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学习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史实,认识到经济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学习,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解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理解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局部):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原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所作,作品得到了帝王的推崇和嘉许。为什么讲述清朝经济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探究新知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展示材料:江南地区,“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号称膏腴的四川,则是“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直到康熙初年,还是“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提问:清初农业生产是怎样的景象呢?
提示: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凡各处逃亡流民,不论原籍、别籍均广加招徕(lái,招揽),编入保甲(户籍),使之安居乐业。察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摘编自《垦荒令》
材料二 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材料三 乾隆帝强调,“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
——《题宋人蚕织图》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学生回答)
提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三 中国的农业于18世纪达到了其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传统的农作物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如甘薯、花生、高粱和玉米等,它们可以使收获期分散到全年,适应贫瘠的或灌溉条件不好的土地。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四 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经过数百年的人口迁移与持续开发之后,人多地少、耕地紧张,成了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大问题。江南地区也是一个重赋的地区。所以农民就要通过减少耕地转种植经济作物来寻找出路。
——朱小田
教师提问: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自由回答)
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4.教师提问: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
提示: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清朝织布图》,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学生分组讨论)
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水运交通发达。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市场突破,发展为全国性互有联系的网络性市场,及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长江、沿海在清代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清代的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分布地域上又比明代扩大。
——南开大学教授杜家骥《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
材料二 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教师引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提示: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三)人口的增长
1.展示材料: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学生分组讨论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
提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为了减轻人口日益增加的地区压力,对森林覆盖的山地进行了堪称全国性的开垦,对丘陵和山地的开垦如此密集,以至于水土流失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摘编自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材料三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学生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提示: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消极影响: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膨胀压力下,许多人面临无业、失业问题,滋生一些不良团体,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三、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商业也因此空前繁荣,出现了大的商业城市和商帮。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增长,这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清代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并引导了学生从清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产品增加,投入市场,成为商品这一思路思考。但本课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过阅读重点内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