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6:2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3. 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难点: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吗?(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去扫墓祭祖,怀念逝去的亲人。你们有没有去过扫墓呢?(请一些同学说说自己的经历)
2. 其实,清明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踏青。踏青就是在春天的时候到郊外去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你们有没有去过踏青呢?(请一些同学说说自己的经历)
3.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叫做《清明》。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他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清明节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

二、作者简介

1. 杜牧(803-约 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 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2.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诗,注意停顿和节奏。(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 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遍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七个字,所以叫做七言绝句。这首诗的题目是《清明》,那么它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清明时节)对,第一句就告诉我们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里的“雨纷纷”是形容雨下得很大,很密,很细。这样的雨会让人感觉怎么样呢?(心情沉重)是啊,清明节本来就是一个悲伤的节日,加上这样的雨,更让人感到凄凉。
2. 那么,诗人在这样的天气里,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里的“行人”指的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泛指所有在路上行走的人。“欲断魂”是说诗人的心情非常悲伤,好像灵魂都要断了一样。为什么诗人会这么悲伤呢?(因为他怀念逝去的亲人)对,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祭祖,怀念逝去的亲人。他看到路上的行人都和他一样,也在怀念亲人,所以他感到很孤独。
3. 那么,诗人在扫墓祭祖之后,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这里的“借问”是指打听、询问的意思。“酒家”是指卖酒的店铺。诗人想要找一家酒家,喝点酒暖暖身子,也希望能够借酒消愁。但是他不知道哪里有酒家,所以他就向路人打听。
4. 最后一句是“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的“牧童”是指放牛的小孩。“遥指”是指远远地指着。“杏花村”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山西省汾阳市境内。诗人听到路人说,在杏花村有一家酒家,于是他就顺着路人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远处有一片杏花林,林中的村子就是杏花村。这样的景象让诗人感到很温馨,也很向往。

五、总结

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它通过描写清明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这首诗,并且能够背诵它。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收集其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下节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