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14.01)
1.D(“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表述不当,文中是“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
2.A(“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表述不当,文中是“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
3.A(《骆驼祥子》不属于乡土文学)
4.本文为分总结构;第①段到第⑤段分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⑥段总说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及意义。
(结构特征2分,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2分,共4分。如将第一句话作为总说,答“总分总”关系亦可得分)
5.①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新型乡村人物形象;②呈现出了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③探索了乡土“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形式,弥补了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C(“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不合文意)
7.B(联系下文来看,“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绝望”不合文意)
8.火车既是美丽的又是孤独的,看似矛盾的语言,却暗示了小秋复杂的心理,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又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
(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9.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小秋为代表的山村少年幸福、快乐的时光一去不返,逐渐凋敝的故乡给他们带来迷惘和忧伤。这种快乐和忧伤成为山村一代人永远的集体记忆。
(每个要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B E F (每对一处1分,共3分)
参考标点: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
11.A(“患”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水”是名词作动词)
12.C(胡瑗在国子监任职不是“庆历年间”)
13.(1)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虽”“公服”“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是故”“无”、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率先垂范;②分类教学,教法完备;③联系时事阐明道理。
(每点1分,摘录原文,意思符合亦可得分)
15.D(“汉侯王”不是实指,词中是借以夸赞众人的风采)
16.①“折尽武昌柳”“莫把骊驹频唱”等句写出惜别之情;②“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富贵何时休问”等句感叹光阴虚度,壮志难酬;③“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抒发自我宽慰、放达之情。
(每点2分,情感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各1分,共6分)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8.雕虫小技 离群索居 炉火纯青
(每处1分,共3分;填其他成语如果符合要求亦可得分,成语中出现错别字则该处不得分)
19.C
20.A.就像一面有魔力的镜子
[答出“像一面镜子”1分,答出镜子的定语(必须是和下文“仿佛是这面镜子把所有的山和峡谷都吸进去了”这句话形成照应的形容性词语)1分]
在这面镜子的北边
21.第②句可修改为:(在)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或:根据仔细观察,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第⑤句可修改为:以此来标注和区分它们是属于张家、李家还是刘家。
第⑥句可修改为:因此不会混乱,不会吵架扯皮;或:因为所有权清晰,所以不会混乱,不会吵架扯皮。
(每处2分,序号准确1分、修改正确1分;共6分)
22.①运用叠词,描写鸡群觅食、打闹的情景,场面热闹,烘托了欢快的气氛。
(答出叠词给1分,有简要分析给1分;共2分)
②将一群白鹅比喻成朵朵白云,突出其美丽的形象和轻盈的姿态,与水面的倒影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共2分,只答出比喻没有分析不得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45分为切入分)
参考译文:
安定公胡瑗,字翼之,以隋唐以来选用官吏崇尚浮华的文辞为祸患,丢掉了(儒家)经书和学业,人们贪求功名利 ,他教育学生一定把“明体达用”作为根本。起初他和孙明复、石守道一起在泰山书院读书,刻苦攻读饮食清淡,直到深夜不睡觉。他一到书院学习,十年没有回家,收到家里来信,看到上面有“平安”两个字就投入山涧,不再打开看。等到他做了苏州、湖州的讲学官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条例,自己率先遵守。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讲解经书抓住要点去讲,恳切地给学生讲解先修身后治人的道理。学生有一千多人,长时间一起切磋。写文章都能解说经书的道理,必定以理取胜,阐明他的学说,崇尚行为朴实。
他在湖州学任上,设置了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中,选择通达有才学气度的人在此学习;治事斋中,每人主修一项技能,再兼修一项技能,如治理百姓,训练士兵,兴修水利、书写计算之类。他在太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做。他的学生散布全国各地,不管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通过)他们言谈举止(符合礼节),遇到了不用询问,就知道是胡先生的学生。
明道、景祐年间,他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个人都以传承师道为己任,而胡先生的学生最多。他的教学方法最完备,实行了多年后,东南的士人,没有不把仁义礼乐作为学习内容的。庆历年间,国家在京城建立了太学,主管教育的官员到了湖州学府,采取了胡先生的教学方法,在太学推行。皇祐、至和年间,让胡先生监管国子监,手执经书在他座下听讲的学生有一千多人。先生常常讲完经书之后,有时还引用当世的事情来加以阐明。保密★启用前
众的生活世界粘连在一起,将大量不识字的农民纳入到新中国的政治进程之中,既是社会主义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意识形态的建构媒介,也是民众自身的发明。
④20世纪80年代,在时代大潮的襄挟下,乡土作家再次站到了“启蒙”的位置,在改革
语文试题
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中,添加乡土之维,呼应改革的逻辑,成为推动中国乡
村改革的重要力量。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四的《腊月·正月》、张炜的《秋天的愤怒》、
2024.01
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等作品聚焦农村现实,既彰显了农村改革的必然性,也揭示了农村改革
注意事项:
的阻力,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话语支持。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⑤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的“乡土中国”形态转变为城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乡互动、产业共融的“城乡中国”形态,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
断涌现。“城乡中国”形态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结枸性变化改变了作家对
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乡村的固有认知,引发了一股颇具规模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
①中自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
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
20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共识的凝聚,很多作家将关注的焦点从文学的新旧与文白论争
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
转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一乡土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都近乎自觉地参与到建构现代性知
⑥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
识的历史进程中,用民族国家、进步进化、历史目的和必然性等现代性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
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
由此生产出一系列新的关于乡村的知识与形象:乡村不再是充满牧歌的田园,而是一片衰败的
“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这种反思与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使乡土文学溢出了“中国/西方”“传
土地。就风物而言,乡村满眼的凄凉、萧索,如鲁迅的《故乡》、许软文的《父亲的花园》:
统/现代”等二元阐释框架,加入了“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之中。
就习俗而言,乡村充斥着愚昧与迷信,如鲁彦的《盆路》、台静农的《烛焰》:就民风而言,
,(摘编自徐志伟《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
乡村散发着原始野蛮之气,如许杰的《惨雾》、蹇先艾的《水葬》,等等。这些新的乡村形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使传统的“乡里空间”在知识上被“他者化”,并通过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教育等传播
A.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
机制,更新了一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
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与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②20世纪40年代,以土地政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是解放区的核心政治之一,因此,
B.20世纪20年代,许多作家重新审视乡村,他们塑造的一系列新的乡村形象,更新了
文艺如何参与到新型乡村社会的建构之中就成为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赵树理、周
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
立波、丁玲、孙犁等作家与时代政治进程联动,完成了对文学的功能与形式的改造,在《小二
C.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的文艺形式,将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为农
黑结婚》《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中建构了新的历史观、国家观、家庭观、
民提供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
个人观、爱情观,在介入乡村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乡村政治生活。而秧歌刷、新歌剧等
D.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发明了和自身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文
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
艺形态,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
成为乡对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
A.20世纪40年代,就如何参与新型乡村建设问题,一批作家完成了对文学功能与形式
人翁的感性地位。
的改造,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被确立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性力量,但农民由于长期受宗
B.20世纪80年代,乡土文学通过反映农村生活现实,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人
族宗法文化的束缚,短时间内很难摆脱作为权力从属者的自我身份定位。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
们的思想变化,成为推动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
参与了对乡村现实的创造,文学从一种表现现实的“社会象征行为”转变为一种介入现实的社
C.在新世纪产生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中,作家们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新的乡村结构和乡
会实践。而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文字”被转化为广播、电影、连环画、新民歌、新秧歌等
村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
“图像”和“声音”,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
D.乡土文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关注中国乡村,也放眼世界,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
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和民
边界,丰富了“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内渊。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