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4:13:51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1.(3分)C(“会刻意给读者制造阅读上的压力”错。)
2.(3分)A(“借以阐述不同的作品阅读标准有别”错。)
3.(3分)C
4.(4分)①以作家的身份谈阅读,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②内容贴合在校学生的
实际,话题有针对性;③反对盲从,见解独特新颖,令人耳目一新;④论证有力,多以经典
作家作品为例,具有典型性;⑤运用比喻、类比等多种手法,形象生动,极易激发兴趣;⑥
多次使用“我们”“你”等人称以及问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感染力强。(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任意四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体会遣词造句,理解创作元素:赏析奇谲的意象、夸张的手法,重视个性
化解读,增强感受体验;②设身处地,沉浸其中:借助多感官、多角度的描写,真切感受李
贺独特的想象,体会浪漫主义诗风;③有的放矢,知人论世:阅读李贺相关材料,了解其创
作态度、创作规则,探究其艺术风格的成因。(答出一点给 3分,答出任意两点给满分。意
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6.(3分)D(“将他内心的偏执狭隘暴露在读者面前”错。)
7.(3分)D(“秘密被揭穿”错。)
8.(6 分)①五户人家始终保持桃园结义、亲如一家的遗风,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必要
的文化背景;②文章围绕关老二是否要继续遵守遗风而展开,使矛盾冲突更为集中;③秉承
千百年的遗风在时代大潮中受到冲击,引起人们的反思质疑,揭示小说主旨。(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4分)示例一:以小见大,通过底层小人物和日常小事件,折射时代变迁中人心思
变的社会大背景,具有现实意义。
示例二:以现实小人物关联历史大人物,彰显情节的超现实性,体现鲜明的寓言特征,
具有普遍意义。
示例三:以个体“小我”对比传统“大我”,凸显价值追求上的矛盾和反差,启人深思,
凸显主旨,具有深刻性。
(满分 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10.(3分)DFI
11.(3分)C(“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意思是“伏地而行”。)
12.(3分)B(“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错。)
13.(8分)
⑴(4分)“三无”我已经能大概知道了,冒昧地问一下《诗》中哪些内容跟“三无”
高二语文 第1页(共 8页)
{#{QQABDQYAggAgQAJAAQgCUwG4CACQkBAAACoGRAAAsAAAyRFABAA=}#}
接近呢 (注意“略”“闻”“敢”“近”的翻译。)
⑵(4分)子夏急忙起身,靠墙站着,说:“弟子怎敢不接受呢?”(注意“蹶然”“负”
“敢”“承”的翻译。)
14.(3分)①正面作答,精准概括“五至”“三无”,力求逻辑严密;(1分)②善于举
例,恰当引用《诗》中语句,加深学生理解;(1分)③精心设喻,以常见事物揭示三王高
尚德操,化抽象为具体。(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3分)B(“直接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错。)
16.(6分)①因怕触发自己内心情思,故意不作惜花之句,怀人之意隐忍不发;(2
分)②倚花结愁而含泪不语,以花喻人而问香落何处,怀人之苦已显笔端;(2分)③重走
旧时观花路,冷香犹存而伊人已逝,怀人之情倾泻而出。(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6 分)⑴①谪戍之众 ②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⑵③出师一表真名世 ④千载谁堪伯
仲间 ⑶⑤校尉羽书飞瀚海 ⑥单于猎火照狼山(每句 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
18.(3分)D(动词,表判断。A指示代词,这;B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C
形容词,对、正确。)
19.(4分)示例:那年老的胡杨虬枝蜿蜒,风骨仍在;那正值壮年的胡杨蓬勃向上,
英姿焕发;那幼小的胡杨竭尽全力,青春昂扬。(句式每句 1分,语序 1分。)
20.(4分)①“她们”指向女性特征,强调曼妙翩然,与胡杨作为领舞女子的“伴侣”
身份相吻合;(2分)②“他们”偏向男性特征,强调力量感,与“凝重而辉煌”的主角气
质相契合。(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21.(3分)a显而易见(1分) b杞人忧天(1分) c相辅相成(1分)
22.(6分)①有声书也有局限 ②则不会选择在线听 ③也会选择听有声书(每写出
一处给 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高二语文 第2页(共 8页)
{#{QQABDQYAggAgQAJAAQgCUwG4CACQkBAAACoGRAAAsAAAyRFABAA=}#}烟台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读书这件事上,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建议只有一条:不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应该顺从自己的直觉,发挥自己的思考,将出自己的结论。
如果我们能就这一点达成共识,我才能畅所欲言地提出观点和建议,因为你们将不会任其来缚自己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是读者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毕竟,针对书籍,怎能制定出规则呢 滑铁卢战役是在确定的日子里发生的,但《哈姆雷特》就是比《李尔王》更好的戏剧吗 没人能这么定论。每个人必须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判定。
如果尽信权威——哪怕是裘袍加身、冠冕堂皇的权威——允许他们进入我们的书房,告诉我们怎样阅读、读什么书、对读物作何评价,那就无异于破坏自由精神,而那正是阅读圣殿的氛围,在其他领域,我们或许受制于多种律法和传统,但在阅读的圣殿里完全没有。但是,为了享受自由,我们当然必须自控——请原谅这种老生常谈。我们决不能无助、无知地浪费自己的能力,为了浇灌一丛玫瑰花,却喷湿了半栋屋;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能力训练得更加精准,有的放夫,箭无虚发。
也许,这正是我们在图书馆里到的第一个难题,有的放之“的”到底是什么 图书馆看上去只是一座聚集之所,五花八门混作一堆。诗歌和小说、历史和回忆录、词典和名人录,用各种语言写成,由不同性情、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男女作者创作的书,全部挤挤族按地摆在书架上,外面有驴子在叫,女人在公共水泵边闲聊,马驹在田野里奔驰,我们该从哪里开始 怎样才能在这纷繁混乱中厘清秩序,以便从阅读中得到最深远、最广博的愉悦 我们往往带着预设门类、模糊的想法去读书,期望小说应该写实,诗歌应该有所虚构,传记应该不吝美词,历史书应该强化我们的偏见。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够尽消这些先入之见,那就将有个令人赞赏的好开端。
不要把你的意愿强加给作者,要试着变成他,设身处地,成为他的同事和同谋,如果你一开始就畏缩在后、有所保留、吹毛求疵,那么,你就是在阻止自己从阅读中得到最完整的价值。但是,如果你尽可能地开放思路,那么,从第一句话的起承转合开始,书中蕴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迹象和暗示就将带领你走向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沉浸在其中,熟悉这一切,你很快就会发现,作者在给你,或试图给你某种更确凿的东西。
假设我们首先考虑怎样读小说,一部小说有三十二个章节,所有章节都在试图构建某种有所控制、有其形态的结构体,就像建筑物那样。但词语比砖石更难把握,阅读也是比观看更费时、更复杂的过程,要理解小说家的创作元素,也许,最快捷的方法不是先读,而是先写,自己去实验,体会遣词造句的困难和危险。
不过,当你试图用文字再现它时,却发现它分解为上千种相互冲突的印象。有些必须弱化,有些必须强调,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很可能会失去对情感本身的全面掌控。
这时候,你可以从涂得模糊不清的凌乱稿纸中抬起目光,转向一些伟大的小说家——笛福、简·奥斯汀、哈代——的开篇。现在,你就能更充分地认识到:他们很高明。我们不仅面对着他们,还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我们跋涉在一条平坦的大路上,事情一件接一件地发生,有事件及其发生的顺序就足够了。但是,如果说野外和历险对笛福意味着一切,那它们对简·奥斯汀就毫无意义。她的世界在客厅里,在人们的谈话里,因为谈话犹如多面镜,能映照出谈话者的性格。等熟悉了客厅及镜面的映照后,假如再转向哈代,我们又会晕头转向,四周只有空旷野,头上只有满天星辰。
现在,呈现出的是心灵的另一个面相—―浮现在孤独时的黑暗的一面,而非在他人身边显露的光明的一面。我们不是与人发生关联,而是与大自然、与命运发生关联。不过,这些世界虽然各不相同,却都自成一体,创造这些世界的作者们无不谨慎地基于自己的态度、遵循相应的规则,不管那会不会给我们带来阅读上的压力,反正,他们决不会像那些中庸的作家那样,常常把两种迥然不同的现实混进一本书,让读者困惑。
因此,从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转向另一位——从简·奥斯汀转向哈代,从皮科克转向特罗洛普,从司各特转向梅雷迪思―—就意味着被强力扭转、连根拔起、从这边抛向那边,读小说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艺术,要想获得小说家——伟大的艺术家——给予你的一切,你必须要有极其敬锐的感受力,还要有极其大胆的想象力。
然而,只消看一眼书架上那些彼此迥异、各式各样的书籍,你就会发现只有极少数作家能被称为“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一本书压根儿就不会自称为艺术品。
譬如,传记和自传,记还了伟大人物的生平,或去世已久,甚而被遗忘的人,它们与小说和诗集紧挨着,摆在一起,难道我们应该拒绝去阅读吗,就因为它们不算“艺术品” 还是说,读是应当读的,但要用不同的方式,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读 还是说,我们应当首先为了满足时常攫住心扉的好奇心而去读它们 就像在夜里,我们徘徊在一栋灯火通明、百叶窗还没放下的房子前,每一楼层都能让我们看到人类生活的不同剖面;于是,我们会难以克制好奇心,想知道这些人生活的真面目——仆人们在嚼舌头,绅士们在用餐,姑娘们为晚会梳妆打扮,老妇人在窗口织毛线——他们是谁,什么身份,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样的冒险故事
(摘编自弗吉尼亚·伍尔夫”《如何去读一本书 》,刘清山译)
【注】①弗吉尼亚·伍尔夫:二十世纪英国现代主义作家,是意识流小说流派的杰出代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时不能尽信权威,不能束缚自己的独立性,应该顺从自己的直觉;一部书的好与坏,都需要有自己的判定。
B.读书应消除先入之见,既不对阅读门类进行预设,也不对作者强加意愿;应该设身处地,放开思路,沉浸其中。
C.伟大作家写作时注重遵从个人的态度规则,为创作出极具个性化色彩的作品,会刻意给读者制造阅读上的压力。
D.在作者看来,传记和自传尽管不能等同于艺术品,但也能让我们从中看到生活的不同剖面,认识生活的真面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称图书馆为聚集之所,说明不同书籍杂居一室却各有特点,借以阐述不同的作品阅读标准有别。
B.作者建议读者自己尝试写作,是希望读者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写作的艰辛,从而更加透彻地解读作品。
C.文中"连根拔起”说明人们在阅读不同的艺术作品时,有时阅读感受迥然不同,甚至彼此难以兼容。
D.作者认为只有极少数作家才称得上“伟大的艺术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追求。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画横线句子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为明确《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概念,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乡村调查,要求学生阅读现当代经典乡土文学作品。
B.某教师为让学生深入把握《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硬汉形象,让学生阅读海明威所有作品,并开展多样化的读书报告会。
C.某家长为了促进孩子阅读兴趣,提高孩子文学素养,经常与孩子共读文学经典名著,及时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快乐。
D.为探究贾府人物关系,某学生订阅《红楼梦学刊》等多种红学学术刊物,全面把握红学研究动态,深入理解《红楼梦》,
4.本文是作者在某校一次读书活动上的演讲,现场反响强烈,效果极佳。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原因。(4分)
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应如何阅读鉴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遗风
乔典运
汉王城是深山里头一个很小的村子,只有五户人家,分别姓刘关张赵黄。据说是三国时期刘备君臣的后代,不幸流落到此。这五户人家还保持着桃园结义的情分,人心一直很古,五家人亲如一家人,亲如一个人。
这天傍晚,关老二从村西头锄麦回来。他家住在村东头,要回家得穿过整个村子,要经过刘张赵黄四家门前才能到自己家里。①这两天他心不静,谁都不想见,就在村外磨蹭到天黑定了,以为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了,才往家里走去。
前天,大家一同去卖红薯干。关老二只有25斤,划票员多画了个0,成了250斤。关老二看了票心里惊喜得乱敲敲,他磨蹭到大家都结账走了才去取钱,多拿了五十块钱。②他一拿到钱手就发抖,想退给人家,可是只想了眨眼工夫就又不想退了,国家是个大麦秸垛,谁都去找,自己从来没去沾过,就这么便宜国家了。自己没偷没抢,是老天爷看自己穷,才叫划票员三昏四迷把钱硬塞给了自己,自己再不要就不算人了,这样想想就没退。在回来的路上,关老二又犯了心病,这事给大家说不说 好像大家都没看见。不说也没关系。可是祖上有个规矩,见一面分一半,别说是人家算错了白给的,就是拾的,亲戚送的,也得分一分。
关老二又想到了秋天那件事。那天,弟兄五个一块上山挖中草药,到山顶汉王庙歇了一会,给祖宗磕了个头就各挖各的去了。临走时,大家约定,下午还在这里聚齐一同回家。关老二命不好,翻了几道山,挂破了衣服挂破了皮,只挖了一把丹参,还不够一双草鞋钱,气得真想跳崖死了算了。还是祖上念他可怜,把他领到了猴上天后阴里,在刀削石崖上找到了几窝天麻,他冒看粉身碎骨的风险,一下子挖了十几斤,这么多要值上百块钱哩。他欢天喜地地回到了汉王庙,只见大家早已到齐,祖宗面前生了一大堆火,都在烤火吸烟。大家说等他半天了,说着从大堆里扒出烧红薯叫他吃,他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添柴火,才看见大家的药筐都是空的。再一看神案旁边有一堆草药。他不明白,就奇怪地看着大家,刘老大说:“大家说了,老祖先们南征北战,打来天下都有福同享,今天挖点药也应该当着老祖先的面拢成一堆,然后平分,也叫祖先们看看,咱们的心还和他们的心一样。"关老二听了顿时一颗心掉到了冰井里,可是又有口难言,自己挖了天麻,大家并不知道,看样子大家是真心真意遵照祖先遗训,自己怎好说个不字 他看看自己的祖先关公,关公也对他红着脸,好像是为他不愿平分而害羞。大家看他倒出的是天麻,一个个傻了眼,刘老大忙伸手拦住了他:“二弟,这一回你就不要太为难了!”关老二是个血性人,虽说心里像喝了碗醋,还是硬着手脖搅个不分你我,然后哈哈大笑道:“这有啥,咱们谁和谁,别说一点草药了,就是命也该兑上!”说得大家一齐夸他不愧是关公的后代。关老二看着大家的笑脸,自己直想哭,大家都没自己受的苦大,苦大苦小一样平分,心里老不是味。关老二想起这件往事,如今心里还不平,难道这次人家多给的外财也得再分分
关老二迷瞪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他想去找老大探探口气,看他知不知道自己得了外财。天已大明了,村子还没醒,有钱难买天明觉,你睡他睡我也睡,不睡白不睡,大家比着睡,关老二看家家还关门闭户,心里就有气,这算啥日子呀 谁都不想走到人前,一个比一个懒,可是,走到人前行吗 不说别的了,连顿好饭都吃不成,做顿好饭也得分成五份,一家送一份,轮到自己嘴里没有了。有这规矩谁还有心思往好里过 关老二想着,到了刘老大门口,突然头顶响起呱呱的老鸹叫声。大清早碰到老鸹叫凶多吉少,不由浑身打了个冷战,忙弯腰在地上摸了一把,什么也没摸着,还是举起空手往树上打去,老鸹吓坏了,恶声恶气地呱呱叫着飞跑了。关老二呆呆看着老鸹站过的桐树,树叶早落光了,横七竖八的枝条像张牙舞爪的夜叉。③一阵西风,夜叉们冲着他扑来,他慌慌地跑回家了。
关老二又躺到床上,又拉被子包住了头。被窝里漆黑,他好像看见了关公涨红着脸在发脾气,他不该坏了祖先规矩。他浑身发抖了。老婆做好饭喊他吃饭,他不动也不吭,老婆以为他病了,就坐在床头陪他。
黄五送来了糖。张三端来了电涌。赵四带来了烟,刘老大送来了橘子。她妇叫他起来吃,他一下翻被子坐起来,红着脸红着眼吼道:“吃!吃!好吃难消化!昨天,都是昨天来人送的 他们一定是知道了!”④关老二浑身瘫软了。他哆哆嗦嗦从怀里掏出了一卷十元的票于,递给老婆,少气没力地说:“给,拿去,每家给他们十块!”
关二嫂不情愿地迟疑着走了。
关老二满肚子不满,看看家里,咬着牙说:“搬!非搬走不可!”
(原载《洛神》,有改)
文本二:
寓言的意首先表现在小说当中“大"和“小”的关系上。“小”是一种能力,一种可能,一作品如果达不到一定程度的“小",小说是无法获得充实的内涵的,无法使人联想起生活中最基础的层面。小说的“大”也就是它的寓言功能,这反映出小说家在形而上方面所努力的程度。没有形而上,小说必然要缺少一种恢弘,一种浩瀚,一种气派,一种大。
——华飞字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老二将自己得到意外之财看作天意,并将原因归结到划票员身上,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疚之感。
B.关老二冒着风险采得天麻回来,看到大家准备遵照祖训平分草药,他虽不情愿,也不好意思反对。
C.作为关公的后代,关老二的思想被深深地烙上忠义精神的印迹,这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束缚。
D.小说最后一段写关老二决意搬走,将他内心的偏执狭隘暴露在读者面前,揭示了小说的批判主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反映出关老二获意外之财不想让人知道、怕人知道后要平分的复杂心理。
B.句子②表现了关老二的矛盾心理,既有良心上的不安,又有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C.句子③写关老二想不遵祖训却又内心胆怯,“夜叉”是他纠结挣扎心理的折射。
D.句子④中的“浑身瘫软”,表现了关老二在自己的秘密被揭穿之后的崩溃绝望。
8.文本一以“遗风”为题有何作用 (6分)
9.文本一具有寓言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以“小”和“大”为关键词,写一则简短的评论文字,不超过60字。(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节选白《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匐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 "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敢问何谓三无私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
【注】①凯弟:和乐貌。②宥:宽和;密:宁静。③逮逮:文雅安闲的样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七十子A之徒B散游C诸侯D大者E为师傅卿相F小者G友教H士大夫I或隐而不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属,这一类人,与前后文“之徒”“之伦”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横,遍布,与苏轼《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意义不同。
C.匍匐,尽力、竭力,与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意思相同。
D.覆,覆盖,与《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众弟子在各地讲学授徒,培养的众多学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学卓越,成为王侯的老师。
B.孔子从"致五至"“行三无”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
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没有可闻可见的声音形色,但却无处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间,“志至”是其基础。
D.“三无”思想可以用《诗》来阐释,为政者要具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并应在与民交往中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践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4分)
(2)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4分)
14.孔子是如何解答学生疑惑的 请举例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①
纳兰性德
萧瑟兰成②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
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注】①纳兰性德婚后三年,爱妻卢氏病故,而后他写了大量的“悼亡词”,②兰成:北周庾信的小字,其一生经历坎坷,杜甫诗称“庾信平生最萧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以庾信自比,抒写“萧瑟”之意,未老而看老,透出词人心境之苍凉、凄苦。
B.“怕多情"恰恰揭示了多情,既点明老之缘由,又直接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C. 下阕写词人重回旧地,然昔日携手同游之人已经不在,虚实相映,凸显心中苦涩,
D. “心比秋莲苦”一句化抽象为具体,将思念之苦与秋莲之苦进行比较,真实可感。
16.词人是如何借花来层层递进表达自己怀人情感的 请结合全词进行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的《过秦论》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多用对比,如陈涉与山东之国的对比就涉及地位、武器、人员和谋略,其中表现人员状况对比的两句是“①,②”。
(2)陆游《书愤》中的“③,④"两句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既流露出了“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郁愤之情,也表达了“报国欲死无战场”的不甘之意。
(3)大漠深秋,征鼓声声,旌旗逶迤,血刃翻飞….…高适(燕歌行》中就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其中"⑤,⑥”两句写出了军事文书飞速传递、外敌进犯的危急局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秋日的金波湖,如同大溪中起舞的女子,一袭华美的锦袍,烟波荡漾,身姿曼妙。最令人悖奇的,是碧波中那棵高大的胡杨。他仿佛一位高傲的领舞者,孑然立在水中央,树冠上的金色叶子密密层层,像是王冠上的宝石一般夺目。秋风过处,周围数不清的胡杨围绕着金波湖翩翩起舞,她们是秋天的舞者,是金波湖最美的伴侣。
站在岸边,天的蓝、云的白、树的黄,全都倒映在眼前的碧波之中。那正值壮年的胡杨蓬勃向上,英姿焕发;那虬枝蜿蜒的年老胡杨,风骨仍在;就连胡杨树苗也竭尽全力,青春昂扬。即使那么幼小。他们凝重而辉煌地绽放着,是这里当之无愧的主角。
1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是”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块是(3分)
A.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
B.我们得提前说好,我去是去,可是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
C.我们要老老实实做学问,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D.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1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整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两段选文都运用拟人手法,却分别用“她们"“他们”来指称胡杨,请简析其合理性。(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如今的有声书,人们“阅读”的介质在发生变化,阅读的选择日益丰富多元,这对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好处是(a)的。有了有声读物,人们不必捧着本书专门找时间阅读了,从理论上讲,国人的阅读率会有相应提高,这是有声书带来的阅读红利。
当然,① 。从有声书受欢迎的品类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些小说、人物传记、历史科普等书籍上,而这些类型的书籍都通俗易懂,人们在听这些书的时候,主要听的是故事。而一旦要去阅读一本学术著作,或者比较专业的书籍,② ,正如一个人可能选择在线听《三国演义》,却不会选择在线听《三国志》一样。
对于有声书,如果我们担忧其会挤压纸质图书市场导致人们的阅读质量下降甚至国民素质下降的话,那就有些(b)了。有声书的流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个多元的时代,纸质书与有声书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c)的,二者各展所长,可以满足有不同阅读需求的人群。事实上,听书的人也会选择纸质书;而习惯读纸质书的人,在合适的场景下,③ 。其实,只要能满足个体的信息摄取需求,那就是一本好“书”。
2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国为有了希望才坚持;也有人说,国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