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 1.通过研读教材内容和相关史料,了解明朝中后期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原因;通过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过;知道秦末、明末农民起义的异同点;通过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等史实,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对比官僚、地主与农民的生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讲述明末农民起义兴起的原因;通过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道理,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进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走向腐朽没落,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危机和竞争中生存。(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明朝中后期的腐败;李自成推翻明朝;清兵入关。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二、探究新知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展示材料: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愈演愈烈,英宗时期的王振、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都权倾朝野,排斥异己。朝廷内外派系林立、纷争不已,浙党、齐党、宣党等争权夺利。
——《中国古代史》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明朝什么问题?
提示:宦官专权;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明朝中期以后两位皇帝的事迹:
材料一 蟋蟀皇帝是明宣宗。他终日与宫女、宦官以斗蟋蟀为戏,并称斗蟋蟀为“军国大事”,所以人们称他为“蟋蟀皇帝”。
材料二 明熹宗朱由校在明代帝王中是颇具特色的一个皇帝,他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制造的漆器、床、梳匣……堪称一流。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提示:明朝中期以后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教师进一步提问: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会造成什么后果?
提示:(1)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在明代中期嘉靖时,通行的社会准则就已经是:“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小臣悉效,京官贪则外臣无畏。”
——《明史·杨廷和传》
材料二 崇祯十六年,户部左右二司新旧饷收支呈赤字。户部左右二司额定收入该银20 101 533两,但实际收入15 845 927两,支出21 221 487两,赤字达5 376 459两。
材料三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豫变纪略》
材料四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分组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迅速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提示:(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代表: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多媒体出示《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简单介绍李自成起义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提示: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李自成大军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3.教师提问: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②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③严明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教师提问: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教师归纳:(1)相同点:①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繁重,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②都推翻了统治王朝。
(2)不同点:①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关。②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时,土地兼并严重,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教师提问:明朝后期,其统治地位受到哪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学生回答)
提示: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教师讲述:满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全境,并不时南下,伺机长驱直入。
2.教师提问: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提示: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教师进一步提问: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却为什么没能统一全国,以失败退场?(学生回答)
提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3.教师提问: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1)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占北京以后,没有能够乘胜追击明朝的残余势力,使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伺机反攻。
(2)由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实行“均田免赋”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并且严厉镇压明朝的大地主、大官僚,所以为了共同的阶级利益,各地方的地主阶级紧密地勾结起来,成立地主武装与农民军对抗,这也为农民军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李自成在北京登位后,忽视了关外的满清政权想要入主中原的野心和决心,没有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工作。
(4)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农民起义军腐败变质。
(5)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三、课堂小结
明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它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仍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起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但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添加一些图片或表格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