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4:4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第一是我们无需用蚱蜢来加菜,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象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映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由于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所以,汉字的音和义,是汉语语素音与义的反映。在汉字三要素中,有两个要素实际上是属于汉语的,唯有形,才属于汉字本体。汉语在没有汉字的历史阶段,仍然可以存在,用口语的方式,实现它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汉语,汉字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产生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是第一性的,汉字是第二性的。
正因为汉字是第二性的,所以,正如前面说过的,汉字的特点,是适应汉语的特点而形成与保存的,同时,汉字的发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汉语的制约与推动。例如,中国周秦时代是汉语单音语词大量孳生的时代,词的派生大大推动了汉字的孳乳;也正是在这个时代,汉字的形声化趋势急剧发展,形声字大量产生。魏晋以后,由于汉语的造词方式逐渐变为以合成为主,汉字的增长速度也就逐渐缓慢了。
而另一方面,汉字一旦产生,它对汉语使用和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汉字不但帮助汉语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扩大了交际职能,而且它具有超方言的特点,因而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同时,由于有了汉字所记录的书面语,更促进了汉语的严密化。
尽管汉字与汉语相互依存,但是从本质上,汉语并不等同于汉字,它们是互有差异的两种符号体系。汉字是记录汉语单音节语素的,在古代汉语里,汉字与单音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的,这就容易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汉字和汉语可以等同。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将汉字与汉语混为一谈,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会产生失误。
(摘编自王宁《汉字学概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们的孩子比乡下孩子善于识字可能并非遗传因素,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较好的识字环境。
B.在文字发生之初,为了消除在时间空间中人与人接触的阻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来帮助代话。
C.乡土社会空间相对封闭狭小,人与人直接接触,加上文盲多,乡民更倾向于选择语言进行沟通交流。
D.古汉语中很大程度上汉字与单音节词对当,容易造成汉字和汉语可以等同的错觉,并将两者混为一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人们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因此,费孝通对文字下乡运动并不赞成。
B.随着微信、钉钉、抖音等支持视频对话软件的开发和广泛运用,文字在生活中的使用率将越来越低,最终会导致文字消失。
C.作为记录汉语的汉字,是记录汉语单音节语素的,包含形、音、义三个要素,其中的形,是汉字本体,也是不属于汉语的。
D.没有汉语,也就不会有汉字,汉语是第一性的,汉字是第二性的,由于汉语单音词的大量孳生,使汉字增长速度逐渐缓慢。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面对面社群里”“报名”方式的一项是(3分)
A.一连声叫喊,声音越来越近,小福听出来了,便向大家道:“是得贵!还听不懂他那贱嗓?”(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B.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茹志娟《百荷花》)
C.蓦然,她(子君)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涓生)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鲁迅《伤逝》)
D.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
4.请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两位学者有关文字(汉字)的认识。(4分)。
5.《红楼梦》写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将“省亲别墅”读作“玉皇宝殿”,还把穿衣镜里的自己误认为亲家母,闹了不少笑话,据此能否判定刘姥姥是“愚”的?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和刘姥姥的形象,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将进酒
燕 安
三月初的北方山村,积雪赖在家家户户房顶、粮囤、沟坎、路边,春天还远。
常友全走得很快,看见庙墙上“威镇边关”四个大字,才缓下脚步。庙门半开,常友全低头斜身跨过门槛。头顶窄小的木质匾额“杨家庙”还是原来的。春联是村里人自己裁红纸写的,刚出正月已经四角飞起,泛出粗鄙的脂粉色。
小林给他打电话的时候,说这老头是韩国小老板,愿意花高价雇他当向导爬长城。常友全想了想“威镇边关”那四个褪色的字,就答应了。
韩国小老头儿穿着灰色的长款羽绒服,黑色线帽和黑色围巾,黑框眼镜架在瘦骨嶙峋的脸上。他看到常友全,客气地躬身行礼,用生硬的汉语慢慢地说:“你——好,你好,我——是金——子——光……”
空气清新,阴霾尽散,除了刮点小风有点冷,天气可真是不赖,山路还算好走。
“这古北口的长城啊,主要是明朝修的。谁修的呢?戚继光。你知道戚继光吗?抗击倭
寇的英雄。”
常友全慢慢说着,目光投向远山,不太管金子光能不能听懂。
金子光一会儿看翻译,一会儿连连点头,镜片后面,圆圆的小眼睛发亮:“长城的敌楼都有名字吗?我们这个,叫什么名字?”
“咱们这个楼,叫将军楼。”
“将军楼,是戚继光将军吗?”
常友全用力摇头:“关麟征将军。一九三三年三月,大概就是现在这个节气吧,关将军在古北口指挥部队打日本鬼子。这个楼子就是他的临时指挥点。他五处受伤,浑身上下跟血葫芦似的,身边十多个卫兵都牺牲了。”
常友全很少跟游客说这么多,他只是带路的。遇到这位“韩国人”,他想多说说。
“那年啊,关将军带兵从南方急调过来,大部分还穿着单衣草鞋,装备也不行。这一场仗打下来,我们死伤了六万多人。尸身完整的都资助了一副棺材送回去了。拼不成完整尸首、分辨不出是谁的三百多个兵啊,一层苇席,一层尸身,合葬在村口的肉丘坟。”
“这就是长城抗战。虽然失败了,也击毙了不少日本鬼子。我们国歌里唱的,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段歌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哎——你怎么了?”
金子光捂着胸口,面色惨白,极为痛苦地跪在了地上。
常友全心说完了完了,想试探一下,不会真把金子光敲打过去了吧?这要真死在这里,麻烦可就大了,警察那边还好说,有监控呢,涉及外国人,可别出什么外交纠纷,给国家捅娄子!
常友全过去一把扶住金子光,想把他从地上搀起来。金子光一手死死抓住胸口的衣服,一手用力摆了摆后扶在膝盖上,他大口呼吸,头垂到胸前,不说话,也不起来。
常友全蹲在金子光旁边,紧张地盯着他,金子光慢慢抬起头来,小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嘴巴哆嗦着,他对着常友全说中文:“对不起。”来回说了好几遍,又把头低下,对着常友全的翻译软件断断续续地说:
“对不起。我不是——韩国人,我是——日本人。”
猜测落了实,常友全心里沉甸甸像摞满了青黑的城砖。看着瘦小枯干的金子光跪在积雪的地上,大口喘着气,吸溜着鼻涕,说话断断续续,常友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的爸爸,他只是个普通乡下农民,日子过不下去了,糊里糊涂被拉去参军,到中国不到一个月就死了。我妈妈打听了很久,才知道他死在了古北口的长城边。”
“请问,”金子光撑着地面,慢慢站了起来,膝盖、小腿上都是雪和土,他不管,只小心翼翼看着常友全,“我能不能——给我爸爸——敬点酒?”
“什么?酒?山上哪有酒?”常友全惊讶。
金子光蹒跚过去,拉开大背包的拉链,把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掏出来。
四瓶精装的茅台酒,一字码开。
这——合适吗?常友全脑子里飞速地运转。
金子光重新跪下,躬身叩首,额头抵在叠在地面的双手上:“求求您,让我给父亲敬个酒吧!
常友全咬咬牙,走出敌楼,背对着金子光,脑袋里嗡嗡嗡的,仰望着澄澈的蓝天发呆。
酒香四溢。茅台酒的香气,借着风野性地飘散开来。常友全回头,见金子光双手各执一瓶茅台,均匀倒在敌楼四周,边绕圈,边说着什么,这次是日语,常友全听不懂,也懒得翻译。
金子光也许因为心愿达成,精神头很好,走前金子光又给了常友全两千块钱。常友全推辞。金子光很坚决:“谢谢你。我这辈子——没有遗憾了。还有——”金子光低下头,嘴巴缩到围脖里面,“那些——回不去家的中国兵,替我拜一下吧,我——不敢,对不起!对不起!”金子光弯下腰。
常友全心里好像着了一团暗火。
一早,常友全把两个鼓鼓囊囊、红蓝相间的大编织袋背上将军楼那个山头的时候,后背竟然冒汗了。打开袋子的拉锁,把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掏出来。
都是酒。
竹叶青、汾酒、剑南春、五粮液、茅台……
常友全随手拿起离他最近的一瓶老酒,红皮茅台。他打开盖,那股霸道而清冽的香气马上蹿入他的鼻孔。常友全没忍住,喝了一口,嗓子眼儿、食道、胃里都烧灼起来,好像身体深处被点着了一把火。
常友全走出敌楼,慢慢倾倒瓶身,把茅台酒倒在雪地上。他不会唱什么歌,脑子里轰鸣着的只有国歌的旋律,但是喉头像打了结,唱不出来。他嗫嚅了半天,倒第二瓶汾酒的时候,才说出话来:
“来晚了,你们,别怪我。这么多年了,光想着,给杨家修庙,也没想起,给你们做点儿啥。对不住啊,我还不如个小日本!听老辈人说,身子不全,魂魄回不了家。这么多年了,你们——你们……敬你们!今天,咱爷们儿好好喝一顿,喝了酒,不想家!”
太阳金红圆满,碧空澄澈如玉,千里雪原中,万里长城上,这一场豪饮,酣畅淋漓!
(节选自《小说月报》2023.6)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窄小的匾额从未更换,脂粉色的春联四角飞起,“威镇边关”四个字已经褪色,这些都说明了杨家庙的破旧、衰败。
B.常友全想了想“威镇边关”字,答应小林为韩国老头做向导,赚取高额报酬,是为了用赚来的钱重新修整杨家庙。
C.当金子光拿出四瓶精装的茅台酒、提出祭奠父亲的请求时,常友全脑子里飞速地运转,他在思考如何拒绝金子光。
D.小说结尾,常有全祭奠英烈,“竹叶青、汾酒、剑南春、五粮液、茅台”,全是名酒,借此表达内心深深的愧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形成照应。
B.作者对金子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常友全有意讲述了长城抗战的故事,暗示了他对金子光产生了怀疑,也为下文金子光的坦白做了铺垫。
D.“常友全心里好像着了一团暗火”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他内心的自责、焦灼等丰富的情感。
《将进酒》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小说在首尾处都提及杨家庙,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②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刘开《问说》)
材料二: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注】①刍荛(chú ráo):割草采薪。②弘:广大。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宁使学[A]终不进[B]不欲虚[C]以下人[D]此为害[E]于心术者[F]大[G]而蹈之者[H]常十之八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以,指“没有用来……的”,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义相同。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而下”是说夏、商、周以后。
C.“是己而非人”中的“是”“非”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中的“侣”和“友”用法相同。
D.师心自用,意思是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成法,不囿于陈规,能独出心裁,自成一格。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委婉指出“学必好问”的重要意义。
B.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以提升自己修养和学业,堪为今人典范。
C.针对今人妒忌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轻视不如自己的、戏弄同等水平的怪现象,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的严重危害。
D.因为人非圣贤,学无止境,所以问也一定无止境。唯有如此,才能杜绝像《师说》中所讲的“圣益圣,愚益愚”的畸形“为学”现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分)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4分)
14.如何通过“善问”达到提高自己修养与学业的效果?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注]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雪堂: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阙前两句,是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以后生活不如意,写文章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B.上阙后三句,写苏轼当年在此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诗篇,而今千古历史遗迹已无踪影。
C.下阙前两句,一眼望去,岸石皆赤,赤鼻矶直插白浪翻滚的江心,化静为动,意境雄阔。
D.下阕作者触景生情,面对赤壁之景,长啸泣歌,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深沉愤慨。
16.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这首词都是赤壁怀古之作,两首词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泰山记》中描写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_”,而沐浴在朝阳中的日观峰以西山峰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_”。
(2)《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对此评曰:“非此荑之为美,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3)学校文学社要举办一场“杜甫诗词研究会”,同学们推荐用《登高》中杜甫把自己生活的艰难与国家多难相结合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作为活动的宣传语,以此来展现他的家国情怀,得到大家认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你知道吗?银杏树的野生种群其实十分稀少,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
银杏属于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是银杏纲植物现代残存的唯一的种。银杏属植物起源非常古老,最早的化石可以追溯到1.7亿年前。在约1.2亿年前,无柄银杏出现,此后银杏的形态特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现生银杏形态几乎一致。银杏属植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目前可能的野生银杏种群仅见于我国个别区域。所以,对照以上3个特点,银杏的确可以称作“活化石”植物。除了银杏,公认的“活化石”植物还有苏铁、银杉、水杉、珙桐等。
“活化石”植物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相比化石,“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许多“活化石”植物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例如,银杏的种子俗称“白果”,可以食用( )杜仲的树皮是重要的中药材。一些人类有益的化合物可能仅存于“活化石”植物中,“活化石”植物一旦灭绝,可能难以再次获得这些化合物。
18.下列句子中的“其实”和文中加点的“其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
B.张匄拔剑在手,曰:“汝若不言,吾即杀汝!”宜僚俱,尽吐其实。——《东周列国志》
C.他其实不在家,我又不是先知了风声,把他藏起,和你讲价钱。——《儒林外史》
D.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朝花夕拾》
19.文中括号处标点符号应该使用“;”还是“,”?请说明理由。(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到了近代,很多人对切脍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 A ?杜诗邵注:“即今之鱼生、肉生。”更多指鱼生,脍的繁体字是“鲙”,可知。
杜甫《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对切脍有较详细的描写。脍要切得极细,“脍不厌细”,杜诗亦云:“无声细下飞碎雪。” B ?段成式《酉阳杂俎·物革》云:“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谷薄丝缕,轻可吹起。” 看起来是片和丝都有的。切脍的鱼不能洗。杜诗云:“落砧何曾白纸湿”,邵注:“凡作鲙,以灰去血水,用纸以隔之”,大概是隔着一层纸用灰吸去鱼的血水。《齐民要术》:“切鲙不得洗,洗则鲙湿。”
C ?一般是加葱的,杜诗:“有骨已剁觜春葱。” 《内则》:“鲙,春用葱,夏用芥。”葱是葱花,不会是葱段。至于下不下盐或酱油,乃至酒、酢,则无从臆测,想来总得有点咸味,不会是淡吃。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三个疑问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段大量引用典籍诗文中的语句,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正在使用智能手表、智能台灯、词典笔、智能屏等新型智能设备的未成年网民均超过20%。
——2023年12月《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围绕有害内容隐形变异、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网络诈骗、不良内容、网络沉迷、新技术新应用风险等7个方面开展为期2个月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3年6月,中央网信办
引导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2024年1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参考上面的材料,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围绕“给青少年撑起一片‘数字晴空’”问题,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C(“文盲多”不是更倾向于选择对话进行沟通交流的原因)
2.C(A.费孝通并不反对文字下乡运动;B.得不出“文字在生活中的使用率将越来越低,最终会导致文字消失”这一结论,主观臆测;D.“汉字增长速度逐渐缓慢”原因是“汉语的造词方式逐渐变为以合成为主”)
3.B(不属于文中所说的熟人社会里的“面对面的社群”)
4.①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不太完善的工具,不能完全地传情达意;要借助文法和艺术减少文字的“走样”。②王宁认为:不能将汉字与汉语混为一谈。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第二性的,其发展演变很受到汉语的制约与推动;汉字也影响汉语的使用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促进了汉语的严密化。(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不能判定刘姥姥是“愚”的。理由:①“愚”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②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刘姥姥是乡下人,没有机会学习城市生活的知识,但并不代表她学习能力差;③刘姥姥诙谐幽默、谙于世故,是大智若愚的代表。(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C(不是“拒绝”,而是“是否合适”)
7.A(没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①“将进酒”借用了李白诗歌的题目,意思是“请喝酒”;②“将进酒”是金子光用酒祭奠他的父亲,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③更是指常有全用酒祭奠英烈们,寄予了对英烈们的愧疚、崇敬之情,深化了小说主题。(4分。一、二两点各1分,第三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开头通过写常友全想修整杨家庙,暗示了他具有爱国情怀,奠定了情感基调,为下文张本;②结尾处常友全自责只想修整杨家庙,展现了爱国主义的历史传承,表达了不忘民族英雄、缅怀爱国英烈的情感,使小说主旨得到升华。③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DG(句首的“宁”字与后文构成取舍关系,B处应断开;句中的“此”代指前文内容,D处应断开;句中的“而”字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G处应断开。每处1分)
11.D(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师心”指以己心为师,即只相信自己;而“自用”指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12.A(“委婉指出‘学必好问’的重要意义”错误。原文通过反问的形式,语气强烈地反向强调“学必好问”的重要意义)
13.(1)那种在经义名理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努力地把进修学问道德当做急务(最重要的事)的,未多见。(“ 咨访”“孜孜”“唯进修是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那么古人所深深以为羞耻的(事),后代人还做着而不以之为耻的就多了。(第1个“耻”“且”“以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1)遵循不择事、不择人的原则去问;(2)以谦虚尊重的态度去问;(3)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去问。(共3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有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15.A(“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两句是说苏轼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
16.(1)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2)不同点:①苏词中表达出了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辛词中表达了因苏轼怀古词赋而生千古兴亡之感。②苏轼在词中实现了由悲到超脱的转变,有超旷脱俗之感;辛弃疾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感。(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 (1)正赤如丹 绛皓驳色 (2)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6分,每句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D(A它们的果实。B实际情况。C实在,确实。D实际上,事实上)
19.用“;”(1分)。“银杏的种子俗称‘白果’,可以食用”和“杜仲的树皮是重要的中药材”为复句内部的两个并列分句(1分),且前一个分句已出现逗号(1分),因此,用分号层次更清晰。(3分)
20.修改为: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化合物仅存于“活化石”植物中,一旦“活化石”植物灭绝,这些化合物难以再次获得。(4分)
21.A脍是什么 B脍是切片还是切丝呢 C(脍)加什么佐料 (6分。每项2分)
22.①引用部分对“脍”以及“脍”的做法做了具体介绍,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增强说服力(2分);②增加了知识性和文学性,显示了作者功底的深厚和广博(1分);③使语言简洁凝练,含蓄典雅(1分)。(4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会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勤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通达于实事;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不能了解那些细节,放弃提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而问,不挑选人而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割草采薪之人地位低微,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劝做好事规避过错就足够了,那种在经义名理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努力地把进修学问道德当做急务(最重要的事),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而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事情了。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妒忌他而不愿意问他;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而不屑于问他;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戏弄他而不甘愿问他,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人没有值得佩服的了,事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做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可就大了,而陷入这样错误的人常常有十分之八九。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不一定不被普通的人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不一定圣人能做到。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身上,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国家的大事还需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达成就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却并不发现它们有可耻的地方,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以为羞耻的(事),后代人还做着而不以之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材料二:
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处理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等到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敲得轻,响声就小,敲得重,响声就大,等到他敲到自然从容的时候,声音才全部发出来。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