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这些现象反映了西欧( )
A.迈入资本主义社会 B.西欧庄园农奴制度已经瓦解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基督教神学被世俗文化取代
2.中古西欧城市文学中的典型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正义和权力;骆驼代表邪恶又虚伪的僧侣;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王权强化受到普遍的认可
C.城市获得自由和自治 D.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3.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并不断扩张的影响有
①导致拜占庭帝国灭亡
②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③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④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遗址和文物代表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其中代表北非文明成就的是( )
A.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 B.克里特的王宫遗址
C.空中花园想象图 D.罗马广场
5.公元7世纪中叶,日本效仿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此次改革是( )
A.倒幕运动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宗教改革
6.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后,他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颁布新法典 B.废除农奴制度
C.镇压大贵族 D.改组中央机关
7.某一古代帝国盘踞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掌握亚欧的陆上交通线约600年。其最高统治者使用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尊号,同时又宣称自己是东罗马皇帝的正统继承者。这一帝国是( )
A.德里苏丹国 B.奥斯曼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俄罗斯帝国
8.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都做出了贡献,据图片可知
A.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B.羽蛇神金字塔的修建体现了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宗教观念
C.《汉谟拉比法典》可以说明印度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D.《掷铁饼者》可以印证古罗马人物雕塑艺术的完全成熟
9.以下属于古代美洲地区文明代表的是( )
①玛雅文明 ②阿克苏姆文明 ③马里文明 ④阿兹特克文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1453年,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统治中心位于
A.巴格达 B.麦地那 C.伊斯坦布尔 D.德里
11.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制度,其实就是把放大的个人(希腊)放小一点,把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这一制度( )
A.基于庄园经济的存在 B.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强化
C.等同于西周的分封制 D.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12.下列关于非洲古代文明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非洲最早培育出西瓜、棉花等作物
②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都是东非古国
③班图人原是西非居民,扩展到撒哈拉以南
④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指出:“在政治上,基督教致力于把统治者从一个部落首领改变成一个国王。一旦皈依基督教,国王就不再只是代表其部落的诸神:他成了一个帝国的首脑。”该材料可以佐证中世纪的西欧( )
A.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B.世俗王权开始兴起
C.教会对王权的制约 D.宗教伦理意识淡化
14.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实行了“采邑改革”,以下不符合该改革的原则是
A.有条件分封
B.层层分封
C.领地世袭
D.给予土地和耕种者
15.据考证,自五代十国时期,朝鲜就已开始将汉字作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文字;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在此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这反映了( )
A.朝鲜文字完全源自汉字 B.古代朝鲜全面使用汉字
C.中朝自古以来交往频繁 D.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16.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予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据此可知,封君封臣( )
A.相互依存 B.地位平等 C.关系和睦 D.利益趋同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规定:
一、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
二、除特许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六、外国船到来,应即呈报江户。并应按照往例……派遣监视舰船。
九、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之货物。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问题:德川幕府的这一政策对日本有何消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土地收归国有,使所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建立户籍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新税法,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征收赋税;废除世袭姓氏统治制度,以才选官,建立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等。
材料二 查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部分没收教会的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条件是他们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只限自身使用不得世袭。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时则收回采邑。
材料三 穆罕默德领导建立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这就打破了阿拉伯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确立了以宗教和地区为基础的社会。
材料四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国家进行的什么改革?这两次改革在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材料三反映了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与统一起到的促进作用。根据所学知识,补充完成下列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7世纪初 ①
622年 ②
630年 ③
(3)结合材料四所反映的信息,总结亚欧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不同点。
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欧亚中世纪文明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在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地区建立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帝国文化的发展从此被纳入基督教的轨道中……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 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聚的便利,而且使他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
——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材料三 拜占庭文化的西传出现过多次高潮……这个时期从君士坦丁堡抢夺的大批珍宝、文物、图书和艺术品在西欧各国广泛传播……诸如玻璃制造、地图绘制等科学技术,也于同期从拜占庭帝国传入西欧。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拜占庭文明融合了哪些文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拜占庭对东西文明交往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都有学者认为,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中国人可能已经航渡美洲。然而中国人到底何时到达美洲,却有殷人被周打败后航渡美洲、南朝僧人慧深到达美洲、郑和到达美洲并首次实现环球航行等不同观点。也有学者完全否认中国人在哥伦布之前到达美洲的可能。
请你查找相关材料,分析不同观点的根据,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3世纪起的西欧。据材料“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可以看出货币地租占据支配地位,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13世纪,西欧还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13世纪,西欧庄园农奴制度尚未瓦解,排除B项;此时,基督教神学仍占据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中,“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反映了中世纪市民阶层对社会各阶层的评判,歌颂了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中古西欧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人们普遍认可王权强化,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于1453年摧毁了拜占庭帝国,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大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C正确;唐朝时期,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排除A、B、D。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代表北非埃及文明,克里特的王宫遗址代表南欧爱琴文明,空中花园代表西亚古巴比伦文明,罗马广场代表西欧古罗马文明。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公元7世纪中叶,日本效仿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唐文化的烙印”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运动,646年日本推行大化改新,他们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是在19世纪,排除AC项;日本没有进行宗教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废除农奴制度是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故B符合题意;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A、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的奥斯曼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位于欧亚两洲交界地带,其前身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世俗政治领袖,帝国从15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基本控制着亚欧陆上交通线,B项正确;德里苏丹国未宣称自己的君主是东罗马皇帝的继承者,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也未宣称自己是东罗马皇帝的正统继承者,排除C项;俄罗斯帝国不曾控制亚欧陆上交通线,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A项正确;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成就,而非古埃及,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就,而非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而非古罗马,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包括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所以①、④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阿克苏姆文明 和马里文明均属于古代非洲文明,所以②、③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项。
10.C
【详解】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 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因此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统治中心位于伊斯坦布尔,C项正确;结合分析,ABD项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制度,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这是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其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A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弱化了王权,而非强化,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有相似之处,而非等同,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形成之时,资本主义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都是西非古国,而不是东非的,故②错误。①③④表述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
13.C
【详解】根据题干基督教通过“把统治者从一个部落首领改变成一个国王”的方式,使得世俗王权必须经过教会的承认,可以佐证中世界西欧教会对王权的制约,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题干强调教权对王权的制约,排除B项;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有条件的分封土地,规定采邑不得世袭,故C选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采邑改革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有条件地分封,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采邑改革规定,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层层分封的形式分赠给贵族,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采邑改革规定,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故D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根据“朝鲜就已开始将汉字作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文字;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在此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可得出朝鲜在吸收中国文字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说明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D项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AB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频繁”的说法,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予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及所学知识可得,封君赏赐土地给封臣,封君必须保护封臣,封臣要忠诚于封君,是相互依存关系,A项正确;他们的政治地位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没强调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封君封臣利益是否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7.日本由于实行锁国政策,使国内经济几乎与世界市场隔绝,严重地影响了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进一步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锁国政策巩固了幕藩封建体制,但这一体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详解】根据材料“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除特许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等信息可知,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这导致日本国内经济几乎与外界隔绝,阻碍了日本国内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这时期日本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的侵略,巩固了幕藩封建体制,但这一体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8.(1)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材料二反映的是法兰克王国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2)①伊斯兰教诞生;②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③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占领麦加。
(3)亚洲封建制度是建立在高度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的,而欧洲封建制度中王权有限(或封建统治者与间接的附庸之间的关系不密切)。
【详解】(1)仔细阅读材料,可以判断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材料二反映的是法兰克王国进行的改革。二者的作用结合所学回答即可,如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法兰克王国的土地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初,伊斯兰诞生;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630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占领麦加。
(3)根据材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等亚洲封建国家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而欧洲封建国家王权受到限制。
19.(1)文化类别:拜占庭文明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明、东方文明、基督教文明。原因:拜占庭文明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欧亚大陆之间);拜占庭统治阶级的推动;拜占庭本身对罗马帝国文明的传承;拜占庭商业发展较为便利;活跃的商业活动和频繁的军事活动。
(2)影响:拜占庭文明对希腊古典文化的保存、中古西欧文化的传承、斯拉夫的文化启蒙、文艺复兴的发展和阿拉伯文化的丰富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拜占庭文化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详解】(1)文化类别:根据材料“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可得出,拜占庭文明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明、东方文明、基督教文明。原因: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可得出,拜占庭文明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欧亚大陆之间);根据材料“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可得出,拜占庭统治阶级的推动;根据材料“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可得出,拜占庭本身对罗马帝国文明的传承;根据材料“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聚的便利”可得出拜占庭商业发展较为便利;根据材料“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可得出,活跃的商业活动和频繁的军事活动。
(2)影响:根据材料“这个时期从君士坦丁堡抢夺的大批珍宝、文物、图书和艺术品在西欧各国广泛传播”及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文明对希腊古典文化的保存、中古西欧文化的传承、斯拉夫的文化启蒙、文艺复兴的发展和阿拉伯文化的丰富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拜占庭文化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0.示例:殷人被周打败东渡美洲。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附近海底先后发现了一些人工石器,疑似殷商石器;有学者认为,美洲古代文明与殷商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有学者提出“殷人被周打败东渡美洲”的观点,但其证据仍然不够充分,尤其缺乏文字方面的确切依据。所以我的看法是“殷人被周打败东渡美洲”的观点有待进一步考证。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在材料“有殷人被周打败后航渡美洲、南朝僧人慧深到达美洲、郑和到达美洲并首次实现环球航行等不同观点”“也有学者完全否认中国人在哥伦布之前到达美洲的可能”等几种观点中选取一个观点。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附近海底发现一些人工石器,疑似殷商石器;有学者认为美洲古代文明与殷商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等角度对观点进行说明。最后,对观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强调因证据不足,“殷人被周打败东渡美洲”的观点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