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08: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解放战争
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2.难点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1.本课立意
通过展现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进程和主要战役,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战略决策的果断与英明;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获胜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感悟得民心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
2.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设置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最后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后阶段。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国共两党围绕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进行较量;其二,关系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3.内容取舍的考虑
解放战争既是国民党政权走向败亡的历史,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因此,本课围绕国共两党关系中国命运前途的斗争,在内容取舍上作了以下考虑和处理。
其一,全面展示国民党政权政治独裁、经济腐败和军事上的溃败,为探讨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提供了较充实的史实支撑。
其二,补充了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及其反对蒋介石独裁的斗争,以及它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认同,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渊源。
其三,除了充分展开叙述解放战争的进程及主要战役外,突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并提供相关史料,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
本课围绕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不懈努力,将革命进行到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展开。
第一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关于未来国家的建设,国共两党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较量,揭示了国民党专制独裁、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作出的巨大努力。
第二子目“全面内战的爆发”提到,在国共两党进行谈判的同时,蒋介石加紧了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这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人民解放军奋起自卫,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用运动战的方式,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三子目“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介绍了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在国统区进行政治独裁、经济掠夺。这是造成国统区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也是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国民政府在城市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在农村征粮加租,抓丁拉夫。这一切导致物价飞涨、民族工商业破产、工人失业、农民流亡、耕地荒废,人民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国统区人民掀起了一系列“反内战,求和平”运动。制宪国大的召开和伪宪法的出笼,使国民政府在政治上陷于更加孤立的境地。
第四子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讲到,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区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了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在军事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经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在关系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新中国诞生的曙光。
5.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
本课导入
本课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前往原日本占领区进行接收的史实作为导入,配以当时报纸关于接收区“停顿”“混乱”状况的报道,意在说明经历了14年抗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接收沦陷区的官员没有让老百姓看到希望的曙光,只顾贪婪地搜刮财富,中饱私囊。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已使它失尽民心。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历史纵横
第三子目是“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正文叙述了国统区在经济方面崩溃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本课在此处设置《历史纵横》补充说明国民党在政治方面的危机,并以“第二条战线”来强调其本质和重大意义,即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掀起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史料阅读
第二子目是“全面内战的爆发”,结合正文“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叙述,设置了一则《史料阅读》,提供了1946年7月全面内战开始时,国共双方在军队数量方面的基本数据。这样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用数据说话;二是便于和1948年底国共双方力量发生的变化进行对比。
中国共产党除了在军事上与国民党进行较量,还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第四子目的第一则《史料阅读》,提供了1947年9月6日《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联系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认识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决心和彻底性;对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影响,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及中国共产党获得最后胜利的群众基础。
第四子目的第二则《史料阅读》,补充1948年底国共双方军队数量的对比,意在与之前的双方力量对比进行比较,表明经过两年的时间,解放军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队,国共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此,中共中央果断地调整了战略部署,为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员伤亡和人民财产损失,对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决战。
学思之窗
第一子目设置《学思之窗》栏目,以补充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主党派对于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思考,并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这既体现当时国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声和努力,也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得到广大民众拥护,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形成鲜明对比。
思考点
本课在第三子目设置《思考点》,意图让学生结合正文内容、图片信息和《历史纵横》,在课堂上快速思考,简明扼要地总结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出现政治、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以此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民党统治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课在第四子目设置《思考点》,意图让学生结合正文内容、图片信息和《史料阅读》内容,与第三子目的《思考点》相联系,在课堂上快速思考,简明扼要地总结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崩溃的主要原因。
6.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接收
在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前,解放东北的苏联红军曾拆迁工矿设备并将之作为战利品运回苏联。从1945年9月至1946年3月苏联撤军前,沈阳有15个大型工厂的机器设备被拆走。接着便有国民政府的接收。1946年5月,国民政府东北行营(后改称东北行辕)组织了“东北敌伪事业资产统一接收委员会”,颁布统一接收及处理办法,以及“发动人民呈献敌伪物资办法”和“敌伪物资告密奖励办法”等。但执行起来,却各自为政,责任不清,管理混乱,许多物资无端丢失、糜烂,损失巨大。接收东北只是一个例子,其他地区的接收情形也大同小异。人们把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人对原日本占领区的接收,讽刺为“三阳(洋)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五子登科”(金子、房子、票子、车子和女子)。在一片抗战胜利声中,国民党政权早已埋下失败的种子。
政治协商会议
根据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规定,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了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经过协商,会议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政府组织问题、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案。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和斗争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随后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撕毁了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全部协议。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1946年国民党政府为换取美援进行内战,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和条约,大肆出卖中国主权,使得驻华美军更加横行无忌。从1945年8月至1946年11月,在上海、北平等五市,美军暴行至少在3800起以上,造成3300多人死伤。1946年12月24日,两名驻华美军在北平强奸了一名北京大学学生,更是激化了这一矛盾。29日,北大成立了“北京大学学生抗议美军暴行筹备会”,通过了要求严惩暴徒及其主管长官、驻华美军当局公开道歉、美军立即退出中国等三项决议,随后其他大学也相继行动起来。12月30日,北平学生5000余人举行抗议美军暴行大游行,高喊“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等口号。随后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青岛、重庆、台北等几十个大中城市的学生纷纷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参加斗争的学生达50万人。持续3个月的斗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有力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殖民地化中国的政策和国民党的独裁、内战、卖国的政策,标志着国统区反对国民党独裁政府的第二条战线的初步形成。
制宪国大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以后,被暂时的军事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破坏政协关于国民大会应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负责召集的协议,擅自下令召开“国民大会”。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民主同盟等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拒绝参加在南京开幕的所谓“国大”,只有青年党、民社党及少数所谓“社会贤达”参加。蒋介石召开“国大”的目的是企图通过宪法的形式,把内战、独裁的路线合法化。这次“国大”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宪法,故称“制宪国大”。12月25日,“国大”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该“宪法”由国民政府于1947年元旦公布。“宪法”违背了实行联合政府责任内阁制的政协协议,给予总统很大的实际权力;违背了政协协议的地方自治原则,使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对于这部伪宪法,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相继发表声明,坚决不予承认。制宪国大的召开和伪宪法的出笼,使广大民主人士和人民群众认清了国民党不要和平、不要民主的本质,更加同情共产党,国民党则更加孤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把革命引向胜利,一条根本的经验就是,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克敌制胜的有效武器。基本经验包括: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三、问题解答
1.学思之窗
阅读这段材料,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解题关键
了解关键词“自由自主”的内涵,结合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逐渐觉醒的时代特点来解读题目。
思路引领
一是结合课文内容,归纳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二是查阅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相关史实,了解民主党派的基本状况和政治主张;三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解读材料。
答案提示
材料反映了中国民主党派对于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是从民主自由的理念出发,呼吁建立一个“自由自主的国家”。这既体现了当时国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声和努力,也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自由自主的国家”和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相呼应的;“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针对的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2.思考点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
解题关键
了解国统区的空间范围,它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与共产党所控制的解放区相对应。
思路引领
一是依据正文、插图及《历史纵横》提供的图文资料,判断“这样的状况”所指的具体含义;二是联系国民政府的阶级立场及抗日战争胜利以来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揭示国统区出现统治危机的原因。
答案提示
国统区经济崩溃和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在国统区进行经济掠夺、政治独裁。一方面,国民党为解决因发动内战而产生的严重财政困难,在城市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在农村征粮加租,抓丁拉夫。这一切导致的恶果是物价飞涨、民族工商业破产、工人失业、农民流亡、耕地荒废,人民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党对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群众要求停止内战、反对迫害的民主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尽失人心。
结合具体史实,思考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
解题关键
认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国民政府从建立之日起,代表的就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抗日战争期间尚能坚持抗战,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就坚持一党专政,与广大民众为敌。
思路引领
一是从其阶级立场概括总的失败原因;二是具体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提示
国民党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具体包括:政治孤立,失去民心。抗战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国民党违反民意,发动内战,实行一党专政,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国民党为解决内战军费开支,加紧对人民的搜刮,滥发纸币,造成物价狂涨,民族工商业破产,工农业生产下降,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军队官兵厌战,临阵起义、投降的现象不断发生。④贪官横行,统治腐败。政府横征暴敛,搜刮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许多官员利用接收机会,贪污盗窃,敲诈勒索。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国民党政治的腐败,军事的溃败,使美国逐渐对蒋介石失去信心,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3.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的时机和意义。
解题关键
一是关注发布的时间;二是研读材料内容、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思路引领
回答时要联系具体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即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来分析其意义。
答案提示
时机:1948年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进行,解放军收复延安。而国民党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已陷入全面危机,尤其是制宪国大和伪宪法的出笼,使国民党愈加孤立。各民主党派和广大无党派人士日益倾向于支持人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意义:口号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作为目标,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标志着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经成熟。
4.学习拓展
了解相关史实,认识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发挥的作用。
解题关键
辨析民主党派和民主革命的概念。民主党派特指中国境内各大民主党派,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民主革命,在中国特指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民主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参与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工人阶级等。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关联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思路引领
从民主党派形成的时间、主张、具体斗争实践等方面展开分析。
答案提示
一是从民主党派成立的时间看,它们都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二是从其宗旨看,尽管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这些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三是抗日战争期间,它们拥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战;解放战争期间,它们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在维护和平、反对内战的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图片说明
1.当时报纸关于接收的报道
报道的标题有“广州'接收'一片混乱”“北平情况非常混乱”“国民党'收复区'乌烟瘴气”等。在一片抗战胜利声中,国民党官僚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埋下了日后政权覆亡的种子。
2.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
1945年8月28日,应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飞抵重庆,开始国共两党在重庆的谈判。此照片是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这也是唯一一次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人合影。拍摄地点为现重庆市委办公区2号楼。3.“双十协定”原稿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重庆展开谈判。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故称“双十协定”。纪要内容共12条。主要内容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坚决避免内战;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
4.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
1947年5月20日,北大、清华等19所大中学校7000余人发起了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学生运动。学生们从北大出发,由东城经长安街而至西城西单,冲破预伏特务抛掷石块的袭击,胜利返回北大。
5.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6.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工作重心和发展方向。图为毛泽东在作报告。
7.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开进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