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4:37:55

文档简介

绍兴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调测
层面的可操作性,是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沉淀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一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
高一语文
材料二:
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锡: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
实则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所谓美育无用论,是有些人认为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考核体
一、阅读与鉴赏(共45分)
系中,还没有真正全面地列入日常正式课程,非艺术院校不计算高考分数,不作为升学考试
(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题。(6分)
标准,因此不需要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论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
材料一:
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
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
远。所谓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在教育过
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
程中,美育本该具有的超越功利目的、育人心灵的追求被忽略了。
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
美育之“用”不在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获得一个荣誉证书的现实功用,美育之“用”是
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
大用,于个人来说,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于
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
社会来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化强国添砖加瓦。这两方面目标一致,高度统一。
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
一一摘编自冯双百《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
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瑞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
A.“成于乐”“游于艺”将道德目标审美转化,让其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让枯燥
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
严肃的理性染上了灵动色彩。
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
B.美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途径,蕴含浓厚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道德精神,
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
因此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
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
C.我国早在上古时代就建立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这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已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
经十分重视礼乐之教,重视以美育人。
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
D.美育是一种以审美的情感和严肃的理性为主的教育,其目的是使感性和理性相统一,
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
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此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A.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充分:材料二重在厘
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
清美育观念,提升了人们对美育的认识。
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
B.美育无用论和美育实利论的本质上都是功利主义教育,前者忽视了对审美能力和审美
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
精神的培养,后者则将美育当作了工具。
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
C.中华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泓邃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具有审美能力、审
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内涵一直随时代发展而变迁一一从强调对国民性之改造与国
美精神的人,才可能登高行远。
家自新图强,到提升国民文明程度,振奋民族精神,再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
D.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美的民族,从古至今,美育不仅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而且在
环节,美育不仅与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因此越来越具有现实
历史的积淀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绍兴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调测
10.(3分)答案D(A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今义:指平方米或指数是2的乘方:
B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C几何:古义,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多少:今义:几何学。D狼籍即“狼藉”,凌乱)
11,(3分)答案A(不是侧面描写,应是正面描写)
一、阅读与鉴赏(共45分)
12.(3分)答案D(A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B像蜉蝣一样寄居在天地之
(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题。(6分)
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C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
1.(3分)答案A(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内涵一直随时
悲凉的秋风中)
代发展而变迁”,“美育不仅与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因此越来越
13,(3分)答案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语出《诗经·郑风·子衿》,而非四句,原
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可知:C项“诗、乐、舞三位一体”并不能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蚴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已经十分重视礼教:D项不合文意,美育是一种以审美的情感为主的教育)
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2.(3分)答案C(C项“中华人文精神”带有“审美品格”,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美育文化
(五)名句名篇默写。(4分)
和美育精神”)
14.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4题。(8分)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分)答案: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并解释了观点:接着分析了原因,而后正反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举例呼应观点;最后提出建议,并辩证强调了观点。(答对其中三点给4分,两,点给3分,
(选填两句,若三句都填,以前两句为准。一空1分,有错、漏、增字等,该空不得分)
一点给2分)
二、表达与交流(共55分)
4.(4分)答案:①“懒婆娘的裹脚”比喻“长而空”的文章之令人掩鼻,言简意赅,十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9分)
精辟,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莱吃饭,量体裁衣”引用了俗语,
15.(3分)答案A:
使文章妙趣横生,富有吸引力,比“要由内容来决定“要从实际出发”之类的说法更通俗,更
16.(3分)答案B(B项和例句都是解释说明:A表示话语的中断:C表示声音的延长:
生动,更亲切。③“摩登”运用了反讽,褒词贬用,讽刺幽默,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D表示话题的转换)
(答对其中三点给4分,两点给3分,一点给2分)
17.(3分)答案:③②⑤⑥①④
(三)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完成5-6题。(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6分)
5.(3分)答案D(《血缘与地缘》: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
18.(3分)答案D(A项“竖立“秩序”搭配不当: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只要”应改为“只
约定。契约的完成始终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是现代社会的特性)
有”:“建立“规矩“搭配不当:C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只要”应改为“只有”:“竖立“规矩”搭
6.(3分)答案C(ABD体现出中国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血
配不当)
缘、亲缘、地缘为基础,从熟人到不熟的人一圈一圈地推。C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
19.(3分)答案:①面对忙碌、焦虑等压力状态②也不能把“45度人生”看成是一种消极
是人的本性,不能体现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的人生状态③也是一种蓄势待发(一空1分。“语意”须相近,“语言”可的情)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7-13题。(21分)
(三)作文(40分)
7.(3分)答案C(东:名作动,向东进军)
20.参考学考评分标准。
8.(3分)答案D(例句与D表修饰。A表并列:B表假设;C表转折)
9.(3分)答案B(《登高》从体裁上分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