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风化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风化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31 15:5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二章第二节
如果说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
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坦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因为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塑造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表现形式
主要外力 风力、流水、冰川、海浪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不同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图1中的“魔鬼大理岩保护区”位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的北领地,面积约18平方千米,在荒漠中散落着随处可见的大小球状石头,形成了一片壮观的球状岩石集中地。图2所示的石蛋并不是大理岩,而是一种花岗岩石球,是由于岩浆侵入砂岩层中所造成的。由于花岗岩比砂岩还要坚硬,随着砂岩沉积物被逐渐风化腐蚀,花岗岩暴露到了外界。花岗岩石蛋是球状风化的产物,由于受物理与化学风化的综合作用,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特别是在节理发育的棱角部位,因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貌。
探究:石蛋——花岗岩球状风化
思考: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的圆球状岩石的形成过程。
图1-澳大利亚区域图
图3-花岗岩石蛋形成过程示意图
图2-花岗岩石蛋照片
(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类型 作用
物理风化 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化学风化 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
生物风化 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寒暖季节和昼夜之间)引起的,最终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热膨胀
温差风化
冻融风化寒冻风化冰劈作用
昼夜温差大的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冰冻气候区(高寒、高山及季节变化显著的地区)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
白天岩石表层受热膨胀,内部受热少
夜间岩石内部受热膨胀,表层逐渐冷缩
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从而产生裂隙,岩石剥落、破碎
水分渗入岩石裂隙
温度下降,水结成冰体积膨胀,扩大岩石裂隙
气温上升,冰融成水,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
反复冰冻和解冻,岩石崩解破碎
层状风化剥离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
读冰劈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冰劈作用属于
A.内力作用 B.板块扩张运动
C.化学风化作用 D.物理风化作用
2.下列地区中,冰劈作用较明显的是
A.昼夜温差较大的高寒地区 B.中纬度低山丘陵地区
C.低纬度降水丰富地区 D.昼夜温差较小的热带地区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是指在大气和水的作用下岩石发生的化学分解过程,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
化学风化的产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随水流失;部分难溶物质,如Al2O3、Fe2O3等,则多残留在原地
化学风化之氧化作用
化学风化之水解作用
彩丘:①岩层呈现出丰富的色彩,炎热干燥的氧化环境中,富集的氧化铁使岩石呈现红色;②有丘陵状的形态,由于岩性软弱,易受到水和风的侵蚀,难以形成悬崖峭壁,因而多发育较为低矮的丘陵。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生物风化
生物风化是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即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
生物风化之根劈作用
生物风化之橘色藻对岩石表面的分解作用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
高山流石滩(右图)指位于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地表岩石大量崩裂,大多棱角分明的岩块与碎石沿着陡峭的山坡缓慢滑动,在山坡较平坦处形成的扇形岩屑坡。
1.高山流石滩上岩块与碎石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A.风力堆积 B.风化作用
C.流水搬运 D.冰川侵蚀
物理风化的产物
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
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
1.导致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变化 B.风力 C.流水 D.冰川
2.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
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
3.倒立锥分布最为广泛的山地是
A.大兴安岭 B.秦岭 C.天山 D.南岭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倒石堆
在干旱地区或寒冷地区,物理风化产物常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崩塌堆积物):大小混杂
松散多孔、无层理、无分选,沿陡壁下部分布
倒石锥/倒立锥(撒落堆积物):略具分选上部细、下部粗,细土充填裂隙
图1中的“魔鬼大理岩保护区”位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的北领地,面积约18平方千米,在荒漠中散落着随处可见的大小球状石头,形成了一片壮观的球状岩石集中地。图2所示的石蛋并不是大理岩,而是一种花岗岩石球,是由于岩浆侵入砂岩层中所造成的。由于花岗岩比砂岩还要坚硬,随着砂岩沉积物被逐渐风化腐蚀,花岗岩暴露到了外界。花岗岩石蛋是球状风化的产物,由于受物理与化学风化的综合作用,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特别是在节理发育的棱角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貌。
探究:石蛋——花岗岩球状风化
思考: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的圆球状岩石的形成过程。
图1-澳大利亚区域图
图3-花岗岩石蛋形成过程示意图
图2-花岗岩石蛋照片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花岗岩球状风化
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侵入,冷凝形成花岗岩
地壳抬升,覆盖在花岗岩之上的岩石被风化侵蚀,花岗岩出露地表
出露于地表的花岗岩沿节理遭受风化(崩解破碎)
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故棱角缩减,趋向球形,形成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
福建太姥山花岗岩(球状风化)
河南碴岈山花岗岩(球状风化)
P39活动-风化作用与风化壳
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花岗岩风化壳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
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风化作用比较完全而深入常会形成地表有红土层发育的风化壳,并在接近基岩的部分形成石蛋层。读热带-亚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强度垂直分带剖面示意图”。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石蛋可能会出露地表
B.从下到上风力作用越来越强
C.红土层的有机质含量较高
D.在中等风化层形成大石蛋
2.关于上述“石蛋”形成的地质过程,排列正确的是
①剥蚀作用 ②风化作用 ③岩浆侵入 ④地壳抬升
A.③①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P39活动-风化作用与风化壳
西藏定结附近物理风化产物形成的倒石堆
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风化作用深受气候影响,气温、光照、降水、风等气候要素不同,风化方式与风化强度各不相同
气候决定了风化作用的类型
干旱、半干旱区:温差风化(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作用微弱
冰冻气候区(高寒、高山及季节变化显著的地区):冰劈作用(物理风化) ,基本无化学风化
温暖潮湿区: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炎热潮湿区:强烈的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
读“风化与气候”示意图,回答下题。
1.关于风化与气候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越高,风化越强
B.降水越多,风化越强
C.寒区、旱区以生物风化为主
D.高温高湿地区以化学风化为主
2.热带四类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小的是
A.热带雨林地区 B.热带草原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季雨林地区
在干旱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在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P39活动-风化作用与风化壳
思考: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是否要比温带和寒带地区要大?
热带雨林地区风化壳最厚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
1.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①到②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2.地表风化壳厚度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气候:气温、降水
①寒冷或干旱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②潮湿而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普遍而强烈,风化壳厚
(2)地形:陡缓、坡向
①陡坡:基岩裸露,以物理风化为主
②缓坡:植物茂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
③阳坡:物理风化作用更强
④阴坡:化学风化作用更强
(3)岩石性质
①岩石的矿物成分:矿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岩石的风化作用速度,形成差异风化
②岩石的结构、构造:疏松多孔或粗粒多孔的岩石比细密而坚硬的岩石易于风化
③节理发育状况:节理破坏了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岩石的可渗透性,是促进岩石风化的因素
#P39活动-风化作用与风化壳
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 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
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地形、构造等许多因素
一般说来,在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风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故风化壳厚度较大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
位于大兴安岭余脉的黄岗岭,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0-1℃,一年中有150-200天在0℃上下波动。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岭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北部是与云南路南石林相似但又有差异的地貌景观——阿斯塔图石林;而南部有大大小小数百个石臼(坑穴)。某科考团队经过十多年跟踪记录,发现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而石臼在不断扩大。
大青山当地晴天较多,昼夜温差大,_______作用强,岩石多裂隙;冬季气温较低,岩石缝隙中的水易产生_______现象。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推测大青山石臼扩大的原因。(6分)
偏西风强劲,携带湖泊水汽进入岩石缝隙中,在凹陷处汇集(1分),
气温多在0℃左右,缝隙中的水易产生冻融现象(或冰劈作用)(1分),
结冰时撑开了石臼缝隙,(1分)
融冰时水进一步渗入岩石缝隙中,(1分)
如此循环往复,使石臼不断扩大。
风化
冻融
判断
1.在风力作用下岩石不断破碎的过程就是风化作用。(  )
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风力、流水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侵蚀的现象。(  )
3.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
×
×

风化的莫拉基巨石
20.化学风化是地表岩石和水、二氧化碳等发生反应导致的化学分解,它是风化作用的常见类型,其过程会消耗二氧化碳,一般在湿热地区较为明显。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陆地分布状况不同,岩石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有学者认为,11亿年前全球陆地分布集中,8.5亿年前全球陆地分布发生分裂、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冷,两极冰川向赤道扩展其至形成“雪球”。图甲、乙、丙、丁分别示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大陆分布。
20.化学风化是地表岩石和水、二氧化碳等发生反应导致的化学分解,它是风化作用的常见类型,其过程会消耗二氧化碳,一般在湿热地区较为明显。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陆地分布状况不同,岩石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有学者认为,11亿年前全球陆地分布集中,8.5亿年前全球陆地分布发生分裂、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冷,两极冰川向赤道扩展其至形成“雪球”。图甲、乙、丙、丁分别示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大陆分布。
(1)分析乙时期全球陆地岩石化学风化增强的原因。(4分)
乙时期陆地主要分布在低纬,气温相对较高(2分);
陆地分布分散,陆地沿海面积增大,沿海地区降水较多,湿热地区增多,岩石化学风化增强(2分)。
20.化学风化是地表岩石和水、二氧化碳等发生反应导致的化学分解,它是风化作用的常见类型,其过程会消耗二氧化碳,一般在湿热地区较为明显。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陆地分布状况不同,岩石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有学者认为,11亿年前全球陆地分布集中,8.5亿年前全球陆地分布发生分裂、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冷,两极冰川向赤道扩展其至形成“雪球”。图甲、乙、丙、丁分别示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大陆分布。
(2)试从岩石化学风化的强度变化角度,推测乙时期大陆分裂后“雪球”地球形成过程。(5分)
乙时期大陆分裂后,岩石化学风化强度增强(1分),会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1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温室效应减弱(1分),气温大幅下降(1分),冰川面积扩大(1分),(对太阳辐射反射率增加,全球气温进一步下降)形成“雪球”。
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石壁近百枚“石蛋”错落有致地在崖上,每隔30年左右就会掉落出一些与恐龙蛋外形相似的“石蛋”。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露于地表。勘探发现,石壁为质地较软的泥质岩石。据此完成下题。
9.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A.玄武岩,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花岗岩,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沉积岩,碳酸钙经化学作用形成结核
D.沉积岩,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10.崖壁每隔数十年就会下蛋的原因是
A.地震引发地层振动,使石蛋松动脱落
B.崖壁和“石蛋”自然风化侵蚀的速度存在差异
C.周期性的气候变化,暴雨引发泥石流冲蚀岩壁
D.石蛋不断结晶生长体积变大后自然脱落
C
B
贵州三都县的地质景观——“产蛋崖”,长20多米、高6米。近百枚与恐龙蛋外形相似的“石蛋”镶嵌在陡崖上,直径约30-60厘米。每隔数十年就会掉落出一些 “石蛋” ,最重的达300余公斤。
岩石间风化差异
(3)盐风化
①风化过程:含盐溶液渗透岩石表层的孔隙或微裂隙中,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结晶,结晶力将盐晶周围的岩石碎屑颗粒撑开而脱落,地貌上会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化穴。
②分布地区: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
盐风化是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向岩石背风面运动,在干燥的背风面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在岩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风化穴,这种风化作用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
16.推测当地的盛行风是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17.推测盐风化穴或蜂窝石构造地貌在迎风面少见的原因
A.背风面风雨冲刷较强 B.迎风面盐液难以滞留
C.背风面光照强度较弱 D.迎风面岩石孔隙较密
18.图中A处发生盐风化是由于
A.降水丰富 B.风力侵蚀 C.蒸发旺盛 D.冰川侵蚀
19.我国西北地区盐风化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A
B
C
B
例3:6.下图所示区域主要位于高寒半干燥气候区,
全年盛行西风和西北风,
蒸发强,地表岩石风化和
风沙灾害严重。说明图示
区域地表岩石风化严重的
自然原因。(3分)
地势较高,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
气候干旱,风速大,蒸发强烈;
地表岩石松软,易于风化破碎;
植被稀少,地表裸露严重等。
(任答3点得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盐风化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物理风化现象,其过程是含盐溶液渗透到岩石表层的孔隙或微裂隙中,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结晶,结晶力将盐晶周围的岩石碎屑颗粒撑开而脱落,地貌上会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化穴,有时也叫蜂窝状风化。风化穴小的几厘米,大的可达几米(如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盐风化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的盐风化现象表现明显
B.在我国东部海岸带难以发现盐风化地貌
C.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的盐风化地貌
D.西北干旱气候区是我国盐风化现象表现明显区域之一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由材料“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结晶”可知,在气候干旱地区能够发生盐风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干旱气候区盐风化现象明显,D正确。
由材料“其过程是含盐溶液渗透到岩石表层的孔隙或
微裂隙中”可知,在水分盐度较高的地区能够发生盐风化现象,我国东部海岸带水分盐度较高,可以发现盐风化地貌,B错误。
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和四川盆地地区气候较湿润,水中盐度较低,不易出现盐风化现象。A、C错误,选D。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盐风化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物理风化现象,其过程是含盐溶液渗透到岩石表层的孔隙或微裂隙中,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结晶,结晶力将盐晶周围的岩石碎屑颗粒撑开而脱落,地貌上会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化穴,有时也叫蜂窝状风化。风化穴小的几厘米,大的可达几米(如下图)。据此完成3~4题。
4.以下现象,受盐风化影响较小的是
A.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风化
B.南岭花岗岩石蛋地貌的球状风化
C.内蒙古海森楚鲁“风蚀地貌”
D.台湾岛野柳女王头像的蜂窝石构造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敦煌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当地降水少,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明显,地表盐分多,故可能受到盐风化的影响,A错误。
我国南岭山地,地表盐分低且降水较多,不具备“盐风化”的形成条件,B正确。
内蒙古海森楚鲁地区降水少,地表盐分多,风化作用明显,故该地区的风蚀地貌可能受到盐风化的影响,C错。
台湾岛野柳地质公园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水汽影响大,盐风化严重,D错误。故选B。
岩石遭受冻融
风化的现象
冻融分选产生
的石环现象
11.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冻融作用 B.流水搬运
C.冰川沉积 D.风力沉积
12.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A.冬 → 春 B.春 → 夏
C.夏 → 秋 D.秋 → 冬
13.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东北平原
A
D
C
课后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
1.下列地貌,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  )
①风蚀蘑菇 ②安第斯山脉 ③河口三角洲 
④东非大裂谷 ⑤冲积扇 ⑥海沟 ⑦岛弧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⑥⑦ D.①③⑤
【解析】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和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均属外力作用。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所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作用所形成的,海沟和岛弧是海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下方所形成的,均属内力作用。
课后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
读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的相关示意图,回答2~3题。
2.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3.下列岩石的成因与图中机理相同的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解析】第2题,根据图示①②为风化、侵蚀两种作用,两种作用可相互促进;③为搬运作用;④为堆积作用;⑤为固结成岩作用。
第3题,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其成因是冷却凝固作用,石灰岩是堆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课后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
4.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解析】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属于生物风化;暴雨形成的冲沟,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区的风蚀城堡,属于风力侵蚀;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
课后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
某课堂演示实验(见下图)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完成7~8题。
7.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风化作用
8.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出山口 B.平原边缘处
C.狭长山谷底 D.河流入海口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看出,当沙子沿书本中缝滑落到桌子上时,沙子堆积在桌子上成扇形,模拟的外力作用是堆积作用。第8题,图示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冲积扇多分布于河流出山口。
课后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量稳定 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课后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
【解析】第9题,依据概念可知,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即其发育地区为海、湖岸附近高差大的地区,可知其不一定位于河流入海口,但一定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故③正确,①错误。
第10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课后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
11.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在上面栽植草木等植被。完成后,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拔除草木,恢复沙土,再做一遍。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由大小不均的沙粒组成的沙堆,并覆以植被,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去除植被,恢复沙堆,再做一遍。
(1)请你协助该小组,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被拔除后,上述现象_______________。
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 
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更为明显
课后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4)植被破坏后,外力侵蚀的强度有何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就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4)植被破坏后,同样强度的外力作用,侵蚀会加强。这提醒我们要保护好植被,不能滥垦、滥伐、滥牧、破坏植被。
课后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
11.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解析】本实验旨在探究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植被对外力作用的影响。斜土坡上浇注水流,会引起流水侵蚀,坡面出现沟壑;植被越少,侵蚀作用越明显,沟壑越深。
风吹沙土堆,会出现沙土被吹散、随风扬动的现象;且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就越大;植被越少,同样风力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地表形态的变化越明显;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沙粒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