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1 14:2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
质量检测卷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

①打制石器 ② 钻孔石斧 ③鱼纹彩陶盆 ④玉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等次)。”该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中引用了“法令行则国治”“奉法者强则国强”等经典名言。下列践行了这一思想主张的历史史实是
A.西周分封诸侯
B.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C.战国商鞅变法
D.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4.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5.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A.华夏音韵,源远流长
B.丝竹之音,绵绵不绝
C.中原文明,历史悠久
D.钟磐之声,悠悠千年
6.《史记》记载,汉文帝认为没必要用很多士兵保卫安全,于是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宫廷所用的马匹;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材料反映出汉文帝( )
A.鼓励开荒 B.减轻刑罚 C.减免赋税 D.提倡节俭
7.运用时间轴梳理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时间轴上与“东汉”对应的间段是( )
A.A B.B C.C D.D
8.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诗词描述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A.挟迫天子令诸侯,横槊赋诗慨而慷。———曹操 B.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诸葛亮
C.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大火漫长江。———孙策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
9.《齐民要术 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方。”据此可知作者( )
A.对后世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B.摒弃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
C.提出了领先世界的农学理论 D.强调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地利
10.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实物史料的图片,其中能作为研究东汉历史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如表是晓丽同学复习秦汉知识时整理的课时目录。据此,为其选一个恰当的单元标题(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约5---20余万(号称80万)
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3.观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你能发现画家在画中突出表现的是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A.人物特征 B.名山大川
C.花红柳绿 D.飞禽走兽
14.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虽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依然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
④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司马迁苦读之后,负行囊遍游天下。他泛舟沅水、湘水之上,到达长沙,漫游南方后,至鲁地,观孔子庙,又至彭城。在游历中搜集大量的资料,最终写成了不休史书---《史记》。下列诗词中能体现司马迁这种治学精神的是
A.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简答题(本题共10分)
16.中国历史上的秦汉至南北朝有着许多辉煌的成就。请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经济的发展】分别简述下列两种货币颁发的影响。
(2)【科技的发展】分别概括下面两位人物的历史贡献。
(3)【文化的发展】指出图五的体例,并分别说明两部著作的历史地位。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共20分)
17.民族友好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疆域图
(1)材料一中,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和管辖,西汉王朝在此设立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二: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哪些举措?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三从哪些角度阐述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每一个时期都有辉煌的成就。
【实物文明】
(1)图一中的遗址、遗迹分属四个朝代,请将其所代表的朝代填入图二中对应的空格内。(只填字母)
(2)请你从图片A、B、C三项成就中任选一项,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示例D:修建于东汉明帝时,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东汉时佛教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地方文明】
(3)如图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采取了巩固政权的措施。这些措施起到哪些共同的作用?
【农业文明】
材料三: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9.某七年级在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以“分裂中孕育统一”为主题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与他们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时空定位—梳理历史线索】
(1)根据上面年代尺信息,在序号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并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任务二《史料实证—树立实证意识》
①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余各以次受封。
②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2)史料见证了政治制度的更替。分别阐释与上面史料相关的两种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任务三 【历史解释—阐述发展趋势】
有历史学家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表象上看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深入探究起来,它其实应该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3)根据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以“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任务四 【学以致用—总结学史方法】
(4)通过以上探究,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历史的方法?
试卷第6页,共7页
1.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②钻孔石斧属磨制石器,半坡居民使用,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陶器,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打制石器,北京人使用,无法体现进步,排除AB项;④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半坡人距今时间五六千年,主要活动地区为陕西西安的半坡村,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结合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C项正确;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夏朝时期开始世袭制,世袭制是地位的传承制度,排除B项;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中引用了‘法令行则国治’‘奉法者强则国强’等经典名言。”,可知习总书记倡导依法治国,结合所学,商鞅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其治国思想坚持不法古、不循礼,主张“明法”,C项正确;西周遵循礼治,排除A项;汉初采取老子的无为而治,排除B项;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没有涉及到法治,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牧野之战是商朝晚期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②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一场战斗,此役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③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孙权、刘备结盟抗操,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④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距今大约6500年前)黄帝联合炎帝在逐鹿与蚩尤进行的一场大战,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④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时间排序是错误的,排除;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牧野之战、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涿鹿之战的时间,在按着战争发生时间的早晚排序即可,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识记能力。
5.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图片“骨笛”“埙”“西周编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古代的乐器,所以三幅图片中文物共同反映主题是华夏音韵,源远流长。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D
【详解】根据“汉文帝认为没必要用很多士兵保卫安全,于是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宫廷所用的马匹;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可知,材料反映出汉文帝提倡节俭,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鼓励开荒,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汉文帝减轻刑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减免赋税,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220年,曹丕取代取代汉室,建立曹魏政权。因此,C段是东汉的时间,C项正确;A段是西汉的时间,排除A项;B段是王莽新朝的时间,排除B项;D段是三国中魏国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A项正确;“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与刘备有关,排除B项;“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大火漫长江。”与孙权有关,排除C项;“三顾嫉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与诸葛亮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可知,这是在强调自然规律对农业生活活动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是说作者的观点而不是著作的作用,排除A项;作者以农为本,排除B项;作者是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宅院画像砖采用鸟瞰手法表现东汉建筑。是东汉时期的文物。②中的彩陶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③陶院落平面呈方形,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执兵器的武士,有凭几端坐主人和跪伏朝拜的吏役,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武装力量的一种真实反映,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④“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是西汉时期的文物,④错误,ACD项都包含④,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史实都发生在秦汉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产生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时期,排除B项;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据题干框表关键信息“周瑜—曹操”“5万-20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结合所学可知是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所以D符合题意;城濮之战和曹操无关,所以A不符合题意;长平之战和曹操无关,所以B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役,和周瑜无关,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著名的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A符合题意;顾恺之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但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都是人物画。BC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14.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神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故含有③的ABD排除;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魏晋南北朝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体现了石窟艺术,故C符合题意。故选C。
15.B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他遍寻全国各地,收集资料”可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能体现司马迁的精神,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材料中的“在游历中搜集大量的资料”的精神,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1)秦半两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
汉五铢钱:收回了铸币权,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使国家财政状况大为改善。
(2)张仲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其留给后世的著作有《伤寒杂病论》,还发展了“治未病”的理论。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他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对历法的推算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只差50秒。
(3)体例:纪传体通史。
历史地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主体,秉笔直书为原则,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业科学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详解】(1)影响:根据图一“秦半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根据图二“汉五铢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样中央就收回了铸币权,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使国家财政状况大为改善。
(2)历史贡献:根据图三“张仲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300多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还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根据图四“祖冲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3)体例:根据图五“《史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历史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主体,秉笔直书为原则,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根据图六“《齐民要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业科学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7.(1)机构:西域都护府;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保障了东西方商路(丝绸之路)的畅通。(说明: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
(2)举措:说汉语、穿汉服、通婚姻(或推行汉化政策)(说明:答出三点具体措施)。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说明:答出“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角度:经济、习俗、制度、语言、文化、民族心理。(说明: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
【详解】(1)机构: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和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保障了东西方商路(丝绸之路)的畅通。
(2)举措:依据材料二“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北语,一从正音”,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反映了改穿汉服的措施;“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反映了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烟亲。”反映了鲜卑族与汉人贵族通婚姻;
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角度:依据材料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这些信息,反映了北方地区从经济、习俗、制度、语言、文化、民族心理等加剧了民族融合;
影响:结合课本所学,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8.(1)BADC
(2)解说词:A:商朝青铜器,是迄今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反映了商代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B:根据夏朝都城遗址一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遗存绘制,反映了我国夏朝时期的文明水平。 C: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反映了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
(3)方面: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
作用: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提供了经验等。
(4)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
【详解】(1)内容:根据图片 A“司母戊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其中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重达 832.84千克。根据图片 B“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根据图片 C“《兰亭集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根据图片 D“洛阳白马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位西域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是夏一商一西周一春秋一 战国一秦一西汉一东汉一三国一西晋一东晋一南北朝。因此,中国古代朝代沿革示意图中对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写。
(2)解说词:根据(1)题的分析可知,A、B、C 三项成就的解说词可写为:A:商朝青器,是今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反映了商代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B:根据夏朝都城遗址一一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遗存绘制反映了我国夏朝时期的文明水平。C: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反映了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
(3)方面:观察图片可知,图一为汉初实行的推恩令。图二为统一货币,图三为统一文字,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统治者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
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提供了经验等。
(4)表现:据材料“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农业发展中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据材料“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可知,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据所学可从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角度回答。
19.(1)①西晋;②东晋。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①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②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3)题目: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论述: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聚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各自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并存的三个政权,为战胜对方,各自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420年,东晋灭亡。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十六国后期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与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由此可知,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4)
利用年代尺梳理历史知识;利用史料论证结论等。
【详解】(1)内容:根据年代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晋武帝司马炎于代魏称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②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特征: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影响:①据材料“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余各以次受封”可知,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士,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②据材料“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那置守,尉、监”,这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3)论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自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西晋短暂统一全国。经过南北朝时期的乱世,最终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由此可拟定标题为: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结合具体事实进行表述即可,例如论述: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聚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各自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并存的三个政权,为战胜对方,各自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420年,东晋灭亡。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十六国后期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与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由此可知,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4)方法:通过以上探究可知,从任务一的时空定位来看,可以利用年代尺梳理历史知识;从任务二的史料实证来看,可以利用史料论证结论等。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