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主要地貌的
景观特点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南之面。盖此从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
这段话描述的是我国哪种的地貌类型?这类地貌主要分布在在我国哪些地区?
徐霞客旅行线路图
欣赏并且能识别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描述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
理解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人地协调观。
四、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又称风成地貌,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1)概念:
风蚀地貌风蚀地貌是风沙对地表吹蚀、磨蚀而形成的地貌。
(一)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
(2)分布:
风沙地貌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一)风蚀地貌
中国风沙地貌分布图
中国沙漠分布图
(3)类型:
风蚀地貌主要类型有石窝、风蚀磨菇、风蚀柱和雅丹地貌等。
(一)风蚀地貌
风蚀柱
风蚀磨菇
石窝
雅丹地貌
石窝
①石窝
陡峭迎风岩壁风蚀形成呈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小洞穴或凹坑。
呈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
小洞穴或凹坑
(一)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
②风蚀蘑菇
孤立凸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形成“蘑菇”状岩石。
上部大、下部小,
形如“蘑菇”状
(一)风蚀地貌
风蚀柱
③风蚀柱
基岩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
(一)风蚀地貌
孤立的柱状
④雅丹地貌
在极度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湖泊和河床上,经常形成一些裂隙,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使裂隙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地面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土墩和宽浅沟槽,它们相间排列形成的地貌称为雅丹地貌。
(一)风蚀地貌
典型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造型多样,密集度高,为世界少见。2002年3月,国土资源部正式宣布成立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以雅丹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
拓展案例: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敦煌雅丹地貌景观
活动
活动
下面是敦煌雅丹地质公园的雅丹地貌,尝试从多角度描述典型雅丹地貌景观特点,推测其形成原因。
形态:土墩
结构:水平分层
规模:宏大
规模:庞大
形态:“船队”
结构:垄槽相间
1
2
小结
类型 突出特点 景观图片
石窝 陡峭迎风岩壁上 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 小洞穴或凹坑
风蚀蘑菇 孤立突起的岩石 经风蚀作用而成 蘑菇状岩石
风蚀柱 基岩经过长期风蚀形成孤立柱状岩石
雅丹地貌 极度干旱区干涸湖泊/河床上,风沿裂隙吹蚀,导致地面形成相间排列不规则土墩和宽浅沟槽
风蚀地貌
石窝
雅丹地貌
风蚀柱
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二)风积地貌
(1)概念:
风积地貌是被风力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各种沙丘地貌。
风积地貌
(2)类型:
沙丘因其形态的差异有新月形沙丘、长垄状沙丘和蜂窝状沙丘。
(二)风积地貌
蜂窝状沙丘
长垄状沙丘
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
①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因其平面形态如新月而得名,其弧形突向主风向。
盛行风向
盛行风向
盛行风向
迎风坡缓而呈凸形
背风坡陡而微凹
(二)风积地貌
长垄状沙丘
(二)风积地貌
②长垄状沙丘
大致顺着主要风向延伸,高度一般为10-30米,也有更低或更高的,长数百米至数十千米。
(二)风积地貌
③蜂窝状沙丘
在各风向、风力比较均势情形下形成,地表形态体现为中间低,四周高,以无一定方向的沙梗所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沙窝形态。
蜂窝状沙丘
小结
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 特点 景观图片
新月形沙丘 平面形态如新月,其弧形突向主风向 迎风坡缓而呈凸形 背风坡陡而微凹
长垄状沙丘 大致顺着主导风向延伸 高度一般为10-30米,也有更低或更高的长度数百米至数十千米
蜂窝状沙丘 中间低,四周以无一定方向的沙梗 圆形或椭圆形的沙窝形态
五、喀斯特地貌
(1)概念:
喀斯特:是克罗地亚西北部的石灰岩高原的名称,在那里发育着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各种奇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沉淀作用的总和。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概述
喀斯特地貌
(2)分布: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一)喀斯特地貌概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图
①喀斯特地貌幼年期
(3)形成过程:
①地表水溶蚀可溶性岩石,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和少数漏斗。
②河流进一步下切,地表水绝大部分转为地下水,形成地下河。地面上的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充分发育。
③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阻挡导致下切侵蚀停止,溶洞扩大,洞顶塌陷,地下河又转变为地上河,同时形成溶蚀洼地和峰林。
③喀斯特貌壮年期
(一)喀斯特地貌概述
②喀斯特地貌青年期
(4)分类:
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不仅发生在地表,还更多地发生在地下,形成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概述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丛、峰林、孤峰、溶沟、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等。
峰丛
峰林
孤峰
溶沟
落水洞
喀斯特漏斗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
侵蚀后发育成山峰,按形态分为峰丛、峰林和孤峰
喀斯特地貌示意图
碳酸盐岩石被流水侵蚀
碳酸盐岩石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
峰丛: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山峰,常与洼地组合形成峰丛——洼地地貌。
峰丛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
峰林:当峰丛石山之间的溶蚀洼地垂向发展和扩大时,峰丛的基座被蚀去,成为峰林。此时溶蚀洼地也就扩大成为喀斯特盆地。
峰林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
孤峰:是峰林发育晚期残存形成孤立山峰,是峰林进一步侵蚀,破坏发育而成的结果,多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或喀斯特平原上。
孤峰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在进入地下的过程中
地表水沿岩石裂缝溶蚀、侵蚀形成溶沟
从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进入地下
喀斯特地貌示意图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形成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蚀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溶蚀洼地。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都是地表水集中漏入地下的地点,喀斯特漏斗为碟形、漏斗形和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圆洼地。
落水洞
喀斯特漏斗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蚀谷底:是指在峰林中间的宽阔而平坦的谷底。
溶蚀谷地
喀斯特地貌示意图
(三)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地区最具特色的地貌,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
溶洞
地下河
溶洞
(三)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石柱
溶洞里的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石钟乳:多成钟乳状、锥状。
石笋:形如竹笋,具有同心圆的堆积结构。
石柱:由向下延伸的石钟乳和向上生长的石笋互相对接形成。
石笋
喀斯特地貌示意图
请说出图中你看到的所有的喀斯特地貌,并描述其形成过程。
活动
峰丛
溶蚀洼地
地下河
石笋
石钟乳
落水洞
峰林
漏斗
孤峰
石柱
类别 类型 次级 突出特点 景观图片
地上 喀斯特地貌 山峰 峰丛 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山峰
峰林 峰丛的基座被蚀去,成为峰林
孤峰 峰林进一步侵蚀形成孤立山峰
溶沟 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洼地 落水洞 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
漏斗 碟形、漏斗形和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圆洼地
溶蚀谷底 峰林中间的宽阔而平坦的谷底
小结
峰丛
峰林
孤峰
溶沟
落水洞
喀斯特漏斗
溶蚀谷底
小结
类别 类型 次级 突出特点 景观图片
地下 喀斯特地貌 溶洞 石钟乳 多成钟乳状、锥状
石笋 形如竹笋,具有同心圆的堆积结构
石柱 向下延伸的石钟乳和向上生长的石笋互相对接形成
地下河 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下廊道、溶洞和溶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
阅读教材P36页的活动,观察认识冰川地貌,归纳冰斗、角峰和刃脊的特征,分析它们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
类型 特征 形成过程 景观图片
冰斗
角峰
刃脊
冰斗
位于冰川的上部,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呈半圆形或围椅状
受冰川和积雪的侵蚀和重力的共同作用形成
金字塔形的尖峰,为凹形陡坡,峰顶突出成尖角
由三个以上冰斗相背发展而成
刀刃状的山脊,峰脊参差不齐,形如锯齿
冰川作用时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向后扩展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形成
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可以作为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有些地貌被人类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开发不当还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危害。因此,对不同类型的地貌,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趋利避害。
华北平原小麦种植区
云南梯田观光旅游综合体
对所学的地貌提出最佳利用方式和治理方法。
活动
流水地貌 海岸地貌 风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
景观
开发
治理
发电、航运、农耕、旅游......
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崖......
海积地貌:沙滩、沙嘴......
风蚀地貌:石窝,风蚀蘑菇......
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长垄状沙丘
地表:石林、落水洞......
地下:溶洞、地下河
旅游、绿洲......
港口、旅游、养殖、围垦......
旅游......
河谷、
冲积平原、
三角洲
海岸防护林,如:红树林......
植树种草
保持水土
......
植树种草,如:胡杨林......
植树种草,如:刺槐灌木......
主要地貌的
景观特点
风沙地貌
喀斯特地貌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