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3:5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43~44课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1.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积累①关于驳论文A.议论的方式:立论、驳论。B.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C.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②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
A.诓骗(kuāng) 渺茫(miǎo) B.玄虚(xuán) 脂粉(zǐ)
C.宰相(zhǎi) 麻醉(zhuì) D.省悟(xǐng) 脊梁(jí)③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空而不切实际,不可信。 怀古伤今: 怀念过去的事情,对西安咋的事情感伤。
诓骗:说谎话骗人。 为民请命: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2.我的疑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是如何组织结构的?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论据及论点。第二部分(3—8段)先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后提出正面论点并举例论证。第三部分(第9段)作出结论。二、研读前五段1.第1段:连续列举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①摆出反驳论点的论据,为下文树立批驳的靶子。②不能,因为它们准确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总”写出国府的洋洋自得和底气不足,“只”写出他们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一味”写出他们深陷而不能自拔的情状)2.1、2段: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信力”的仿造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①论据(两年以前……不久……现在……);论点(第2段)。②生动地刻画了反动统治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3.分析第3段。明确:作者抓住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论点与论据脱节——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进而反驳对方论点,即中国人不信“地大物博”和“国联”是失去了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4.第4段:加点文字,曾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掉,这说明什么 明确:加点文字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丑恶行径,触到了他们的痛处。【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请给第一行中的黑体字注音,改正第二行中的错别字。慨叹(kǎi) 脊(jǐ)梁 诓骗(kuāng) 前仆后继(pū)诬篾(蔑) 渺芒(茫) 茶粉(搽) 地大物搏(博)2.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驳论文。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本文以批驳敌论证为突破口,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3.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答: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②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2.还需探究的问题:【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册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第二课时【知识回顾,温故知新】提问: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研读后四段1.作者是如何立论的?请简述作者的思路。明确: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7、8段用古代和现在的事实证明中国人存在自信力,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2.第7段:①“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②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写一段话。③文中提到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①踏踏实实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②这个比喻赞扬了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说明只有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力量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仿句:我心目中的今天中国“脊梁式”人物,是坚决说真话的世纪老人巴金先生,是坚韧、从容、平和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中国当代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们确实是今天中国的“脊梁”。③埋头苦干的人如大禹、毕升、张衡等,拼命硬干的人如陈胜、岳飞、戚继光等,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海瑞(墨子)、包公等,舍身求法的人如玄奘、谭嗣同、李大钊等。3.第9段:“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比喻什么?明确: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4.课文的后半部分与前面反驳的思路相同吗?明确:前面部分是通过驳论证来直接批驳论点,后面部分是通过提出并例证正面观点来间接批驳论点。【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如何理解第3段的“他信力”? 答:“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却不相信“自己”。2.哪些人是“中国脊梁”?为什么称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①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②他们能使中国挺起来。③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说明只有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才能代表我们民族。 ④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3.怎样理解第9段后一句?答:“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这一句的意思是: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的表达效果。 答:“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拓展延伸,博闻强技】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1.勤能补拙2.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余下部分。【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资料,了解驳论,解读字词。浏览课文,梳理脉络。多读深思,释疑解惑;讨论交流,积极发言。面对题目,冷静沉着。仔细审题,运用所学。交与他人,敬请评说。结合文段,开启思维;与人交流,形成共识。代表发言,教师作结。认真作答,纠正错误。
教学补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