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创造宣言(第48课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演讲辞富有号召力、鼓动性的语言风格。
2.掌握反驳论点的驳论方式,把握运用事实论据进行反驳的论证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同“学习目标2”)
2.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遁词(dùn) 懦夫(nuò) 灌溉(gài) 豢养(huàn) 2.解释下列词语。
遁词: 鲁钝: 画龙点睛:
懦夫: 豢养: 山穷水尽: 自暴自弃: 走投无路:【合作探究,质疑解难】一、整体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①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②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①作者的观点是“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②作者的感情是渴望创造,热切呼唤。(第15段第一、二、五句和第16段末句)3.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4段)引出教育者要创造怎样的活人。 第二部分(5~11段)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12~15段)进一步指出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永驻心中。 第四部分(13~15段)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努力创造。 二、问题探究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①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②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③要敢于创造,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要鼓励学生创造,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2.第4段后一句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①“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②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①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②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没有能力,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③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人物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明确:①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②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③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课堂检测,学以致用】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反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从而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2.作者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反驳了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了、陷入绝境的错误观点。 3.本文运用的驳论方式是先破后立。 二、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2.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的提出? 答:本文是驳论文,驳论的一般写法是“先破后立”,作者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也渗透了自己的观点,当读者已被充分的例证折服后自然也接受了文章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3.说说第10段4/5句、第9段末句、第16段的含义和作用。 (1)第10段4、5句含义:只要有勇气,我们即使身陷绝境也能创造出一片天地。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借歌德的话来论述玄奘、哥伦布、莫扎特最终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勇气继续创造,点出了创造的重要性。(2)第9段末句含义:对持有“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观点的人的质问,激励他们要积极创造。作用:这是一个犀利的反问句,引人反思,催人奋进。作者把以“我太无能”为借口,自暴自弃,不去创造的人和吃桑叶就能吐丝的蚕做比较,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奉献。(3)第16段含义: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就不能停止创造。作用:显示了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拓展延伸,博闻强技】展示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全部题目。【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资料,积累字词。速读课文,记下要点,举手发言。抓关键句,理清思路。紧扣文段,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倾听意见。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