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4:51:06

文档简介

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C
【解析】C.因果关系不成立。“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与“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不相同”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答案】A
【解析】B.材料一提到“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并没有说“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可知“只要……就……”条件不成立。C.“指向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错,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的“在西方看来,人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和第7段中的“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可知,选项错。D.“为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错,根据“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可知,是“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
【答案】C
【解析】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鸟鸣声与泉流声形容琵琶声的婉转和低沉,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此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写出了苏轼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老子、庄子、张载关于天人关系的名言说明中国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福建土楼的例子说明中国自然观在实践方面注重道法自然的理念。(每点2分,共4分。每点指出论证方法得1分,分析得1分)
5.①通过媒体宣传等途径,增强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环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②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商业过度开发,保护黄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
③可以借鉴福建土楼的建筑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机统筹黄山风景区周边的山林田草环境,保护黄山风景区的生机。(每点2分,共6分。关键词:媒体宣传、居民意识;天人合一、商业开发;借鉴、因地制宜。)
6.【答案】C【解析】“对丈夫的思念和缅怀”错误,老妇人在述说她对白兰花的记忆和印象时,并未提及自己的丈夫。
7.【答案】D【解析】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8.①老妇人的声音、笑容特别优雅,这不像是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所能有的:两个年轻人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老妇人就送给他们。//或:“我”给老妇人带来了大生意,老妇人并不格外惊喜。②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9.①这篇小说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简单的故事。②这篇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③这篇小说的语言虽然较为平淡,但抒情意味较为浓厚,表达含蓄。(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关键词:情节、简单;意象、丰富;语言、含蓄/抒情性。)
10.【答案】CFH
【解析】“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和“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句式相同,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CF处;“待其从容”与“然后尽其声”构成顺承关系,二者之间断开,即H处。句意: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
【答案】B
【解析】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名词,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动词,约束,制裁。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法律约束。C选项正确。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D选项正确。表转折,却;表修饰,地。句意: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我曾经整日地思索。故选B。
【答案】C
【解析】C选项“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错误,作者用谚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是引用论证,不是举例论证。
13.(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各一分,句意两分。)
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悦地解决了。
(“节目”,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说”,通“悦”,愉悦;各一分,句意两分。)
14.①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②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倍、增进学问。
③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
(一点1分,三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15.【答案】D【解析】D选项“船夫们”错误。“修巾薄袂”是妇女春日装束,“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是指游春女子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所以,应把“船夫们”改为“游春女子”。
16.①运用比喻,“玉盘大小乱珠迸”将节奏紧凑、精湛的琴声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化无形为有形,显得形象可感。②侧面衬托,“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表达效果。③环境烘托,“江空月静”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17.(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示例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示例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示例三: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示例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A
【解析】A选项“应该用逗号且应放在后引号外面”错。应该用句号且应放在后引号里面。该句引文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是完全引用,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内。
19.①将“白洋淀的广阔空间”比作“一个转动的钟表”,“时间的流动”指的是白洋淀的四季变换。②运用比喻手法突出白洋淀美丽的自然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特点,表达作者对白洋淀的喜爱赞美之情。(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点:有关“手法呈现”的分析2分;有关“手法效果”的分析2分。)
20.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
(每句2分。)
①脱颖而出 ②宠辱不惊/荣辱不惊 ③数不胜数/不计其数/不胜枚举
【解析】第①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众多文人中凸显出来,故此处可填“脱颖而出”。
第②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都能够超然物外,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或“荣辱不惊”。
第③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不胜枚举”或“数不胜数”。
①富有时代气息。如:“躺平”是网络流行词(或:“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这些词语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②语言口语化,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如:“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或:“一地鸡毛”,用来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结合前后文“曾饱受贬谪之苦”“在苦难中”的内容,“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或:“撸起袖子加油干”,指付诸行动,更加有干劲。结合语境“每到一地,他总是……”“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分析,“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的精神。(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作文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是《礼记》中的名句,意思是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第二则材料是教材选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节选句,表达了琢磨技艺,才能打造出经受的住群众检验的产品,打好基本功是一个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第三则材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达了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指出了青年人成长的途径和目标。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强调了“雕琢”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雕琢”的基本意思是雕刻玉石等,也可指对某事物修改使其更为完善。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有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成大器,才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深入思考“雕琢”对青年究竟有何重要意义,要联系现实,不能空喊口号,写成标语式的文章。
【参考立意】①青春需要雕琢;②精雕细刻成就璀璨人生;③人不琢,不成器;④生命如璞玉,修身成君子;⑤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
【优秀标题】《精雕自我,行稳致远》《千琢促成长,万砺磨人心》《玉琢方成器,人雕方成才》《青春如玉,因雕琢而闪亮》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段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段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于是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节选自《学记》)
文段三:
明白《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俗谚说:“积累千万财产,不如自己有一项小技艺。”技艺之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没有比得上读书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笨是聪明,都要求人认识得多,事情经历得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懒于裁剪衣服。
(节选自《颜氏家训 勉学》)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同样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和“共生”极高的价值期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不违时”,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
(摘编自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材料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照上帝意志运行。
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其弊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
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 齐物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人处自然之中,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
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而是“于自然无所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福建土楼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理念。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自然观念的反思及对当代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恩格斯提醒,不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与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如榫遇卯,实现有机结合,产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开出的对症之方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勇于担当,戮力同心,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未来可期。
(摘编自文龙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何越来越受推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的重要论述为当代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契合“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
B.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这与英国学者李约瑟分析的西方哲学不同。
C.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这导致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不相同。
D.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休戚与共,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就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
C.在自然观的实践论方面,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指向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3.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4.材料二中采用中西方自然观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中国自然观尊重、保护自然的特点。除此之外,材料二还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安徽黄山风景区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风光秀丽。安徽黄山现在以“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黄山市文化、生态、自然、旅游四大叠加优势。为进一步保护黄山风景区生态,发挥黄山风景区的生态优势,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 兰 花
戴 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够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听后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说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致力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为后文“我”找老妇人买白兰花作铺垫。
C.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本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真实性。
D.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首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老妇人并非因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铺垫,请简要分析。(4分)
9.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段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段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文段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0.文段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叩之A以小者B则小鸣C叩之D以大者E则大鸣F待其G从容H然后尽其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
B.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
C.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属。
D.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
12.下列对以上三则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段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
B.文段二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
C.文段三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D.这三则文段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14.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 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
15.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通过绿野、天空、江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明澈洁净的江上美景图。
B. “天青垂水”句,一个“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
C. “柳径”二句写岸边柳荫小路空无一人,只有柳絮飘舞,写景率直,用语平实,却有妙趣。
D. “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
16.白居易的《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音乐,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本词下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表现梦境破灭,在惊恐中转入现实的过渡句。
(2)在《赤壁赋》中,苏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人生短促,人类渺小”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叠词用得好,可将自然景色或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古代诗词中运用叠词而又能产生这种效果的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天地养万物。百年变迁,白洋淀的人们在这方水土中,从容地过着祖上传下来的生活。“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①”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的关系。夏天,红白相间,荷花亭亭;冬天,蹲下身,能听到水波推送冰块的声音,透过忽宽忽窄的冰缝看水下,几乎透明的浅灰色小鱼慢悠悠②其间。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但白洋淀的万物不一样,它们都会让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成片芦苇和在③间轻轻摇过的渔舟,形成一幅自然的画卷。
白洋淀的生活,像是自然的恩赐。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白洋淀的广阔空间,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会感到这里似曾相识,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水天一色,④,芦苇连接成片,雄浑、苍凉、壮阔的生命的诗意,写在这片大地上。在白洋淀,你能发现一种隐没已久的简朴的意味。这种简朴来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从容。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的标点应该用逗号且应放在后引号外面。
B.包含语素“游”的词语“家族”有游荡、游弋、畅游等,②处填写“游弋”最合适。
C.③和④处都可以填写“烟波浩渺”这一成语。
D.白洋淀生态状况说明了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保留“乡土社会”中的“家园”,并延续生态文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年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能从众多文人中① ,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然“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② 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③ 。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玉不琢,不成器。”——《礼记》
“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曾以玉作比青年,对青年寄予厚望,说道:“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雕琢”对青年的成长有何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