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演变
(1)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__”的办法编排户口。
(2)秦朝:实行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3)汉朝
表现 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表现 ②户是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 ③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结果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
(4)隋唐: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5)宋元
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____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②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6)明清
明朝 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____、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朝 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1.情境再现——汉代的户籍制度
1983年,湖北江陵出土了汉初竹简《二年律令》,其中《户律》详细地规定了要通过“自占”(申报)与“案比”(复查)的方式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编户造籍,并规定了严惩“自占”时的假报、虚报行为。
汉初政府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2.知识拓展——宋代的主客户制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客户是指“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者”。宋代“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3.概念阐释——“诸色户计”
“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____,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 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
唐朝 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北宋 实施______
明朝 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4.思维拓展——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护社会治安。
5.概念阐释——十家牌法
十家牌法,是中国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王守仁首创。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十家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主体: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____。
(3)发展
汉朝 建立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宋朝 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2.古代优抚政策
(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方式
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____,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②设置机构: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6.情境再现——宋代的赈灾救助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7.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渠道
(1)政府,给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最低社会生活保障。
(2)寺庙,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常举办各种慈善活动。
(3)家族,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婚田、义庄、义田、义塾、贡士庄等,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在蒙养、学业、衣食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的族内成员进行救济。
随堂练习
1.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度被推广到全国。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据此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实现了对流民的管控
C.加强了社会基层管理
D.推动了地方自治发展
2.隋朝初期,“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 )
A.对商人征收算缗钱
B.大索貌阅,核定户籍
C.实行纳绢代役政策
D.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
3.《旧唐书·食货志》记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该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
A.中央监察制度的完善
B.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
C.政府户籍管理的放松
D.社会救济工作的开展
4.清朝政府规定,城乡人户要在门前悬挂门牌。门牌上填写家庭成员姓名、丁口、年岁等,保甲定时挨户清点人数,询问家内情况,如户主有无外出、有无外人留宿等。以上材料反映清代( )
A.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地方行政等级森严
C.注重宣扬儒家思想 D.基层管理制度严格
5.公元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政府救济的核心是粮食供应
6.《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这则史料无法用于研究明朝( )
A.赋役制度 B.户籍制度
C.基层组织 D.优抚政策
知识点一
2.(1)伍 (2)分类登记 (3)编户齐民 (5)主户 (6)军籍 黄册
知识点二
1.(2)三老 (4)里甲制
2.(2)保甲制
知识点三
1.(2)赈济 (3)常平仓
2.(2)鸠杖
情境再现
1.提示:汉朝政府要对国家实际控制的户口进行逐一核实,其目的在于强化国家的统治基础。
6.提示:宋代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1.C [依据材料“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可知,秦汉户籍制度由乡承担职责,政府凭借户籍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这有利于国家对社会基层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民众的管理,而不是对流民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地方自治,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初隐瞒户口现象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故选B项;算缗钱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排除A项;唐代“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排除C项;宋朝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村坊邻里,递相督察”可知,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体现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基层管理,而非中央监察制度,排除A项;材料表明政府户籍管理加强,而非放松,排除C项;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在城乡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和悬挂门牌的制度,保甲定时检查,清点人数,说明基层管理制度严格,故选D项;城乡差距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医疗差距、消费差距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地方行政等级森严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包含仁、义、礼、智、信、勇、恕、诚、忠、孝、悌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5.D [根据材料“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可知,义仓的主要功能在于确保粮食的供应,故选D项;义仓是政府在使用行政手段救助弱势群体,排除A项;义仓只是政府所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排除B项;没有比较,得不出“大大增强”的结论,且设置义仓在社会救济和优抚中属于常用手段,排除C项。]
6.D [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如明朝设立养济院,但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编赋役黄册”可知,明朝为征调赋役而编制户籍册,黄册是国家征收赋役的依据,又称“赋役黄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册即户籍册,可用于研究户籍制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为一里”“为十甲”体现的是明朝的基层管理制度——里甲制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