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1 11:04:13

文档简介

蒙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指腿和胳膊,意辅弼)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一记载说明在分封制的初期,周王
A.属于拥有绝对权力的天下共主
B.与封邦之间是盟友关系
C.通过血缘分封确保了持久和平
D.与诸侯是个人之间关系
2.儒家罕言天命,“不语怪力乱神”,结果孔子厄于陈、蔡国,孟子困于齐、梁国;司马迁也认为他们的做法是“持方枘(ruì)欲纳圆凿(意为方形榫头与圆形榫眼)”。材料意在说明儒家学说
A.引领时代,走在时代的前列
B.端于理想,脱离了社会实际
C.继承发展,终成为主流思想
D.前后矛盾,强调“德主刑辅”
3.下表材料摘录自司马迁《史记》,它可以用来说明
A.分封制完全被郡县制取代 B.战国时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
C.郡县制的确立是发展趋势 D.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
4.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2006年5 月,漆线雕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这项工艺濒临失传。在中国古代,传统技艺的失传主要是由于
A.传统技艺无任何文字记载 B.政府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C.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封闭性 D.手工业的技艺复杂周期长
高一历史试卷 第1页(共6页)
5.北宋初年,成都出现了专为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收取3%手续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可见,交子
A.最初是由政府发行的
B.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C.成为宋代的主要货币
D.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
6.“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与这一思想主张相关的人物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顾炎武
7.《元史·天文志》记载,“四海测验”,其中南海测验点位于“北极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长一尺一寸六分,昼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北海测验点位于“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景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由此可推知,元代
A.已经掌握经纬度测量定位技术
B.开始在北极圈内进行天象观测
C.最南观测点已经进入南半球内
D.疆域辽阔有利于天文历法发展
8.下图是明朝内阁的建立和演变过程,由此可推知,明朝中后期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C.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9.1830-1833年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价值平均每年为 561万两白银左右。到了 19 世纪 60—80年代,英国平均每年进口的中国茶叶价值为 3000万两白银,其中,187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 4000万两白银。材料主要说明,此时中国对外出口
A.明显受中英关系影响 B.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C.农产品处于出超地位 D.茶叶物美价廉畅销
10.台湾学者管东贵在《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血缘解纽》中指出:中国近三千年中,血缘组织力跟政治组织力有对应消长的发展现象,其中有两次明显的突变,使中国社会分别进入“尚贤”和“尚法”的时代。标志着这两次突变的关键性史实是
A.郡县制实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察举制推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科举制开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皇帝制度确立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高一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
11.“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上述文献出自太平天国运动中,这体现了
A.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B.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崭新趋势
C.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平均主义思想 D.农民渴望获得土地自主经营权
12.始建于1890年的戈登堂,坐落于当时天津英租界的维多利亚道(今和平区解放北路),英国修建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戈登在天津开辟和规划天津租界方面的“贡献”,它是19世纪天津体量最大的建筑物。这一历史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古今中外文化精粹完全融合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是当时天津经济发展的标志 D.近代社会和城市发展演变历程
13.康有为说:“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于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以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化之孔子矣。”“世多是古而非今,故不得不托先王以明权,且以远祸矣”。康有为提出的主张意在
A.借助孔子减少变法阻力 B.效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C.树立儒家思想绝对权威 D.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14.研读下图,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华侨和留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B.五四运动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支持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D.国家安危激发了广泛的民族凝聚力
15.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据此推知,这一观点主要强调辛亥革命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B.为无产阶级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C.为中共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环境 D.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6.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里的“进京赶考”意味着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已经结束 D.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高一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6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同仁堂”商标
北京同仁堂
材料二
北京同仁堂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5世纪初 乐良才由宁波迁到北京,以铃医(即走方郎中)走街串巷行医卖药。
17世纪初 乐凤鸣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路南建立同仁堂药铺,编著《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和《同仁堂药目》。
1723年 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历经清朝八代皇帝。
1900年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同仁堂铺面房被烧。
1950年 同仁堂在抗美援朝捐献运动中捐献旧人民币6亿9千万元。
1953年底 同仁堂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基层党支部。
1954年 同仁堂率先实现了公私合营。
1957年 同仁堂中药提炼厂正式建立。
—摘编自《同仁堂史》
材料三
截至目前,同仁堂的境外门店有160余家,涉及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养生中心和文化中心等,辐射28个国家和地区。依托全球门店,同仁堂已为全球约5000万人送去了中式健康解决方案,并在上亿人群中推广了中医药文化。有35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同仁堂,依托国际化发展“四步走”战略,历时30年,以十年一台阶的跃升节奏,把中医药文化逐步传播到港澳、东南亚和欧美主要国家,成为文化出海的一支重要力量。
—引自2023.12.5 新华社《瞭望|同仁堂携中医药登上国际舞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同仁堂”商标中的文化信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同仁堂在服务对象、企业性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变化。(9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北京同仁堂发展历程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启示。(8分)
高一历史试卷 第4 页(共 6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民族的文化发展大约经过八个时期:第一个是自太古至西周的宗法社会时期;第二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宗法社会破裂后文化自由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是秦汉两代统一安定向外发展的时期;第四个是魏晋六朝民族移徙印度新文化输入的时期:第五个是隋唐两代民族同化成功新文化出现的时期;第六个是晚唐五代宋朝民族能力萎缩保守思想成熟的时期;第七个是元明清三朝与西方文化接触逐渐蜕新的时期;第八个是晚清以至今日大革新的时期。
—摘编自常乃惠《中国文化小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材料中中国文化的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石
年份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粮食产量 111.6 122.1 175.4 152.6 145.6 148.4 181.2 181.7
增长指数 100 109.4 157.2 136.7 130.5 133.0 162.4 162.8
—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43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各根据地以“组织起来”为口号,大力发展合作制经济,使合作制成为根据地的主要经济形式。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力图通过合作制,开展生产,发展经济,解决边区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从合作制经济视阀对陕甘宁边区盐业的生产和运输进行研究,可了解边区盐业是怎样被“组识起来”的,以及合作组织在盐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效果。合作组织和盐业发展二者之间调适和融合的动态过程,亦是边区盐业经济从“个体”走向“集体”的过程。
—摘编自胡杨《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中的合作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盐业合作实践的历史作用。 (9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D
B
D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D
C
A
1.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据材料中“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
赐之盟,日:‘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为友好的盟友关系,这与
材料中“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相符合,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
辅政,平定了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
周王朝的统治,故不能说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这与史实不符合,故A项错误。周王与部
分诸侯王为结盟关系,“持久和平”说法绝对化,故C、D项错误。
2.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材料中“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悖乱、鬼神
之事);“持方枘()欲纳圆凿”(亦作“方枘圆凿”,方形榫头与圆形榫眼,比喻彼此不相投合,事不能
成),由此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的儒家思想“端于理想,脱离了社会实际”,故选B项。A项引领时代,C
项成为主流思想,D项强调“德主刑辅”都和材料无关。
3.C【解析】材料信息“伐邦、冀戎,初县之”“四十一县”“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体现出当时秦国在地
方行政管理体制中推行县制是一个趋势,C项正确;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是在秦朝,排除A项;材
料反映的是秦国的个别情况,不能放大为“各国”,B项错误;材料反映是在兼并地区推行县制,在秦国
是否占主导地位无法说明,排除D项。
4.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A项错在“任何”,说法过于绝对:B项“重视不够”错误,官
营手工业由政府主导,政府一直是比较重视的;D项也是事实,但手工业技艺复杂周期长,不是传统技
艺失传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艺的管理十分严格,技术传承严格限
制,民营手工艺技术传承也主要在家族内部,传男不传女,也具有一定封闭性,故C项为最佳答案。
5.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错在“政府发行”,交子最初是民间流通使用:C
项错在“主要”,没有比较无法得出;B项错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根据材料中“专为商人经营现钱保
管业务”和“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等信息可得出D项符合题意。
6.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思想。解答此题要准确把握“格物致知”的概念。“格物致知”是儒家哲
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命题,宋代朱熹将“物”解释为“天下之物”即材料中的含义,再根据材料信息“理而
益穷之”可知,这与朱熹强调的“穷其理”有关,故选B项。其余几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和材料无关,可
排除。
7.D【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疆域与科技发展。依据题干材料给出的南海和北海测量点的昼夜长短可推
断出,北海测量点没有进人北极圈(夏至应该是极昼),南海测量点也没有进入南半球(夏至昼短夜
长),材料中的“出地一十五度和出地六十五度”皆相当于北纬15度和北纬65度,因此B和C项错误。
题干中没有体现经纬度的测量定位,因此A项不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广阔,这两个测量
点体现出元代南北疆域之辽阔,准确的天文测量也为制定精确历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元代郭守敬制定
的《授时历》即是证明),因此D项正确。
8.D【解析】本题考查明中后期内阁权力增强的现象。明初殿阁大学士只备“侍从顾问”,明朝中后期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