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我的叔叔于勒(第34~35课时)
【目的要求】
1.朗读课文,概述小说主要故事情节,归纳小说的主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探究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的根本原因。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在世界文坛上,有三位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菲菲小姐》。(2)给加粗字注音。别墅(shù) 阔绰(chuò) 撬开(qiào) 栈桥(zhàn) 褴褛(lánlǚ)(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拮据: 褴褛: 十拿九稳:阔绰: 恭维: 与日俱增:张皇: 端详: 狼狈不堪:2.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质疑解难】一、整体感知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明线是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归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暗线是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的十年经历。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一句话概述: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1~4) (5~19) (20~47)(48~49) 一条线概述:盼于勒 → 赞于勒 → 遇于勒 → 躲于勒。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一对联概述:十年思盼,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遇,骨肉恰如陌路人。3.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行为不正,糟蹋钱→正直,有良心→穷困潦倒。二、问题探究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后来又为什么躲开了于勒?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希望发才胡来改变他们的生活。②直接原因是于勒又沦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根本原因是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课堂检测,学以致用】1.《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一生》《俊友》《项链》《羊脂球》。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争论 )(2)打发他到美洲去。( 使离开 )3.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总结提炼,知识升华】总结本堂课所学:小说的线索、情节和人物于勒。【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你做得来的题目。 第二课时【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从情节的角度复述课文内容。【分探合究,释疑解惑】一、自主探究1.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谓的变化,说说变化的原因。 明确:①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②当初于勒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他们就说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后来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他们就说于勒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现在于勒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他们就说于勒是“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制度对他们这类小市民的严重腐蚀——有钱则亲,无钱则疏。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有无不变的东西? 明确:菲利普夫妇的金钱至上(崇拜金钱)的观念没有改变。3.“我”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达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4.品味下面明快个性化的语言。(1)第22段“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2)第34段“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3)第38段“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4)第42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明确:(1)揭示了菲利普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进入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2)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3)母亲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4)三个称呼强调了“我”和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与不满,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二、合作探究1.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其性格特征是什么? 明确:①菲利普夫妇。②虚荣、贪婪、自私(唯利是图)、势利(虚伪)、冷酷无情。2.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7段,表现于勒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第20段第三句,烘托(衬托)人物欢快的心情。第48段前句,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气氛,烘托“我们”发财梦破灭后失望、沮丧的心情。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①“金钱关系” 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②“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③“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④“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课堂检测,学以致用】阅读课文第25段至篇末,完成下列各题。1.第35段中“他们”是谁?这与下文“我”母亲说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答:①女儿女婿;②应该把孩子们领开。2.阅读第43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这样做。 答:因为“我”发自内心地同情于勒叔叔,但迫于父母的态度,只好用这种方式给予叔叔一点帮助。3.选段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性格特点。请举例作简要分析。(150字以内) 答:(略)【拓展延伸,博闻强技】1.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百万富翁于勒,会是怎样的情景呢?2.如果菲利普一家悄悄离开时却被于勒一眼认出并且被高兴地抓住手不放,接下来怎样?【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你余下的题目。【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搜集资料,了解作者;查阅字典,解读字词。小说要素,一定弄清。独立完成,组内评议。独立自主,结合小说,明确答案。一二大组,探讨人物;三四大组,探讨主题。达成共识,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动用所学,斟酌语句,表达到位。
教学补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