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莫妮卡·普拉萨德在《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一书中写道,19世纪末美国的财富两倍于它20年前的财富。……大部分人民都比其先辈“富裕”,但是他们忍受着并将继续忍受这一等同于悲惨经历的轻微改善。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垄断阻碍经济发展 B.社会危机空前尖锐
C.民主进程严重受阻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2.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等方面的种种发明,多半是由受到经济刺激、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这反映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显著区别是
A.是否在多个部门同时开展 B.是否在多个国家同时进行
C.科学与技术是否紧密结合 D.研究者是否具有突出才能
3.巴黎公社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立法和行政统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B.建立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C.人民无权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 D.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4.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了
A.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 B.产业变革的需要
C.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D.农业灌溉的需要
5.下表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1600—1923》。其中列举了1751—1792年停泊在广州口岸的外国船舶数目。由此可知( )
年份 国家 英国 法国 荷兰 瑞典 丹麦 美国 其他 总计
公司船 港脚船
1751 7 3 2 4 2 1 19
1780 12 12 — 4 3 3 34
1787 29 33 3 5 2 2 2 5 81
1792 16 23 2 3 1 1 6 5 57
注:港脚船为东印度公司颁发特许状,允许持该公司执照航行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私家商船。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出超地位 B.英国在中西商贸中有明显优势
C.广州因一口通商而有外贸优势 D.英国在西方造船业中水平最高
6.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在《欧洲经济发展》中指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这反映了奥布莱恩
A.强调全球史观 B.平等的看待各地 C.持欧洲中心论 D.观点具有全面性
7.下图是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圈地运动的开展 B.三角贸易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促进 D.殖民体系的形成
8.有学者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
①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②英国率先开辟新航路
③圈地运动的开展
④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剑桥欧洲经济史》有段评论:“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该时期是( )
A.17世纪后期 B.18世纪后半期 C.19世纪前半期 D.19世纪后半期
10.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B.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
C.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D.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证明了其错误性
11.安德鲁·卡耐基曾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镑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镑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一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这得益于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卡耐基描述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2.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而到1891年,已经有63个城镇。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大量吸引外来移民
C.大量人口不断迁往殖民地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13.德意志帝国时期,美化传统农村家乡生活,表达“乡愁及对家乡和传统的渴望”的乡土文学出现了繁荣迹象。各地还争相编提出版乡土教程并明确将其列人中小学教学计划。这些现象反映了
A.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B.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C.建立民族统一国家的愿望 D.小农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
14.1895年美国三百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表明
A.美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得到了完善
B.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趋于成熟
C.垄断组织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D.垄断组织加强与政府间联系
15.英国工业革命,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看,有“革命”意义的开始于( )
A.蒸汽机的发明 B.电的发明和使用
C.水能的进一步开发 D.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6.“如同之前的浪漫主义一样,他们都在寻求一种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状态,克服工业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冷漠和情感疏离。有所不同的是,这种美好的理想最终成了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因为它( )
A.和浪漫主义一样寻求公正和谐
B.克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弊端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D.是经理性思考后产生的理想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大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宠。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极其经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
18.随着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与相互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起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 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时间 发明者 国家 发明成果
1782年 瓦特 英国 改进蒸汽机
1825年 史蒂芬孙 英国 蒸汽机试车成功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76年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82年 爱迪生 美国 纽约市珍珠发电厂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对外交往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概括指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有何不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9.《泰晤士报》(TheTime)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她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既是一部近代传媒发展史,也是部社会发展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元旦,创始人是曾经因诽谤罪而入狱16个月的约翰.沃尔寺。《泰晤士报》最先将新闻视角延伸至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这为《泰晤士报》在政界和金融界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与此同时,报纸发行量十分可观,这也使得当时该报的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的收入非常可观。
1803年沃尔特儿子小沃尔特接手《泰晤士报》,他除了坚持不再接受政府补贴外,在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到1847年小沃尔特去世时,《泰晤士报》的发行量超过了伦敦其他大报发行量的总和。
第三任发行人约翰,沃尔特任职后,以《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邮报》为代表的“便士报”,对《泰晤士报》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终于在1908年,拥有《每日邮报》和《每日镜报》等多家报业的北岩报团取得了《泰晤士报》所有权,并加以革新,使之重有起色。
……1966年,《泰晤士报》出售给了大出版商罗伊.汤姆森。也正是在这一年,《泰晤士报》开始在报纸的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在此之前,《泰晤士报》的第一版一般主要刊登小型的奢侈品广告,对象为英国的富人阶级)。这时的《泰晤士报》已经不堪重负。
1981年,从澳大利亚办一份小报起家,后控制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多家报刊、电台的新闻巨头鲁伯特,默多克以1200万英镑收购了《泰晤士报》。随后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对新的采访和传播技术的采用以及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系统,采用当时电脑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社会新闻体育、音乐和文学等内容也明显增加,目的在于适应青少年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据百度词条信息整理
(1)结合19世纪前半叶英国社会及世界形势的发展潮流,猜想下《泰晤士报》第二任发行人小沃尔特可能进行了哪些革新,使得该报发行量剧增。
(2)结合《泰晤士报》的发展历程,说明《泰晤士报》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铁路事业发展过程 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过程
1814年,史蒂芬森研制出世界第一辆蒸汽机车。 1825年,史蒂芬森设计的“旅行”号蒸汽机车,行驶在从斯托克顿到达灵顿的铁路上。时速为15英里。 1830年,通过股票集资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兴起了民间投资的热潮。 1840—1842年,英国议会通过两项铁路管制法案,以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 1845年,伦敦—西北铁路线上最快列车平均时速达到37英里。 1890年,英国铁路网已形成,路网总长达32000公里。 1876年,英国人擅自修建吴淞铁路,后被清政府赎回并拆除。 1881年,清政府修建的唐胥铁路通车,但是用马拉列车。第二年才改用蒸汽机车牵引。 甲午战后,列强争夺中国路权,到1904年,1万多公里路权先后落入西方列强之手。 1909年,由清政府投资的中国人第一条自主修建的京张铁路开通。 1927—193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先后修建了浙赣铁路、江南铁路铁路等干支线共长约3600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国家投入巨资,加快铁路建设。2000年前后,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跃居亚洲第一。
上表是中英两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大事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详解】据题意可知,到19世纪末,美国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但大部分人民依然处于社会底层,根据“但是他们忍受着并将继续忍受这一等同于悲惨经历的轻微改善”可知此时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更大了,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没有涉及垄断组织阻碍经济,社会危机空前尖锐和民主进程受阻,排除ABC。故选D。
2.C
【详解】“纺织工业……等方面的种种发明,多半是由受到经济刺激、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出自有经验的技工,“1870年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作用巨大,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的显著区别是科学与技术是否紧密结合,故C正确;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C
【详解】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成立后,废除了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故C符合题意;A、B、D排除。
4.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是18世纪,平坦宽阔的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当时商品运输的需要,说明商品的快速增加,所以B项正确。ACD不是“马路”出现的原因。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也越过了英国的国界,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
5.B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751—1792年停泊在广州口岸的外国船舶中属于英国的船只最多,占绝大多数,说明这一时期英国在中西商贸中有明显优势,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的进出口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广州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英国造船业状况,排除D项。
6.C
【详解】依据题干“‘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可知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其观点持有欧洲中心论,C项正确;作者并不是强调全球史观,而是以欧洲中心论来看待欧洲以及亚非拉地区;排除A项;作者的观点明显是夸大欧洲的作用,贬低亚非拉的作用,排除B项;作者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观点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1844年到1877年英国的工业就业人口显著上升,农业就业人口下降,这主要和工业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C正确;圈地运动主要是资本家用暴力手段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A排除;三角贸易主要是为解决美洲劳动力需求问题,B排除;材料与殖民体系无关,D排除。故选C。
8.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开展的有利条件有政治前提、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② 英国率先开辟新航路说法错误,率先开辟新航路的是荷兰和西班牙,所以排除ABD三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西方。根据材料信息“技术进步的制度化”、“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ABC项不在此时间范围内,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可得出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并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结合所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C项正确;《共产党宣言》并不会为资本主义作舆论宣传,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指导巴黎公社,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证明了其正确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这得益于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科学与生产相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2.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键信息是:时间“从1820年到1830年”、城市“利兹、曼彻斯特等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所以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口布局。故选D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的影响
13.B
【详解】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作品中对乡村生活的留恋,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故答案为B项;浪漫主义思潮在德意志的进一步传播是在19世纪上半期,排除A项;当时德国已经实现统一,排除C项;此时德国已经走向工业化,排除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1895年”美国大垄断公司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由专门的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外政策,并由专人与政府联系沟通等信息,可知二战后形成的垄断组织在干涉国家的内政外交等,C项正确;材料中垄断资本家对国家内政外交指手画脚,不代表民主政治的成熟,无关生产垄断资本主义成熟,AB项错误;垄断组织加强与政府间联系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垄断组织对政治的干预,D项不符合题意。
15.D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对工业革命的理解。一般说到工业革命是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因此B和C排除。蒸汽机的发明,近代通常是指的纽可门蒸汽机,这一蒸汽机热效能低,燃料消耗量大,在此基础上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良,提高了效率,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因此排除A项,答案为D。
16.C
【详解】根据“克服工业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冷漠和情感疏离。有所不同的是,这种美好的理想最终成了科学理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克服了工业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冷漠和情感疏离的科学理论应该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C项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被称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原因,ABD项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故选C项。
17.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详解】根据材料“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可知,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而万国工业展览会的举办,能够提升英国的国际影响,促进世界范围的各国联系加强。
18.(1)方式:武力征服与扩张。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朝整体发展。
(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详解】(1)方式:依据材料二“扩张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对外交往主要采取武力征服与扩张。影响:依据材料“对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物资交流、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不同: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影响: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1)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大力革新技术,采用蒸汽印刷机,不断提高印刷质量和速度;顺应自由主义思想浪潮的趋势,一方面不断减少政府对报纸的干预,依靠广告和发行收入而充分自立;另一方面,高举民主大旗,监督政府行为,顺应民主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顺应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和无产阶级运动逐渐兴起的社会现实:重视了解各基层的情绪和意见,关注工人和市民诉求,着力推动一些法令的改革;顺应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需要,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派遣干练的记者奔赴国内外热点地区采访。
(2)可以任意从经济或政治角度作答。
经济角度:从《泰晤士报》技术革新的历程来看,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转型;从《泰晤士报》新闻报道关注的范围和经营者的变化来看,见证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也见证了全球化的发展历史;从经营者来看,则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历程政治角度:从《泰晤士报》关注的受众来看,经历了从关注精英阶层(奢侈品广告)到普通民众来看,见证了英国公民社会地位的上升和英国公民民主的演变历程;从《泰晤士报》坚持言论自由,坚持不受政府干预,可以看到英国近代以来言论自由等制度的执行与演变等。
【详解】(1)革新:结合18世纪的英国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领域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2)说明:可从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即可,如经济方面需要从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等;政治领域如英国公民的社会地位变化、民主政治的发展等。
20.示例:
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了中英两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阐述:工业革命开始后,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推动了英国近代铁路事业的诞生;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运营成功吸引了大量铁路投资,使得英国的铁路事业快速发展。蒸汽机车的发展使得火车速度的加快,增强了竞争力,也促使英国铁路网形成。
工业革命后,英国在中国修建吴淞铁路,后因守旧势力反对,被清政府赎回并拆除。洋务派创办开平煤矿后,修建的唐胥铁路通车,是中国自建铁路的开始。1909年,中国人第一条自主修建的京张铁路开通,促进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中英两国铁路的发展过程来看,工业革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工业革命推动了中英两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对铁路事业发展的推动、工业革命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扩张及洋务运动积极引进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推动铁路事业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