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6:3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元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元日》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全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整首诗的意思是: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正欣欣向荣。暖阳照耀着春风,洋洋洒洒的屠苏酒,使人们心情舒畅。繁花似锦,暗香浮动,人们迎着温暖的春风,将美好的愿景寄托在新的一年。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4. 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过年时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过年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画面描绘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吗?(春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就是描绘春节时热闹场面的。(板书课题)
3.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文注重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这首《元日》描绘了春节除旧迎新,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语调的变化。同时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和喜悦。
3. 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同时教师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和字形,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和美观。
4.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诗句中描绘的春节习俗。(贴春联、放鞭炮、饮屠苏酒等)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对古诗有初步的理解和感知。
(三)细读课文《元日》
1. 教师出示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并引导学生逐句分析。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意境。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析和启发,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和情感。同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语言的描述和画面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句所表达的美感和情感。
2. 教师再次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的春节画面,让学生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通过观察和思考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和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开放性。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学生读出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语调和语气,通过声音的变化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通过朗读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诗句内容,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并让他们说说自己过年的经历和感受。通过交流和分享,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的融合,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知。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教师播放音乐伴奏带或录音朗读材料,让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通过跟读和背诵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句的内容和韵律感。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背诵的技巧和方法,如分段记忆、情景联想等,以提高背诵效率和质量。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或集体背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拓展延伸
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绘春节的文学作品或诗词等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描写内容进行拓展阅读拓展阅读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春节习俗和风情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底蕴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春节习俗的交流活动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家或其他地区过年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五)教学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这首诗,通过朗读、讲解和讨论,我们深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和喜悦。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好奇心,积极探索和学习文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元日》。
2. 搜集并阅读其他描绘春节的文学作品或诗词,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小作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春节的短文或诗歌创作。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良好,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基本掌握了知识点和重点内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例如部分学生在朗读中语调不太准确、对诗句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音语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同时也会注意对课堂节奏和学生反馈的把握,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清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清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佳作。全诗通过对清明时节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淡淡的哀愁以及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4. 了解诗句的创作背景,进一步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清明节和诗人杜牧的介绍、课文中的插图或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乡的清明节习俗,收集关于杜牧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约3分钟)
1. 教师出示关于清明节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导学生感受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 教师继续提问:“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你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诗人杜牧又是怎样表达他的心情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课文《清明》。
(二)作者简介(约5分钟)
教师出示关于杜牧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背景。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诗歌以咏史抒怀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了解诗人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三)初读课文(约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教师范读后可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朗读方法,如重音、停顿等。
3.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如“纷纷”、“行人”、“断魂”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在诗句中的作用。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美,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适时指导学生通过语调、语速等技巧表现诗歌的情感。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逐渐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四)细读课文(约15分钟)
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中的“雨纷纷”表现了什么?“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而“断魂”?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思考,进一步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 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和意境。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对诗句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分析。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不仅表现了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的景象,还传递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指的是那些在路上行走的人们,他们因为思念逝去的亲人和朋友而“断魂”。这种情感的传达,让人们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产生了无尽的感慨。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 教师再次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重音、停顿等技巧的处理。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范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通过反复朗读和揣摩,让学生逐渐领略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跟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和处理诗歌情感的方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让他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五)教学总结(约3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还领略了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所表达的深远意境和丰富情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六)布置作业(约2分钟)
1. 背诵并默写《清明》。
2. 收集关于杜牧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和特点。
3. 写一篇关于家乡清明节习俗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约4分钟)
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能够背诵、理解诗歌内容,并有所感悟。
2. 反思激趣导入、作者简介、初读课文、细读课文等环节是否连贯,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合作学习,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反思教学语言是否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5. 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缺点,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全诗抓住“重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写出了客中思乡的情感。诗歌前两句直接抒情,写出了诗人身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既写出了兄弟们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4. 了解诗句的创作背景,进一步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了解诗句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与教学相关的幻灯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歌曲伴奏。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诗句。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约3分钟)
1. 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里面所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2)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说说你的家乡在这一天有哪些习俗?
(3)如果你离开家会有什么感受?你有没有哪个时刻特别想念家乡的亲人?
2.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看看诗人王维是怎么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用音乐导入,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倾听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者简介(约5分钟)
1.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 教师出示有关王维的资料:王维(约693年—761年),字摩诘,汉族,唐代诗人、画家。他生活在唐代的鼎盛时期,诗作中多描绘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多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深厚的情感。王维的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教师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王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以描绘山水田园和表达深刻的哲理而著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他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对王维的认知,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进一步学习本诗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对王维的简介让学生对诗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独、异、居、客、弟、忆。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理解生字的意思。重点指导“异”字的书写。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朗读课文并评价指导。全班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识字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注重对学生识字方法的引导,通过指名认读、组词和结合诗句理解字义等方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教师范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培养语感,为接下来的品读诗句打下基础。
(四)细读课文,品读感悟(约15分钟)
1. 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为什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并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并指导朗读重点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教师出示重点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教师可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4. 指导朗读并背诵全诗。教师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诗人通过想象亲人登高、插茱萸等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动,我们应该珍惜亲情,热爱生活。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五)教学总结(约2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重阳节的习俗和王维的创作背景。通过朗读和探究,我们体会到了诗人身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亲情,热爱生活。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1. 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搜集与重阳节相关的资料或诗句,与家人分享。
(七)教学反思(约2分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困难,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纸的发明》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了纸的发展历程,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并从中感受到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展历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2. 教学难点:了解纸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纸的发展历程。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猜谜语:生来一身白,专往黑处来(打一物)。
2. 展示各种纸张,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用途呢?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纸的发明》这篇课文,一起来了解纸的发展历程吧!

(二)作者简介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制造出了质地轻薄、适合书写的纸张,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

1. 学习第 1 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总写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 学习第 2-4 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 2-4 自然段,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来记录文字?这些记录方式有什么缺点?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等来记录文字,但这些材料都比较笨重,不便于携带和保存。
(4)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记录方式的不便之处。
(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因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3. 学习第 5 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 5 自然段,思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有什么优点?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3)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
(4)引导学生思考: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件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5)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纸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我们要学习蔡伦的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查阅资料,了解现代造纸术的发展。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纸的发展历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赵州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再讲赵州桥的美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教学目标

1. 会认“县、拱、济、匠”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县”等 13 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匠、慧”。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第 3 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的图案把“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3. 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四、教学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 准备赵州桥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3.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世界闻名的桥梁?(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2. 播放有关赵州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赵州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板书课题:赵州桥

(二)作者简介

1. 本文的作者是茅以升,他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
2. 茅以升在桥梁工程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还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本课15个词语。
开火车读词语,相机正音。
(3)齐读词语。
3. 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赵、省、县、匠、设、计、史、创、举、且、智、慧、历。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 同桌互相检查书写情况,纠正错误。

(四)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 学习第 1 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和建造年代。
(3)引导学生理解“世界闻名”的意思,体会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2. 学习第 2 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 2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赵州桥的形状和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这句话的意思,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4)引导学生理解“创举”的意思,体会赵州桥的设计巧妙。
(5)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句话的意思,体会赵州桥的坚固。
3. 学习第 3 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 3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赵州桥的美观。
(3)引导学生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的作用,体会赵州桥的建筑艺术。
(4)引导学生理解“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的意思,体会赵州桥的雕刻精美。
(5)引导学生理解“美观”的意思,体会赵州桥的建筑风格。
4. 学习第 4 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 4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3)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句话的意思,体会赵州桥的历史意义。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 收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赵州桥的知识。
3. 画一幅赵州桥的图画,展示自己对赵州桥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赵州桥的历史、特点和价值,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画作《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内容和艺术价值;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内容和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学生能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清明上河图》图片、相关历史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 教师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 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相机指导。
5.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明确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头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中间详细描述了画面的内容;结尾总结了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相机指导。
(3)引导学生体会“名扬中外”这个词语的含义,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地位。
2. 学习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相机指导。
(3)找出描写画面内容的语句,如“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等,感受画面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画面人物的词语,如“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读书人”等,感受画面人物的丰富多样。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找出描写画面热闹的词语,如“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等,感受画面的生动有趣。
(5)找出描写画面细节的语句,如“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等,感受画面的细腻逼真。
(6)找出描写画面场景的语句,如“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等,感受画面的惟妙惟肖。
(7)找出描写画面街景的语句,如“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等,感受画面的繁荣昌盛。
(8)找出描写画面内容的语句,如“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撞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旁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等,感受画面的生动有趣。
(9)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画面的,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3. 学习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相机指导。
(3)引导学生找出总结全文的语句,如“《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等,感受这幅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这幅画的赞美之情,感受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2.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 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这幅画的知识。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内容和艺术价值;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