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知识点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
性质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表现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________,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形成
(1)成就
①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________。
②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影响: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发展
(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2)措施
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
(3)成就: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意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4.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5)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6)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1.知识拓展——1954年宪法
“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并以特殊的功能维护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提供合理平衡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平台,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
2.比较辨析——“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中国目前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图解历史——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4.情境再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
近年来,中国几乎每一件法案的起草都采取专家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专家的意见。有的法案还由立法机构直接委托社会研究部门起草。对于调整重要社会关系的立法项目,地方人大常委会还经常召开听证会,让不同利害关系方发表意见。
这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的什么特点?
5.比较辨析——“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2)内容: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________的精神。
(3)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
(4)意义: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________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________建设。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______________”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________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3.21世纪: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过程 (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的战略任务 (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________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代表 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________的全国道德模范
6.情境再现——王进喜的“铁人精神”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摘编自《这些年我们一起
崇拜过的劳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人精神”的主要内容。
7.易错提醒——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
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规定和影响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二者相互依赖,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8.思维点拨——雷锋精神的5个当代价值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伦理基础;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
随堂练习
1.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简称《婚姻法》),1950年至1953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掀起贯彻《婚姻法》的运动浪潮。该法的颁布( )
A.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B.使妇女获得选举权利
C.体现了广大人民意志
D.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
2.图1、图2分别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20条)
第二章 国家机构(64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3条)
图1 1954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32条)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4条)
第三章 国家机构(79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3条)
图2 1982年宪法目录
与1954年宪法目录相比较,1982年宪法目录的调整( )
A.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B.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C.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保障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其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这反映了( )
A.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B.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
C.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D.法律的制定遵循人民民主原则
4.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插图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工人头戴工作帽,身穿工作服,在工厂劳动;农民头包白毛巾,身穿圆领对襟单衣,在农田、果园劳作;妇女一改此前的纤弱形象,呈现出劳动妇女的健康美。此举意在( )
A.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B.塑造社会的新风尚
C.贯彻“双百”方针 D.响应科教兴国战略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批全国道德模范,其代表人物是( )
A.李四光 B.孟泰
C.王进喜 D.杨善洲
6.某学习小组为了进行主题汇报,准备了“孟泰”“时传祥”和“王进喜”三个人物的材料。其汇报的主题应是( )
A.仁人志士,救亡图存
B.革命先烈,共御外辱
C.劳动模范,无私奉献
D.敢为人先,改革开放
知识点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司法制度
2.(1)人人平等
3.(2)依法治国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4.(6)民法典
知识点二
1.(2)艰苦奋斗 (4)社会主义
2.(1)精神文明 (2)五讲四美三热爱 以德治国
3.核心价值体系 国家层面 崇德向善
情境再现
4.提示:立法征询多方意见,体现了我国民主建设的成果在立法领域的渗透。
6.提示: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
1.C [根据材料“全国各地掀起贯彻《婚姻法》的运动浪潮”可知,1950年《婚姻法》确立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使大批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维护了人民的利益,所以深受人民的支持与欢迎,故选C项;1950年《婚姻法》是一部普通的民事法律,与“新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婚姻法》普及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婚姻观念,与“妇女获得选举权利”无关,排除B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C [“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中,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到了前面,这是对人权的尊重,故选C项;材料中仅涉及宪法,体现不出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排除B项;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没有关于经济的内容,无法判断对经济的作用,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可知,我国法律的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立法过程尊重公众意见,并未对法律内容进行解读,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民众参与法律制定的情况进行说明,排除B项;1954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排除C项。]
4.B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教科书提倡尊重和热爱劳动的理念,以此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尚,B项正确;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新中国关于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的,排除D项。]
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杨善洲作为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故选D项;李四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者,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并不是当代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铁人”王进喜是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
6.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等杰出代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故选C项;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早已成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救亡图存”说法错误,排除A项;孟泰、时传祥和王进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代表,“革命先烈,共御外辱”表述错误,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