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为问卷和答卷。考试时量为75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本试卷考试范围为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2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本纪》:“弃为儿时,其游戏好种植麻、麦。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之。民皆法之。尧举以为农师。”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农耕经济随着时间演变自然发展 B. 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
C. 农耕经济的出现促进人口的增长 D. 人们逐渐掌握原始的农耕技术
2. 西周早期青铜器鄂监簋(如下图)是周王朝在鄂国设置监国之官的证明。西周时期诸监之器屡见不鲜,诸监普遍存在。他们由周王任命,“监之于内、世官世守”。这一做法意在( )
A. 巩固官僚政治 B. 发扬原始民主
C. 强化中央集权 D. 维系统治秩序
3. 上计制度,是古代官员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时日臻完备。有常课、大课、会课三种形式,每年郡县秋季上计,中央岁末课郡,岁首会课评定殿最,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发展,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 地方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D.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4. 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嘉峪关地区的墓壁画《春耕图》。据此可知,该地区( )
A. 人民安居乐业 B. 铁犁牛耕技术成熟
C. 民族交融加强 D. 百姓过上定居生活
5. 1970年陕西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三件洊安庸调银饼,其中有两件刻铭相同:“洊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这是岭南道广州洊安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据此可知,当时洊安百姓可能经历了( )
①快马给中央进献新鲜荔枝 ②寒冬挑灯夜读“四书五经”
③赋税缴纳以银代役 ④安史之乱北上勤王
A. ①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6. 急脚递,是北宋在同辽、金、西夏作战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传送公文的军邮制度。表现为“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至宋神宗时,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其传递速度比一般急脚递还要快。急脚递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 崇文抑武深化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专制皇权的加强 D. 边境战争的加剧
7. 凤凰古城,是我国首批国家AAAA级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元朝时设竿子坪洞元帅府管理凤凰地区,其行政范围内生活的几乎全是当地苗族。清康熙后“客民”大量进入该地区,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县人口82604人,苗族31221人,仅占全县人口的38%。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
A. 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 B. 高产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
C 中原人口增加激化人地矛盾 D. 设立理藩院缓和了民族矛盾
8. 下图是三种不同时代的经济结构,促使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 政治制度 B. 市场经济 C. 科学技术 D. 意识形态
9.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中国和非洲国家在杂交水稻种植领域进行积极互动。目前非洲东部的岛国马达加斯加,已经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粮食安全状况。这说明( )
A. 农业合作成为外交的重要手段 B. 中国保障第三世界的粮食安全
C.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世界主题 D. 中国为世界粮食生产提供支撑
10. 2023年U21女排世锦赛决赛,中国女排对阵意大利女排,双方鏖战五局,中国女排3比2战胜对手,获得U21女排世锦赛的冠军。央媒评说:国内的媒体已经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来形容中国女排了。从老女排五连冠开始,中国女排一直是中国体育乃至中国文化的财富。女排精神成了当下的一种口号,激励国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女排精神( )
A. 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 B. 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促进了排球运动全国推广 D. 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
11. 古希腊城邦节日众多。以雅典为例,在泛雅典娜节举行的比赛中,火炬赛跑、赛船等项目,只有公民可以参加,也只有公民可以进入卫城的神庙。酒神节期间,雅典会表彰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者,宣布他们的名单;那些父亲阵亡后留下的遗孤,在由城邦抚养成长到18岁时,会在这个节日上接受城邦赠予的一套重装步兵盔甲。这些做法的目的在于( )
A 传承传统文化 B. 维护民主政体 C. 凝聚城邦力量 D. 彰显人文精神
12.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到:“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段话体现了( )
A. 民主共和原则 B. 主权民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法律至上原则
13.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884年11月,15个欧洲国家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会议,协调各国在非洲的矛盾。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解决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在苏台德区的领土纠纷。这反映出( )
A. 欧洲列强致力于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B.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平等性
C. 近代德国逐渐掌握世界主导权 D. 维也纳国际体系下外交关系的扩展
14. 文官制度下,官分两途。政务官,随选举胜负而进退,有任期;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无过失常任制。但20世纪以后,日本大多数政务官是通过事务官职务进入政府的,特别是政府首脑,至1972年,日本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经历。这一变化( )
A. 推动了文官的政治化趋向 B. 迎合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C. 有效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 D. 文官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15. 长久以来,美元一直占据着世界通用货币的绝对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阿根廷、巴西、印度、伊朗、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或宣布制定旨在减少对美元依赖的政策,把欧元、英镑、人民币等货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一次讨论中表示,世界正在逐步淘汰美元。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达成共识: “去美元化”将是各国共同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有效、安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机会。这反映出( )
A. 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 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16. 下图为“1750—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这一时期的英国( )
A. 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 妇女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 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D. 生产组织的形式出现巨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6分,19题22分,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摘编自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明朝朱元璋罢宰相,以“大学士”填补缺陷。大学士为文笔之士,起先参加皇帝各项诏书之起草,逐渐因拟稿而有了决定方针与政策的能力,到后来官阶和声望与日俱增,实际上成为统合文官组织的主持人和他们的发言人,只不过他们的行动与决策还是要通过皇帝的正式批准而已。这实际上是一种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的安排。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唐中央官制的演变,并概括演变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这实际上是一种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的安排”的理解。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赵老师组织高一(1)班同学开展“探寻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选择”主题活动。具体活动如下
材料
探寻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选择 主持人: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探寻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选择”…… 请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阐述。谢谢! 张同学:在战国,面对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适应这些社会变化,纷纷进行变法,商鞅变法就是其中 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李同学:在英国,面对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英国经济发展时,英国资产阶级选择用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英国 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王同学 …… 主持人: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总结如下……谢谢!
(1)根据材料,列举推动社会转型的两种方式。
(2)请你以主持人身份对本次主题活动进行总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发言稿。(要求:围绕主题,简明扼要,逻辑清晰;不得透露身份信息)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考古学家发现,玛雅人、阿兹特克人的图画象形文字,石柱、石壁、石板上的刻字图画铭文中都有反映可可的图像刻画字。
史料二: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探险来到中南美洲,据其《航海日志》记载,7月30日,西班牙船队抵达洪都拉斯北岸海外的瓜纳哈岛。在这里他们碰到一条又长又宽的独木舟,上面有二十多个桡夫和好几个像是商人或船主或酋长(家属)的男女乘客。“船舱”里放着各种东西和一大堆可可豆。
史料三:西班牙史学家德奥维多在1532—1557年写成的《西印度自然通史》中,描述了尼加拉瓜地区的可可栽培:“他们在可可树行间也栽种其他树……它们长得高大,大小尺寸是可可树的两倍。它们保护可可树免遭太阳暴晒,用它们的枝叶造成一片绿荫。”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范围真正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体系。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减让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48年1月1日生效。缔约国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就国际贸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特别是对主要商品的税率进行协商达成减让协议。总协定缔结后,成员国多次进行多边贸易谈判,世界贸易的90%在缔约国间进行,是名副其实的“经济联合国"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1)指出材料一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2023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为问卷和答卷。考试时量为75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本试卷考试范围为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2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本纪》:“弃为儿时,其游戏好种植麻、麦。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之。民皆法之。尧举以为农师。”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农耕经济随着时间演变自然发展 B. 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
C. 农耕经济的出现促进人口的增长 D. 人们逐渐掌握原始的农耕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种植麻、麦,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之。”可知,当时我国出现了原始农业,B项正确;根据材料“民皆法之。尧举以为农师”可知,农耕经济并非随着时间演变自然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人们向弃学习农耕技术,没有描述人口增加以及农耕技术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2. 西周早期青铜器鄂监簋(如下图)是周王朝在鄂国设置监国之官的证明。西周时期诸监之器屡见不鲜,诸监普遍存在。他们由周王任命,“监之于内、世官世守”。这一做法意在( )
A. 巩固官僚政治 B. 发扬原始民主
C. 强化中央集权 D. 维系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王派出监国之官,代表天子监视诸侯,意在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维系统治秩序,D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原始民主表现在国君没有绝对的权力,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材料中的做法不属于原始民主的范畴,排除B项;据所学,西周时期,有效的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上计制度,是古代官员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时日臻完备。有常课、大课、会课三种形式,每年郡县秋季上计,中央岁末课郡,岁首会课评定殿最,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发展,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 地方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D.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上计制度出现于战国,完备于秦汉,是中央考核地方官员的一种制度,上计制度发展在实质上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地方官员管理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排除B项;地方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是现象,而非变化的实质,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考核制度,而非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嘉峪关地区的墓壁画《春耕图》。据此可知,该地区( )
A. 人民安居乐业 B. 铁犁牛耕技术成熟
C. 民族交融加强 D. 百姓过上定居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壁画信息可知,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已经出现铁犁农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得出百姓从游牧向定居生活方式转变,D项正确;壁画不能得出百姓生活水平情况,排除A项;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我国犁耕技术的成熟,排除B项;壁画未体现民族关系,且看不出民族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5. 1970年陕西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三件洊安庸调银饼,其中有两件刻铭相同:“洊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这是岭南道广州洊安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据此可知,当时洊安百姓可能经历了( )
①快马给中央进献新鲜荔枝 ②寒冬挑灯夜读“四书五经”
③赋税缴纳以银代役 ④安史之乱北上勤王
A. ①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加强。广州地方进献荔枝、租庸调制以庸代役现象存在,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755年安史之乱开始,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
6. 急脚递,是北宋在同辽、金、西夏作战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传送公文的军邮制度。表现为“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至宋神宗时,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其传递速度比一般急脚递还要快。急脚递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 崇文抑武的深化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专制皇权的加强 D. 边境战争的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通过急脚递铺、金字牌急脚递等收发情报,皇帝做出的军事决策可以不经过三省、枢密院,快速、秘密地送达军前,反映了当时专制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崇文抑武政策及其深化,排除A项;中央集权的强化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而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军政事务的传递和保密事宜,与边境战争程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凤凰古城,是我国首批国家AAAA级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元朝时设竿子坪洞元帅府管理凤凰地区,其行政范围内生活的几乎全是当地苗族。清康熙后“客民”大量进入该地区,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县人口82604人,苗族31221人,仅占全县人口的38%。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
A. 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B. 高产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
C. 中原人口增加激化人地矛盾 D. 设立理藩院缓和了民族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凤凰古城在元朝,其行政范围内生活的几乎全是当地苗民,清朝康熙后汉人进入,乾隆时苗族人口占比下降到3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政府在西南地区施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为汉族人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高产农作物并不是从美洲直接引进的,排除B项;人地矛盾激化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清代之前,这种矛盾也存在,却没有大量汉人进入西南地区,说明人地矛盾不是汉人进入湘西地区的原因,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理藩院主要掌管藏族和蒙古族的民族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下图是三种不同时代的经济结构,促使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 政治制度 B. 市场经济 C. 科学技术 D. 意识形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近代、现代(世界)。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材料显示了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农业手工业出现了分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工业占比逐渐提升,知识产业逐渐发展,因此推动经济结构变动的根本要素是科学技术,C项正确;政治制度、市场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结构变化,但是不构成根本要素,排除A、B、D项。故选C项。
9.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中国和非洲国家在杂交水稻种植领域进行积极互动。目前非洲东部的岛国马达加斯加,已经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粮食安全状况。这说明( )
A. 农业合作成为外交的重要手段 B. 中国保障第三世界的粮食安全
C.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世界主题 D. 中国为世界粮食生产提供支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和非洲国家在杂交水稻种植领域进行积极互动,推广了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世界粮食生产提供支撑,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粮食安全,并未提及外交的信息,排除A项;“保障第三世界粮食安全”,表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对世界粮食的重要作用,无法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世界主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0. 2023年U21女排世锦赛决赛,中国女排对阵意大利女排,双方鏖战五局,中国女排3比2战胜对手,获得U21女排世锦赛的冠军。央媒评说:国内的媒体已经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来形容中国女排了。从老女排五连冠开始,中国女排一直是中国体育乃至中国文化的财富。女排精神成了当下的一种口号,激励国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女排精神( )
A. 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 B. 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促进了排球运动全国推广 D. 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女排精神成了当下的一种口号,激励国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据”可知,女排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项正确;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夸大了女排精神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与排球运动推广无关,排除C项;体育强国梦还没有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古希腊城邦节日众多。以雅典为例,在泛雅典娜节举行的比赛中,火炬赛跑、赛船等项目,只有公民可以参加,也只有公民可以进入卫城的神庙。酒神节期间,雅典会表彰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者,宣布他们的名单;那些父亲阵亡后留下的遗孤,在由城邦抚养成长到18岁时,会在这个节日上接受城邦赠予的一套重装步兵盔甲。这些做法的目的在于( )
A. 传承传统文化 B. 维护民主政体 C. 凝聚城邦力量 D. 彰显人文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时期(世界)。据材料可知,雅典泛雅典娜节比赛项目只有公民可参加、酒神节表彰对城邦有突出贡献者,说明雅典城邦希望通过公民特权地位和榜样模范作用,凝聚城邦力量,C项正确;传承传统文化是表现,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民主政体的信息,排除B项;彰显人文精神是表现,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到:“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段话体现了( )
A. 民主共和原则 B. 主权在民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法律至上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7年(美国)。根据麦迪逊的观点可知,正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天使,所以需要政府;正因为不是天使统治人,所以需要对政府加以控制。体现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C项正确。民主共和,指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排除A项;主权在民,指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政府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排除B项;法律至上,指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国家的一切权力都要根源于法律,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884年11月,15个欧洲国家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会议,协调各国在非洲的矛盾。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解决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在苏台德区的领土纠纷。这反映出( )
A. 欧洲列强致力于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B.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平等性
C. 近代德国逐渐掌握世界主导权 D. 维也纳国际体系下外交关系扩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列强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下,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争端,柏林会议、慕尼黑会议是典型的不平等的国际会议,这说明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平等性,B项正确;欧洲列强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争端,只是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德国的国际主导地位,排除C项;1815年,欧洲各国打败拿破仑后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维也纳体系,1848年欧洲大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文官制度下,官分两途。政务官,随选举胜负而进退,有任期;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无过失常任制。但20世纪以后,日本大多数政务官是通过事务官职务进入政府的,特别是政府首脑,至1972年,日本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经历。这一变化( )
A. 推动了文官的政治化趋向 B. 迎合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C. 有效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 D. 文官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日本。根据材料“日本大多数政务官是通过事务官职务进入政府的,特别是政府首脑”可知,文官与政府政策的联系更加密切,该变化推动了文官的政治化趋向,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信息,排除B项;“有效保证”,表述夸大,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文官的政治化趋向,未提及文官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5. 长久以来,美元一直占据着世界通用货币的绝对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阿根廷、巴西、印度、伊朗、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或宣布制定旨在减少对美元依赖的政策,把欧元、英镑、人民币等货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一次讨论中表示,世界正在逐步淘汰美元。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达成共识: “去美元化”将是各国共同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有效、安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机会。这反映出( )
A. 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 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根据材料“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或宣布将制定旨在减少对美元依赖的政策,把欧元、英镑、人民币等货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可知,现代世界国际金融体系在发生变化中不断重构,美元的国际地位在下降,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发展,A项正确;21世纪,经济全球化依然在飞速发展,依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排除B项;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排除C项;世界经济多极化在现代世界依然是一个趋势, “形成”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下图为“1750—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这一时期的英国( )
A. 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 妇女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 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D. 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巨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50—1870年英国。根据材料,1750—1870年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下,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生产组织的形式出现巨变,D项正确;这一时期,两大对立阶级产生,工人境遇恶化,矛盾激化,但还未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用词语义过当,排除A项;1918年2月议会改革,英国女性获得了投票选举权,妇女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排除B项;英国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6分,19题22分,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摘编自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明朝朱元璋罢宰相,以“大学士”填补缺陷。大学士为文笔之士,起先参加皇帝各项诏书之起草,逐渐因拟稿而有了决定方针与政策的能力,到后来官阶和声望与日俱增,实际上成为统合文官组织的主持人和他们的发言人,只不过他们的行动与决策还是要通过皇帝的正式批准而已。这实际上是一种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的安排。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唐中央官制的演变,并概括演变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这实际上是一种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安排”的理解。
【答案】(1)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特征:相权不断式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理解:宰相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发挥着双重作用,它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减少决策失误,又可能会因为权力过大而威胁君权,形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并以大学士辅佐皇帝政事,大学士有相职无相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因此,我们说明代设置内阁大学士的举措是“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的安排”。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中国)。第一小问演变:根据材料一“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权不断式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宰相与内阁职责的不同,内阁出现的原因等角度进行说明,如:宰相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发挥着双重作用,它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减少决策失误,又可能会因为权力过大而威胁君权,形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并以大学士辅佐皇帝政事,大学士有相职无相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因此,我们说明代设置内阁大学士的举措是“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的安排”。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赵老师组织高一(1)班同学开展“探寻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选择”主题活动。具体活动如下
材料
探寻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选择 主持人: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探寻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选择”…… 请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阐述。谢谢! 张同学:在战国,面对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适应这些社会变化,纷纷进行变法,商鞅变法就是其中 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李同学:在英国,面对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英国经济发展时,英国资产阶级选择用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英国 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王同学 …… 主持人: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总结如下……谢谢!
(1)根据材料,列举推动社会转型的两种方式。
(2)请你以主持人身份对本次主题活动进行总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发言稿。(要求:围绕主题,简明扼要,逻辑清晰;不得透露身份信息)
【答案】18. 方式:变法改革;暴力革命。
19. 发言稿:社会形态转型是新的社会阶级与旧的统治阶级经过长期的力量较量、 激烈的阶级对抗实现政权更替后,社会形态向高层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旧的统治阶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完成社会形态转型都采用战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如英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但是在历史长河中,通过改革完成社会形态转型也是存在的,如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又如19 世纪中期,俄国通过 1861 年改革实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因此各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将本国国情同转型方式进行结合,进而平稳过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今世界。方式: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就是其中最为彻底的变法”可知是变法改革;根据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选择用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可知是暴力革命。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今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社会转型的不同方式,因此在发言稿总结过程中需要围绕社会转型的含义、转型的方式和例子、同国情的结合等角度进行分析,如社会形态转型是新的社会阶级与旧的统治阶级经过长期的力量较量、 激烈的阶级对抗实现政权更替后,社会形态向高层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旧的统治阶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完成社会形态转型都采用战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如英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但是在历史长河中,通过改革完成社会形态转型也是存在的,如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又如19 世纪中期,俄国通过 1861 年改革实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因此各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将本国国情同转型方式进行结合,进而平稳过渡。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考古学家发现,玛雅人、阿兹特克人的图画象形文字,石柱、石壁、石板上的刻字图画铭文中都有反映可可的图像刻画字。
史料二: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探险来到中南美洲,据其《航海日志》记载,7月30日,西班牙船队抵达洪都拉斯北岸海外的瓜纳哈岛。在这里他们碰到一条又长又宽的独木舟,上面有二十多个桡夫和好几个像是商人或船主或酋长(家属)的男女乘客。“船舱”里放着各种东西和一大堆可可豆。
史料三:西班牙史学家德奥维多在1532—1557年写成的《西印度自然通史》中,描述了尼加拉瓜地区的可可栽培:“他们在可可树行间也栽种其他树……它们长得高大,大小尺寸是可可树的两倍。它们保护可可树免遭太阳暴晒,用它们的枝叶造成一片绿荫。”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范围真正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体系。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减让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48年1月1日生效。缔约国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就国际贸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特别是对主要商品的税率进行协商达成减让协议。总协定缔结后,成员国多次进行多边贸易谈判,世界贸易的90%在缔约国间进行,是名副其实的“经济联合国"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1)指出材料一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传播”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1)史料一,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史料价值极高,可用于研究可可在美洲的起源。推断:可可在美洲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美洲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时期,可可就已经在美洲出现。
史料二,哥伦布的《航海日志》是日记,属于文献史料,虽有一定主观性,但史料价值相当高,可用于研究可可在美洲的传播与美洲商业的发展。推断:15世纪末16世纪初,可可在美洲地区产量较多,已成为重要商品之一。
史料三,史学家研究的著述,属于文献史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美洲地区可可种植技术的发展。推断:16世纪,印第安人已经掌握可可喜荫的特性,其栽培种植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2)示例:交流与传播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地区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引发了全球范围内人口、物种、商贸的交流与传播。美洲特产向非洲、欧洲、亚洲等地传播,其他地区的物种在美洲推广。物种交流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有助于缩小不同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丰富了饮食文化;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风俗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世界范围内商业贸易流通,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全球贸易网逐渐形成。欧洲人把病毒和细菌传染到美洲,造成严重的疾病流行,导致了大量印第安人死亡,破坏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甚至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脉络。
随着全球范围内交流与传播的日益加剧,世界真正连成一个整体,全球化时代到来。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价值及推断:根据材料“考古学家发现,玛雅人、阿兹特克人的图画象形文字,石柱、石壁、石板上的刻字图画铭文中都有反映可可的图像刻画字”和所学可知,史料一中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史料价值极高,可用于研究可可在美洲的起源。可推断出可可在美洲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美洲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时期,可可就已经在美洲出现。;根据材料“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探险来到中南美洲,据其《航海日志》记载”“‘船舱’里放着各种东西和一大堆可可豆”和所学可知,史料二中哥伦布的《航海日志》是日记,属于文献史料,虽有一定主观性,但史料价值相当高,可用于研究可可在美洲的传播与美洲商业的发展。可推断 出15世纪末16世纪初,可可在美洲地区产量较多,已成为重要商品之一 ;根据材料“西班牙史学家德奥维多在1532—1557年写成的《西印度自然通史》中”“他们在可可树行间也栽种其他树……它们长得高大,大小尺寸是可可树的两倍”和所学可知,史料三是史学家研究的著述,属于文献史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美洲地区可可种植技术的发展。可推断出16世纪,印第安人已经掌握可可喜荫的特性,其栽培种植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小问2详解】