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07: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要求】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通过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学习,了解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一战”背景: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产生,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footnoteRef:2],帝国主义矛盾加剧。 [2: 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1.德国、美国、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超越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影响力和经济上影响力的不平等,海外殖民地也远远少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2.英美民主政体已经较完善,而且先后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因此在政治和经济上实力最强,法国次之。
3.德国、奥匈帝国、沙俄、日本还有意大利通过改革,完成了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所以后起的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想通过武力重新跟英法美等老牌强权瓜分殖民地和商品、资本市场。]
基本矛盾 表现 实质
英德矛盾 (主要矛盾)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德国想要取代英国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法德矛盾 (1)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2)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3.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
(1)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 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局部战争(美西战争与日俄战争)预示着更大规模战争的到来。
5.导火线:巴尔干半岛突发的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小结1: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形势、科技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等都是影响世界大战的因素,一战的爆发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二)“一战”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参战,一战全面爆发。
2.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大战进程
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 第三阶段 (1917——1918)
西线(决定性战场) 英法军队VS德军 ①德军进攻法国 ②9月,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①1916年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役(地狱),双方均损失惨重。 ②1916年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①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
东线 德奥联军VS俄军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南线 奥军VS俄、塞军
“一战”影响
对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对国际关系:
(1)埋下了新的国际冲突的隐患。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对思想观念: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二、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
【名词解释】国际秩序: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一)召开国际会议:
1919年巴黎和会;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
缔结战后条约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重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性质:战后帝国主义在强权政治原则基础上建立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通过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等条约确立在欧洲、西亚、北非地区的秩序。
华盛顿体系: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等条约确立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对中国的影响:它确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3.评价
(1)进步性;
①国际局势暂时缓和,世界保持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
②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来来解决国际争端,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③国际关系朝着制度化、体系化发展,对以后国际关系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2)局限性:
①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②未能根除各国之间的矛盾,为新的冲突埋下隐患。
建立国际组织:国际联盟(1920年)
性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的前身。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局限 ①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②实际成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知识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但战后不久,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政治: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的侵华格局:列强共同主宰(战前)——日本独霸(战中)——共同支配(战
后)。
思想: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外交: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思考点: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提示:(1)从战争的定义看,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好符合此定义。(2)从战争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3)从战争的进程看,帝国主义各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进行了长期残酷的争夺,这显示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4)从战争的结果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思考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提示:(1)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将挑起战争的罪责完全推给了德国及其盟国,并要求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同时强行划定了中东欧广大地区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疆界,奥匈帝国灰飞烟灭,中国的诉求则被忽视。(2)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在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上争论不休,中国提出的取消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并未实现,而美国鼓吹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却被写入《九国公约》。(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以各国实力为基础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具有强权政治的特征。
学思之窗: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提示:(1)委任统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谋求国际化地解决殖民地统治问题,即在国际联盟监管下、按照国际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的国际冲突,这是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殖民统治的一种新形式。
(2)这种形式取代了过去那种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而对殖民地来说,不过是“才离狼窝,又入虎口”,并无积极意义。
课堂练习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从债务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英、法两国则沦为被世界金融业和政府间债务剥削的对象。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B.冲击了西欧的中心地位
C.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D.埋下了冷战爆发的伏笔
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欧美列强在一战前已经制定军事时间表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D.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3.1914年8月威廉二世在《致德国人民》中说:“…当敌人全副武装准备背信弃义进攻时,他们却要求我们袖手旁观。他们不让我们坚定忠诚地支援我们的盟友,而我们的盟友正在为维护她的大国地位而斗争。”其中“我们的盟友”是指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奥匈帝国
4.1917年,威尔逊在美国国会的演说中说:“我建议国会宣布德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对以上演讲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商船遭受重大损失推动了美国对德国宣战
B.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捍卫世界的和平和正义
C.“自私和无人性的权力”指的是德国法西斯纳粹统治
D.背景是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以维护德国制海权
5.《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一战前的欧洲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
6.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A.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B.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C.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D.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7.“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
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造成巨大破坏给人们留下了心灵创伤
8.一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的是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9.某条约第一条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侵略,意大利也负担同样的义务。”该条约的签订
A.促成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B.促成德日意三国军事同盟形成
C.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D.导致法国在战争中因腹背受敌而战败投降1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8年1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英国作战目的之一就是“我们必须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3天后阐明的美国作战目的“十四点”原则中特别强调最后一点——“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到战争结束时,不仅所有交战国都把“十四点”作为媾和的基础,而且英、法、美等国都已研究并制定了组织国际联盟的方案,并由英美代表组成起草盟约委员会。1919年1月25日,巴黎和会全体会议通过了最高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法国要求在国联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设立国际总参谋部指挥这支部队,监督各国兵力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日本要求把种族平等列入盟约。但法、日等国的要求并未全部得到满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历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际联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日等国的要求在国联盟约中并未全部得到满足的原因。
1——9 BCDAB BBAA
10.(1)原因: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褐望和平;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防止战争成为国际共识;英美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得到国际认同。
(2)原因:各主要战胜国间存在矛盾:起草盟约委员会主要由英美把控;法,日等国力量较为薄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