵拉的二胡,那就是女人哀泣。那种让人一听就想为普天下女人复仇的声调,二娃怎么也吹奏不出来。
“二娃,别较真了,不是二胡与笛子哪个好听,重要的是你为谁吹、我为谁拉。”李老兵补了一句,“也不是你讲的什么笛膜不好,只是你没有吹出那种仇恨,你只是‘短笛无腔信口吹’。”
那个漆黑的夜,李老兵他们准备夜袭日本兵的一个据点,二娃悄悄地跟在后面。那场仗太惨烈了,天空一度红到了下半夜。夜袭的那个排几乎被打散了架子,排长没了,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李老兵被炸飞,只剩了点念想——那根琴弓还在。
接替排长职务的是王老兵。王老兵咬牙切齿地说:“二娃,给大家吹一段,送一程大老李。也让这大山听清了,这一笔笔血债,是狗日的小日本欠下的。”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伴随着二娃振奋人心的笛声,休整的八路军战士振臂高唱。王老兵抬手抹了抹泪:“二娃,大老李跟你一样,家园让日本人糟蹋了,日子没法过了,为了报仇参加了八路军。这根琴弓,我们先替大老李收好,等到赶走了小日本,找到他的家人,还给人家一个念想。”
要是能弄来一把二胡,岂不更好?二娃觉得,自己吹奏的曲调,还是不如李老兵拉得好。他正寻思着,王老兵看出来了:“会有的,以后咱们缴获小日本的。等搞了一把像样的二胡,就当作战利品祭奠大老李!你问我二胡与笛子哪个好听,我也答不出来。只有胜利者正义的欢呼,才是最好听的曲子。”
“二娃,也难怪你听不明白。你还小,又没上过学。要不是这群恶狼一样的侵略者,你怎么会从小没了爹娘?怎么会没书可读?又怎么会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扛枪当兵?”王老兵冲他握紧了拳头,“从今天起,我是你大哥,绝不食言!”
王老兵还是食言了。
在一次反“扫荡”的战斗中,王老兵与几个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二娃,知道你心痛,笛子,等等再吹。”这次接替王老兵抚慰二娃的,换成了张老兵。几仗下来,张老兵成了二娃的连长。据敌后武工队送来的密报,鬼子的一个小队一大早下乡抢粮,那座炮楼兵力空虚。张老兵决定立即端炮楼拔“毒刺”。送情报的说,炮楼里关押了几个年轻农妇,在女人们一阵阵呼天抢地的哭声中,还夹杂着这群豺狼拉出的二胡声,拉的像是一支思乡的曲子。
“畜生,‘三光政策’无恶不作,还有脸想家?”从来不说一句脏话的张老兵这次憋不住了,“二娃,你跟着突击排。等老子缴获了那把二胡,你先拉上一曲。拉什么曲子?听好了,就这首——《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还有,带上笛子,再吹一个《保卫黄河》。”
那场神不知鬼不觉的突袭战,如果不是因为二娃出了意外,倒也大获全胜。炮楼残骸吐着黑烟,像竖着一根粗粗的黑狗尾巴,赶回增援的鬼子小队目瞪口呆。此时的张老兵他们早就撤退进山,一路却没了胜利的欢快心情。
直到浅浅的土坑挖好之后,张老兵这才放下背了一路的二娃。
二娃似乎睡着了,做的是那种永远不会醒来的梦。他的眉头紧锁着,似乎还在想着这么多日子里一直在想的问题:二胡与笛子哪个好听?
一捧捧黄土掩埋了二娃惨白的脸,放声大哭的张老兵这才想出了答案,可是二娃再也听不见了:二胡与笛子,真的说不上哪个好听;如果真要分个高低,那就看或拉或吹的那个人,哪个有国仇家恨,或者说是为谁演奏。
二娃被炸飞的那一幕,让张老兵泪眼朦胧铭心刻骨:他们解决了炮楼的守敌之后,发现内侧的墙壁上悬挂着一把二胡,上面系着一根飘曳的红绸带。搬来梯子后,眼看一伸手就要摸到那把二胡,“轰隆”一声巨响,二娃连同梯子飞了起来……
谁能想到啊,遭天杀的小日本居然在那把二胡后面拴了一个手雷的引线。二娃跌落在地,伴随着一声脆响:别在他腰际的那支笛子生生地被压断了。
那根被压断的笛管连同那根孤独的琴弓,后来一直伴随着张老兵。生命垂危之际,张老兵萌生愿望,想带上这两件残缺的乐器到天国去。他说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找到二娃与李老兵的家人,要是遇到了他俩,好歹也能弥补终生遗憾,他想对他俩有个交代:二胡与笛子哪个好听?
张老兵的子女犹豫起来:前几个月父亲立遗嘱的时候,好不容易说通了,这两件乐器残件,他们准备捐献给烈士纪念馆呢……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5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娃认为自己的吹奏不如李老兵,李老兵认为二娃只是“信口”而吹,还没有融入更深的情感。
B.炮楼里“拉出的二胡声,拉的像是一支思乡的曲子”,引起战士们对鬼子的愤恨,激发了战斗豪情。
C.小说结尾对于两件乐器残件的去向,子女与张老兵的想法看似矛盾,实际上都是在弘扬革命精神。
D.“李老兵”“王老兵”“张老兵”,一概以老兵称谓,既兼顾了群像描摹,又有人物个性的刻画。
7.关于文中相关乐曲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老兵拉了一支《松花江上》,曲子饱含感情,感动了二娃,二娃听得直发呆,想哭。
B.“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二娃笛声振奋人心,激发了战斗豪情。
C.张老兵让二娃拉一曲《大刀进行曲》,照应前文鬼子的恶劣行径,表达张老兵的愤恨。
D.“带上笛子,再吹一个《保卫黄河》”,引起后文的那场突袭战,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8.本文讲述二娃和三个老兵的故事,叙事顺序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二胡与笛子哪个好听”的作用。(6分)
答:
练习27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2023·山东省潍坊市联考]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打开饭菜,挑选视频,开吃。有网友调侃,吃饭时没有刷到一部称心如意的剧,这顿饭等同白费。网友给这些“下饭”视频、音频和文字起了一个新名字——“电子榨菜”。视频无论长短,文章不限题材, ① ,就是好“榨菜”。
互联网上的“电子榨菜”品类丰富,任君挑选。个人口味不同,选择“电子榨菜”的品类也不同,就会带来 ② 。有人吃饭喜欢看男女主谈甜甜的恋爱,比自己约会吃饭更香;有人爱跟着美食博主一饱眼福,看看烧烤串串里的人间烟火气;有人喜欢带来“5分钟快乐”的脱口秀,跟着感慨当前的生活状态有“中悲、大悲、超大悲”。“电子榨菜”在三餐中让我们短暂逃离现实世界,以影像、文字、声音为陪伴,获取口腹与情感上的双重满足。
但是,“电子榨菜”终究只是“榨菜”。2012年开播的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名叫“五郎”的大叔在屏幕里独自探访小店,专心而安静地吃饭。那种在喧嚣世界中安然享受美食的状态,仿佛在告诫年轻人: ③ 。当然,这需要强大而富足的内心力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2.根据文段内容,请你分析“电子榨菜”得名的合理性。(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8月初,一场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以宋朝为生活背景的大型沉浸式“宋潮国风体验活动”在古镇启动。从融合古今的文创产品、宋式街头游艺,到小食香饮子、当垆卖酒,再到风雅四艺、占卜游乐,宋朝市井百态一一展现。打卡宋潮市集,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甲】“宋人的生活情趣令人向往,我在网上看到这项活动,特意跟朋友一起来体验。”游客陈先生说。
“千年古县城文化底蕴深厚,我们通过创新宋韵消费新场景,把握青春脉动,对宋韵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文旅消费新标杆。比如,宋潮市集就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消费。投壶、占卜等很受年轻人喜爱。”古镇所在区负责人说。
古镇注重在文旅产品中植入宋韵文化元素。古镇所在区积极谋划高能级文化项目和品牌活动,培育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打通文化软实力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通道。目前,该区正着力培育“古镇国潮文创历史街区”“乡村休闲达人村街区”“不夜老外滩”等夜间文化坐标,以宋韵文化为创新驱动力,开发古镇夜游、主题公园夜游、文化场馆夜游等夜间文旅业态,实现夜间经济迭代升级。
古镇附近的村落,也在深入挖掘宋韵遗存,加快农旅融合,对文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鞍山村这几年发展较快,但【乙】‘网红村’要实现【丙】‘长红’,须不断更迭产品,宋韵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该街道将加强宋韵文化保护、挖掘、提升工作,打造宋韵文化乡村体验场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韵味,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
既能【丁】“活化”宋韵,再现宋韵包涵的历史文化;又能拉动消费,使得更多富有烟火气的宋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美美与共”。
3.语段多次使用引号,下列对引号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表示直接引用 B.【乙】表示特殊称谓
C.【丙】表示突出强调 D.【丁】表示特殊含义
4.仿照示例,解释文中加点的网络新词。(3分)( )
示例:真香,这一网络新词来源于某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指一个人下定决心不去或去做一件事情,最后的行为却截然相反。
打卡: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在如今的“快生活”的节奏中,一些传统的东西却在慢慢“消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在新时代如何将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和继承下去,怎样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两条创新性建议。(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湖南省邵阳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文本一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文本二 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节选自黄淳耀《史记评论》)
文本三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注]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 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对不同阶层的人之死有不同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B.文中加点的词语“刁斗”“斥候”“部曲”分别是“夜间敲击用来巡更的器具”“侦察兵”“军队”意思。
C.“此固裨将之器”中的“固”与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意思不同。
D.“不识之正行伍”“守兵之将”“蚓无爪牙之利”“辍耕之垄上”中的四个“之”字的用法各不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通过程不识的语言、匈奴的畏惧及士兵的态度,从侧面肯定了李广作为一个将领的才略。
B.王夫之认为防守要警觉,进攻要机动;统率大部队要纪律严明,战前要作好详细周密的侦察。
C.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时期名将,两人有不同的治军风格,各有长短,为此两人关系不睦。
D.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
9.把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4分)
译文:
(2)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4分)
译文:
10.黄淳耀对李广持贬低的态度,请归纳理由。(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2023·河北唐山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西河·和王潜斋韵[注]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 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感慨。
D.词的下片词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12.请分析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2023·福建省泉州市三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落笔便显露出对自然的热爱,接着用“ , ”从追忆往昔的角度间接表露了对归园田的渴望。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以种树类比治民,借郭橐驼“ , ”的养树之道批评了官员繁政扰民的做法。
(3)《朝天子·咏喇叭》中,王磐通过写军民“ ”的心理,以及喇叭祸害百姓,甚至造成“ ”的惨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练习28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江苏省G4学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除了吃春饼,这一天还要“啃春”,好像残冬是顽石一块,不动用牙齿啃噬它,春天的气息就飘不出来似的。我们啃春的对象就是萝卜,萝卜到了立春时,柴的比脆生的多,所以选啃春的萝卜需要费一番周折,既要看它的模样,又要看它是否丰腴,汁液是否饱满。很奇怪,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啃过春后才有的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清香的气味。立春一过,离清明就不远了。人们这一天会挎着篮子去山上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篮子里装着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它们被上过供后,依然会被带回到生者的餐桌上,由大家分食,据说吃了这样的鸡蛋很吉利。而谁家要是生了孩子,主人也会煮了鸡蛋,把皮染红,送与亲戚和邻里分享。所以我觉得红皮鸡蛋走在两个极端上:出生和死亡。它们像一双无形的大手,一手把新生婴儿托到尘世上,一手又把一个衰朽的生命送回尘土里。所以清明节的鸡蛋,吃起来总觉得有股土腥味。
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3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啃春”引号的用法一致的是(3分)( )
A.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
B.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C.包身工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先民 ① 的植物,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葛就是其中之一。
周人重视葛布的生产,《周礼》中就有专门负责葛的官职“掌葛”。不过,秦汉之后,葛的生产便逐渐 ② 。( )?简单来说,葛布没有丝织品轻,没有棉布柔软贴身,没有麻布洁白,而且制作成本又远高于其他织物,其不流行并不奇怪。
除了用葛纺布,( )。从《周书》的记载便可发现,那时的人们便以葛的嫩叶制作葛羹。 ③ ,葛花菜与葛根粉仍为人们熟知。
此外,葛根晒干之后,也是家居常用感冒药葛根汤的原料。虽然葛根汤漆黑的汁液看起来难以下咽,却因其能强身健体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加了砂糖熬煮的葛根汤,略微黏稠又带点甘甜,对于孩童来说,即使没有生病,( )。
3.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4.根据下面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1)在①③处各填写一个成语。
答:
(2)在②处从“衰落”与“败落”中选一词填写。
答:
5.请以转折复句的形式,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Ⅰ
[2023·山东省青岛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汳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黄、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敖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
毗邻鸿沟,享航运之便,依傍敖仓,据天下之粮,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为秦时的军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
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
就在项羽领兵东去途中,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烟,记忆着属于中华大地的一段过往。
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换回汴渠正常通航。
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改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
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B.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国一计黄河淹城,让大梁不攻自破,魏国灭亡。
C.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
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B.凭借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
D.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
9.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4分)
答:
10.本文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练习29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云南省昆明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马蹄踏下岁月印,马铃声声话沧桑”,“千驮货物运不尽,起早贪黑赶路忙,一天翻过九座山,上坡下坎走险滩”……这些流传在滇西地区的《赶马调》,都在吟唱“西南茶马古道”。穿越陇西走廊、藏彝走廊、苗疆走廊三大民族走廊的西南茶马古道以其网络状的发达道路系统促进了众多民族的经济文化往来。古道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隋唐设互市,宋榷茶马,元修驿路,明开碉门,清兴滇茶,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 ① 的西南茶马古道历史。
西南茶马古道的历史从唐初延续到晚清民国,始终未曾断绝。在明朝,各族人民和各级政权的支持,使古道空前繁荣起来;在清代,古道的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以茶贸马”和“以马运茶”两种模式并行的局面。西南茶马古道既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西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茶马文化,为古道注入了饮茶爱茶、开拓进取、包容互鉴、和平共处等文化内涵,形成了古道 ② 的特色。西南茶马古道所建立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不仅是经济和文化联系,而且是精神联系。千年来,各民族依靠古道贸易互通有无,共享古道历史文化,逐渐凝聚起伟大的爱国精神。在近代中国 ③ 之际,这种爱国精神便熠熠闪耀,集中体现在抵制印茶入藏和西南地区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之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3分)
答: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3.请简要分析文中引用《赶马调》歌词的作用。(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023·广东省湛江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已有的精神疾病诊断方式包括专科医生访谈和量表诊断, ① ——主观性强,量化指标缺乏,而基于脑电语音、表情等生理、行为信号的人工智能诊断新技术,其诊断准确率能达到70%~90%。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诊疗方式而言,在精神类病的预测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 ② ,人们看好其发展前景。
脑电、心电、肌电等电生理信号都与人的精神状态相关,甚至鼾声、微表情、步态等人类感官难以察觉规律或精准捕捉的行为信号都可以用作人工智能判读精神健康的依据。信息技术让很多之前难以探测到的“蛛丝马迹”,可以被甄别、掌握以及高效利用。除了解决“无迹可寻”的难题,人工智能在治疗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医生治疗时需实时得到反馈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提供的及时诊疗“反馈”, ③ 提升治疗效果。
利用便携式脑电精神状态评估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在180秒内获取被试者的脑电信号,其间系统还会通过不同音频声与被试者互动,通过大数据模型客观、高效地对被试者进行精神状态评估。该技术对异常精神状态的识别准确率大于90%,已经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许可。
4.下列选项中,“可以”和文中加点处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刚才读了一遍,你的这篇文章写得还可以。
B.今天天气实在热得可以,开空调吧。
C.继续努力吧,你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D.把这些事情做完,你就可以走了。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
[2023·山东省济南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眼睛茫然的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张大的嘴巴半天也合不拢了。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掉成了两瓣。
他父亲急的用瘦手摸着赤脚片,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
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户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子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首先心疼自己的独生子:他从小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嫩皮嫩肉的,往后漫长的艰苦劳动怎能熬下去呀!再说,加林这几年教书,挣的全劳力工分,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并不紧巴。要是儿子不教书了,又急忙不习惯劳动,他们往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他们老两口都老了,再不像往年,只靠四只手在地里刨挖,也能供养儿子上学“求功名”。想到所有这些可怕的后果,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虽然没哭,但看起来比哭还难受。老汉手把赤脚片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叫起苦来:
“明楼啊,你精过分了!你强过分了!仗你当个大队书记,什么不讲理的事你都敢做嘛!我加林好好地教了三年书,你三星今年才高中毕业嘛!你怎好意思整造我的娃娃哩?你不要理了,连脸也不要了?明楼!你做这事伤天理哩!”
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高加林听见他父母亲哭,猛地从铺盖上爬起来,两只眼睛里闪着怕人的凶光。他对父母吼叫说:“你们哭什么!我豁出这条命,也要和他高明楼小子拼个高低!”说罢他便一纵身跳下炕来。
这一下子慌坏了高玉德。他也赤脚片跳下炕来,赶忙捉住了儿子的光胳膊。同时,他妈也颠着小脚绕过来,脊背抵在了门板上。老两口把光着上身的儿子堵在了脚地当中。
高加林急躁地对慌了手脚的两个老人说:“我并不是要去杀人嘛!我是要写状子告他!”
高玉德听见儿子说这话,比看见儿子操起家具行凶还恐慌。他死死按着儿子的光胳膊,央告他说:“好我的小老子哩!你可千万不要闯这乱子呀!人家通天着哩!公社、县上都踩得地皮响。你告他,除什么事也不顶,往后可把咱扣掐死呀!我老了,争不得这口气了;你还嫩,招架不住人家的打击报复……”
他妈也过来扯着他的另一条光胳膊,也央告他说:“你爸说得对对的!高明楼心眼子不对,你告他,咱这家人往后就没活路了……”
高加林浑身硬得像一截子树桩,他鼻子口里喷着热气,根本不听二老的规劝,大声说:“反正这样活受气,还不如和他狗日的拼了!兔子急了还咬一口哩,咱这人活成个啥了!我不管顶事不顶事,非告他不行!”他说着,竭力想把两条光胳膊从四只衰老的手里挣脱出来。但那四只手把他抓得更紧了。两个老人哭成一气。他母亲摇摇晃晃的,几乎要摔倒了,嘴里一股劲央告说:“好我的娃娃哩,你再犟,妈就给你下跪呀……”
高加林一看父母亲的可怜相,鼻子一酸,一把扶住快要栽倒的母亲,头痛苦地摇了几下,说:“妈妈,你别这样,我听你们的话,不告了……”
两个老人这才放开儿子,用手背手掌擦拭着脸上的泪水。高加林身子僵硬地靠在炕拦石上,沉重地低下头。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他妈见他平息下来,转到后面锅台上给他做饭去了。他父亲摸索着装起一锅烟,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咱千万不敢告人家。可是,就这样还不行……是的,就这样不行!”他决断地喊叫说。
高加林抬起头来,认真地听父亲另外还有什么惩罚高明楼的高见。
高玉德头低倾着吸烟,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过了好一会,他才扬起那饱经世故的庄稼人的老皱脸,对儿子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做饭的老伴安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加林妈,你听见了没?”
“嗯……”锅台那边传来一声几乎是哭一般的应承。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来。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
(节选自路遥《人生》第一章,有删改)
[注] 民办教师:高加林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回村当上了临时代课教师,就是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既体现出父母对儿子的心疼,又表现出对以后家庭生活的担忧。
B.文中画横线处“浑身硬得像一截树桩”写出了高加林被人顶替之后内心的愤怒与无奈。
C.“老谋深算”“饱经世故”等词语,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与后文高玉德的“高见”形成反差。
D.高加林被辞退后,父母与他态度不同,体现了当时农村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的思想差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综合运用内心独白与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叙事紧凑集中,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故事悬念迭出,一波三折。
B.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交替运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小说多次使用细节描写,如高玉德“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瘦手摸着赤脚片”,起到了“小细节大印象”的作用。
D.作者关注普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着力描写高加林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悲剧人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8.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特别注意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状态协调一致,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答:
9.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中说:“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性。”请结合文本分析高玉德与高加林人物性格的矛盾性。(6分)
答:
练习30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山东省济南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跨时代现实题材剧《胡同》热播引发热议。①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高度肯定,[甲]称其“以小见大,尺幅千里。”
②《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该剧分为三个时代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的年代,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从居委会的开创、发展到发扬,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之初心的故事。
演员排兵布阵上的[乙]别出心裁成为《胡同》一大创新。人气明星自带流量,表演生动有活力,为新剧赚足眼球。此外,《胡同》还吸引了吴刚等十余位演技派加盟,老戏骨们将剧中人物演得[丙]惟妙惟肖。《胡同》以京腔京韵书写生活烟火,“胡同串子”“得嘞”“您受累了”,这些话听来京味十足。[丁]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等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面,尽展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和蓬勃生命力。
1.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判断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下引号外。
B.[乙]处成语“别出心裁”使用正确。
C.[丙]处成语使用有误,应改为“栩栩如生”。
D.[丁]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中的逗号改为顿号。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①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修改。(4分)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②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023·吉林省长春市四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相得益彰,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锦上添花。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耿耿在怀。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答: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重庆七校三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四年春,齐侯(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材料二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鲁僖)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磐,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齐)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材料三 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扺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奚为?”是则比兴之旨,讽喻之义,固行人之所肄也。纵横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穀”意为不善,本是周天子的谦称,后为诸侯霸主僭用,这里是齐桓公的自称。
B.“虽众,无所用之”的“虽”,意为虽然,与《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虽”意思不同。
C.“弥缝其阙”的“阙”,意为缺漏、过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意思不同。
D.“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的“用”,意为采用,与《谏逐客书》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的“用”意思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桓公纠合诸侯之兵伐楚,倚强恃众,来势汹汹,罗列楚王罪状,声称自己拥有征讨之权,表现得义正辞严。
B.面对齐国的软硬兼施,层层进逼,楚国也以实力为后盾,从容应付,时而和顺谦恭,时而激昂慷慨,最终成功化解危机,订立盟约。
C.齐孝公率军入侵鲁国,咄咄逼人地质问展喜鲁国人是否害怕,展喜巧妙作答,只有人格卑鄙的小人才会害怕,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则无所畏惧。
D.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在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中,各国使官运用比兴、讽喻之法,留下大量理富文美的外交辞令。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侯曰:“室如县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4分)
译文:
(2)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4分)
译文:
10.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王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选文中,屈完和展喜也有类似的表达,请找出来并分析其意图。(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2023·辽宁辽阳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秋怀二首(其二)
黄庭坚[注]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注] 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诗人三十岁,当时诗人在今河北大名担任国子监教授。国子监职务清闲,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苔滑”二字点出雨后情况,和“空”字结合,表现出了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少。
B.“鹊转南枝夜深月”与“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中“鹊”的意象含义不完全相同。
C.“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传达出诗人对世人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的感慨。
D.全诗前四句写景,每联先静景后动景,寓情于景;后四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细微含蓄。
12.把“蛙号池上晚来雨”改为“蛙鸣池上晚来雨”,表达效果有何差别?请结合诗歌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2023·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爱边泛舟边吟歌,以“扣舷”打节拍助之,如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一句都表达了作者的欢快之情。
(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一句就表达了凄凉之意,李商隐《锦瑟》中“ ”一句则表达了思念之情。
(3)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这富有美感的意象传达诗情,如“ , ”。练习21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C
解析:①与③处的“一”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如“一卷”“一拉”,后面紧跟动作的结果;②处的“一”是量词,如“一个”“一段”;④处的“一”与“起”合起来是“一块”的意思。选C。
2.答案:未使用借代。原文只是判断了光用这些味道便能称代这座城市的可能性,表达作者对淄博烧烤的赞许;但并未直接用这些味道来称代淄博这座城市。
解析:由原文“似乎光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可知,似乎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是对光用这些味道便能称代这座城市的可能性的判断,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味道,即淄博烧烤的赞许。借代这一手法指的是用特征来代指本体,而这里面并未直接用这些味道来称代淄博这座城市,所以并未使用借代这一手法。
3.答案:在一个偌大的贵族院落里,一人慢慢地转动着烤串,一人用扇子徐徐地给“碳火”加着温,香气伴着旁边舞女曼妙的舞姿氤氲开来,清风就这样醉满了院落。
解析:在图文转换的时候,要分析出图中所具有的要素。汉画像石《庖厨图》中描绘的是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些人物,其中两个人围绕着一座小烤炉,一个人在慢慢转动着烤串,一个人在拿着扇子慢慢地煽动着火焰,给“炭火”加着温。旁边是一些舞女在跳舞。在图文转换的时候要围绕话题不要丢失其中的要素。然后题干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清风就这样醉满了院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答案:①举不胜举/不胜枚举 ②一脉相承/如出一辙 ③休戚相关/息息相关
解析:第①空语境“围棋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元素可谓五彩缤纷,光是古代诗人写的关于围棋的诗歌就”意思是指中国古代有非常多关于围棋的诗歌,故可填“举不胜举/不胜枚举”。举不胜举: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第②空根据前文“围棋和中国的书法、哲学等血肉相连,枝脉同根”可知,此处所讲的是围棋与书法之间的紧密关联,故可填“一脉相承/如出一辙”。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第③空根据后文语境“围棋的每个棋子之间……而且一生俱生,一亡俱亡”可知,此处应是围棋的每个棋子之间都利害相关,联系紧密,故可填“休戚相关/息息相关”。休戚相关:彼此的喜悦与忧愁共同承担,形容彼此命运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5.答案:一弈之间,是人的道德情操的反映,是对人的意志的考验,是对人坚韧信念的培养。
解析:后文“是宁静超出、神情缥缈风采的体味,又是对人的世界观、宇宙观、道德观的表现”的句式表达是:判断词“是”+……(对象)+“的”+……(表示特征或关系的词语)。而画线句原句中“反映出人的道德情操”是动宾结构,因此可改写为“是人的道德情操的反映”。“坚韧的信念由此培养起来”则以对象为主语,组成了一句单独的句子,因此可将主语作为“是”后的内容加以改写,即“是对人坚韧信念的培养”。故整个画线句可改为:一弈之间,是人的道德情操的反映,是对人的意志的考验,是对人坚韧信念的培养。
6.答案:BDF
解析:“也”为句末语气助词,在“也”后停顿;“至大至刚”是句子谓语,主语承前省“其”,故在“刚”后停顿;“而”为连词,连接“以直养”和“无害”,联系紧密,句意完整,在“害”后停顿。
7.答案:D
解析:文中的“疏”指臣子向帝王进呈的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的奏章。
8.答案:B
解析:“直接给皇帝上疏”错误,原文是“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据此可知,不是直接给皇帝上疏。
9.答案:(1)逢父亲丧事,守孝期未满,(朝廷)又用吏部尚书的职位征召,(张养浩)坚决推辞不任职。
(2)(张养浩)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来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官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
解析:(1)“丁父忧”,逢父亲丧事;“召”,征召;“不起”,不任职。(2)“出粜”,卖米;“诣”,到;“易”,换取;“吏弊不敢行”,宾语前置,应为“吏不敢行弊”。
10.答案:①“养浩”来源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希孟”是仰慕孟子的意思。②吴师道认为,孟子坚守道义,主张仁政。③张养浩任堂邑县尹时,惩恶扬善,用德义教化民众;④参议中书省事时,刚正不阿,犯颜直谏;⑤任陕西行台中丞时,勤政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析:根据“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知,“养浩”来源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据此也可知,他仰慕孟子,故“希孟”是仰慕孟子的意思。吴师道认为,孟子坚守道义,主张仁政,张养浩为官也以此为标准。具体体现在:根据“彼皆良民……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有李虎者……民甚快之”可知,张养浩任堂邑县尹时,惩恶扬善,用德义教化民众;根据“世祖临御三十余年……以喜奢乐近为戒”可知,参议中书省事时,刚正不阿,犯颜直谏;根据“既闻命……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可知,任陕西行台中丞时,勤政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材料二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钱币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张养浩十岁时就酷爱读书,一天到晚不停,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悄悄读书。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首先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做过强盗的人都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暴虐残忍,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后,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慎重考虑。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我认为玩乐事小,然而关系重大;值得高兴的少,忧患却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这个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来表彰他的正直。逢父亲丧事,守孝期未满,(朝廷)又用吏部尚书的职位征召,(张养浩)坚决推辞不任职。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派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去上任,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缗只给五缗,甚至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张养浩)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来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官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到关中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六十岁。关中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11.答案:C
解析:“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错误。“空门”这里是寺院的代称,代指建元寺。
12.答案:①意境阔大。诗歌的抒情不拘泥个人情怀,而着意表现盛衰之感、世事变迁,意境阔大。②感情刚劲。结尾“莫悲风月独沾巾”从悲凉凄怆之气转为明快爽朗,体现出作者豁达情怀和豪放刚劲的情感。
解析:回答本题要体现出“意境阔大”“感情刚劲”两个角度,颈联写紫荆树花开得繁盛艳丽,艳丽多姿的红药在古寺庙里怒放,春意盎然。这里也曾经热闹繁华,也曾经熙熙攘攘,但是现在繁华早已不在,只有这些花花草草还留有春天的气息,这两句可以读出诗人对盛衰变化、世事变迁的感叹,意境阔大。尾联作者虽然感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但是“莫悲风月独沾巾”慰勉勿在年老之时悲哀,从悲凉凄怆之气,转为音调明快爽朗,体现出作者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13.答案:(1)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示例: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练习22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1.答案:①披荆斩棘(荆棘满途) 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③九转功成
解析:第①处根据语境“大家的经验近乎一张白纸”以及“登山之路”,可看出应填表示道路艰难的词语,可填“披荆斩棘(荆棘满途)”。披荆斩棘:拨开荆丛,砍掉荆棘;比喻开创事业或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艰苦奋斗。荆棘满途:荆棘遍地。比喻世道艰难。第②处根据下文团队成员“大海捞针般地搜索查阅文献”,可推断是非常勤奋地查阅文献,故填“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指夜晚接上白天,后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第③处根据语境,历经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工程师们终于取得成功,因此可填“九转功成”;九转功成: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2.答案:争气,意为发奋图强、不甘落后或示弱。重型燃气轮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打破技术封锁,创新引领科技攻关,表现出国人奋斗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图强的决心,实在为祖国争气。网友借这一称呼流露出对国家富强的自豪感。
解析:首先从“争气机”中“争气”一词分析,争气,意为发奋图强、不甘落后或示弱。其次,重型燃气轮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打破技术封锁,创新引领科技攻关,“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体现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綜合国力的日益提高,据此分析出表现出国人奋斗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图强的决心,实在为祖国争气。最后,网友借“争气机”体现出国家实力的强大,用这一称呼流露出大家对国家富强的自豪感。
3.答案:作为当今世界效率最高的热功转换设备,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解析:首先分析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干为“重型燃气轮机能体现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综合国力”;“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可加上主语改为: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当今世界效率最高的热功转换设备”属于状语,可调到句子最前面;然后调整句子顺序,将主干句放到最后,并将主语删掉,让它放在“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后面。
4.答案:①但“兔圆圆”有四颗 ②它与鼠、兔都有关系 ③老鼠和兔子就分家了
解析:①内容上:前文“‘兔圆圆’和普通兔子不一样,别人家的兔子都画两颗上门牙”,可知该句强调牙齿数量。根据后文“在‘兔圆圆’的造型中,门牙保留四颗,两大两小”。可知“兔圆圆”有四颗。句式上:与“别人家的兔子都画两颗上门牙”句式相对。应填:但“兔圆圆”有四颗。②“模鼠兔”的名字包含鼠、兔。可见光看名字,就知道“模鼠兔”与鼠、兔都有关系。应填:它与鼠、兔都有关系。 ③根据前文可知在分类上,兔类叫双门齿目,鼠是啮齿类为单门齿目,鼠兔分属不同种类。模鼠兔的上门牙是双层的,更强调了兔的特性。再根据后文“老鼠两颗门牙,兔子四颗门牙”。可知本句重在强调安徽模鼠兔之后,鼠兔的区分。应填:老鼠和兔子就分家了。
5.答案:官方媒体更专业权威(严谨),“兔圆圆”造型以“安徽模鼠兔”为原型,准确还原其门齿特征;官方媒体能引领社会价值,发布的“兔圆圆”形象追溯渊源,是科学工作者不懈努力的重大发现,映衬出当代中国求真求索的科学精神。
6.答案:C
解析:“就能获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这一命题强调了艺术家对自然山水要作直接的审美观照,要有‘林泉之心’。只有以自然的心灵去贴近自然,发现自然物象最本质的美,才能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可知,原文表述为“只有……才……”,该选项将必要条件转述为充分条件。
7.答案:B
解析:A项“不仅表现在客观对象上,还表现在主观意兴上”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到这里不再放在客体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C项“自此,画家开始关注构图”说法错误,原文的相关表述在材料二“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正的印章在一片水墨中更增添了沉着、鲜明和力量”,“自此,画家开始关注构图”于文无据。D项“可见‘有我之境’胜过‘无我之境’”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另一种意境,与北宋、南宋的画境,各擅胜场”可知,“胜过”表述不当。
8.答案:A
解析:材料一关于“无我之境”的说法体现在第三段“主要是通过客观的描绘对象以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隐藏于山水意象的背后”“山水绘画审美情趣多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真实生动地再现,艺术家重‘自然’,重‘造化’,通过真景和笔墨的结合来创造意境”。A项,描绘的是自然造化之景、客观物象,与“无我之境”的观念相符。B项,阐述的是书与画之间的关系,与“无我之境”无关。C项,“吾”即“我”,很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主体意识,与“无我之境”的说法不符。D项,“气”即气质,指作家先天的素质,本选项阐述的是“文”与“气”的关系,与“无我之境”无关。
9.答案:①在“无我之境”中,艺术家注重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将思想情感隐于意象背后;②在“有我之境”中,艺术家注重借助近似的自然物象,以笔墨趣味传达心绪观念。
解析:结合材料一第3段“所谓‘无我’并不是没有个人情感,而是这种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露,主要是通过客观的描绘对象以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隐藏于山水意象的背后”可以得出,“无我之境”中,艺术家侧重于真实客观地再现审美意象,而自己则隐藏于山水意象的背后。结合材料二第4、5段“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实际上是借助于近似的自然物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可以得出,“有我之境”中,艺术家侧重于借助近似的自然物象,以笔墨趣味传达主观的心绪观念。
10.答案:①画面突出文学趣味,表现画家的意兴心绪,讲求气韵生动;②画面强调笔墨韵味,以线条与墨色的变化达到美的境界。
解析:题中所给图画为元代文人山水画,结合材料二第1段“所谓‘文人画’,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和重视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体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可以得出,题中《富春山居图》(局部)的文学趣味突出,画中山水并不刻意追求写实化的形似,而更着意于表现山水的气韵。结合材料二第2段“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墨色”“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趣味,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兴、气势,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可以得出题中《富春山居图》(局部)突出强调笔墨的韵味以线条与墨色的变化来传达画家的主观情感。
练习23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
1.答案:①大名鼎鼎 ②迫不及待(兴致勃勃) ③鳞次栉比(美轮美奂)
解析:第①空从下文“从深圳产生的‘名言’很多年前就响彻耳边”,可知此处应填表示名声很大的成语,可选“大名鼎鼎”。“大名鼎鼎”,形容名气很大,极其有名。第②空从上文“一直未曾谋面,深以为憾”和下文“飞到了深圳”来看,可知此处应填表示急迫或喜悦意思的成语,可选“迫不及待(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无法等待。“兴致勃勃”,形容兴趣浓厚,情绪高昂。第③空从语境中的“四周”“高楼大厦”“闪闪发光”“像一片片海洋伸向天空”可知,此处应填描写建筑物密集或壮观的成语,可选“鳞次栉比(美轮美奂)”。“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2.答案:①比喻,把快速发展的深圳所代表的中国发展气象比作出山的乳虎、初升的红日、潜伏而出的河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种气象具有的发展迅猛、朝气蓬勃、势不可挡的特点。②排比,句式整齐,语势强烈,收束有力,表达了作者对高速发展的深圳和祖国由衷的赞美。
解析:“它如乳虎出山,红日初升,河出伏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快速发展的深圳所代表的中国发展气象”比作“出山的乳虎、初升的红日、潜伏而出的河流”,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种气象具有的发展迅猛、朝气蓬勃、势不可挡的特点。“充满希望,充满进取,充满可能”,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势强烈,表达了作者对高速发展的深圳和祖国由衷的赞美。
3.答案:修改为:研究表明,人类带来的噪声往往是在水路交通、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无意而生的“副产品”。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句式杂糅。“根据研究表明”句式杂糅。应该删除“根据”或“表明”。不合逻辑。“水路交通和工业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合逻辑,水路交通、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并列关系,不是从属关系。
4.答案:B
解析:文中“需要大伙儿一起行动”口语误用为书面语。属于语体不当。A项校长在就职演讲中用“小弟”称呼自己,没有注意“就职演讲”这个交际场合。属于场合不当。B项“疫情很重了”口语误用为书面语,属于语体不当,与画线句相同。C项“务请批准”没有使用敬辞,语气强硬,属于场合不当。D项“见谅”指请对方原谅自己,属于对象错误。选B项。
5.答案:①噪声对海洋动物来说是个麻烦 ②噪声也可能是人类有意制造的 ③海豚的叫声在嘈杂的环境会变大
解析:第①处上文“人类活动带来的噪声”提出了噪声这个话题,再结合下文“会严重影响它们的生理、行为甚至生存”,可知填入内容应是噪声对海洋生物会造成影响,故可以填“噪声对海洋动物来说是个麻烦”。第②处结合上文“噪声往往是……无意而生的‘副产品’。然而……”可知,下文出现了与上面“无意而生”相反的情况,再联系下文“海军使用声呐探测船只和潜艇,地质学家则使用地震气枪调查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可知,这些噪声都是人类故意制造出来的,故可填“噪声也可能是人类有意制造的”。第③处结合上文“研究也揭示了长期暴露在噪声中对动物生理和行为的广泛影响”和下文“这很可能是为了让其它海豚更容易听到它们。这就好比我们在嘈杂的酒吧里说话时喊得更大声一样”,可推测出填入内容是关于海豚的叫声在嘈杂的环境中会变大,故可以填“海豚的叫声在嘈杂的环境会变大”。
6.答案:C
解析:“各色湘西人的气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可知,名片上的是一小部分经过此地的人,他们也不一定都是“湘西人”。
7.答案:B
解析:“本文只将视角转向空间”表述不恰当,本文是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同时在推进。
8.答案:①听觉上,小羊的叫声中可能有对母亲的呼唤、对摆脱孤独、危险甚至死亡的呼告。②情感上,小羊的命运有一定的象征性,寄托了作为旅人的“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③思考上,由物及人,体现了我观照世界的悲悯态度,引出我对人类命运遭际的思考感悟。
9.答案:①将历史比喻成河流,生动形象地写出历史奔流向前、绵延不绝的特点。②“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如同最普通、最寻常的湘西水上人,这些生命个体展现了最真实动人、最易被忽视的哀与乐。③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命运悲苦,却能坚韧生存的思考,对被忽视的人世和普遍永恒的人类哀乐的关注。
练习24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①源远流长 ②雍容华贵 ③脍炙人口
解析:第①空要根据前面“传统名花”“栽培历史”强调历史悠久来写成语。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水的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第②空要注意前面的“花大色艳”的提示,写出牡丹给人的感受或象征意义的成语。可填:雍容华贵。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第③空要根据后面的“名篇《葛巾》”的提示写成语。可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等作品为人们所称颂。
2.答案:国人将思想感情融入国色天香的牡丹中,形成了与牡丹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牡丹为中心的产业体系。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形成了”后面加上“与”;二是“围绕……”和“以……为中心”句式杂糅,去掉“围绕”。
3.答案:标识由“中”字、字母“H、Z”、“九”字、牡丹花瓣和人形花蕊组成。汉字“中”“九”(九州)字代表中国,字母“H、Z”代表菏泽;花蕊和人形结合,塑造了生机勃勃的菏泽牡丹和菏泽人的形象;五片盛开的牡丹花瓣寓意菏泽牡丹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象征菏泽作为中国牡丹之都的地位。
解析:注意答题要紧扣主题,细致观察,先答出除文字以外的主体图案的构图要素,然后分项说明构图要素的寓意和整体寓意。先看除文字以外的主体图案的构图要素,标识由“中”字、字母“H、Z”“九”字、牡丹花瓣和人形花蕊组成。再看各个构图要素的寓意:汉字“中”“九”(九州)字代表中国,字母“H、Z”代表菏泽;花蕊和人形结合,塑造了生机勃勃的菏泽牡丹和菏泽人的形象;五片盛开的牡丹花瓣寓意菏泽牡丹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象征菏泽作为中国牡丹之都的地位。
4.答案:C
解析:画横线句子中的“你”和C项中的“你”都是泛指,A、B、D三项中的“你”都是特指。故选C。
5.答案:①后(或: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 ②不打地基只盖楼房 ③即适当引经据典
解析:①处,结合前文“先感动自己”可知,所填句子应为“后(或:才能)感动……”,再结合后文“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感动读者和听众”可知,此处应填“后(或: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②处,“不能……更不能……”为递进关系,结合前文“只打地基不盖楼房”和后文“这样的楼房迟早要倒塌”可知,此处应填“不打地基只盖楼房”。③处,结合前文“一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二是言之有理,即有哲理”可知,所填句子应是对“言之有典”的解释,再根据后面的“说到引经据典……”可知,此处应填“即适当引经据典”。
6.答案:D
解析:A项“该词之前应该断开”错,“面奉德音”是动宾结构,“德音”是句子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B项“不可书以送”不能单独成句,因为后面还有“史官”,做“送”的宾语,应该与前面相连,断句为“故不可书以送史官”;C项“应合为一读”错,“天下”作“皆得闻知”的主语,不能与“昭然”相连,断句应为“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选D项。
7.答案:B
解析:B项错误,都是“被”。A项正确,都是“对待”。C项正确,都是“距离”。D项正确,分别是“刚刚”和“逢迎”。
8.答案:C
解析:“羊士谔、吕温因为极高的文辞修养得到李吉甫的提拔或垂爱”错,原文“吉甫早岁知奖羊士谔;又司封员外郎吕温有词艺,吉甫亦眷接之”,吕温因为极高的文辞修养得到李吉甫的提拔或垂爱,但羊士谔被提拔的原因文中并未提及。
9.答案:(1)如果回纥入侵,不应马上就来侵犯边境,只须设防,不必担忧。
(2)李绛则多次陈述古今之事,并阐明事理,这才是忧心国事的表现。
解析:(1)“入寇”,入侵;“便”,马上;“设备”,设防。(2)“屡”,多次;“言事宜”,阐明事理;“忧危之事”,忧心国事。
10.答案:出处和选材不同,文本一为正史,相对全面公允;文本二为个人著作,可能片面偏颇。
解析:文本一中李吉甫能够除去朝廷奸佞,奖励提拔人才,筑堤惠泽百姓,精准预测战争局势,深受皇帝器重;但也提到他执政之后被人疑忌畏惧,皇帝提拔李绛以分其权势,他与李绛不合但也没有伤害李绛等。文本一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为正史,因而选文中既有对他的肯定褒扬,也有对他缺点的阐述,相对全面公允;文本二通过李吉甫和李绛的对比,以及皇帝对二人的评价,可见李吉甫是一个只知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文本二选自李绛《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为个人著作,可能片面偏颇。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二十七岁,任太常博士。宰相李泌推崇并看重他的才干,对他礼遇很厚。陆贽任宰相以后,他出任明州员外长史,过了一段时间遇到大赦,起任忠州刺史。进京以后,改任中书舍人。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宦官使者刘光琦关系亲密,窃取朝政大权,李吉甫请求罢黜他们。他的建议都被采纳,因此很受皇帝信赖。从员外郎出朝为官,滞留在江淮十五年多,详知民间疾苦。等到这时担任宰相,选用众多人才,获得很高的赞誉。李吉甫早年曾提拔羊士谔;另外司封员外郎吕温擅长辞赋,李吉甫也垂爱礼遇他。充任淮南节度使,皇上亲自到通化门城楼为他饯行。在扬州,每遇朝廷得失,他都秘密上疏指出。又在高邮县修筑堤坝灌溉水塘,灌溉良田数千顷,百姓得到很大好处。八年十月,皇上到延英殿询问时政记记载何事。皇上问:“偶尔有时不记,为什么?”李吉甫说:“当面听奉圣明教诲没来得及实行,总称作机密,因此不能写下送给史官;至于已施行的,制令已写得很明白,天下人都能得知,也就是史官的记载;不必等到起居郎写下以后授给史官了。”这月,回纥部落南下越过沙漠。朝廷大为恐慌,认为回纥声称讨伐吐蕃,实际意在入侵。李吉甫上奏说:“如果回纥入侵,不应马上就来侵犯边境,只须设防,不必担忧。”九年,他又请求在经略故城设置宥州,宪宗同意了他的奏请。李吉甫初任宰相时,中外延颈望其风采。执政以后,人们心里都疑忌畏惧他。宪宗私下得知了这一情况,不到一年,就提拔任用李绛,他与李绛非常不和。然而李吉甫生性谨慎小心,即使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无所伤害。
文本二 皇上非常高兴,宰相李吉甫迎合皇帝意旨,上奏说:“陛下的恩威流布润泽,华夷仰戴,如今已天下太平,可以享受安乐。”皇上大笑。李绛上奏说:“西戎侵扰,距离京城,最近的只有数百里,烽火相连,边境多次告警。怎能高枕无忧?”皇上退朝,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刚才李吉甫上奏说,如今已太平无事,劝我放松享乐。李绛则多次陈述古今之事,并阐明事理,这才是忧心国事的表现。李吉甫谄媚奸邪,只想着讨我欢心;李绛忠诚刚直,言语深远,是真宰相啊。”
11.答案:C
解析:“意思相同”说法错误,“阴阳割昏晓”的“阴阳”指的是山南、山北,所以这二者意思不同。
12.答案:示例1:与通体相配。①前面写终南山景色壮美,诗人想留宿,继续欣赏;②诗人游至深山,深山有“樵夫”,说明附近必有人居,询问合乎情理。
示例2:与通体不配。①“中峰”指终南山深处,人烟稀少,诗人“投宿”不合情理。②隔着深沟大涧不易发现樵夫,隔水问樵夫不合理。
解析:“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意思是有些人认为诗歌的尾联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考生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结合所选观点组织答案。
13.答案:(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2)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3)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练习25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1.答案:C
解析:第一空,演练:演习,练习。操练:以队列形式教授和练习军事技能;练习;犹实践。语境指具体的练习,故选“操练”。第二空,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结合语境“开创以提升核心素养为指归的复习新思路呢”可知,应是强调另外采用一种方法,故选“另辟蹊径”。第三空,出于:出产于、产生于、出现;因为、由于。基于:意思是由于、根据。语境强调根据“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故选“基于”。第四空,度长絜大:意思是指比量长短大小。同日而语:意思是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常用于否定式:不可同日而语。语境指整体性学习活动的效果与传统复习相比不可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且语境为否定句式,故选“同日而语”。故选C。
2.答案:比较诗人登高时的处境和心情
解析:语境中“杜甫《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登飞来峰》等名作”均为登高体裁,结合前文“了解作家的身世,探究其诗文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提示,故要分析比较诗人登高时的处境和心情,故可填写“比较诗人登高时的处境和心情”之类的句子。
3.答案:③,“望而却步”改为“令人望而却步”。
解析:③句,主宾不当,前句的主语是“老古董”,“望而却步”的主语应是人,故在其前加上“令人”。
4.答案:①开拓作家本身资源。②探究诗文的文化意义。③探究诗文的艺术手法、交流探究成果。
解析:由“以《登幽州台歌》为例……这是就作家本身资源的开拓”可知,开拓作家本身资源。
由“也可以以登高为话题……从而完成对登高文化的意义建构”可知,探究诗文的文化意义。
由“也可以……以‘世界上最孤独的诗’为题,联系三首诗写一篇短文。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融为一体,写完后让学生展示交流探究成果”可知,探究诗文的艺术手法、交流探究成果。
5.答案:甲组,以“困境中的美学”为题,联系三首诗写一篇短文。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融为一体,写完后学生展示交流探究成果;
乙组,以“博大的胸怀·咏史怀古”为题,联系三首诗写一篇短文。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融为一体,写完后学生展示交流探究成果。
解析:由“也可以,让学生比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完后让学生展示交流探究成果”可知,第三种方法为:探究诗文的艺术手法、交流探究成果。材料给了两组古诗文,运用第三种方法设计自主复习方案,需要让学生分别比较这两组诗文的思想内容,找出每一组诗文的共同点,让学生联系诗文写一篇短文,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融为一体,写完后让学生展示交流探究成果。
6.答案:D
解析:“如果我们调整我们的语言,使之表述上精确无误,我们就能得到想要得到的准确答案”表述绝对化,并且从材料第四段可知,ChatGPT传递的信息是否正确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7.答案:D
解析:A项“因存在偏见”过于绝对,原文为“ChatGPT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一样可能会存在偏见,甚至产生和传播错误信息,并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可知,原文是“可能”。另外,因果关系有误,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的原因是“可能会存在偏见,甚至产生和传播错误信息”。B项“就会成绩下降”说法过于绝对,“是因为将节省的时间转移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强加因果,原文是“如早前多有报道学生依赖作业搜题工具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过度依赖在线工具可能降低学生的发展创造力,使其将节省的时间转移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可知,原文中并无说一定会成绩下降;原文说明的是使节约的时间去做了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并无因果关系。C项“无法解决”文中无据,原文“ChatGPT的响应是汇聚数据库中数据的成果,这些作品的所有权又该属于谁呢?而后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又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这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可知,原文说的是要引起重视,没有选项所说的“无法解决”。
8.答案:A
解析:B项直接对人做出了评价,与原文“会直率地拒绝回答某些伦理上有偏差的问题”的表述不符。C项回答的是近期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与原文“无法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任何信息,数据集存在封闭性”的表述不符。D项回答的是2021年以后的问题,与原文“其训练模型的数据受制于2021年,对2021年之后的世界认知是有限的”的表述不符。
9.答案:①学业诚信遭质疑的风险与挑战;②师生过度依赖的风险与挑战;③信息传输不准确的风险与挑战;④伦理风险难应对的风险与挑战。
10.答案:①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②通过测试与结果分析的方式;③结合报道、ChatGPT回复等具体事实;④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
练习26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小说)
1.答案:A一种食品能否被称为碳中和食品 B其次是农作物生产
解析:A空结合上句“碳中和食品,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食品”可知,讲的是碳中和食品,再结合下句“需要经过专业的碳排放交易所认定,与有机、绿色食品的认证有些类似”可知,需要经过专业的碳排放交易所认定是指一种食品能否被称为碳中和食品,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一种食品能否被称为碳中和食品”。B空结合下句“该产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稻田产生的甲烷和耕地施加氮肥时分解出的一氧化二氮,剩余部分可追溯至耕地扩张或集约化处理引起的碳固存损失等”可知,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稻田产生,指的是农作物生产中的碳排放;再结合上文“其中排放量最高的为畜牧业”,那么紧跟其后就应该是“其次”,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其次是农作物生产”。
2.答案:①“根据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改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③“物流和包装”改为“包装和物流”。⑦“一蹴而就”改为“并非一蹴而就”。
解析:①“根据……指出”句式杂糅,删掉“指出”或“根据”。③语序不当,“包装”和“物流”调换位置。⑦“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可以成功,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根据上下文意思可知,文中表达的是否定意思。
3.答案:①三个叠词的使用,强调了花、草、杨柳在春季生机勃发的形貌特征,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色彩。②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萦回耳际,取得了精妙的音乐美感,达到了韵律和谐美的效果。
解析:“灼灼”写出了春花鲜明的特点,“萋萋”写出草茂盛的样子,“依依”写出柳树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形态,这些词语的使用写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感受,融情于景。
叠音词使描绘的景色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叠音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4.答案:①在文章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由实到虚,由景及理。②引出后文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暗示主旨。
解析:在文章结构上,“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起到过渡作用,由前文四时景色的描绘转入哲理的思考,由实到虚,由景及理。在内容上,引出后文“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5.答案:①第三、五句是整句,整齐、匀称,“体贴自然”“感情充实”之意表达得鲜明集中;其他各句字数不一,结构不同,几乎全是散句,但能曲折尽意。整句、散句兼用,既有整齐美,又有变化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②长句庄重、舒徐,能够产生精确、严密细致的效果;短句轻捷有力、简洁明快。开头和结尾句式较短,互相映衬,中间部分则是结合使用长句和短句,配合得恰到好处,在参差错落中显现出整齐之美。
解析:“春花灼灼,……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芳草萋萋,……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是整句,句式整齐,结构一致;“我想,不管是少年……怎样去创造人生”等是散句,句子长短不一,结构灵活多变。整句、散句的作用是集合整齐美,变化美,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以长句为主,句子形式长,内容丰富,表达准确严密;“四时不同,爱者各异”“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等以短句为主,句子简短,灵活多变。长句、短句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语言变化多姿,在参差错落中显现出整齐美。
6.答案:C
解析:“都是在弘扬革命精神”错,张老兵想带上这两件残缺的乐器到天国去是为了给战友们一个交代,如文中写道“他说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找到二娃与李老兵的家人,要是遇到了他俩,好歹也能弥补终生遗憾,他想对他俩有个交代:二胡与笛子哪个好听”。
7.答案:D
解析:“引起后文的那场突袭战”错,“带上笛子,再吹一个《保卫黄河》”体现的是张老兵的斗志,并没有引起后文的那场突袭战的作用,由“鬼子的一个小队一大早下乡抢粮,那座炮楼兵力空虚。张老兵决定立即端炮楼拔‘毒刺’”可知,突袭战是计划之中的。
8.答案:①写李老兵的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李老兵牺牲,再讲述二娃和李老兵的交往;②写王老兵的故事采用顺叙的手法,讲述王老兵对二娃的鼓舞;③写张老兵的故事是插叙,插入了二娃牺牲的过程。
9.答案:①是故事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二娃心中,在打鬼子的过程中二娃逐渐认识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促进了二娃的成长。③有利于表现小说主旨,基于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核心。
练习27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①只要是能“下饭” ②不一样的就餐体验 ③我们需要用心(安静)享受美食
2.答案:①多是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形式陪伴人进餐。②食物榨菜能使人吃更多的饭,而“电子榨菜”短暂逃离现实世界,获取口腹与情感上的双重满足。
3.答案:C
解析:C项“突出强调”错,应是“特殊含义”。“长红”本指娱乐圈某位明星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受欢迎度和受关注度,文中转指鞍山村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因此是引号之特殊含义这一用法。
4.答案:“打卡”这一网络新词来源于员工上下班时刷卡记录考勤,后来被戏谑地用作到某地一游或拥有某样事物。
5.答案: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②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广大青年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6.答案:BDF
解析:“击刁斗”,是动宾短语,之前省略了主语“程不识的军队”,其后要断开;“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是主谓句,结构完整,其后要断开;“然亦未尝遇害”中,“然”用在句首表转折,是阐述程不识治军的结果,要与前文断开。
7.答案:C
解析:“意思不同”错误。“固”都是“本来”意思,两句中的“固”意思相同。
8.答案:C
解析:“为此两人关系不睦”错误,于文无据,从“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可知,程不识客观阐述了自己和李广治军的不同之处,不能体现“两人关系不睦”。
9.答案:(1)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这用来追逐小的胜利是可以的,遇到大股敌人就会覆灭了。
(2)(如果)效仿程不识(的做法),即使无功也不至于失败;(如果)效仿李广(的做法),那么很少有不败亡的。
解析:(1)“自便”,自由行动;“逐利乘便”,追逐小的胜利;“此以逐利乘便可也”,判断句;“覆”,覆灭。(2)“效”,效仿;“虽”,即使;“犹不败”,不至于失败;“鲜”,很少。
10.答案:①他缺乏对军队的必要约束,遇到突然袭击,无法抵御外敌;②他作战逐利乘便,缺乏大局观,难以统筹应对大敌;③他无法统领大军,不注重防守,带兵策略有欠缺,不值得效仿。
解析:从“李广非大将才也……人人自便”可知,他缺乏对军队的必要约束,遇到突然袭击,无法抵御外敌;从“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可知,他作战逐利乘便,缺乏大局观,难以统筹应对大敌;从“若夫堂堂之阵……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可知,他无法统领大军,不注重防守,带兵策略有欠缺,不值得效仿。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危险。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然而他的士兵只是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我治军虽然烦琐,可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
文本二 李广并没有大将的才能,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这用来追逐小的胜利是可以的,遇到大股敌人就会覆灭了。太史公叙述李广最称心得意的地方,是在(李广)做上郡太守时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射死了对方的将领,解下马鞍无拘无束地躺(在地上),然而这本来是副将的才能啊。至于庄严的军阵、整齐的军旗,进攻如怒风疾雨,后退如高山大岳,李广难道能做到吗?淮南王谋反的时候,只害怕卫青和汲黯却没听说提及李广。司马迁因为(自己内心孤愤)的缘故,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而记载卫青却像不值一钱,然而从行文中阅读,卫青和李广的优劣始终是无法掩盖的。
文本三 太史公说:“匈奴人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司马光却说:“(如果)效法程不识(的做法),即使无功也不至于失败;(如果)仿效李广(的做法),那么很少有不败亡的。”两个人的说法都是偏于一面的观点。用武力平定天下的,有人(善于)统兵,有人(善于)统将。做将军的,有(善于)进攻的有(善于)防守的,有人(善于)统率大部队,有人(善于)统率小部队。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这是善于)防守部队的大将。李广(治军)简便易行,人人能自由行动,(这是善于)进攻部队的大将。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这是统率大部队的法则。不敲刁斗不警戒,简省军中文书,这是统率小部队的方法。(如果)队伍整齐严谨地去进攻敌人,那么会因敌方察觉到他们的动静而无功返回。如果简易地防守,那么敌方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用简易的办法统率大部队,就会像手指和臂膀不能相互使动那样(指挥不灵)因而容易溃败。用严谨的作风统率小部队,就会被拘泥牵制自己陷入困境因而遭受失败。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有一长处。
11.答案:D
解析:“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表述错误。“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几句中,曹豳感叹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于草野之间,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谁来担负。但下片还有着弦外之音,“高卧闾里”隐居不仕的王潜斋,正是可以负起国家安危之责的人才,而非国无能人、无人关心国事。
12.答案:同:本词与《扬州慢》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异:本词还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误国、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东山再起、挽救国家危亡的期盼。《扬州慢》则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本题的答题要求是分析两首诗情感的异同点,要抓住“表达的情感”这一关键词。从两首词抒情的共同点看,姜夔《扬州慢》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本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名句“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对人民横遭屠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腐败、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语带讥刺,同样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
从两首词抒情的不同点看,姜夔的《扬州慢》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而本词“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两句积极唤起处于绝望中的王潜斋,坚信他不久将东山再起,能够象张骞一样归来,扶危安邦,收复中原。
13.答案:(1)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2)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3)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练习28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Ⅰ
1.答案:啃过春后,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
解析:首先提取出句子的主干句:嘴里荡漾着气味。可加上一些简单的修饰语,改成: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再看修饰语,“啃过春后才有的”,可变成状语“啃过春后”放在句子最前面;“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可在末尾加上“气息”,变成“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调整顺序为:啃过春后,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
2.答案:D
解析:“啃春”引号表特定称谓。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反语;C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
3.答案:①葛布为何不再流行?②古人还利用葛制作食物。③也具有十足的诱惑。
解析:①由后文“葛布没有丝织品轻,没有棉布柔软贴身,没有麻布洁白,而且制作成本又远高于其他织物,其不流行并不奇怪”可知,这是在解释葛布不再流行的原因,所以前面应是提问,可填:葛布为何不再流行?②由“除了”可知此处应用“还”承接;由后文“葛羹”“葛花菜”“葛根粉”可知,这都是说的葛的食用,可填:古人还利用葛制作食物。③由“即使”可知应用“也”承接,由“略微黏稠又带点甘甜”可知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饮料”也很有吸引力,可填:也具有十足的诱惑。
4.答案:(1)①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③时至今日
(2)②衰落
解析:(1)①由后文先民对葛的利用可知,葛这类植物对于先民来说十分常见,可填“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③前面是《周书》记载的人们对葛的食用,再结合后文“仍为人们熟知”可知是强调到今天还在食用葛,可填“时至今日”。时至今日:意思是直到今天。(2)②前面说“周人重视葛布的生产”,由“不过”可知这里形成转折,再由“其不流行并不奇怪”可知,葛的生产由兴盛逐渐败落了,可填“衰落”。衰落:事物由兴旺变得败落。
5.答案:虽然葛布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葛作为一种食材依然在发挥其作用。
解析:第1段是说“葛”这种植物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第2段介绍了葛布不再流行,由此可概括出:葛布退出了历史舞台;第3段介绍了葛的食用价值,“葛花菜与葛根粉仍为人们熟知”“葛根晒干之后,也是家居常用感冒药葛根汤的原料”,是说葛在现在仍然有其食用价值,在发挥作用,可概括出:葛作为一种食材依然在发挥其作用。然后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连接,如用“虽然……但是……”,可表达成:虽然葛布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葛作为一种食材依然在发挥其作用。
6.答案:C
解析:“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错,原文“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敖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香饽饽”指秦国屯兵储粮。
7.答案:C
解析:“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错,原文“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是说“鸿沟”的政治意义,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的是一番筹谋。
8.答案:A
解析:B项“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错,原文“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不是魏国带动的结果。C项“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于文无据,原文只提到“东汉王景奉命治水”“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D项“‘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错,原文“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只剩下干涸的河道,不是“鸿沟”焕发了新生的体现;“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指的是新时代“鸿沟”内涵的变化。
9.答案:鸿沟在战国和秦汉时代是一条连通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水运河道,后来曾作为项羽楚国与刘邦汉国的分界线;现在“鸿沟”只剩下少数干涸的河道,“鸿沟”这个词代表着隔阂和差距。
10.答案:历史性:材料以时间为轴,向读者纵向介绍了鸿沟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文学性:材料夹叙夹议,叙述楚汉相争故事,吸引读者阅读;多处使用比喻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练习29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
1.答案:①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②兼收并蓄 ③危急存亡(风雨飘摇/山河破碎)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古道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隋唐设互市,宋榷茶马,元修驿路,明开碉门,清兴滇茶”,可看出此处是说西南茶马古道历史悠久,故可填“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灿烂辉煌: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第②处根据语境“西南茶马古道既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西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茶马文化,为古道注入了饮茶爱茶、开拓进取、包容互鉴、和平共处等文化内涵”,可看出茶马古道蕴含了多个层面的丰富内容,故可填“兼收并蓄”。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第③处根据语境“这种爱国精神便熠熠闪耀,集中体现在抵制印茶入藏和西南地区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之中”,可看出爱国精神体现在国家的危难之时,故可填“危急存亡(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危急存亡:谓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风雨飘摇: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山河破碎:形容国土失陷分割,破败残缺。
2.答案:①西南茶马古道穿越陇西走廊、藏彝走廊、苗疆走廊三大民族走廊,②拥有网络状的发达道路系统,③促进了众多民族的经济文化往来。
解析:首先阅读画波浪线的句子,找出主干,即西南茶马古道促进了经济文化往来。然后把句中的其他成分提取出来,如定语“穿越陇西走廊、藏彝走廊、苗疆走廊三大民族走廊”,状语“以其网络状的发达道路系统”。最后根据句意改写句子。
3.答案:①突出西南茶马古道历史悠久、路途艰险。②引出后文关于茶马古道的相关内容。③衬托西南各民族开拓进取、不懈努力的精神。④突显地域特色,展示地域文化。
解析:①《赶马调》内容写西南茶马古道历经沧桑与货运的艰难,据此分析出,突出西南茶马古道历史悠久、路途艰险。②原文“这些流传在滇西地区的《赶马调》,都在吟唱‘西南茶马古道’”,引用《赶马调》是为引出后文关于茶马古道的相关内容。③原文“古道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隋唐设互市,宋榷茶马,元修驿路,明开碉门,清兴滇茶,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的西南茶马古道历史”“西南茶马古道所建立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不仅是经济和文化联系,而且是精神联系”,据此分析出,衬托西南各民族开拓进取、不懈努力的精神。④原文“这些流传在滇西地区的《赶马调》”“西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茶马文化,为古道注入了饮茶爱茶、开拓进取、包容互鉴、和平共处等文化内涵”,据此分析出,突显地域特色,展示地域文化。
4.答案:C
解析:A项形容词,意为“好,过得去,不坏”。B项形容词,意为“厉害”。C项和文中加点处的“可以”均为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D项助动词,表示许可。选C项。
5.答案:①这些诊断方式存在局限性 ②人工智能诊断潜力巨大
③能助力医生对症施治
解析:①破折号是对上文的解释说明,破折号后的内容是说专科医生访谈和量表诊断存在局限性,据此可填“这些诊断方式存在局限性”。②此句引出下文的“人工智能诊断”,故此处是把人工智能诊断和传统诊疗方式比较,根据“人们看好其发展前景”可填“人工智能诊断潜力巨大”。③根据“医生治疗时需实时得到反馈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提供的及时诊疗‘反馈’”“提升治疗效果”可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对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有帮助,故可填“能助力医生对症施治”。
6.答案:B
解析:“无奈”错误。原文“高加林浑身硬得像一截子树桩,他鼻子口里喷着热气,根本不听二老的规劝,大声说:‘反正这样活受气,还不如和他狗日的拼了!兔子急了还咬一口哩,咱这人活成个啥了!我不管顶事不顶事,非告他不行!’他说着,竭力想把两条光胳膊从四只衰老的手里挣脱出来”可知,从高加林的表现来看,此时的他只是充满了愤怒,没有无奈的情感。
7.答案:A
解析:“使故事悬念迭出,一波三折”错误。节选的小说内容是关于高加林及其父母在得知他被人顶替失去教师身份的这件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心理变化的内容,其间的情节简单,并无很多悬念和波澜。
8.答案:①雨点急促,风雨声猛烈,反映了高加林被人顶替后内心的愤怒不平。②不再打闪吼雷,雨倾倒而下,写出了高加林在父母的央求下,虽心有不甘,但压抑了怒火,变得冷静。③雨停了,流水声怒吼声混杂,是高加林内心的委屈与不甘、无奈与痛苦的交织。
9.答案:①高加林一方面冲动,情绪化,血气方刚;另一方面懂事,软弱,父母的恳求,使他痛苦伤心,又不能不听从。②高玉德一方面对高明楼所为愤怒至极,忍无可忍;一方面又压抑怒火与不满,违心讨好巴结。③高玉德委曲求全,高加林年轻冲动,两代人性格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
练习30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
1.答案:C
解析:错误。此处形容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应用“惟妙惟肖”,不能改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2.答案:①句式杂糅,去掉“为日常对象”,或者将“落脚于”改为“以”;②成分赘余,将“可以”去掉。
解析:原句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将“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改为“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或“剧作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二是成分赘余,将“可以堪称”中的“可以”去掉。
3.答案:《胡同》采用了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的故事,他们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
解析:首先把“《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的主干提炼出来,即“《胡同》串联起祖孙三代的故事”;再将状语成分“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改成一个句子“《胡同》采用了三段式的巧妙结构”;然后以“祖孙三代”为主语组织句子“他们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
4.答案:①原文有一种层层推进的意思,有一定强调作用,修改后为并列关系,没有一种强调突出的作用。②原文三个“要好”,不但有强调作用,读起来更有韵律美,富有音乐美,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解析:原句“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构成排比,先说“辞”,再说“字”,最后说“款式”,有层层推进的意思,分三次说,更有强调意味;而改句“辞、字、款式要好”变成一个句子,“辞、字、款式”是并列关系,没有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另外,原文有三个“要好”,构成反复,起到强化作用;而且“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结构一致,不但更有气势,而且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更有节奏之美,增强了表现力和文章的美感。
5.答案:把马与画类比,好的马比较好骑,就说明好的画很好题字;经过训练的马,略通骑术就行,这里指好的画作,只要略懂画的人都可以题字,而且还容易符合意境。这里有谦虚的意思。
解析: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是由特殊到特殊,因而又不同于归纳推理。分完全类推和不完全类推两种形式。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完全相同时的类推;不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不完全相同时的类推。画线句“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这里是用马与画类比。“好的马比较好骑”类比“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可推出好的画作,只要略懂画的人都可以题字,而且还容易符合意境,与画作相得益彰。
6.答案:BDF
解析:“尔贡包茅不入”是主谓结构,“尔贡包茅”是主语,“不入”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不入”后应断开;“王祭不共”是主谓结构,“王祭”是主语,“不共”是谓语,,中间不断开,应在“不共”后断开;“无以”是固定结构,“无以……”是“没有用来……的东西”,“缩酒”是古代祭祀时用菁茅滤酒去渣,意思是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应在“缩酒”后边断开。
7.答案:D
解析:“意思相同”错。“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的“用”意为因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的“用”意为采用,所以不同。
8.答案:C
解析:“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则无所畏惧”错。材料二“小人恐矣,君子则否”,意思是没有见识的人害怕,有见识的人就不(普通的小人害怕了,有地位的君子并不害怕)。“小人”和“君子”在这里可以是以见识的高下来分,意为没有见识的人和有见识的人;也可以是以地位的高低来分,意为地位卑微的小民和地位尊贵的君王。但不是以道德修养的高低来分。
9.答案:(1)齐孝公说:“百姓的家像挂起来的磬一样空空荡荡,田野光光秃秃连青草也没有。你们依仗什么不害怕?”
(2)看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列国大夫访问诸侯,出使四方随机应答,都想要通过修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解析:(1)“县磐”,“县”通“悬”,像挂起来的磬;“何恃”,宾语前置句,即“恃何”,依仗什么;“恐”,害怕。(2)“辞命”,外交辞令;“聘问”,访问;“文”,修饰;“达旨”,表达想法。
10.答案:①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②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③意图:迎合示弱,恭顺有礼,以退为进。
解析:烛之武对秦王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是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类似的表达有:①材料一“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意思是承蒙您为我们国家的社稷求福,忍辱容我们国君保持目前的地位,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②材料二“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意思是寡君听说您亲移贵步,即将屈尊光临敝邑,所以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我们国家因此不敢修筑城廓,聚集百姓。据此分析出意图是:迎合示弱,恭顺有礼,以退为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向南征伐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征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诸侯联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诸侯军中去交涉,诸侯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为我们国家的社稷求福,忍辱容我们国君保持目前的地位,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用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池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材料二 夏天,齐孝公率兵攻打我国北部边境。
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讨教犒劳齐军时的外交辞令。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移贵步,即将屈尊光临敝邑,所以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没有见识的人害怕,有见识的人就(普通的小人害怕了,有地位的君子并不害怕)。”齐孝公说:“百姓的家空空荡荡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光光秃秃连青草都没有,你们依仗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齐大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所以齐桓公联合诸侯,谋求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弥补他们的缺失,救助他们的灾祸,这都是为了发扬光大齐大公的职责啊。等到君侯您登上君位,诸侯都寄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们国家因此不敢修筑城廓,聚集百姓,大家都说:‘难道他即位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吗?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材料三 战国,是纵横之术盛行的时代,纵横学说,起源于古代的行人之官。看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列国大夫访问诸侯,出使四方随机应答,都想要通过修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到战国时,纵想家们四方游说,侃侃而谈,研读兵书,用心体会,宣扬自己的学说来求取富贵,他们的言辞铺陈渲染,讲究排场,改变事物本来的面目而令它更加的不同寻常,不能说不是外交辞令的极点了。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以政治任务,却办不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去逃判酬酢,纵是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虽然比兴的意图,委婉说理的要义,本来就是使者需要学习的,但纵横家们,将这些方法推而广之,因此能够说理周全而动之以情,言辞精微委婉而善于含蓄地劝谏。
11.答案:D
解析:“每联先静景后动景”错误,一、三句写声音是动景,“行绕空庭”“鹊转南枝”也是动景。
12.答案:①“号”,号叫,给人以凄厉之感,“蛙号池上晚来雨”映照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茅堂索索”“空庭”一起,渲染出凄清的气氛。②而“鸣”,鸣叫,给人以热闹之感,以动写静,渲染出宁静的气氛,与全诗的格调、情感不相融洽。
解析:比较两句话的区别在于“号”和“鸣”两个动词,故主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原句中的“号”是“号叫”意思,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给人以凄厉之感,“蛙号池上晚来雨”映照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首联“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已表现作者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故此处“蛙号池上晚来雨”与上句一起渲染出凄清的气氛。改句中的“鸣”是“鸣叫”意思,有一种热闹的感觉,“蛙鸣池上晚来雨”是以动写静,渲染的是一种宁静的气氛,而全诗主要营造的是一种凄清的气氛,表达作者孤寂的心情,这与全诗的格调、情感不相融洽。
13.答案:(1)扣舷而歌之 扣舷独啸
(2)杜鹃啼血猿哀鸣 望帝春心托杜鹃
(3)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ghjj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